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
成全刘若英-四则运算练习题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
一、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并能够辨别出基本的几何体。
2.
通过比较,学会观察物体间的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根据
几何体的特征,对其进行简单
分类。
3.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并能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难点:是描述几何体的特征,对几何体进行分类。
三、教学方法:
探索、发现、讨论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立体图形模型、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内容:
多媒体播放生活中有关立体图形的图片,然后教师展示几何
模型(圆柱、圆锥、
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主动寻求这些几何体的现实背景。
目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感受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培养他们
的空间观念,同时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注意事项与效果:
教学中,可以依次提出下面的问题:你能叫出这些几何体的名字吗?你能举
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
与上述几何体类似吗?应该说由于这些几何体都比
较简单,生活中较为常见,因此,学生基本都能说出这
些几何体的名称,同时给
出了极为丰富的现实背景,如“教学楼门厅里的柱子是圆柱形的”,“魔方是正
方
体”,“圣诞老人的帽子是圆锥形的”,“足球是球形”,“超市里的蒙牛牛奶的包装
盒是长方体”,“铅笔的形状是棱柱形的”……从具体的模型到生活中的实物,学
生
的回答展现了他们眼中的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二)、生活观察室:考察你的观察能力
活动1:教师展示图片,要求学生从图片中寻找出所熟悉的几何体。
活动2:学生分组活动,解决课本P2的问题串:
⑴在小明的书房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你在小学学过的几何体类似?
⑵
书房中哪些物品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
(3)请在房中找出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品?
目的:
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辨认出特征鲜明的几<
br>何体,认识到几何体的特征是我们认识不同几何体、区别不同几何体的钥匙,意
识识到我们所学习
的这些几何体大到古代建筑、小到日常生活学习用品就在的现
实生活中广泛存在,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注意事项与效果:
教学中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图片,但务必注意这些图片中包含相对丰富的几何
体,而且这些几何体的特征比较鲜明,具有代表性,从而便于学生识别;此外注
意图片的现实性、新颖性、多样性,让学生认识到几何体的丰富性,同时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三) 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
内容:
1:画一画
请学生用笔画出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
2:认识棱柱
(1)与笔筒形状类似的几何体称为棱柱。
以六棱柱为例认识棱柱的顶点、侧棱、侧面、底面。
(2)棱柱的侧棱、底面、侧面有何特点?
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
形状都是平行四边形。
(3)长方体、正方体是棱柱吗?
(4)棱柱的分类:
人们通常根据底面图形的边
数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六棱柱……它们底面图形的形状分别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
、六
边形……
需要说明的是:棱柱又分为直棱柱、斜棱柱。本书讨论的都是直棱柱。
直棱柱
斜棱柱
(5)说一说棱柱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6)根据这些几何体的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
目的:
画图过程中学生
必然会初步感受几何体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柱
体,上下一样粗的,那么如何保证你所画图形中
上下一样粗呢?因此,画一画活
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进一步感受相应几何体的个性特征;而说一说,则
需要学
生主动说明几何体的特征,以及生活中的那些几何体符合这样的特征,这一活动,
促进了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从而,可以更为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他人经
验,
同时认识到不同几何体的共性与个性,为后续对几何体进行分类提供了依据。
注意事项与效果: 教学中,要注意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描述这些几何体,并适时进行点评和提
升;在小组讨论活动
中,要注意提请学生相互倾听别人的见解,适时、合理地表
述自己的观点。
(四)引导归纳
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命名、分类规范。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常见的几何体:柱、锥、(台)、球
分类 名称 图形 主要特征
棱柱(三棱柱、四
棱柱、五棱柱等)
柱
侧面、底面都是平面,有多个侧面,两个底
面,并且底面互相平行。
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平面,只有一个侧面、
圆柱
两个底面,并且底面互相平行。
棱锥(三棱锥、四
棱锥、五棱锥等)
锥
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平面,只有一个侧面和
圆锥
一个底面。
侧面、底面都是平面,有多个侧面,只有一
个底面。
球 球
只有一个面,并且是这个面曲面。
目的: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达成共
识:几何体之间有个性也有共性,对于几何体
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效果:
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形成对几何体的较为系统及理性的认识,完成从感性
到理性的升华。
(五)再认常见几何体
下面物体可以近似地看成由一些
常见几何体组合而成,你能找出其中常见的
几何体吗?你还能举出其他组合几何体的例子吗?
目的: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常见的几何体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本环
节
进一步使学生能从较为复杂的组合体中找出常见的几何体,使学生进一步感受
到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立体图
形,其实是由这些简单的几何体组合而成的。
(六)小结与巩固练习
1.小结
2.练习
思考:P5第4、5、6题
六、教学反思:
1.课堂情境的创设,不仅存在于课堂的开始,而是充满课堂的整个时空,努
力使
之与生活、社会沟通,可以延伸课堂的视野。同时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活泼、
热烈的气
氛,辅以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穿插,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讨
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整个
课堂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的知识升华过程。
2.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既要充分发挥节目
主持人的作用,激发学生创造火花,用自己的激情和精心创设的情景为学生合作<
br>探究蓄势;又要以清晰的头脑,理清讨论的主线,呵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创新,使
学生享受成功的快
乐,体验学习的乐趣。
3.教师要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教师还应有目的的参与和指导
学
生的交流活动,使学生都动起来,由于学生的发展不同,我们就应该有意识的兼
顾成绩、语言
表达、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同时还要调控活动的节奏和时机,不让
课堂只成为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的舞台
,这点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