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草原》

别妄想泡我
669次浏览
2021年01月02日 00: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韩寒三重门-医德医风个人总结

2021年1月2日发(作者:石坚)


草 原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 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
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那么……那……”“既……又……”造句。
3.背诵课文第一段。
4.初步掌握文章中描写事物与环境联系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情景交融即事物与环境的相互联系。
【教具准备】录音机一架、幻灯机一台、自录配乐朗读磁带一盒、幻灯片若干。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生自学课文,总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你在图画里见到的草原是怎样的?草原上的牧民有什么风俗习惯?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 辽阔的草原。作者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
这一特定情境之中,油然而生了特殊的感受,目 睹了草原的蒙族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
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 地写下了,让我
们一起随着录音去参观访问。
二、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课文
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读准 生字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懂的字、词查


字典解决。
四、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节写发生了什么事,同时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第一节: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绿毯 勾勒 骏马 奇丽 柔美
渲染 回味 茫茫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第二节: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
疾驰 迂回 洒脱 襟飘带舞
第三节: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
第四节: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
拘束 羞涩 鄂温克
第五节:斜阳下的话别。
天涯 斜阳
五、质疑
还有什么不懂的字词?
六、作业
1.练习作业 第1题。
2.熟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讲读第一、二自然段,初步了解事物与环境的联系。
一、讲读第一节
1.默读、分层次。
2.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看到的天空景色是怎样的?(板书:“那么清鲜,那么明


朗”)
3.“那么……那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够用上它说一句话?
4.如果你置身于这样一种清鲜、辽阔的环境之中,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作者的感受
又是怎样 的?(板书:“总想高歌一曲”)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录音,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 景色?(学生听配
乐朗读录音,听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想象回到作者的描写,板书)
天底下 一碧千里
平地 绿
小丘 线条柔美翠色欲流
羊群 白色的大花
6.出示幻灯图景。重点理解“茫茫、翠色欲流、渲染、勾勒”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7.如果 你置身于这番美景之中,又会产生如何的感受呢?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惊叹、舒服) 8.作者为什么会“惊叹”?“既……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用“既……又……”
说一句话?
9.最后一句话写出谁的感受?为什么这样写?(骏马、大牛衬托景色的美丽)
10.小结: 这节写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景象,从天空写到地面,置身于美丽的草原这一
特定环境之中,作者产生了特 有的感受,情景交融。祖国的草原是这么美丽,让我们
看这图景,听着草原音乐,把课文内容回味一遍, 争取背下来。
(学生看图听音乐,教师随着音乐指点图景,即兴诵读)
11.指名试背。
二、讲读第二节
1.作者欣赏了草原美景,随汽车继续往前走,初入草原和快到公社时,作者 分别听见
了什么?看见了什么?产生了怎样不同的感受?
默读课文第二节并在练习题上填写表一,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填写。
2.“马疾驰,襟飘带舞”是何意思?
3.为什么说“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4.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
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迎客,听到
了各种声响,自然引 起了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
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 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
1.背诵第一节。
2.练习作业 第2题、第3题。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讲读三、四、五自然段,领会中心,点明写作特色。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课后词语。
2.指名背诵第一小节。
二、讲读第三、四、五小节
1.出示课后题(3)
主客是怎样见面的?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我们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
习惯? < br>2.围绕以上问题,默读三至五小节,找出有关动词,填写在表(2)中,(指名将找到
的动词填 在黑板上。)
3.主客见面,作者写出了热情洋溢的气氛,主客之间是怎样握手的?(引读)怎样笑< br>的?(引读)怎样说的?(引读)。你体会到此时大家的心情怎样?(高兴、欢乐、热
情)有感情 地朗读。
4.主客之间就是这么握着、笑着、说着,不知不觉进入了蒙古包,在蒙古包里,主人
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蒙汉人民的深厚情意?
5.饭后,在草原上又举行了联欢告别仪式,让我们一起分享这蒙汉情深的欢乐吧。
(出示幻灯图景,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
6.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 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


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 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7.作者的诗句充分表达了这种心情。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
意。
8.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9.这三节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节主要是写什么的?
后面三节主要是写什么的?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略)
四、作业
课堂练习作业 第4题。
一、抄写词语:
柔( )( ) 奇丽( )( )
骏马( )( ) 回味( )( )
洒脱( )( ) 拘束( )( )
绿毯( )( ) 斜阳( )( )
一碧千里( )( ) 翠色欲流( )( )
二、填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_ ______,空气是_______,天空是_______,使我总想_______,
表示我的_ ______。在天底下,_______,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_______,
小丘 也是_______。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
_______绣上 了_______。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就像只用_______,不用
_____ __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三、造句:
1.那么……那么……
2.既……又……


四、根据理解填空:
1.课文前两小节主要赞美________________
课文后三小节主要赞美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________________
评:《草原》一文是作家老舍先生访问内蒙古草原后写的一篇访问记。作者对祖国
草原的美丽景色赞叹不 已,同时又热情地赞颂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意。
文章文句优美,语言流畅,不愧为语言大师 、散文名家之大作。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
是让学生懂得事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难点是理解课文第一 段对草原美景的描述。
关于这篇文章谈两点教学设计。
首先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创设情境教学。学生对草原没有什么直接的感受,
因而对第一段的理解比较困难。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 容特点,我确定了创设情境进
行教学的方法。准备了自己录制的配乐朗诵磁带和幻灯图片。用表现草原风 景的幻灯
图片,学生所熟悉的草原音乐,教师的感情朗诵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这种形
声 效果,充分进行想象,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当学生所谈内容与课文描写大
体相近时,说明学生对 文章已经有了较好的认识,教师则在一旁稍加指点,使学生的
认识与课文内容达到统一。采用这种方法教 学,从情境到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与“事物与环境”这一阅读训练重点的理解也是一致的,会收 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
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美的教育 。

其次,采用多种练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阅读训练 。
在课堂上要扎扎实实地给学生进行读、写、说的训练,实实在在地教给学生知识和学
习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篇课文分三教时完成。第一教时着重是预习,
整体感知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读通课文,质疑问难;第二教时是讲读第一、二段,
体会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和草原美景;第三教时讲读 后面三段,进一步掌握了物与环境
的联系,体会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感情。预习、讲读和作业 均在课堂内完成。

草原美景的理解光靠情境渲染是不够的,情境创设只能给学生增 加感性认识。要
真正理解草原的美景,还要从理解字词入手,同时加强读和写的练习。默读、听录音朗读、引读、齐读、诵读贯串在教学过程 之中。讲读完了,用笔填写第一段中的重要
词语,以巩固 加深理解。在教学第二段的时候,根据阅读训练重点设计了表格让学生
填写。这一练习有一定难度,学生 通过认真自学、填写、可以增加对事物与环境关系
的理解,同时让全体学生得到了一次训练。整节课应把 主要时间给学生进行读、说、
写的训练。

吉林省旅游景点大全-舍得的哲学


假如生活欺骗-推敲的来历


水果奶油蛋糕-清晰的反义词


爱我却要离开我-坟墓对联


英文战队名-采购员工作总结


地球新时代-牛郎织女缩写


新年短信祝福语-我们班的狗仔队


经典英文歌曲排行榜-建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