部编人教版册语文 六年级 上册语文第8单元精品教案

玛丽莲梦兔
635次浏览
2021年01月01日 18:2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销售类的书-冬至短信祝福语

2021年1月1日发(作者:席泽宗)


第八单元 走近鲁迅

鲁迅是谁?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民主战士,也是一 个真诚、善良的普通人。
他对朋友情真意切,对孩子亲切和蔼,对穷苦人民关心惦念,对自己却苛刻严谨 ,
践行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信条。“鲁迅”绝不仅仅是一个名
字,更 是一种精神,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让我们走近鲁迅,去看一看碧绿的西瓜地里闪现的闰土形象, 去听一听好的
故事,体会一代文豪朴实的文笔;分别认识亲人和诗人笔下的鲁迅形象,感悟革
命 斗士炽热的情怀和高尚的精神。鲁迅先生挥着如椽大笔,毕其一生,不断地对
专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批 判;他坚持社会正义,为劳苦大众伸张正义。作为一
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走近鲁迅先生。 < br>本单元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透过鲁迅的笔触和别人眼
中的鲁迅,初步认识和 了解鲁迅,感受鲁迅这位“文学巨匠”“民族旗帜”高尚的品格
和伟大的成就。让我们透过本单元的课文 ,比较全面、深刻地了解鲁迅其人,从
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

分类 内容 课

教学要点
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闰
少年闰土
课文
好的故事
2 土这个人物的特点;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
2 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感情。


我的伯父鲁迅
先生
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
1
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
子的能力。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体会作者对两种人的不同
1 态度;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
手法的好处。
2
通过事情写一个人,把事情写具体,表达出自己
的情感。
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把握文 章的主要内容;感受
文章拟题的重要性,学会给自己的习作拟个好题
2
目;展开想象,感受文字带来的联想;积累名言
有的人——纪
念鲁迅有感
习作 有你,真好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警句,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24 少年闰土
文本分析:
本文节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
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 了“我”与
他儿时短暂而又珍贵的友谊以及“我”对他的思念之情。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
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其中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 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了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一般来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是较为 深奥的,这不仅是由于鲁迅先生生
活的年代离他们较为久远,而且还因为鲁迅先生文中的某些词语、语言 习惯与今
天学生掌握的略有差别。一些事物的名称,不影响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不必深
究;一 些半文半白的词语,给学生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
加以理解。教师应在加强这方面 的指导的同时,引导学生领会少年闰土的形象的


意义,使他们真正掌握课文的精髓。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祭器、伶俐、潮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4.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弄清少年闰土讲述的四件事情;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写“胯、郑、拜”等11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3.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达力度,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
爱。

1.理解课文生字词。
2.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
3.体会第1自然段中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闰土生活的广阔天地的向往之情。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听描述,猜人物。
导语: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 位年龄有点大的朋友,想认识他吗?听好
了——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 着,浓密的胡须
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是谁?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大家了解鲁迅先
生吗?请大家把课本翻到单元导读页,上面有鲁迅先生的照片和简介,我们先来
读一读,对鲁迅先生有 个大概的了解。(学生将课本翻至对应页,自主阅读。)
2.引入本课课题。
过渡: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作品《少年闰土》,这是鲁迅先生
的小说《故乡》中的一部分。在这篇课文中 ,鲁迅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他儿时的一
位朋友——闰土。他和我们年纪相仿,是一个健康、活泼、可爱的少 年。请大家
跟着我一起书写他的名字,(板书:少年闰土。)和他打个招呼吧。(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注意生字、难词。
过渡:鲁迅先生的文 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肯定有不理解的地方。
大家读课文时要注意一些生僻字词,做好记号, 可联系上下文想想字词的意思。
2.利用课件检查字词预习的情况。
(1)认读生字。
胯 郑 拜 厨 毡 撒 缚 猬 伶 俐 窜
◆易读错的字: “厨”和“毡”是翘舌音,“撒”在文中读三声sǎ,“郑”和“伶”是后鼻音,“俐”是边音,

< p>
“窜”是平舌音。
(2)交流理解生僻字词。
出示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
刺去。


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将他套住了。
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师生交流预设:
(生读第一句。)
师:真好!又正确又流利。知道“其间”是什么意思吗?
生:在这片西瓜地中间。
师:“项带银圈”的“带”我们现在不这么写了。应该用哪个字呢?
生:应该是“戴帽子”的“戴”!
师:大家一起端端正正地写一遍。(生练习。)第二句谁来读?
(生读第二句。)
师:什么是“家景”?
生:就是一个人的家境!
师:没错。就这样用现代词汇去代替理解。
(生读第三句。)


师:知道什么是“值年”吗?(生迷惑不知。)那么“值日”知道吧?
生:在学校里轮到我打扫的那一天,就叫“值日”。
师:没错。轮到打扫的那一天,就叫“值日”,那么轮到“我”家做祭祀的那年就
叫——
生:值年!
……
小结:请大家翻开书,再轻轻地读这些句子。鲁迅先生创作小说《 故乡》的
时代,是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交替的时代,鲁迅先生写作所用语汇的书面形式,
有些还 保留着古代汉语语汇书面形式的痕迹,与现代汉语语汇的书面形式不完全
相同。所以读鲁迅先生那一代作 家的文章,经常会碰到类似的情况。刚才大家用
联系上下文换一个词,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或借助工具 书的方法来读懂这些词
语,就是非常好的理解方法。
三、再读课文,品读欣赏
1.快速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写作顺序。
过渡:疏通了文章中较难理解的词语,大家再读课文 就没有问题了。请大家
快速读课文,思考一下文章的写作顺序。
练习题:认真朗读课文,请按照课文写作的顺序把下面的四个词语进行排列。
相处 离别 回忆 相识 (回忆)——(相识)——(相处)——(离别)
2.读批并重,感知文字画面美。
过渡:通过梳理文章的脉络,我们知道作者对闰土的描写是从回忆开始写起
的。说起这段回忆, 对于作者可以说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请大家轻轻地读文
章的第1自然段。


(1)感知环境描写,读出色彩。
①指名读“深蓝的天空中……碧绿的西瓜”,教师随学生的朗读及时评价。
过渡:朗读,最重 要的就是读着眼前的句子,脑海中同时就浮现出句子所描
绘的景象。这一句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色彩鲜明、 优美无比的画面。大家感受到了
吗?
②说说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色彩。
景物:天空、圆月、大海、沙地、西瓜;色彩:深蓝、金黄、碧绿。
③师生齐读这一句。
(2)感知人物描写,学习批注。
①读一读第1自然段中剩下的句子。
②结合图片,交流文中少年给你的感受,用几个词来形容。
过渡:我们把刚才阅读的感受写在 句子的旁边,这就是批注。老师也有自己
的阅读感受,我用这两个词来形容。(板书:机敏、勇敢。)你 可以写老师的词,
也可以写刚才同学说的或者自己的词,就写在句子旁边。(学生自由选择批注词
语。)
预设:提醒学生抓住句中的动词来感受,“捏”“刺”两个动词写出了闰土刺猹时
动 作的有力和迅速,“扭”“逃”不仅写出猹的狡猾,而且反衬出闰土的机敏与勇敢。
③学生再次自读,读出少年的机敏、勇敢。
(3)对比朗读,感受变化。
教师:下 面,我们合作朗读这一自然段。你们读写景的句子,我来读写人的
句子。如果说景物是静态的描写,那么 人就是动态的描写;如果读静的景物用舒
缓的语调,那么读动的人物就需要用稍快的语调。动静相生,我 们就来比比谁读


得好。
(4)看插图,试着背诵这一自然段。
3.初识主要人物——知来历,识外貌。
过渡:作者在开头就刻画了这样一个场景,让我们对 这位少年充满了兴趣。
接下来我们快去见见闰土的真实面貌吧!
(1)快速默读第2—3自然段,说说闰土的身份及名字的来历。
(闰土是“我”家忙月的儿子;因为他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
叫他闰土。)
(2)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闰土的外貌特点。
过渡: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 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
的什么呢?(认识一个人,首先看到的一般是他的外貌。)那么闰土长什么 样呢?
快速读第4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①学生找出外貌描写句,画出来。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②齐读句子,边 读边思考:这句话能看出闰土的什么特点?能用几个词来形
容吗?(纯朴、健康、勤劳。)
预 设:学生可能会对“紫色的圆脸”“头戴毡帽”缺乏理解,教师可适当解释。脸
之所以是紫色的,是因为 他常常在户外,农村的孩子多要帮家里干农活。而闰土
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也更 加不可能娇生惯养了,所以他的
脸经风吹日晒就变成了紫色,可见他的勤劳、健康。“毡帽”是浙江一带 的风俗习
惯,可看出他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学生感受到闰土的外貌特点后,
教师可 再点拨学生,让他们懂得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


