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案以及评课
win10安装失败-竹之韵
《草原》教学案以及评课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
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
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
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
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
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
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
天堂》和
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小学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
先生的这篇
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
br>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
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
加强艺术
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
回,旋
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
极远的地方。涯,水
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
给予适当的指点;有
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
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
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
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
景色访问陈巴
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
其
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
飘带舞。第3段:蒙古
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
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
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评课纪实
教者说课:
杨羽:
小学课文《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
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
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
,各族人民团
结友爱的教育。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
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
课分
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
想感情;了解草原
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
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
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
导运用以下教法:
(一)导读法。①导预读,
激发学习兴趣;②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③导理解,尝试
自读自悟;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一句
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
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
。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
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
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
。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
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
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
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
分发挥了
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评课:
潘铃: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
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
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
,以读代讲。
因此,教学中杨羽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
复诵读,领会
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
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
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
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
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
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
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
语
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张丽丽:
本课时教学,杨羽老师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
,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
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
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
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
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
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
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
则点拨关键处,
营造一个民主、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
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
这时,让
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
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
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
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
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马丹:
杨羽老师注重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
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本堂课,教师
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
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
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
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
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
乐趣。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
自主预习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
br>(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
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
影响
?
(5)概括本诗的主旨.
乡愁
自主预习2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
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
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台
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
上各有什么特点
?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
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
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乡愁是;
乡愁是;乡愁是;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
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
湾《次北固山下》:“
”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
词的神
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