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边(第1课时)
乐嘉性格色彩-含雨的成语
三角形的边(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2)能用符号表示三角形。
(3)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解决问题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三角形,体会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
表达能力,
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其解决有关问题
4.情感态度
(1)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了解三角形的概念,能用符号表示三角形,能从图形中识别三角形。
2.
难点:(1)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
(2)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一、基础知识填空及答案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至思考一段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三角形?
(2)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内角?有几个顶点?
(3)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________.
(4)三角形ABC的边AB、AC和BC可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为________.
〖设计说明〗
通过这一题组让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中的基本要素,为进一步掌握三角形
的相关知识做准备,同时使学生
回忆旧知,为掌握新知打下基础.
二、预习思考题
做一做
画出一个△
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
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
样吗?
(1)小虫从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有如下几条路线.
a.从
→ b.从 → →
(2)从B沿边BC到C的路线长为 .
从B沿边BA到A,从A沿边C到C的路线长为 .
经过测量可以说 >
,(比较a,b大小)可以说这两条路线_______
是长.
〖设计说明〗
这一小题组训练,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BC与BA+AC的大小,使学生
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有感性的认
识.这为学生解决探索新知打下伏笔.
课内探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一组图片,包括教材等在内的反应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找出熟悉的图形。
(2)三角形的知识,小学学习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实例。
(3)与同伴交流找到的三角形,说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设计说明〗
创设情
境,通过实际演示美丽的图案引起学生的兴趣
,将学生带到
学习的情境中。通过举实例,引入新
课内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找共同
的特点,让学生感知三角形的六要素。这些活动为学生获得新
知做了铺垫。
二、探索新知
一:三角形概念及要素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
图形的共同特征,如何准确的刻画这些主要特征?如何定义三角
形?引导学生感受用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必
要性,同时,掌握这种表示的具体方法。
1.三角形的定义:
A
2.图1中的三角形记作:
读作:
C
B
3.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表示(图1)
图1
(1)顶点:三角形两边的公共点称为三角形的顶点;
ABC
的顶点是 ,
, 。
(2)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称为三角形的边;
ABC
的三条边为
, , 。
(3)内角:在三角形中,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ABC
的三个内角
为 , , 。
4、小强用三根木棒组成的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是( )
2、找一找,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并把它们写下来.
〖设计说明〗学生体会用符号表示三
角形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通过
数学语言归纳所得结论。利用练习强化学生对
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为学好以后的
三角形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分类有两种方法:(1)按角分类;(2)按边分类
(1)按角分类
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
(2)按边分类
三角形
.
〖设计说明〗
根据把新认知的知识与学生旧有的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
巩固新知识,做到
前后联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联想和类比能力,引导学生讲旧知迁移到
新知
中来,这种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 元宵节的晚上,房梁上亮起了彩灯,装有黄色彩灯的电线与装
有红色彩灯的电线哪根长
呢?说明你的理由。
(2)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
(3)某村
庄和小学分别位于两条交叉的大路边(如图)。可是,每年冬天麦田弄不好就会走
出一条小路来。你说小
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走呢?
田
麦
(4)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 3,4,8
( )
(2) 2,5,6 (
)
(3) 5,6,10 ( )
(4)
3,5,8 ( )
(5)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7,第三边长为奇数,求第三边的长。
〖点拨方法〗(1
):由于
abc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得
cba
,即三角形两边之差
小
于第三边。
(2):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可以确定在已知两边的三角形中,第三边的取值
范
围,以及判断任意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设计说明〗
对于这组题型,允许学生利用操作完成自己的思考,学生可以通过测量、比
较、理论推理等活动归纳出结
论,经历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
意识和思考精神。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学习后及时反
思的习惯,巩固新知识。
A
四:课堂反馈训练:
1.找出图3中的所有三角形。
D
E
C
B
图3
2.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
三角形和 三角形,其中等腰三角形又可分为
三角形和
三角形。
3.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 大于
,其推理的依据是两点的所有连线
中, 。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
(1)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
(4)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A.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5.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
cm
和8
cm
,则此三角形的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 )
A. 4
cm
B. 5
cm
C. 6
cm
D.
13
cm
6.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
A. 1
cm
,2
cm
,3.5
cm
B. 4
cm
,5
cm
,9
cm
C.
5
cm
,8
cm
,15
cm
D.
6
cm
,8
cm
,9
cm
7.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4,一边长等于9,它的周长是( )
A. 17
B. 22 C. 17或22 D. 13
8.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x
,2,3,那么
x
的取值范围(
)
A.
2x3
B.
2x5
C.
x2
D.
1x5
〖设计说明〗
当堂训练,当
堂反馈的这一环节的实施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得到及时
巩固和提升,同时又使得还存在模糊认识的
学生得到进一步澄清,这就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
的第一时间得到最清晰的认识,这正是高效的价值所在.
教学点评:
这
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在小学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难度不是表现在内容
上,而是表现在学生的差异上,有的学生在小学已经比较系统的学习过
三角形,而有的学生认识比较肤浅
,因此,克服学生的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是教师成功教学
的关键所在。
这篇教案的设计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体现试验几何,操作几何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