年闰土的外貌描 写中体会出来的。
③从“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你能看出什么?结合上下文说一说。(可
见他的父亲非常爱他。)
(4)请一位同学用一句比较完整的话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闰土是一个健康、勤劳、深受父母喜爱的海边农村少年。)
小结:鲁迅先生不愧是文学大家 ,寥寥几笔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健康、朴实、
受人疼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关键是抓住了人物的特点 。其实,我们在写人
时,也大可不必将人物的眉毛、眼睛、鼻子都写下来,只要抓住特点就行了。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 :三十年前的画面,在作者的脑海中依然清晰无比,可见这份真挚的友
谊在他的心中,有着多么珍贵的意 义。是什么东西,在经历时间长河的冲刷后,
依然让那份回忆历历在目呢?又是什么,让两个地位悬殊的 孩子,变成了无话不
谈的好朋友?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今天的这节课上,我们花了比平时 稍多的时间去疏通一些字词的含义,明白
了文言用词与今天汉语词汇的差别,也给我们今后阅读相关文字 提供了一些好方
法。我们也展开想象去感受了一幅静谧的画面,还初识了一个可爱、健康的少年,
虽然文中描绘他外貌的文字不多,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外貌描写
的重要性。今天的课堂 活泼而有序,大家积极交流,主动发言,也许是文中的主
人公与大家年龄相仿的缘故吧,我感觉到大家都 怀着一份热情去认识闰土这个少
年,这样非常好。学课文,就是要怀着一份热情走进它、感受它、理解它 。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
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2.运用多种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过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 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的
农村少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他有着一张——(紫色 的圆脸),头上戴着
——(小毡帽),脖子上套着一个——(银项圈)。从这些描写中,闰土给你留下< br>了怎样的印象呢?(指名回答。)


2.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再读句子,说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特点。)
(2)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练习写一段话。用几句话描写班上一位同学的
外貌。
( 3)写完后,请学生读一读自己的小练笔,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重点研读闰土给“我”讲的几件事,感受闰土的形象特点。
过渡:外貌只能知其表,透过 一个人做的事才能看出他的内在特点。那么,
闰土给“我”讲了哪些他做过的事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读提示。)
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闰土讲的几件事,提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②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闰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并批注在书上相应的地方。
③在学习合作组中 商量选择一件事来学习,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重点理
解感受深刻的词句,还可以展开想象,用演示、 画画等方式进行学习。
(2)概括课文中描写的主要事件,教师相机点拨。
①概括闰土讲的四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田刺猹、沙地看鱼。
②引导学生感受描写事件时详略结合的写法。
过渡:同学们,大家扫读课文中写四件事的部分 ,从篇幅上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答:有长有短。)对,在写法上我们把它叫作详略结合。从这我们可以 学到
写很多事的时候不一定要把所有的事都写得那么具体,而应该——(生:详略结
合。)
(3)教师引导学习“雪地捕鸟”。


阅读与思考:
①文中描写雪地捕鸟的过程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画出相关词语。
(动作描写,如“扫、支、撒、拉、罩”。)
②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从只能在下雪天捕鸟,说明闰土有经验; 从捕鸟的方法可以看出他很聪明;
从他能叫出各种鸟的名字,说明他知识丰富。)
③朗读指导:读出趣味来,表现闰土的自豪感。(想象:闰土在讲这件事时
带着怎样的神情?)
(4)小组交流,学习“瓜田刺猹”。
交流提示:
①发挥想象,描述闰土“瓜田刺猹”的场景。
②各小组赛读:选出两人朗读闰土与“我”的对话,大家共同讨论、研究该怎
么读。
(课件出示)
闰土: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盛情邀请的语气。)
“我”:管贼么?(疑问的语气。)
闰土: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 算偷的。要管的是
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
轻轻地走去……(后两句话要轻读,语速稍慢,营造紧张气氛。)
“我”:他不咬人吗?(紧张、害怕、好奇的语气。)
闰土: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 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
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前两句读出自信、得 意的语气,后
两句读出遗憾的语气。)


③“瓜田刺猹”这一段描写在闰土讲的 四件事中最为详细,为什么?你从中感
受到了闰土怎样的性格特点?
预设:可提醒学生注意瓜 田刺猹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课文开头,
可见“我”一想起闰土,脑海中首先出现的便是他瓜 田刺猹的形象,说明这件事令
“我”印象十分深刻,所以在这里才会写得这么详细。“捏”“走”“刺” 这些动作描写,刻
画了一个勇敢、聪明、能干的少年形象。
(5)自学“海边拾贝”和“沙地看鱼”。
阅读与思考:
①这两件事写得非常简略,你从中感受到哪些有趣的地方?
②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你觉得闰土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这两件事只是几笔 带过,非常简略。但也折射出了闰土生活的丰富多
彩,显示了他的见多识广。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即可, 如果有疑难,可以引导学
生提出,再全班交流。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对比中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过渡:闰土这些滔滔不绝、娓娓 道来的话语把我们也带入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中,文中一连串的语言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见多识广、无 所不知、聪明能干
的闰土是多么厉害呀!所以,作者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感叹——
(课件出示)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
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 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
的天空。


(1)自己读句子,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闰土给“我”讲的稀奇事只有我们刚才讨论的四件吗?
(不可能只有四件,从“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可以看出他知道的事情还有许
多许多。)
②第二段文字中的“他们”指谁?
(和“我”一样的有钱人家的少爷。)
③看图理 解“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里为什么说“我”和“我”的朋友只
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 天空”呢?
(因为“我们”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
大自 然,眼界狭窄。可结合这两处文字中的“素不知道”“所不知道”来理解,还可以
找找文中其他的几处“ 并不知道”“也没有知道”,感受那种对自己仿佛是井底之蛙的
不满。)
(2)师生共同复述,说说闰土和“我”生活的不同。
过渡:是“高墙”关闭了“我”丰富生活的大门,闰土的生活多姿多彩,当——
(课件出示)
当闰土在(雪地里捕鸟)时,“我”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
道(下大雪时可以 支起竹匾捕捉各种鸟儿)。
当闰土在(海边捡贝壳)时,“我”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 知
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当闰土在(瓜田里刺猹)时,“我”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 四角的天空,不知
道(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当闰土在(潮汛看跳鱼儿)时,“我”只看 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


知道(有些鱼儿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思考:从中你体会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通过一次次的对比,学生能感受到文中 的“我”对闰土丰富多彩生活的
向往,对自己枯燥生活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其中有羡慕,有遗憾,有 渴望。
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后,可引导学生再把课文第18自然段读一读,注意读出其
中的思想 感情。
3.争辩研读,开放课堂。
过渡: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闰土生活的 羡慕与向往。对于
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这种感受很正常。但是,闰土的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我”的生活真的就那么糟糕吗?作为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闰土小小年纪就要帮
父亲干活,平时替 家里分担的活儿肯定更多。而“我”衣食无忧,不用操心生计,
而且能习字、读书。同学们,现在我们就 来谈一谈,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
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我”的生活?今天我们来争辩一番,但老师 有几个要求:
(1)向往闰土生活的同学坐到右边(正方),向往“我”的生活的同学坐在左
边(反方)。
(2)先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可以在课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象。
(3)在争辩的过程中,当你觉得对方言之有理时,可以改变你的选择,并
变动座位。
小结:今天的争辩各有亮点。农村生活多姿多彩,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城
市生活信息量大,环境较好 。总之,只要你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全身心地投入生
活中,积极地体验生活,就一定能感受到生活真正的 魅力!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篇(段)


1.学生读课本最后一段文字,感受依依不舍的真情。
2.教师出示后续片段,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过渡:少年闰土见多识广、知识丰富,所以 作者把他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
他们虽相处的时间不长,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他们这一别,就是 三十年,
你们想知道作者和闰土再次见面的情景吗?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
《故乡》 。现在我只给大家展示其中的一个小片段,看这场相聚和大家想象的有
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br>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眼睛也像他父亲 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
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 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
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 圆实的手,却
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
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 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 的态度
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少年闰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想起他,就有 一幅画
面呈现在脑海,仿佛一张照片呈现在眼前一样。我们读第1自然段时,仿佛就看

< br>到了这样一张照片。这就是描写的生动性,今天我们也来训练一下,描写一张印
象深刻的照片。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挑一张,仿照
第1自然段写一写。
提示:仿写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细致地描写出照片的背景,景物描写要
细腻、生动;二是生 动地描写出照片中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可以运用联想
和想象,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丰富画面内 容,使照片中的人物活起来。
2. 指名读话,集体评议。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自主阅读,感受形象
师: 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认识了一位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
闰土。我们知道他是这样一个孩子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
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 有旁人的时候,便和
我说话……”(出示句子)从这些描写中,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闰土是个朴实天真、很受大人疼爱的健康的海边少年。


