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草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西宫南内多秋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
br>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
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
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
段。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
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教学难点: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
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联系生活实际谈草原。
2、学生看课件、欣赏草原美。
3、板书课题揭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
天涯”等,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四、再读课文理清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
程?
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
问的
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
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
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
段和前面的
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
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
)按初
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
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
br>以。)
五、重点指导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
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
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
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
色来写的?为什
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
奇
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
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
草原的特
色。)
4、细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
景物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5、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6、默读、思考、朗
读:在这种境界里,作
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受?
7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
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
丽”或
“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
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
朗读表达作者
感受的两个句子。)
8、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
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9、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
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
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
路清晰
,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
的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
画,但静中又有
动,例如写羊群。
六、作业。
1、仿写景物描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
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
得祖国草原的
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四个自然段,
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
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
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
;②快
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作者乘汽车进
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
(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
原十分辽阔?(“汽车走
了一百五十里才到
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
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
十分洒
脱。”)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
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
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
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
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
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
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
马蹄声,响成一片。”)
5、小结:作者
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
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
种辽阔
、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
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
种声响,自然
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
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
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
,环境变了,事物也
在变化。
三、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
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
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
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
的气氛?手是怎么握
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
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
怎么样?
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
br>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
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
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
何忍别,天涯碧草
话斜阳!”诗句中的“何
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
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
怎么舍得分别
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
话 怎么讲?(“话
”是互相攀谈,
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
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
们还在
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
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
br>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
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
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
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
的风俗习惯。)
四、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
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
情深厚。
)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
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
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
族的团
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
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
也写出了草原的
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
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
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
景色和蒙古族人
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
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
人的热
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想一想把什么比
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
天空
风光美:
12
草原
人情美
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