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圣诞节的习俗-古诗草的解释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写8个生字,学会“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
、思潮起伏、
可见一斑”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积累语言,学习穿插日记的写法,
揣摩重点语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借助词
语感
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
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
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
慕。
难点:感受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母亲”
这是多么熟悉的字眼呀,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伟大诗人孟郊曾经写的一首
经典佳作----《游子吟》
。
师:《游子吟》这首诗,道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季羡林老先生去深
深
感悟,人世间最为感动人的情感吧!
师:、我们再来深入了解季羡林老先生,出示资料:
季
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北京
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
巴利文,能阅俄
、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被
人们称作:国学大师、学界
泰斗、国宝。
分析题目
文章中的母亲指谁?对这两个母亲我有怎么样感情?(齐读第一自然段)板书 崇高的敬
意
真挚的爱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读通句子,理解不懂的词义,
想一想:母亲指的是谁?作者对母
亲怀着怎样的情感?
1、自
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
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
象?
2、自学反馈:引用教师“考考大家”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看看谁能把课文的生字宝宝,读准,记牢。主要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谈谈都读懂了什么?
三、研读重点段,感悟爱母之情
作者六岁就离开母
亲去济南的叔父家求学,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母子间却有很深的
感情,季老先生曾经在文章中这样
写道:
1、片段一:
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
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
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
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
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
来,她根本一
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
是毕
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读完这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吗?
过渡语:家境贫寒,但是在这种环境有这样的母亲也是一种幸福,可怜天下父母心。
2、想象
说话:六岁之后的作者就没有和母亲长时间的生活在一起,自从离开只有两次因
为奔丧回过家,作为母亲
应该对儿子有种什么样的感情?如果母亲知道儿子一去不回头的话她
会怎么办?
过渡
语:没想到这次与母亲的离别竟是永久的别离。出示: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
子告诉我说:“你娘
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我拼了命
也不放孩子走。”
3、作为儿子听到这句话的心情应该是怎么样?如果我知道母亲竟是对我这样的不舍,我还会离开吗?我还会一去不回头吗?出示: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
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指导朗读)
4、过渡
语:早知道我的离开给母亲带来如此的牵挂与不舍,我还会因求学而弃母而去吗?
早知道我们的离别竟是
永远的别离我还会弃母而去吗?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
悔恨
在文章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抓住关键词语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感受。
5、交流句子,指导朗读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
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
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
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指导有感情朗读。
(2)“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
样的!”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有感情朗读。
(3)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
,还是模糊的?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
到了什么?有感情朗读。
6、“树欲静而风不
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人世间最让人悔恨的事情了,作者在《永远
的悔》中是这样写道的: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
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
定了决心
,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
毕业,母亲就离开我
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
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
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
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
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
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
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
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
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过渡语:求学的路上有太多的无奈与不由自主。
四、品读怀念“祖国母亲”之情
1、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
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
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
,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说
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2、小组讨论交流: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 “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
一次离开祖国,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
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
断出现在我的梦中,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有感情朗读。
(2)“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
前,看暗夜渐
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
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
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
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
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该部分,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有感情朗读。
三、体会表达特点,拓展。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如
摘录日记,摘录文章
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
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
要。因为──齐读
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课下请写一写。
板书设计:
6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遗憾 悔恨 自责 愧疚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祖国母亲 热爱
1、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看看这一段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
么?
2、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同学们
自己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老先生,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
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
悔恨,他恨什么?
4、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重点理解:
A、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B、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师:是呀!最亲最
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
什么作者如此痛苦不堪?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会回想起啥?
5、出示资料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最深的记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
受呢?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师: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是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过渡语:为什么是终生遗憾呢?因为作者暗暗下个决心。
6、幻灯片出示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
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
,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
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7、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
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
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
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
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
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
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
十年如一日。后来作者离开了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
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
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学们
想知道的,请你读读下面的几则日记,
相信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答案。下节课,在把你读明白的跟同
学们交流交流!
四、总结、拓展
1945年,持续了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闭幕,归心
似箭的他头也没回,登上了回国的
吉普,并写下了一首诗(课件,音乐)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生齐读后欣赏《我的中国心》。
板书设计:
6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遗憾 悔恨 自责 愧疚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祖国母亲 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