师:是啊,这是一 个多么讨人喜欢的海边农家少年啊!课文中的“我”喜欢他,
是因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找 找原因。
生:文中的“我”喜欢闰土是因为“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
往常 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我”往常的朋友是哪些人呀?
生:是和“我”一样的少爷。
师:“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课文中讲了哪几件事?快速读读课
文,找一找。
生: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
(生答师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师:在这几件事中,作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哪件事?
生:看瓜刺猹。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件事最惊险、最刺激,作者写得也最详细。
师:讲得真好。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 走进这四件稀奇事,你会对朴实天真
的海边少年闰土有更多的了解。
出示阅读提示:
阅读课文中所写的四件事,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
遍,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 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不
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从哪些文字中了解到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刺猹这件事表现了闰土的机智勇敢。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轻轻地走去……”从这句,我看出闰
土很勇敢。 师(引读):月亮地下,猹来了……请大家轻轻地把这句话读出来,注意不
要把猹吓跑了。(继续发 问。)还有哪个句子说明他机智勇敢?
生:“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油一般的滑……” < br>师:虽然猹会咬人,而且这么伶俐,但还是被闰土刺到了,说明闰土不仅勇
敢,而且机智!请同学 们把他们俩的对话读一遍,男同学读闰土的话,女同学读
“我”的话。
师(引读):闰土又对我说……(生开始读。)
师:这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所以 虽然过去三十年了,但当“我”回
忆往事,却仿佛那一幕才刚刚经历,就在眼前一样。
赏析: 这一教学片段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展开的,注重学
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与闰土初识时对闰土的外貌的描
写,再引领学生体会作者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瓜田刺 猹,从而领悟作者写
人的方法,感受闰土的性格特点。教者由文入情,情中化文,最后引导学生于反复朗读中积累语言,于写法品析中学会运用语言,较自然地实践了语文的人文性
与工具性的统一。

25 好的故事
文本分析: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 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
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 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
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 br>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
晒着的衣裳,和尚 ,蓑笠,天,云,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
但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 “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
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由于 特定的时代背景,
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字会有晦涩难懂的特点,或者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实则另有深
刻的含义,《好的故事》也是如此,看似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意
境也是明丽的、温暖的 ,然而却与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昏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授本课时,对写作背景可简略提及,无须过于 深入地挖掘其中的象征意义,而
重于引导学生欣赏鲁迅文字的优美、想象的奇特、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 。文中
的生难字较多,而且与前一课一样,有些词语难以理解,教学时也要加以引导、
点拨。在 教学中,还要重视朗读,在读通读顺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其中描绘
的画面。
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
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写“综、锦、萍”等12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内容结构,初步品味梦境的美丽景象。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导语:有些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好懂,或许是因为时代特殊、寓 意丰富、
思想深刻,但鲁迅先生一生创作的作品无数,有些却也是非常亲切、感人、有趣
的。我 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好比是一粒茴香豆,它不好嚼,因为太硬,但用
劲嚼了,便会发现真是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就不妨来嚼嚼看。这堂课我们要学
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好的故事》,这到底是个怎 样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好的故事。
思考: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预设:这个课题很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学生可能会想到看过的一个有趣的好
故事,可能会想到这 是一个讲述真善美的故事。依照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我们
不会想到这个“好的故事”是梦里的故事、梦 里的情景。学生大都提前预习过课文,
此时或许还不太理解课题的意思,这里便引发了他们的思考与兴趣 。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细细品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读准音、认清形。
综锦萍藻漾焰削瞬凝骤掷陡
◆易读错字: “综”“藻”是平舌音,“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文中组词“瘦削”,读作xuē,不要
误 读作xiāo。
◆易写错字:
“萍”和“藻”都是草字头,为上下结构,不要写成了左右结构。
“漾”的右上部“”的竖不出头;右下部是“永”,不要写成“水”。
“瞬”指一眨眼的时间,所以部首是“目”不是“日”。
3.学生认读词语,理解难懂的词语。
(1)课件出示要掌握的词语。
预告 烟草 烟雾 昏沉 幽雅 错综 萍藻 荡漾 解散 融和 退缩
参差 瘦削 浮动 瞬间 骤然 陡然 凌乱
预设:可以请一组学生逐一朗读,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纠正错 误,容易读错


的词语有“参 差、骤 然”等。
(2)学生交流圈画出难懂的词语,同桌间先交流,解决不了的全班一起解
决。
预设难词:
[繁响]繁密的响声。
[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后泛指寺庙。
[打桨]划桨。
[底子]可做根据的东西,多指草稿。
[泼剌奔迸]“泼剌”是一个拟声词,原形容鱼在水里 跳跃的声音。“奔迸”指奔
涌、散开。文中是把红花的倒影比成红锦带,仿佛跃入水中时有声音、有形态 。
[皱蹙]“蹙”意为“皱,收缩”,“皱蹙”表示“皱缩”。
[欠身]稍微起身向前,多表示对人恭敬。
教师提示: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 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
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
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在学习《少年闰土》时,我们总结了一些理解词
语的方法,在理 解本课词语时也可进行灵活运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交流对文章的初步印象。
过渡:我们常常说,看人有第一印象,其实看文也是 一样的。请大家说一说,
你对《好的故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交流示例:
生1 :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鲁迅先生写的景物非常美。他写到的乌桕啊,
野花啊,都写得很美丽,同时也很 细腻。
cēncīzhòurán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画面感,在读的 时候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个画
面。
生3:我感觉这篇文章读来很美,但是却读不太懂,我也 不知道为什么要把
梦境里的一幕幕景色称为“好的故事”。
师:我想告诉大家,其实这篇貌似 又美又悠闲的文章,看不懂是正常的,因
为它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而《野草》是非常难读 懂的。但总的来
说,《好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觉。
预设:学生初读 这篇文章,对其中的景物之美肯定都印象深刻。同时,本学
期学生也进行过不少想象的训练,所以也能感 受到其中的画面美。但是这篇文章
确实不太好懂,不像我们之前学的文章,情感明确,主旨也清晰,所以 学生说读
不懂也很自然。通过交流初步印象,教师能对学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根据学
生关注 的重点调整教学。
2.快速读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1)提出问题,思考后小组交流。
①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第3—8自然段。)
②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到底是什么?
(是他做的一个梦。)
③再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能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吗?
(看书入梦——梦境——梦醒。)
(2)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概括文章在写法结构上的特点。
小结:大家说得很对,所 谓的“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先生


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 梦惊醒后又回到了“昏沉的夜”,这就是整篇课文
的结构。
3.勾画出文中的关键句,体会“好的故事”的特点。
(1)学生汇报找出的句子。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
有趣,而且分明。 ) ”
(2)说说自己的发现,用词语概括“好的故事”的特点。
(这两个句子中形容“好的故事”时用词是重复的。好的故事的特点是:美丽、
幽雅、有趣。)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过渡:这节课,我们主要的 学习内容是理解字词、读通课文,对“好的故事”
有个初步印象,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鲁迅先生笔下的 这个故事是美丽,幽雅,
有趣的,到底是怎样的“美丽,幽雅,有趣”?我们下节课再去细细品味。 < br>《好的故事》这篇课文和《少年闰土》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少年闰土》用
生动的事例,给我们描 绘了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而在我们今天所
学的课文中,却完全没有具体的事例,只是丰富 的梦境。但这篇文章读来,却是
那么优美,就像一幅幅画,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更可见鲁迅先生文学 风格的
多样化以及文字运用的出神入化。可能这篇文章我们读来还是有些迷糊不清,那
么下课后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或许能有一些更深的认识,然后我
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反复阅读课文,品味梦境中的美丽 景色,体会景物自然美、画面动态美、
文字诗意美和视觉色彩美。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读懂课文,重点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

1.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感受作者在美好的景致中所寄托的情感。
2.抓住重点段落、关键字词进行研读品味。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好的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谁能回答?
(生回答:美丽,幽雅,有趣。教师随回答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鲁迅先
生的 梦境,去看一看、听一听这个“好的故事”。
2.指名分段朗读,检查朗读情况。

< br>过渡:上节课我们读课文时,许多同学吭吭哧哧,读不通顺。这节课的开始,
我们再来看看大家的 朗读情况。我们疏通了字义,对文章有了初步印象,现在能
读得通顺、读出文字的优美吗?我们请几位同 学来试一试。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体会“好的故事”产生的现实环境。
(1)学生自读第1—3自然段,说说鲁迅先生身处的环境。
预设:提示学生可将外部的环境 和屋内的环境相结合,去考虑鲁迅先生此时
的心境。外面的环境是热闹的,“鞭爆的繁响在四近”;而屋 内的环境是昏暗的,“灯
火渐渐地缩小了”“ 灯罩很昏暗”,鲁迅先生抽了烟,“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鲁迅先
生在这样一个热闹的夜晚,独自一人抽着烟,在灯下看书,给人一种身处热闹之
中却 很孤寂的感觉。
(2)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说的“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呢?
(从“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朦胧”可见鲁迅先生渐渐睡着了,可知他描述的
是他的梦。)
2.欣赏“好的故事”中的景物之美。
(1)快速默读第4—8自然段,勾画出里面描写到的景物和人物。
(2)指名学生回答,没回答完整的其他学生可补充。
①将文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分类概括。
(课件出示)
“好的故事”中提到的景物和人物
植物: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竹、萍藻、枯柳、一丈红
动物:鸡、狗、鱼
建筑:茅屋、塔、伽蓝


