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端午节的诗词-度蜜月
1.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答:一、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1、联系生活
实际,让学生在“玩”中感受教学的趣味。2、注
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经历教学过程。3、提
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实践数学
的价值。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1、在自主发现中培
养主动探索的意识。2、在问题情境中增强主动
探索的意识。3、在独立思考中形成主动探索的意识。
三、倡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1、在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2、在自主探索中发挥小
组合
作优势。3、在讨论学习中租金小组合作交流。
2.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导” 与“学”的关系?
答: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必须创建新型的教学活动形式,转变
师
生的角色: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变教师的主导、指挥为引导、服务;变学
生被动学习为主动
探索;变教师单向活动为师生多向互动的教学活动;变课堂教学中的精
英参与为大众参与;变学习活动只
重视课堂为课前、课堂、课后并重。例如在进行语文、
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采取“阅
读预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知识小结、
作业检测”的五步学习法,越来越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模式,
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
的“导”主要体现在:重视研究学法,使教法适应学法;重视教学活动中认
知能力的培养;
教师角色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主持者,成为诊断学生的认知障碍,并帮助学生分析妨
碍认知的因素及应采取的对策的指导者。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学习反馈机制、学生自主评
价机制
以及学习“共同体”,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并注
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
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
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大
胆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针对学生提出的
问题,进行指导、调控、激励、点拔,从而提高学的
质量和效率,实现导与学的统一。
3.注重结果的教学与注重过程的教学区别?
答:学校用
终结性考试的结果来衡量学生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积累的过程。正是
因为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衡
量标准,才使现实中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平时认真学习的
学生因考试时的突发状况而造成遗憾者有之
,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因作弊侥幸成功而沾沾自
喜的有之。没有平时努力学习的过程,就不会有学生综合能
力的提高、思想感情的升华、
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新课标》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
法的评价,并在
“评价建议”中提出,“要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全程评价”。那么如何评价学
生的
学习过程呢?《新课标》指出,评价方法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
业
、测验、评议、档案等多种方法,“实际操作中应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为避免以笔
试作为主要的甚
至是惟一的评价方法”。 逐步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
4.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教学活动中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答:教学过程受种种认知因素和情感
因素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全面分析
这些因素,致力于优化这些因素,以此使教学进行得
卓有成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和学生都既要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又要进行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既
把教学过程作为一种
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又把它作为一种情感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富
有情
感的方式教,学生应该以富有情感的方式学。因为第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生活,
而
对完整的生活来说认知与情感是同等重要的,缺乏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生活都将是畸形
的;第二,必须同
时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不管是认
知目标还是情感目标都是如此。
5.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发展一般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答: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突破常规、灵活多变、培养学
1
生创新思维。三、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优化过
程、启迪激励、
转变教育观念。
6.请你谈一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答: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它不可取代的长处,它们都经过时代的磨练,极具生命力,并
已培养出一
代又一代的人才。而现代教学手段也有其生动、直观、灵活、容量大的优势。
他们之间各自的缺点不足,
正好是对方的优势长处,两者彼此之间有很强的兼容互补性。
所以既不能矫枉过正、全盘否定、一刀切,
也不能固步自封、滴水不进。 两者的关系,应
以传统为主,现代为辅,取长补短,决还能喧宾夺主;传
统教学媒体效果好的,就不用现
代教学媒体;两种教学媒体效果相差不大的,优先使用传统的教学媒体,
在现有的教学条
件下,尽可能让各种传统教学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
7.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差异施教的关系?
答:教学既面向全体学生进行,
向他们提出统一要求,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又
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统一要求
指的是把年轻一代都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个
性虽然千差万别,但又有
共性,这就使统一要求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但是由于遗传、环境和教
育等错综
复杂的影响,每个学生的个性互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都表现出不同
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在教学中,教师向一个班级集体传授统一的内容,而几十个学生则是
以各自的方式
来接受,这是一个矛盾。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矛盾,就会使统一的
要求得到保证,并且使每个学
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8、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对教材的处理和创新性使用的能力,谈一谈在教学
中你是如何创
新性处理和使用教材的?
