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第9课时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教案

别妄想泡我
617次浏览
2021年01月02日 17:2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四川凉山火灾-希特勒的演讲稿

2021年1月2日发(作者:岑渊)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第9课时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课题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点。复习长 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体积的计算公式。
2.学生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理解三视图,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 念,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分析、归纳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小正方体、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复习导入
思考:(1)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指的是什么?(2) 什么是容器的容积?(3)你会求哪些立体
图形的表面积、体积或容积?
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 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四种立体图形,可以把这些图形分成两
类,长方体、正方体分为一类,因 为它们是由平面围成的;圆柱、圆锥分为另一类,因为它们是
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
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立体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1.长方体与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什么特点?
(1)长方体的特点。
①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复习课

1


②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2)正方体的特点。
①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
③正方体可以看成是特殊的长方体。
2.圆柱与圆锥。
你对圆柱与圆锥有怎样的认识?(生自由回答)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的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
生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生3:圆 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圆锥只有一条高。
生4:测量圆锥的高时,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竖直
地量 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
3.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1)长方体的表面积:S

=(
ab

ah
+< br>bh)
×2或S


ab
×2+
ah
×2+
bh
×2
(2)正方体的表面积:S

=6
a

(3)圆柱的表面积:S

=S

+S

×2=2
πrh
+2
πr

4.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容积)及圆锥体积(容积)的计算公式。
(1)长方体的体积(容积):V=
abh
或V=S
h

(2)正方体的体积(容积):V=
a
或V=
Sh
(3)圆柱的体积(容积):V=
Sh
1
(4)圆锥的体积(容积):V=
Sh

3
5.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的统一公式是体积=底面积×高。
(2)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的?
(3)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的?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6.观察物体。
关于观察物体你有哪些经验和感受?
3
2
2

2


生1: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生2: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图形不一定相同。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91页第14,1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立体图形的分类和体积的测量,你掌握了吗?
本节课我抓住两个重点:一是立 体图形的形成,二是立体图形的体积,通过这两个知识点来
串成教学主线。在复习立体图形的形成时,让 学生感受到立体图形各自的特征和共同点以及不同
点;在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容积)知识时,通过观察 、回忆、交流将立体图形的知识连贯起来。
通过上面的教学主线,让学生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旨在对 小学阶段所学的所有立体图形进行
梳理,加强联系,并适当拓宽学生的认知层面。比如:在学生提出圆柱 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
形时,我顺势问学生,一定是长方形吗?有几种可能?并将几种展开方法做个比 较,以期在比较
辨析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反思
复习课的 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把平常所学孤立分散的
知识串成线,结成网, 构建知识体系。本课从表面积体积的概念、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及公式推
导与应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 系几方面作了整理,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继
而通过猜想验,得到所有柱体体积的通用 公式,让知识的主要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点评和总结:


3

周杰伦蔡依林歌词-韩愈师说


微信注册账号-电算化考试


高尔夫球场设计-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


河边的故事-幽静


职教新干线-文学宝库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2008年的第一场雪


落水包-漫长的反义词


在职学习-描写中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