人物:农夫、村妇、村女、和尚
其他:晒着的衣裳、蓑笠、天、云、小河、日光、倒影
②思考:作者写了这么多景和人,他用 了同样的一个字来形容他们,是什么
字?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美”。“许多美的人和美 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青天上面,有无数
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
(3)小组内交流,说说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可结合相关的句子说一
说。
提示:①注意课下注释①,读一读,明白山阴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风景优
美的地方。
②注意文中的人和景已经融为一体了,人也是景的一部分。
3.感受“好的故事”中景物的动态美。
阅读与思考:
(1)作者笔下的景物是静止不动的吗?有什么特点?
(作者笔下的景物不是静止的,是随时 都在动的,因为描写的是倒影,水中
的倒影会随着船的行驶、桨的运动而不停地变化。)
(2)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 ,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
于 原形。
然而没有晕。


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预设:有些学生 可能没有坐过船,就算坐过船也没有看到过这么多景物的倒
影变化的动态美。这是实际情况和阅历所限。 教师可找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最好是江南这种打桨行进的小船,让学生感受景物在水中倒影的变化。
4.感受文字的诗意美、画面美。
学生自己找出觉得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
预设句一:许多美的人 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
飞动着,同时又展开,以至于无穷。
明确 :“云锦”原指南京云锦,是一种非常珍贵而精美的织品。这里是将美的
人和事在脑海中的一一呈现,比 作满天似美丽云锦的云霞,它们不停地变幻着。
“万颗奔星”很有画面感,仿佛星星正倏忽地往我们眼前 奔驰而过,一颗接一颗。
预设句二: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明确 :看过夏天太阳被云遮住情景的同学,便可想象出那个画面:太阳虽被
遮住,却不能遮得严严实实,阳光 给云朵参差不齐的边缘镶了一道金边。水中的
倒影在日光的照射下,仿佛也都被镶上了日光,因为水的反 射,发出的光是银色
的,像是摇曳的火焰。(教师可出示夏天云朵被后面的太阳镶上金边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
5.感受文中景物的色彩美。
(1)留意文中含有色彩的词语,圈一圈。
(水银色焰、青天、大红花、斑红花、红锦带、白云、斑红花影、虹霓色的
碎影)
(2)说说这些色彩带给你的感觉。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 “大红花和斑红花……如缕缕的胭脂水”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这里的主色调是红
色,给人一种温暖、热烈的感觉,让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6.体会作者对“好的故事”的留恋。
(1)全班齐读第9—12自然段,朗读时注意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2)小组交流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提出
来,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一:
“我”的这个梦是怎样惊醒的?怎么会突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
波陡然起立”?
(第10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给出了提示:“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
《初学记》。可见 原本放在作者膝盖上的书突然滑落,惊醒了作者,梦境也被搅”
乱了,就要消散了。)
预设难点二:
“我”已经睁开眼,为什么仿佛还看到了那些“好的故事”,为什么“眼前还剩 着
几点虹霓色的碎影”呢?
(因为作者虽然已经睁开眼,但意识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还残存 着一点梦
的痕迹,就像“碎影”。)
预设难点三:
作者对这个“好的故事”有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相关句子说一说。
(有喜爱之情,作者说“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有留恋之情,“我要追回他,
完成他,留下他”;有一种故事消散后的遗憾之 情,“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
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预设难点四:
文章第1自然段中提到“是昏沉的夜”,结尾又强调“在昏沉的夜”,有什么作用?
(首尾呼 应,显示了结构的完整;同时梦境的美好、明丽与昏沉的夜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
提示: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可点到为止,等学生读完“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后,
再进行讨论、思考,会有 更深刻的认识。三、拓展阅读,质疑探究
过渡: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笔下这个 “好的故事”的
美,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感觉到鲁迅先生的这个梦里,根本没有具体的故事,
只有各种各样的景物,它们随着小船的行进依次出现。按照我们的理解,这根本
不是故事呀!那么这个 “好的故事”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它在这样“昏沉的夜里”,
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我们要结合相关 文字和资料来做一些探究,当然,这些
探究不会太深,但是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1.学生自主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段文字,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预设:学生可能 会画出这些句子:“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
的主要精神。“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 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
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 绘得非常的‘美丽,
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 br>或寄托。”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对“昏沉的夜”会有一些新的认识了,可再引导他
们讨论在课堂 中还不太理解的、留置的疑难问题。
2.知人论世,了解文章写就之前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心情。
(课件出示)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作家”的头衔,依然在


沙漠 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作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
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 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鲁迅
小结:在沙漠中走来走去的鲁迅, 失掉了同伴的鲁迅,显然是十分寂寞的。
如果说“好的故事”是明媚而美好的,它象征着鲁迅先生的希望 ,那么“昏沉的夜”
则是黑暗的、孤独的,象征着黑暗的现实。
3.学生带着新的认识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4.全班交流,再谈自己对“好的故事”的理解。
思考探究: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
一个梦?
明确:当时的现实是黑暗的、令人痛心的。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美丽,幽雅,
有趣”,这三个词语描绘的 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鲁迅
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 景,水中的各种倒影都是鲁迅
先生美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但倒影又是虚幻的、不停变动的,从中我们又 会有
一种美景易逝的担忧、不安。
预设:在最开始学习本课时,已经让学生谈了初读本文后的 印象,学生可能
会认为这只是一篇描写梦境美景的小散文。但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能体会
到作者其实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很复杂,可能有思乡之情,可能
有孤寂之情,可能有对希 望的追求、对现实的绝望……,种种情感都只是我们的
推测。教师要提醒学生,我们看鲁迅先生的文章, 当然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但同一篇文本,能带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触动。我们可以不用那么深刻地 挖掘文
本背后的东西,学习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美好的联想,触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激
起了我们 去了解鲁迅生活的时代、去阅读鲁迅其他作品的兴趣,这就足够了。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选择作业,课堂延伸。
(1)写一写你的一个梦境,它也是一个“好的故事”吗?
(2)读一读鲁迅先生的《野草》中的其他文章,如《秋夜》《风筝》等。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本分析:
本文是鲁迅先生的 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文章。纪念性的文章,可以从大处
着眼,概括被纪念者一生的事迹的主要方面,使 人获得整体性的概括的印象;也
可以从小处落笔,结合个人的感受来写,以小见大。这篇文章就属于以小 写大。
本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日常生活小事,以小见大,反映了鲁迅先
生是一个 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
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全 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全文围绕中心展开,
分别写了几件小事,看似并无紧密联系,实际结构相当完整 。文章语言朴实、描
写细腻,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心理来叙述,给人真实、亲切之感,因此学生容


易理解和掌握。通过对《少年闰土》一文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鲁迅先生,这
节课 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同时继续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
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 方法。另外,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的学生难以理
解,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适当介绍时代背景。
教学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
2.能够 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
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用小标题概括课文所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的
几件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含
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导语:同学们,通过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鲁迅 先生。我
们知道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些称呼代表着他伟大
的成就 ,但似乎让我们感觉有些严肃,有些难以亲近。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鲁
迅先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伯父, 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周晔一同走进《我的伯父鲁迅
先生》,了解更多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


2.出示课题,提出疑问。
过渡:我们先来看看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 么疑问?请同学们想一想:
“我”与鲁迅先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称他为“伯父”,又称他为“先 生”呢?让我
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 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借助工
具书,联系上下文自行解决。
(1)组内共同整理归纳难读或易读错的字、词。
◆易读错的字:殡 唁 囫 囵 镊
◆需要理解的词语:追悼 吊唁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碰壁 呻
吟 饱经风霜
(2)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在全班交流,教师指导理解。
2.学生通读全文后,解决出示课题时提出的问题。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侄女。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 伯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
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性。把这两处 联系起来,
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
(2)为什么“我”称鲁迅为“伯父”,还称为“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亲 属关系,“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
两者并列,既是表达对亲属的怀念,又是表达对鲁迅崇敬 的感情。)
3.理清思路,说说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预设: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段与段之 前的空行。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


成了六个部分,讲了关于鲁迅先生的五件小事。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伯父的追悼会上来了许多人,表明人民群众爱戴
鲁迅先生。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伯父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部分(第4—13自然段):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部分(第14—16自然段):伯父和爸爸除夕放爆竹和花筒。
第五部分(第17—25自然段):伯父和爸爸热情地救助黄包车车夫。
第六部分(第26— 27自然段):伯父关心女佣阿三,点明他是一个为自己想
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4.归纳段意后,学生用简洁的语句给划分的六个部分分别加上小标题。
(1)教师指导加小 标题的方法:①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②从文中摘出最
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做小标题。拟定的小标题必 须抓住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突
出重点,简明扼要。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教师归纳小结。
板书:沉痛悼念谈《水浒传》笑谈“碰壁”笑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提出疑问,勾画文中表明中心的句子。
过渡:老师有 一个疑问,也是本文作者的疑问:为什么鲁迅先生去世后,有
那么多人来追悼他,向他致敬?为什么他得 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你们谁能帮我解
决呢?文中是怎样说的?请找出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找到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
多。
2.各小组合作学习作者回忆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五件事。