答:1、注意运用多种教具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巩固记忆,增强美感。
3、创设积极的思维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
,质疑问难。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
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
4、布置创造性作业,努力拓展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外延。创造性作业是学生创造性思维
的再
现,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发展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及创造个性,有着重
要
的意义。
9、教师问题设计的水平往往决定着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水平,你认为进行问题设计时<
br>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策略一:问题设计的整体性
策略二:问题设计的启发性
策略三: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策略四:问题设计的情境性
策略五:问题设计的开放性
策略六: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10、以学生的学来评价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新课程倡导的重
要理念之一,你怎样以学
生的学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答:
学生的学习心境应该是愉快的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广度如何
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否有效
11、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倾听,请谈一谈在教学中你是如何培
2
养学生的倾听能力的?
答:一、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
会听”。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它作为
人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不断提高与完
善的。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主
要通过以下四点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⒈听辨法。⒉听算法。⒊听说
法。⒋转述概括法。
二、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善听”。⒈讲明倾听的重要性。⒉意识倾听的
长期性。
⒊发挥教师的示范性。
12、新课程强调备课时不仅要备课标、备教材,更重要的是
要分析学生、了解学生,你认
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分析学生、了解学生?
答:1.诊断和预测学生学习可能会发生的内容,有备无患
1.1学生可能想到的内容
1.2学生难懂的内容
1.3学生疑虑的内容
1.4学生易错的内容
1.5学生易忘的内容
2.关注个别差异,设计不同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要细心观察,并充分估计。要打破传统教学的
“一刀切”教学观的束
缚,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
2.1设计课堂教学分层
2.2设计课堂练习分层
2.3设计作业分层
13、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你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做
到善于倾听?
答:教师要让学
生认真听讲,首先自己应该善于倾听。倾听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思想沟通,促进
理解。倾听还可以取他人之
长补己之短,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理想教学境界。心理学研究表
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得到别
人尊重的愿望。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
的就是要善于倾听,老师和学生之间又何尝不是如
此呢?
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
上的
思维火花。”是的,只有学会倾听,才能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才能与学生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关心与帮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
才能使
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展现出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使学生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表
现出他们的天性和聪
颖。
14、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
答: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2、教给学生合作学习技能。
3、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
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
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也应
该经常地
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不断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15、基础教育包括哪几类教育?基础教育应帮助学生发展打好什么基础?
答:⑴
分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基础教育就是义务教育,包括小学6年和初中3年
广义的,包
括学前教育,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包括高中阶段教育,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前的教育
均可算做基础教育.
也有一种广义的分法是把高中阶段教育单独独立出来.
3
⑵
基础教育应帮助学生发展打好以下基础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
生学习行为、学习品质的转
变,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健康情趣、完善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
3、创建学习型校园,改善教育生态环境
4、加强教学研究,增强教研服务于教学的功能。
16、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什么?你认为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应采
取哪些对策?
答:一、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教育内部和外部多方面问题的综合反
映。
1.招生制度上的原因。
2.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是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又一原因。
二、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过重负担的对策。
1、改革陈旧观念,端正教育思想。
2、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检查监督,严格法规法纪。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提高质量。
4、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5、改革中考 `高考升学制度,即改革单凭分数录取学生的现行考试制度。
6、扩大社会就业面,减轻升学就业的压力,这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
17、产生学困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答: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学困生这一词语的出现,代替了后进生、差生等违背教育原
则的词语,但是不是替代了
教师的认识,是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
2. 家庭的因素。
3. 学习能力与学习内容的短期不适应每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个体特征的不同,出
现
短期不适应的情况也会不同,这种不适应的时间长短也会不同。
4.评价的不科学、不全面极易造成学
困生的产生多元智力理论明确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
智力并不简单的只表现为某一学科的要求,如语文学
科的理解与记忆、表达与想象。
二、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1、教育对策——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2、教学对策
(1)教给学生学习
的方法与窍门,树立学好的“心理优势”,如教给学生循环记忆法,
演练技能等,使他们首先树立起信心
。
(2)要使学生不断看到成绩,看到进步,不断强化“心理优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看
到成绩在上升,因而逐步就有了信心,就有了学习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肯学习。肯学
习,成绩必然
会提高。成绩进步了,心理优势就得到加强,形成良性循环。
(3)实施分层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便于向学习困难者施教,可根据班上学困生
所占的比例来实施分层教学。
(4)建立新
的评价体系,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
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只从分数高
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对学困生,应
按他们的实际,进行激励性评价,使评价有利于他
们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某些长处。
(5)抓好学困生的课外个别辅导。
4
18、“学生只要犯点错误,老师就让学生找家长”,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答:老师应这样教育犯错误的学生:
1、调查为先。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教
师不能随意听信他人的一面之词,
有时会使学生蒙怨,所以调查是第一步。
2、摆清事实。与
学生面对面,把他所犯错误的现象、成因、影响摆清楚、弄明白,因为有
时候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
成,针对某些问题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老师的态度一定要和善,因为
学生毕竟是犯错误,而不是犯罪,
用不着天下大乱的神情,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朋友间的真情实感来说服
和打动孩子,让孩
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并有改正错误的决心。
4、鼓励教育。事后可能有些
孩子可能有再犯的行为,老师应时时鼓励犯过错误的孩子,给
他们机会,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要总
抓住孩子的小辫子,动不动就威胁:老帐新帐
一起算。让孩子抬不起头,失去改正的信心。
总之,一个能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老师,一个眼神就能教育孩子。
19、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该怎样做到 “ 德高为师,为人师表 ” ?
