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三角形的边【新版】
农村河道治理-论文格式排版
11.1.1 三角形的边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材
、人教版、初中几何、
第七章、第一节、三角形的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
br>学法分析、过程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
.本节“三角形的边”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中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中主
要介绍了三角形的概念及
基本要素;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从基础知识方
面看,它既是小学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回顾和延伸,又是后面学习
三角形三线、性质、内外角及多边形的基
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从基本技
能方面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让学生初步体验数学当中分
类讨论和转化的思
想;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
br>有利因素:从知识角度看,学生已经接触过三角形(如: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等),
为本节课的
学习奠定了基础。 从认知能力角度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利因素:从知识角度看: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难度较大,对学习本节课的内
容带来了困难;
从认知能力角度看:由于年龄、心理特点,初一的学生思维尽
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不
够严谨,缺乏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
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
能方面: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掌握三角形三边关
系,并学会应用它们经历有关的计算
、证明;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
惯,善于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
方法方面: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
从具体、形象、直观的认识,到学
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经过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
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充满着探<
br>索与创造。
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教材的作用和地位、学情分析以
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
课的重点是:探究、发现和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
用是本
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
学理念,结合学校推行的“三分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法重在突出活动的组织与方法的指导,为学生
搭建参与、交流的平台。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三分课堂教学模式、启发点拨的教学方法。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
视学法的指导。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
法。
五、过程设计
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以下7个教学环节(见流程图)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2分钟)
通过观看多媒体放映的图片(如古埃及的金字塔,现代的
宏伟建筑以及日常
生活当中的自行车,感受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再由老师告知学习三角形的
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出主题。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激起了学生
强烈的学习好奇心和求
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状态,为顺利实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打下良<
br>好的基础。
2、自主学习(6分钟)
根据学校推行的三分课堂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孩
子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
将课堂归还给学生,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定了如下问题和自学检测: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而且能够
提高课堂效率;
自学检测的题目较为基础,这样设计的目的,不仅能检测学生看
书的效果,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做学习的主人,简单概念自学完成;
为后面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做好铺垫。
3、启发点拨
为了让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更直观、形象,我设置了如下探究题目: <
/p>
探究题将抽象的三角形三边关系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路程问题,巧妙设问(例如:
1.小猫从点B沿边爬到点C,图中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2.哪条路线的长度最短,
为什么?3.再换
其他的起点和终点试试?
4.你得到了怎样的数学结论?),引导学生积极讨论,顺理成章得到三角形三边
关系。 设计意图:将抽象的数学结论转化到学生所熟悉的路程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
望;合理设问,让学
生主动参与、步步为营;经过学生参与,思考,老师组织引
导;最后顺利得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4、应用拓展
这是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并在解决的过程中蕴含了数学中的转化
思
想,所以对初学者来说比较困难,因此在第一个问的解答中,我采取层层设问、
引导学生个个
突破,使问题变得简单。
例如:看了第一个问之后就问:(1)三角形中线段比较大小,你想到 了
什么?
(回答: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你将这些线段分割到哪些三角形
当中?经
过讨论、进而得出结论。而第二个问,提示学生要类比第一个问的解法,
小组讨论,讨论完成之后,大胆
让学生展示、讲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的<
br>应用价值;并初步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5、随堂练习
这五个题目各有侧重点,以分数的形式呈现,目的在于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
情况,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归纳总结
这个环节,在知识层面上,我设计成了填空的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习惯,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而在理论的高度上由老师总
结出今天所学到的数
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和转化思想),并提醒学生要善于将
这些数学方法运用到学习当中。
7、布置作业
针对初一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置了分层作业.
设计意图:
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
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教学结构、学生个性发展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与尝试,体现
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尝试探讨,让学生探究质疑;
适当点拨,让学生开拓创新;
恰当选题,让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
归纳体验,让学生把知识纳入系统;
使学生体验、感悟、经历、认识;
体现了学生
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材潜在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开发,体现了当前
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