过渡:是啊,鲁迅先 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接下来我
们就从一个个小故事中去体会鲁迅先生这种高尚的 品质吧!
学习第一件事:谈《水浒传》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2)根据学生交流随机出示文字: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思考:①伯父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听后有怎样的感觉?
②伯父送给“我”两本书,说明了什么?
明确:伯父的话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地批评“我” 读书太马虎,“我”听后感觉
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说明伯父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 孩子
时都替孩子想得多。伯父送“我”两本书,也是关心“我”,希望“我”能好好阅读,多
多 阅读。
(3)小结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学习第二件事:笑谈“碰壁”
(1)请学生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学生读书 找疑,画圈、批注思考。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
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 )各小组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 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4)各组汇报:抓住下面这些语句进行体会:“碰了几次壁, 把鼻子碰扁了”“四
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恍然大悟”。
①教师点拨:鲁迅的鼻 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肯定不是,它另有所指,


“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 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
景。
②投影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读后再谈理解。
小资料: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 治最黑暗的时期,劳动人民过
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 动派
的黑暗统治,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
迅的作品, 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鲁迅先生先后更换了
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 行战斗。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他躲一躲,但
他仍然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 随时准备牺牲。
③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
从“笑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5)体会文中关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生动性。
小结: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人物对 话来描写人物,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
了生动地描写。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 出当时的情景。
学习第三件事:笑放花筒
(1)请学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画出描写鲁迅先生表情的句子,思考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
思考:作者写鲁迅先生脸上的表情是为了表现什么?塑造了鲁迅先生怎样的
形象?
(2)学生独自思考,交流答案,教师适当补充。
交流预设:
生1:鲁迅先生脸上 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可见他跟孩子们一起放花
筒时是非常开心的。


生2:鲁迅先生给人的感觉一直是严肃的,但从放花筒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热
爱生活,很享受和家人团聚 的时光。
生3: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慈爱,给人的感觉既亲切又真实。
小结:这个故事很简单,学生通过抓住对鲁迅先生的描写就能感知他不为人
知的一面。
学习第四件事:救助车夫
过渡: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对劳动人民怀着无比热爱之情 ,请同
学们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学习鲁迅先生和“爸爸”救助车夫的故事。
(1)学生默读 课文,找疑难问题。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具体帮助,将默读训
练落到实处,各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答。教 师巡视,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重点引
路,教给方法;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引导他们解决重难点,鼓励探索创 新。
教师提示:抓住“饱经风霜”“扶、夹、洗、敷”等一系列动作体会鲁迅关心车夫
(劳动 人民)的品质。
重点解决: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深深地叹了
一口气”?抓住“按”“半天没动”等词语体会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情。
点拨: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
鲁迅先生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 可见鲁迅先生想得十分
周到,对劳动人民非常关心。
(2)学生交流:伯父“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在为谁叹息呢?
生1:他在为那位车夫叹息!因为在那么冷的天,他光着脚在路上跑,脚都
受伤了。
生2:他在为我们国家叹息!因为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


生3:他在为劳动人民叹息!因为劳动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生4:他在为自 己叹息!因为自己有时候很无奈,救助了一个黄包车车夫,
却还有千千万万像这个黄包车车夫一样的劳苦 大众,自己却无能为力。
学习第五件事:关心女佣
(1)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共同做批注。
(2)朗读自己批注的语句,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别人”是指哪些人?(黄包车车夫、
女佣阿三等劳动人民。)
(4)写法盘点:首尾呼应。
教师:文章开头提到“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
戴?”原因就是—— 对,就是结尾“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
少,为别人想得多”。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 ,要注意前后对照,从内容与结构上彻
底读懂它。
四、拓展思维,升华情感
过渡: 就是这样一位伯父,一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伯父,他就
这样离开了,想到这里,小周晔——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我呆呆地望着……
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
1.课件出示鲁迅先生葬礼的图片,学生假设身份,思考下面的问题。
(1)如果你是黄包车车夫,在葬礼上,你会对鲁迅先生说些什么呢?
(2)如果你是女佣阿三,在葬礼上,你又会对鲁迅先生说些什么呢?
2.拓展阅读。 过渡: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许多人去悼念他,那庄重的场面是什么样
子的呢?著名作家巴金先 生在《悼鲁迅先生》一文中记录下了这难忘的一幕。我


们先来看其中的一段节选,大家可 在课后去阅读全文。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
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 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
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里也响起 了悲痛
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
一颗心做 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
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 。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
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 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
在一起的。
思考:说说你读完这个片段后的感想。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鲁迅先生说些什
么?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用小标题概括课文提到的几件事
师:下面读课文,你想怎么读都可以,默读,朗读,一个人读,几个人读都
可以。
(学生读课文。)


师:大家都读完了吗?现在把书扣过来,我看你们读过之后 脑子里留下了多
少东西。这回我不提问题了,是向你们请教。我在备课的时候读了这篇文章,读
了半天不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你们能帮助我吗?
生:(齐)能。
师:谁来告诉我?
生: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师:写了那么多的事怎么是写人的文章呢?
生:是通过几件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质。
师:大家同意她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
生:(齐)五件事。
师:第一件是什么事?
生:和“我”谈《水浒传》。
师:(板书:谈《水浒传》。)这是第一件事,谁知道《水浒传》是什么书?
生:《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师:课文中第二件事是什么?
生:是“我”和伯父谈“碰壁”。
师:谈“碰壁”,对不对?
生:(齐)对。
师:可以和前一个一样,用四个字概括吗?请大家抓住鲁迅先生的表情。
生:“笑”,笑谈“碰壁”。


师:非常好。(板书:笑谈“碰壁”。)
师:第三件事是什么?
生:除夕放爆竹和花筒。
师:还是要用四个字哦!同样要注意鲁迅先生的表情。
生:笑放花筒。
师:非常好。(板书:笑放花筒。)第四件事呢?
生:救护车夫。
师:“救护”这个词用得恰当吗?
生:不恰当,可以改为“救助”。
师:可以吗?
生:(齐)可以。
师:(板书:救助车夫。)最后一件事呢?
生:劝女佣阿三。
师:注意还是要用四个字哦!
生:关心阿三。
师:“关心阿三”?还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关心女佣。
师: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吗?阿三就是女佣,女佣不是就叫阿三吗?
生:如果是“关心阿三”的 话,是他只关心阿三一个人;如果是“关心女佣”话,
那他是关心所有的女佣。
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齐)对。


师:大家再说一说,女佣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干杂活的。
师:你们家里有女佣没有?
生:没有。
师:现在花钱请人干活的也不叫“女佣”了 ,叫保姆或者钟点工,是帮助服务
的,而不是用人了。若是用“关心阿三”,你们读了文章知道她是女佣 ,没读的人
不知道她是什么人。要是用“关心女佣”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鲁迅先生连家里
的 女佣都很关心,更不要说别人了。(板书:关心女佣。)课文就写了这五件事?
生:(齐)不是。
师:还有什么?
生:还有追悼会。
师:写了追悼会没有?
生:(齐)写了。
赏析:用小标题概括课文中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
这个教学片段里,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一一概括,教师给予精到的点拨:
如小标题的概括 字数统一会更整齐,词语可以进行变换,可在课本里寻求更准确
的字词,等等。教师的语言风趣幽默,善 于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注重全体学生的
参与,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给每一个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 。在这样轻松、
民主的学习氛围中,课堂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文本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 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诗歌通过两种人
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 敬意;而对高
踞在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
现 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教学本课时,教师
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 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 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还可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 同
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
价值的人。这 首诗意蕴深厚,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
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的 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懂得一心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
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理解课题的深刻含
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
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 有了更多
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
读。)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
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 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
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 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
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 可替
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 倒”“忘
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
诗 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的简介,学生自读了解。)
臧克家(1905—2004) 山东诸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忠诚的
爱国主义 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
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 主要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从
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3.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1)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
节,指 名练习第二节,自由完成第三到七节。)
4.播放名家朗读录音,学生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5.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层次梳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 :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
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 分(第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
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 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
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 、3、4节对比的是有
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
容又是一一对照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 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
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对比。)
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
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 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
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 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