答:一、献身教育,忠于本职
这是履行师德要求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教师就是要长年累
月,默默耕耘,为培养后一
代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以认真教学、培养后代为天职。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往往就是道德的标准。一个好的教师,
在学生眼中就是智慧
的象征、人格的象征,可以说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
熏陶
和影响学生。
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教师要爱学生,这是社会责任,是社会
的感情,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体现的是教师对祖国
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爱的具体体现。
四、精通业务,学而不厌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把人类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因而勤奋学习,
精通业务,有比较高
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这是一个社会责任问题。
20、教师在处理与学
生关系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请你谈谈尊重
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关系。
答:一、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只是角色不同,是教与育的两个方面。
二、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三、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原则。
因此,教师要将严格要求与尊重有机地相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1、师德不仅是教
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思想品格和学识才能都是师德的重要内容,请你
谈谈这个道理。
答:我认为师德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事业心。它是人们对待人生的根本出发点,对待事
业的基本态度,体现了教师群体
的共同意志,是教师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的原动力。
第二、责任
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关和人生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所说
的就是责任心。
第三、进取心。教师的进取心首先在于对自己做好教师工作、讲好课有信心,有了信心才
能使人充满生
机与活力,永远蓬勃向上,永远不知停歇。
第四、爱心。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教师只能心平气和的帮助他认识和改正,提高他们
5
的认识和鉴别能力。
22.有位教育家说:“不要把学生脑袋拿
来填进知识,而应该把它当成被点燃的火种,教师的
角色是点燃火种的人”谈谈你对这些话的认识。 <
br>答: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让学生真正
体会到数
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去发现数学,喜欢数学,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
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
,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尽
最大的努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达到实施
数学课改的目标。
23、你如何理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有和意义和作用?
答: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改进教育技术。教
育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已经开始成为
影响受教育者素质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
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信息素养,激发学习动机,提
高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
等。
24、如何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一、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三、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四、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五、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六、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的反思。
25、简要回答学科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几种方式?
答:1、教学演示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指利用多
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结合,用来模拟,仿真或再现一些实际中不存在或难
以体验的事物,使学习者身临其
境,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3、交互式教学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
展和进一步融合,学生既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
个人自主学习,也可以借助于网络资源进行协作式自主
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具有共同的特
点——都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学习方式。
4、现代远程教学
所谓现代远程教学主要指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式教学系统。
26、简单回答学科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中基本模式?
答:一、学科本位型课程整合模式
1、带疑探究—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
教师首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具有吸引力
和探究性的问题,并用激励性和引
导性的语言点拨学生进行思考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已具备的信息
技术技能主动探索
解决问题。
2、任务驱动—协作学习型
二、学科辅助型课程整合模式
1、群体—多媒体讲授型
群体—多媒体讲授型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2、自主—监控型
6
自主—监控型的基本特点是:在网络教室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及自己
能力自行使用
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包括数字化资源和非数字化资源),选择学习预备知识、基础知识或
拓
展知识。
3、交互-讨论型
交互-讨论型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师生利用网络上的
交流工具,如电子布告牌(BBS)、在线
聊天系统(CHAT)等,实现在线讨论或离线讨论。
27、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一、对多媒体认识的模糊
当前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了多媒体电脑,便
认为教学方法现代化了,就是多媒体
教学。其实,这是很片面的认识。
二、媒体的单一化
在多媒体的实际教学当中,人们仅仅使用了多媒体电脑的一小部分功能,即单一媒体。
三、板书的必要性
既然多媒体电脑有幼灯片的功能,是不是能够用电脑完全代替教师
的版书呢?这也是一
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四、课件制作问题较多
谈到课件的制作就不能不提到脚本。软件脚本是一个软件的精髓所在。
28、简要回答什么是教育技术?
