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简谱-趵突泉
课题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课型
班级授课
教具
投影仪
第几
第一课时
授课
时间
课时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教
1
学
重
点
与
难
点
教学
学具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
某些
特征.
3.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4.在对图形进行观察、操作等活动中,积累处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采用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同时用实物与教具,PPT等相结合。
方法
与
手段
使用
教材
的
构想
达
标
检
测
板
书
设
计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识别立体图形
【类型一】 识别立体图形
如图,在给出的实物图中,
、
一、情境导入
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中,许多美丽的图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1)哪些是你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
(2)请你从图中找出与圆锥、圆柱类似的几何体;
(3)你还能发现哪些物体的形状与我们学过的几何体相同或相近?
解:(1)物体a,d,
h,i,n易使人联想起长方体;物体b,p易使人联想起正方体;(2)物体g,m
类似于圆柱;物体
l类似于圆锥;(3)物体e类似于棱锥;物体f,k类似于球.
方法总结:考查了对现实生活中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结合所学几何体的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类型二】 立体图形构成的元素
观察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是由几个面组成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2)图②是由几个面组成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3)图①中共有多少条线?这些线都是直的吗?图②呢?
(4)图①和图②中各有几个顶点?
解析:(1)根据长方体的面的特点解答;(
2)根据圆锥的面的特点解答;(3)根据长方体和圆锥的线的
特点解答;(4)根据长方体和圆锥的顶
点情况解答.
解:(1)图①是由6个面组成的,这些面都是平的面;
(2)图②是由2个面组成的,1个平的面和1个曲的面;
(3)图①中共有12条线,这些线都是直的;图②中有1条线,是曲线;
(4)图①中有8个顶点,图②中只有1个顶点.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要联系实物的形状
与面的形状作对比,然后作出判断,平面与平面相交成
直线,曲面与平面相交成曲线.
【类型三】 几何体的分类
将如图所示的几何体分类:
解析:此题作
为一道开放型题,分类的方法非常多,只要能说明分类的理由即可.但要注意:按某
一标准分类时,要做
到不重不漏,分类标准不同时,分类的结果也就不尽相同.
解:本题答案不唯一,如按
柱体、锥体、球体分类:(2)(3)(5)和(6)都是柱体,(4)(7)是锥体,(1)是
球体.
方法总结:生活中常见几何体有两种分类:一种按柱体、锥体、球体分类;一种按平面和曲面分类.
探究点二:几何体的形成
笔尖画线可以理解为点动成线.使用数学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
(1)流星划破夜空,留下美丽的弧线;
(2)一条拉直的细线切开了一块豆腐;
(3)把一枚硬币立在桌面上用力一转,形成一个球.
解析:解释现象关键是看其属于什么运动.
解:(1)点动成线;(2)线动成面;(3)面动成体.
方法总结: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
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关键是要找到生活实例与数学知识的连接
点,如第(1)题可将流星看作一个点,
则“点动成线”.
如图所示,将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 )
解析:半圆绕其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图形是球.故选A.
方法总
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以运动的观点观察静止的点、线、面,就能得到千姿
百态的几何图
形.解答此题可动手操作,也可以空间想象.
三、板书设计
中圆锥
几何体
锥体
的
棱锥
球体立
体
点:点动成线
图
图形的构成元素
线:线动成面
形
面:面动成体
活
生
圆柱
柱体
棱柱
作
业
设
计
1.下面几种图形①三角形、②长方形 ③正方体、④圆 ⑤圆锥
⑥圆柱。其中属于立体图形的是
( )。
A.③、⑤、⑥ B.①、⑵、③.
C.③、⑥。 D.④、⑤。
1.
有生活中的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在后面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几何体。
⑴足球 ⑵圆珠笔
⑶电视机
⑷花盆 ⑸ 漏斗 ⑹砖块
⑺纸箱 ⑻铁棒
拓展提升:
观察下列图形,并填表。
多边形 四边形 五边形 六边形 n边形
从一个顶点
所引对角线
条数
对角线的总
条数
分成的三角
形个数
教
学
后
记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
设了生动的学习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观察
生活中的美妙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点、线、面、体的
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习中注重让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
知识的形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