发学生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①指名读,评议:他(她)读出了什么感情?(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第2节诗中有两个动词体现了两种人的不同,请找出来,再加以体
会。
(一 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一个“俯”
字,写出了鲁迅先生甘于俯 下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预设:可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 先生》中提到的几件事,更
深刻地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愿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
资料链 接:“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俯首甘为孺子
牛”一句。《自嘲》全诗为:“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
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 秋”,鲁迅先
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做斗争,为人民勤恳工作。
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 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姿态,读出人民把他们
“摔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4)自主学习第3节与第6节诗,第4节与第7节诗。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最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学生汇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④提出问题,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A.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资料链接: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 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
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
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先生以野草作比,为了革命他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
B.“烂”字在诗歌中是什么意思?这个字写出了什么?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流芳百世的人 ,其实早已臭名昭著,名存实亡,他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 贯满盈,又显示了
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C.“下场”是指谁怎么了?与此相对,“他活着为 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人民
会怎样看待他呢?
(“下场”是指压迫人民的反动派,终会因 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应有的惩罚,
他们终将被人民摔垮,遗臭万年。对于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
抬举得很高,很高”,人民将永远崇敬并怀念他。)
(5)先让同桌之间分别对读 第2、5节,第3、6节,第4、7节,再请几组
同学在班上展示朗读。注意诗句中描写的不同人物,根 据他们的作为来选择不同
的语气。
2.加深对文中“活”与“死”的理解。
过渡: 同学们,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了解了作者笔下的两种人。现在我们再来
看看诗歌的第1节,看大家是否有了 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节诗中,两个“活”与
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
(1)学生思考,与同学交流。
明确:这里的两个“死”与两个“活”的意义都不相同。第一 个“活”字充满了作者


的鄙夷和轻蔑,这些人不过是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罢了,相当于行尸 走肉;第二个
“活”字是指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的意思是精神已经消亡了,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的意思是
肉体与生命已经消 亡了,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资料链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 ,臧克家就写下
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2)结合实例,加深理解。
过渡:通过上面的交流,我们明白了“活”与“死”不仅仅指个 体的生命,更关
系到个体的精神与价值。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虽生实死,什么样的人虽死犹生
呢?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妨再举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示例:①碌碌无为者虽生实死,拼搏进取者虽死犹生。
②卖国求荣者虽生实死,精忠报国者虽死犹生,比如秦桧和岳飞就是典型的
例证。
③贪官污吏虽生实死,清正廉洁的人虽死犹生,后者如孔繁森。
3.感悟鲁迅精神,升华情感。
(1)学生看课文题目,齐读副标题。
过渡:这首 诗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们发现了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先生的名字。但 你们一定能从诗篇中找到鲁迅先生的影子,
请大家找出相关诗句读一读。
(2)汇报读诗句,感悟鲁迅精神。
小结:这首诗并不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更是在赞美那 些为了多数人更好
地活而活的人,是以小见大,“鲁迅”成了一种精神的代名词。


(3)学生说说学完本诗的收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交流示例:
生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样活
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呢? 从鲁迅先生的事迹和精神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
是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生2:我也想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头勤奋的“耕牛”,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生3:学完这 首诗,我想到了另外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鲁迅的精神就重于泰山,我 也想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有
价值的人。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与鲁迅 先生有关的课文,本课《有的人》
作为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深化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但它不 是结束,
而是新的开始。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阅读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继续走
近鲁迅 先生,感受他精彩的文笔,感受他不朽的精神。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反反
复复朗读了诗歌,大家的朗读也 从最初的平淡,到最后读出了作者情感的强烈对
比。诗歌,就是要在反反复复地朗读中读出作者的情感, 读出更深的体会。尽管
这篇文章创作于1949年,但是我们读来却丝毫不觉得“古旧”,在当今的社会 ,依
然有着现实的意义。通过大家的课堂交流,我很高兴大家理解了做人的真谛——
做有价值的 人。是的,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永远是最可爱的人,鲁迅精神会永远
活在我们心中!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习作八
有你,真好
活动分析:
《有你,真好》是一篇全命题作文,训练的是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经常 接触的
且较为熟知的人、物、景的体验与感悟。文题中的关键词是“真好”。“真好”是一种
自 我感觉状态,其表现出的内容应该是使人愉悦的,令人奋发的,激人向上的,
引人向善的……,一句话, 是积极向上的。学生在生活中肯定能找到这样的材料,
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去感悟,去思考,发现身边的感 动。习作题目暗示了写作的人
称——“你”,本次习作的要求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所以,“你”
的范围虽广,但本次习作主要要求写一个人,要选择具体、生动的事情写出有他
(她)相伴真好。
教学目标:
1.选择恰当的“你”,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写出自己的 真情实感,写出自己
对生活的体验与思考。


2.要通过具体的事件去体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等。
3.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写人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重点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选材及作文立意的能力。
2.把事件写具体,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并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快
乐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相关多媒体课件,如音乐、文章选段等。
学生:回忆生活中令自己感动的人或瞬间,储备习作素材。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播放歌曲《有你真好》(范玮琪、杨丞琳演唱),课件出示歌词。
导语:这是一首老歌, 但今天听来依旧动听。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大家觉
得这首歌是关于什么的歌呢?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大
多数同学认为这是一首歌唱友情的歌。是呀,这首歌是两个女生的对唱,因为 有
了对方,她们觉得心灵有了依靠,世界也变得格外美好。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是
《有你,真好 》,在歌声的陪伴下,大家想一想,你想对谁说“有你,真好”呢?
2.出示目标(作文题),引导审题。
(1)教师板书习作题目:有你,真好
(2)就题目展开讨论。


①习作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好”,提示主题 是积极向上的、温暖的。“好”
应在文中明确地反映出来,读者要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感受到好处,体会出 情感。)
②从文题来看,用怎样的人称比较合适?(第二人称“你”,全文要与“你”相符,
不要出现人称牵强的现象。)
③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陪伴我们的人都有哪些?(同学、父母、老师、朋友
等。)
二、研究立意,交流素材
1.阅读课本上的习作要求,交流课本上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示例:看到“有你,真好”这句话,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妈妈每天对我的生活
给予了 无微不至的照顾。每天她送我上学,接我放学,周末我们总是一起去公园
或郊外,有她陪伴的日子,我总 是特别开心。
2.拓展思路,指导选材。
(1)学生阅读、思考课本上提出的后两个问题。

(2)交流如何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过渡:如何体现“有你,真好”中 的“你”带给自己的种种感动和温暖,这当然
离不开典型事例,写人主要是通过写事来展现的。通过一件 件事,我们能看出人
的性格、品质等特点。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在这几篇文章中都用了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特点吧!(板书:典型事例。)
交流示例:
生1 :《少年闰土》一文中通过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这几件事来突出表现闰土是一个知 识丰富、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少年。


生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先写伯父 逝世后受人爱戴,又回忆了
伯父生前的几件事(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来突出
表现伯父是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3)学生在稿纸上写下与“你” 之间令人感动的、感触比较深的几件事情,
比较一番,最后确定要写的素材。注意典型事例不可过多。先 用几句话写一写,
再拟上小标题。
(4)在小组内互评你所选的事例是否典型、有代表性,是否能打动其他人。
3.教师小结选材注意事项。
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材料来写。
选择最具说服力的材料来写。

预设:选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训练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 要“管中窥豹”
“以小见大”。选择材料时要反复比较,既要考虑是否有意义,又要考虑是否容易
表述。
三、指导布局,完成初稿
1.学生讨论交流:根据习作主题,采用怎样的结构比较合适?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分小组指导。)
2.多媒体出示几种相关结构,启迪学生思考和运用。
(1)美句领段。美句是通过一句紧扣 文题,经过精心打造的具有概括性、
全面性和富有文采的一句话。
(2)排比构段。排比构段 在文章结构上有一种整齐美。段落内容可以各有
侧重,角度不同,篇幅大体相当,形式上很有美感。 < br>(3)一唱三叹。一唱三叹就是在文中反复使用相同的一句话或一段话来抒


情写志 ,强化表达效果,使文章具有穿插之美、层次之美。
明确:“有你,真好”这个题目很有抒情性,读来 十分亲切,上面这三种结构
都适合这个题目。比如“美句领段”,可以先用一句优美的话说说有“你”带 来的感动。
“排比构段”则可以用相同的句式,说说“你”为“我”做的一些事或有了“你”之后的“好 ”。
“一唱三叹”就更适宜于本文了,“有你,真好”这句话就可在文中反复出现,以表达
强烈 的情感。
3. 学生静心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自我修改,组内交流。
(1)默读自己的习作,对不合适的地方进行修改。
(2)小组内互相交流,修改习作;推荐一篇好文参加班级交流。
2.集体会诊,创新行文。
(1)选择佳作,找出亮点,放大亮点,激励评说,使学生明白别人习作的
亮点在哪里。引导学 生借鉴别人习作的长处,重新修改自己的习作。
评议重点:①选材是否典型;②开头、结尾是否精彩; ③文中是否融入了真
情实感,能否打动人;④语言优美,细节生动等。
(2)教师进一步评点,张扬写作个性,表扬有独特体验的亮点。(尽可能多
表扬。)
(3)学生根据评价对照自己的习作二次创新行文,修改自己的习作。
3.佳作展览,评选最佳。
【优秀习作】
有你,真好
风,从湖面掠过, 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


从树林中穿过,留下圈圈年轮 。

我,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留下的是无限的
回忆。这些回忆充满爱、关怀、友谊 ,这些一直伴随我走到今天。然而,给予我
最多的爱的人是我的母亲。


印 象当中,母亲不像从前那样年轻。虽然才四十出头,但看起来却苍老了许
多。

那天我 疲惫地睁开眼睛,感觉浑身无力,头好像还是烫的。昨天不是已经
吃了药吗?怎么会这样啊!这时,母亲 端着碗进来了,她小心地把碗放在床头的
柜台上,然后坐在我的床边,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又摸了摸自 己的,轻声细语
地说:“烧还没有退,来,把这碗药喝了吧!”