答: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现代教育技术是为学校师生
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
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有其特定含义和应用范畴,概括
起来有四个方
面的典型应用。
1,现代教育技术是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是一种学习工具
,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有利
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
2,现代教育技术是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服务的.
3,现代教育技术是为学校教育教学
管理服务的,如辅助学校的学生学籍管理、人事管理、
教学教务管理、行政事务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等。
4,现代教育技术是沟通学校与外面的窗口,利用它即可以从校外获取各种信息,也可以向
外发
布各种信息,所以说现代教育技术应具有教学、教研、管理和沟通等功能。
29、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过程的流程分哪几部分?
答: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的方法设计教学过
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
作性的程序。”
2、课件构架设计
将教学设计转化成一个清晰的课件构架是一个关键问题。
3、课件界面设计
“界面是两种或多种信息源面对面的交互之处。”
总之,坚持和
做好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运用现代设计的理念和手段对课件进行设计这一
环节,有助于我们提高多媒体
课件的制作水平。
30、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答: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注意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元认知,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7
31、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一、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
二、内容选择要合理
三、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四、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
五、学法制定要恰当,切合学生实际
六、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
七、问题设计要精当
八、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
九、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
十、练习设计要精当
32、在教学实践中你是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
答:1.精彩的生成离
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
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
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
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
2.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
也无法预知
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
33、你认为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在传统教
学中,教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案,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是教学大纲的
具体化。目前教案的形式主要
是:教案必须有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
准备、课时安排、教案正文、教后感想。正
文中又包括导入、每一部分的详细教法、过渡
语、小结、总结等。这样的教案,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
从一般内容到重点难点,从教
师引导到学生活动,从提出问题到可能出现的答,大到总体结构,小到一句
话,一句也不
能少。众所周知,教案中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原文照抄教师参考书。既然参考书上已有
,
教师读了心中有数即可,为何还要再抄写一遍呢,这真是典型的“现代八股文”。
34、做
为名师要引领学校的校本教研,在校本教研的听评课活动中,你认为评课应关注哪
些方面的内容?
答:(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
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组成的,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
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
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
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
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
学
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
几个主要方面。1
、看教学思路设计 2、看课堂结构安排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
重要内容。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
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
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
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
多样性。所以评
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
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
8
与创新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
些素质好的骨
干教师的课。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
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
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看板书:
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其次,言简意赅,再次,条
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
画娴熟。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
8%的声音+7%的
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
容,
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
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
生动形象有启发
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
,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怎样理:第一步,从整体人手,
粗粗地看一看,全课的教学过程
是怎么安排的,有几个大的教学步骤。第二步,由整体到部分,逐步分析
各个教学步骤,
要分别理出上面的七个内容。第三步,从部分到整体,将各个教学步骤理出的内容汇总起
来。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全课的角度逐个分析评价。
35、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就
是构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你认为生活情境创设
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答:创设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有意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
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
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生理和心理潜能,它可以激发学习情
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
入到学习中去。
1、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民产的教学氛围,才能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爱其道。
2、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
教学内容是教师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效果的主要客观依据。教学
中,是否需要设置情境,
设置怎样的情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导,都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教
学要求来
决定。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把握教材,深刻领会教学内容,才能精心设计。如果对教材不
吃透,教师本人都对教学内容感到拓燥无味,体会不出意境,拿什么去感染学生,激烈学
生,唤起学生
的求知欲呢?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围绕重点难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组织
语言,设置问题,制作多媒体
课件,才能驾轻就熟,创设良好情境,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要全面了解学生
一位
好教师,在上讲台之前,首先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正所谓心中装着学生,只有细致
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
点,知识基础和智能水平,熟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针对学生的特
点,恰当地选择和运用科学手段、方
法,以便结合教材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就更能打动