母亲把碗轻轻地端给 我。我接过
碗时碰到了母亲的手,那双手不像我们的手那样光滑细嫩,而是粗糙不平。我抬
起头 ,端量着母亲,她的头发中有数不清的白发,眼角的皱纹多了不少,黑眼圈
也十分明显。
看着母亲,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口中的药也越发显得苦涩。
我强忍着泪水把药喝完,把碗放在了 柜台上。一缕缕阳光从窗户照了进来,房间

里顿时充满了温暖。母亲轻声问:“还难受吗?” 眼中流露出无限的疼爱与怜惜。
我说:“没事了,妈,谢谢您。”“傻孩子,你是我的女儿,还说什么谢 谢呢!”母
亲摸着我的头说。

我们都笑了,笑声并不爽朗,却饱含甜蜜。我把身子缩 进母
亲的怀中,像个婴儿。“妈妈,有你真好!”我说出了我许久以来最想说的话。

母亲没有说话,但我感觉到她哭了。
母亲是我最亲的人,也是我最爱的人,给予我最多的爱的人是她,我要爱她!

句段赏析:
①运用排比句开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②层层深入,引出主要内容:深深的母爱。
③总写对母亲的印象,语言中充满爱意。
④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了母亲小心谨慎的样子。
⑤细腻的外貌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母亲辛勤操劳的形象。
⑥环境描写渲染了温馨的气氛。
⑦语言描写平实而生动,感人至深。


⑧点明题目。
⑨结尾深化中心。
总评: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通过记叙母亲在“我”生病时 悉心
照料“我”这件事,反映了母爱的细腻与伟大,表达了对母亲的赞颂和感激之情。
文章的开 头富有诗意,引人入胜;结尾直抒胸臆,深化主题。作者恰当地运用外
貌、动作、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身边人。 过渡:同学们,我想这次习作是一次重温感动的过程。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
有这样一位或几位令我们 不禁感叹“有你,真好”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的
生活才更温暖。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我 们是否也可以成为别人信赖的人,
成为一个给别人带去欢乐和幸福的人?“有你,真好”是相对的,我们 接受关爱,
也付出关爱。所以,这次习作引发我们去关注身边事、身边人,让我们的生活充
满更 多爱,更多美好。
2.拓展延伸:再议“你”。
预设:引导学生探讨习作题目中的“你”除 了是人,还可以是什么。因为不仅
仅是人能带给我们感动,一处风景、一本书、一种精神、一种品质都能 带给我们
感动。而这些,都可以是我们笔下的“你”。当然,本次习作主要是写人、写事,
但可 以让学生发散思维,选取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阅读课文题目,结合课文内容探讨这样拟题的好处,并能为自己的习作拟
出精彩的题目。
3.发挥想象,感受词语的表达效果,选择词语写一段话。
4.欣赏柳公权的楷书书法作品,感受书法之美。
5.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把握不同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会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题材拟出恰当的标题。
3.积累鲁迅先生的名句,懂得大概意思,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记忆,感悟
大文豪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1.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文章灵活运用。
2.读不同的课题,感受拟题的好处,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1.结合本册所学课文来交流、归纳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方法,提高概括能力。
2.学会几种拟题的方法。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引导阅读。
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们掌 握了不少
阅读方法。今天我们就要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交流一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
法。其 实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方法了,比如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
抓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 点等,这些其实都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请同学
们先仔细默读课本上的文字,可以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勾画出来。
2.学生交流课本中提到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预设:可引导学生交流他 们在阅读中勾画的重点语句。如“了解每个部分主
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关 注文章的题目”“抓关键句”这些
句子就提到了三种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的不同句子小结、概括出 方法。
小结:课本上提到了三种方法:①段意合并法;②标题扩充法;③句子摘录
法。
3.结合具体的课文,交流、学习三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段意合并法
(1)课件出示具体方法。
具体操作:先分段并概括出各段段意,然后把段意串联起来。(先 写出每大
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
(2)试着用这 种方法概括出《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故宫博物院(材料一)》
的主要内容,组内交流,再汇报。
教师提示: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
相同的内容。
(3)讨论:一般什么样的文章比较适合这种方法?


明确:一般从几个方面写 ,层次比较清晰的文章适合用段意合并法。这类文
章一般以写景、状物的居多。
标题扩充法
(1)课件出示具体方法。
具体操作:把标题扩展成完整的句子,以课文题目为中心,顺次提 出几个相
关问题,把答案组织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试着用这种方法概括出《开国大典》《伯牙鼓琴》的主要内容,小组内
交流,再汇报。
(3)讨论:一般什么样的文章比较适合这种方法?
明确: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 名的文章选择“标题扩充法”比较合
适。比如《草船借箭》一文,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谁向谁借箭?为 什么借箭?
最后周瑜的态度如何?
句子摘录法
(1)学生交流一篇文章中哪些句子可能体现了主要内容。
(2)指名说一说。
(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这些都可以称作文章的关键句。)
(3)试着用这种方法概括出《夏天里的成长》《青山不老》的主要内容,组
内交流,再汇报。
4.结合学生汇报的内容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要注意的事项。
(1)结合前面的讨论,再请几名同学说说他们概括的内容,提出来全班讨
论。
预设 :选出三种有代表性的发言:太过啰唆的;太过简略的;比较合适的。
通过对比,学生能比较直观地感受 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做到简洁、完整、


重点突出。既不能过于啰唆,也不能太过简 略。
(2)教师小结。
小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这三种是比较常用 的。同
学们要注意,课文的特点不一样,我们就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比如阅读写事、
写人、 写景、介绍说明类文章时,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就不可能一样。(板书:
方法多样,灵活运用。)但是, 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要做到简洁、完整、重
点突出!我们就是要在练习中擦亮眼睛,多动脑筋发现规 律、总结规律,在不断
的发现与总结中逐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二、词句段运用(1)
1.故事导入,突出标题的重要性。
过渡:在开始学习新的 知识点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大家读一读,
说说为什么改后的题目比原来的题目好呢?
(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一位摄影爱好者拍摄了一幅某少女在树林里撑着伞的镜头,画面、色 彩和
角度都不错,取名《晨曦》。他把这幅照片投向多家杂志社,结果都被退回。后
来有一位专 业人士建议作者把题目改为《有约》,结果不但见诸报刊,还在一次
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交流示例:
生1:原来的题目挺美的,但是缺乏联想,而且作品的主角是人,却以景色
取名,我感觉有点没有突出重点。
生2:我也觉得原来的题目不能给人以更多的联想,改后的题目《 有约》却
能激发人的联想:她在等谁?是和谁有约?心情会怎样?整个画面就生动起来了。
教 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不错,改后的题目确实比之前的生动、有趣多了。
这个故事说的是给照片拟题,今 天我们要讲的是给文章拟题,它们还是有共通性


的。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可 以折射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有人把
文章的题目比作文章的眼睛。生动传神的题目可以体现文章的灵魂 ,可以勾起读
者强烈的阅读兴趣。由此可见,题目在文章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2.阅读课本“词句段运用”第1小题中呈现的各个课题,就拟题的方法和作用
展开交流。
(1)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每人选择一组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发
现和想法。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

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做题目。这样的题目可以突 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紧扣中
心,突出主题。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用“壮士”暗示了主要人物的坚强 不屈、
勇敢无畏;《军神》中,一个“神”就暗示了主角刘伯承将军超乎常人的坚韧意志
和革命 精神。

以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做题目。这样的题目能很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突
出主旨。

以文章中的主要事物做题目,即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样的题目能激起读者的
阅读兴趣,同时在阅 读中也会格外留意这个事物。比如《竹节人》一文围绕“竹
节人”讲了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老师没收 竹节人几件事。
和急性子顾客》


这些题目新奇有趣,设置悬念。根据我们的 常识,牛肚子里怎么能旅行呢?
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会同时出现 ?慢性子裁
缝和急性子顾客之间会发生什么趣事呢?也让读者有了阅读的兴趣。
3.结合实例,说说习作拟题中应注意的方面。
过渡:刚才我们读了那么多课题,拟题看似简 单,但想拟一个合适且精彩的
题目可真不容易。同学们已经写过那么多作文了,那么现在我来考考大家, 请大
家根据我说的话题拟拟题目,我们再一起交流。
(1)出示话题:写一写你的爱好。
(2)学生自行拟题,教师选出几种,全班一起点评。
①《我的爱好》
(直接采用 话题,太空,不具体。教师可指出大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
即习作拟题不进行思考、揣摩,太过平淡 。)
②《我爱写作》
(过于直白,缺乏文采。)
③《读书和写作是我的爱好我的第二生命》
(这个题目比较有气势,但题目过长,读来太拗口。)
④《猜猜看》
(让人有点摸 不着头脑,可能是想让大家猜猜自己的爱好是什么,但对于这
个话题似乎有点不合适。)
小结拟题误区:①照搬话题;②因袭旧题;③空大玄虚;④文不对题。
4.学生根据交流的知识修改自己的习作题目。
(1)拿出自己的习作本,重新审视习作题目,尝试着修改。


(2)在班上呈 现修改前后的习作题目,全班交流、点评,选出优秀的习作
题目。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在结合以前学习的课文的 基础上,总
结、发现、交流学习规律和方法。近六年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不少语文知识,
无 论从字词的积累,还是阅读方法、写作方法上的积累,都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
步。今天我们交流了把握文 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在交流中我们结合了这学期学习
的课文来谈,同学们都能很好地概括,这既说明了大 家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也
说明我们的概括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今天所学的只是基本方法,可能 同
学们有自己独特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大家可以再进行总结。
关于文章拟题,则是比 较灵活的自我展现。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观点、角度,
所以拟的题目各有特色,但总的来说,拟题还是有 规律可循的,比如今天我们就
学习了四种拟题的方法。好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给人的初步印象,是生动、有 趣、
深情,还是激昂、有力、引人深思?要根据自己习作的内容来确定。我想大家通
过本次的交 流学习,在以后的习作中一定会在拟题上更下一番功夫了。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整理把握文章内容、给文章拟题的几种方法。
(2)想想更多课题,讨论拟题之妙。

1.抓住关键词,感受词语的表达效果,用所给词语写一段话。
2.欣赏柳公权的楷书书法作品,感受书法之美。


3.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1.读词语,生发联想,写出恰当的段落来体现词语所包含的意义。
2.积累鲁迅先生的名句,懂得大概意思,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记忆,感悟
大文豪的精神。

一、词句段运用(2)
1.教师提示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词句段运用”第2小题。
导语:同学们,语言文字是丰富 多彩的,一个词语就往往能让我们产生不同
的联想。这些联想可能与我们的生活阅历有关,也可能与我们 的爱好、性格有关。
正因为这样,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就有着不同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看几个词语,看看大家由这些词语能生发怎样的联想。
(1)学生大声读出词语,圈出每组词语中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字或词。
(2)依次出示词语 ,请同学们说说由词语产生的联想,每个词语可以请三
到四名学生说一说,看看他们的联想有什么不一样 。
预设一:饱经风霜的脸
生1:我想到了我的爷爷,他一生经历了许多事,现在他年纪大了 ,脸上的
皱纹一道道的,他的脸就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教师提示:可以进行外貌描写。)
生2:我想起了驻扎在边疆的战士,他们冒着严寒酷暑守卫边疆,尽管他们
可能年纪不大,但他们的脸确 实是饱经风霜的脸。(教师提示:可由此生发对战
士们的精神的敬佩、赞扬。)


生3:我首先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黄包车车夫,他为了生活苦苦挣扎。我
又联想到那个时代许多像他 那样的底层劳动人民,他们的脸都是饱经风霜的,他
们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仍顽强地活着。(教师提示: 联系到所学课文,进行历史、
往事的叙述。)
预设二:秋天的深处
生1:秋天是一 个季节,说走进它的深处,我想到的是深秋时节不同的景色。
初秋或许只是有些微凉,叶子也只是微黄, 但是深秋时节就不一样了,秋色更浓,
也更接近冬天。我想描写深秋独特的景色。(教师提示:进行景色 描写。)
生2:我们总说,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那么秋天的深处一定是收获,而这
收获是靠 春的播种、夏的培育而来的,我由此想到了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所付出、
有所努力,才能收获的道理。( 教师提示:由季节的特点想到人生的特点,抒发
哲思或感慨。)
预设三:心灵的深处
生1:在我心灵的深处,总有一个地方,藏着一些秘密。可能是快乐的,也
可能是悲伤的。我想说说藏 在我心灵深处的一个秘密,写出它之所以被我深藏的
原因,对我的影响。
生2:我有一个好朋 友,我们无话不谈,在我看来,他体贴、善良、聪明,
但是其他人却觉得不是这样,而且有些人还对他有 些误解。我想说的是,我们不
能以貌取人,也不能只因为一些表面现象而对某个人下定论。因为,只有你 走进
了他的心灵深处,你才能真正理解他。但这个深处,也是只有通过真诚的交往才
能走进去的 。我希望我们与别人交往时多些真诚,少些猜忌,去感受每个人心灵
深处的美。


生3:我想写一写书本对我的作用。书就像一位长者,一位好友,走进我心
灵的深处,与我对话,助我 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用书本、用知识丰富我们的
心灵,让我们的心灵更纯粹、更深邃。
2.选择一个词语,将自己的想法用一段话写下来。
(1)教师提示要点,学生试写。 教师:我们要把想到的话用一段文字写下来,注意是一段文字,篇幅不宜过
长。要组织好语言,抓住 重点,融入自己的思考或情感。
(2)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换互读,提出修改意见。
(3)指名学生读写好的片段,全班交流、点评。
二、书写提示
1.学生结合课本上的介绍文字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
过渡:在上个单元的口语交际活动中 我们一起聊了聊书法,也欣赏了王羲之
的书法作品。大家可以把课本翻回到第103页,再来欣赏一下。 如果同学们学过
书法,那么极有可能临摹过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它历来被作为童蒙学书以及
其他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现在大家再读读介绍文字,
能圈出其中表明柳公权的 书法特色的词语吗?
(方圆并施,棱角分明,结构精妙,瘦硬挺拔,骨力遒劲。)
2.简单了解《玄秘塔碑》的创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六月,大达法师——端 甫圆寂,享年68岁,葬
于长安长乐原之南。他是继玄奘法师后,唐代又一位有名的高僧。为纪念大达法
师之事迹以告示后人,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十二月于长安刻此颂功德碑。
此碑为柳公权 64岁时所书,碑文由唐朝宰相裴休撰。


3.了解“楷书四大家”,欣赏其他楷书作品。
(1)课件出示楷书四大家资料简介。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 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
他们分别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 、
元朝赵孟頫(fǔ)(赵体)。
(2)出示欧阳询、颜真卿、赵孟的楷书书法作品。学生欣 赏书法作品,可
说说自己最喜欢哪种字体,并简要说明理由。
三、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解了伟大的文豪 ——鲁迅
先生。我们在《少年闰土》中看到了渴望自由、珍惜友谊的少年鲁迅的影子;我
们在《 好的故事》中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美的憧憬,对“好”的向往;我们在《我
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见到了一 位慈祥的伯父、一位关心普通人民的长者;我们在
《有的人》中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永远不灭的崇高精神… …。鲁迅先生以“笔”为武
器,与当时的黑暗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了很多以表心志的语言, 值
得我们永远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些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2.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3.自悟句子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4.教师梳理,点拨引导,更深入地体会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
各句意思:
(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答客诮》是一首体现鲁迅爱子之情的诗,甚至 可以说是他的爱子宣言。


鲁迅先生年近半百才有了儿子海婴,对他十分宠爱,有朋友说他 过于溺爱孩子,
他便写了这样一首小诗。这首诗的后两句是: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全诗的意思是:冷酷无情未必就是真正的好汉,疼爱孩子的为什么不是大丈夫!
你难道不知道在山林里 兴风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吗?身为父
亲的鲁迅也有着父亲的柔情,此时的他不再是与 黑暗斗争的战士,而只是一个普
通的父亲。)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是小说《故乡》的结尾,全句 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里是把希望
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
会开辟出新的道路 ,迎来新生活。)
(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这 句话是说:中国与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中国想要发展,前提是中华民族
的发展。而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就 是他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灵
魂,也就是民族魂。只有民族魂发扬起来,民族才能站立起 来,国家才能发展。)
(4)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 人”“舍身求法的人”都是坚强不屈,
为国而奋斗、战斗的人,他们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 以生存和发展
的精神支撑。)
5.指导学生背诵以上四句名言。会背的学生可举手示意,在班上背诵。


6. 教师出示鲁迅先生的其他名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积累补充,读一读,并
交流感悟。

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呆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
燥了。




“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
娃抓起。
(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
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 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
(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
(四)“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 二、
“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
(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提倡全民阅读,注
重两个延伸:往课外 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研结合。 (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
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
(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综合性更强。
(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四)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教读” 、“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
体,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新教材注重了六个意识。
1、国家意识。 2、目标意识。
3、文体意识,非常突出文学素养的培养。
4、读书意识。 5、主体意识。 6、科研意识。
小结:好教,但教好不易。

伦敦大学世界排名-康德名言


教师礼仪规范-戚继光的故事


日本漫画教程-小学作文成长的烦恼


硕士毕业论文-商法论文


新劳动合同法全文-七夕节几月几日


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最美好的话


巨蟹女和金牛男-分镜头脚本格式


八项规定六项禁令-顶针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