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愉
快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开发智能。
4、教师要有激情
情境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以教师的
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情感,使其产生相应的积极的情感
体验。苏霍姆林期基指出:“只有情感的面液在知
识这个活的机体中奔腾流动的时候,知识
才能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教师激情是创设
教学情境的重要条件,教学
中,教师饱满的激情,无疑会使学生受到感染,促使其自觉地随着教师的引导
进入一种积
极的学习境界中。
5、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素质
情境教学中,要求教
师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丰富教学经验,既要有严谨的教学
风,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又要有充沛
的热情和民主教育,教师如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不能
9
科学地结合教材,学生特点搞好情境设计,自然也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技能,如音乐、美术、计算机技术等,教师可以充分租用这此
艺术手段,
营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绪氛围,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
36、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
答: 一、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传统教学中,教学行为均围绕教师进行,学生没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成为被动接
受知识的“
容器”。对此,前苏联教育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多合理的、很有逻
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
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
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进行学
习。”因此,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
解读;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
解,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
程。而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能很好的为学生的情感、思维提供
自由感受和发挥的余
地,这样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精神饱满地进行学习。在充分激发学生的
情感
后,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个性,在选择中学会创
新
。
二、自主确定学习伙伴
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
大发明都是不可能的。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因而,在课堂上要注重培
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要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如果学生在
学习中能自主选择学习伙伴,他们彼此之间会形成一种默契,相互交流,非常愉快,无拘
无束,有利于学
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
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
理解与欣赏。品行、志趣相投的孩子们在一起共同学习,获
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加深了情感,增强了学
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马克思
主义学说中的重要观点。个性是创造的前
提,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上都要把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
的东西加以接受。
四、自主参与评价
“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这句
话稍有些偏激,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
评价是多么重要。在教学之中,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
悦、烦恼或挫折的主
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识的倾向性。如果学生具有良
好的
自我评价能力及评价他人的能力,无疑是学生个体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教师指导学生自
主
学会评价,自主参与评价,会使学生在自我反思性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有
益于发扬成绩矫正
问题。对学生来说,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养成责任
感的重要方法。同时,这也是使学
生形成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
方法。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充分尊重学生
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及教学情
景,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那么,学习便
会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学生的认知、
情感、意志、性格等多方面的品质就能得以健康和谐的发展。
37、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别指什么?
答: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
、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
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
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
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
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
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
与自然和谐和可
持续发展的理念。
10
三维的课程目标
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
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
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38、如何理解学科德育的“渗透说”和“内生说”?
答:学科德育的“渗透说”就是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寓
思想教育于
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
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学科德育的“内生说” 就是在发展和内化的基础上使学生的道德素质进一步完善地成长
起来,形成主体接受德育信息的自主选择,创造性地处理外在世界现在和未来难题的品质。
39、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
答:例如:在讲述我国自然地理知
识时,可突出1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都很优越,领土
辽阔广大,岛屿众多,海岸线漫长,山河壮丽多姿
,使学生感到祖国可爱,2我国自然条
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多样,这是建设祖国的有利条件和雄厚
的物质基础,使学生感
到祖国可爱。
例如:高三年级的《政治常识》课程,通过学生对政治常
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坚持党的基
本路线和基本政治制度的信念,从而树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政
治责任感。
40、说出你的科研课题,取得了哪些成果,怎样转化的?
答:略
4
1、每个人都会遇到程度不同的压力,作为教师必须要学会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培养良
好的情绪,谈谈
你的做法。
答:首先,学会心理重塑,保持心态平衡。面对种种压力引起的不良,教师不妨来一个积<
br>极的心理转换,重新审视自己的挫折、苦恼和焦虑、重视评价外界事物,学会积极的自我
调适。学
会积极的心理重塑,定会保持一颗平和之心,发现全新的自我。
其次,明确自我认知标准。教师是一个
光荣的职业,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教师应该充分
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关系,学生与教师具有同样的人格
尊严,要了解、尊重学生,还要有开放的心态接受来自学生的各种声音
,这是师生达到真
正平等的基础。教师要学会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同时
真
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再有,换位思
考。在受到学生顶撞的时候尝试转换角色,以学生的角度、以平等的身份考
虑问题,真正地去了解去认识
自己的学生。
42、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关系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请你谈谈尊
重
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关系。
答:严格要求,是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育和管理,帮助
学生克服思想矛盾及不良倾向,
保证其思想和行为健康发展。而尊重应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过程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
人格和个性发展。关心学生的现实问题,关心他们的思想变化。严格要求和尊重相结合应
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原则。有尊重热爱,没有严格要求,教师的工作就会失去权威;同样,
只有
严格要求,没有尊重热爱,教育管理就没有科学性和感染力,不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
内心,师生之间就会
产生心理隔阂,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