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绝世美人儿
527次浏览
2021年01月02日 23:4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专业学习经历怎么写-favourite

2021年1月2日发(作者:詹禾)


浅谈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改变“学习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
何为“学习方式”,简言之,就是为获取知识、技能等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传统教学下
的 学生知识获得主要靠“机械记忆”、“题海战术”、课后“大补”等措施。学生基本上是单纯的
接受式学 习。其实际效益就是应试能力的“有效”提高,而无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什么样的
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 呢?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学习方式的改变显得尤为重要,尤其
是研究性学习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 课程来开设。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 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 《购买新房》:为让学生检验房屋面积大小,需要学生亲自去测
量房屋的面积。那就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房 屋面积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不同的生活意义。因为
测量房屋面积其实就是测量、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但 是,房屋面积不是很规则的,实际的
测量也有误差。对学生提出的任务是:需要提交一份房屋面积计算报 告:房屋平面草图、测
量工具及注意事项、原始数据记录表格、面积计算的过程和给父母的购买建议书。 学生可以
上网查询有关房产信息,给父母参考,这样的数据处理同时可以与他人分享,应用价值比较大。
透过这个案例,我们能够发现: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
已经大有改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探究性学习,已经可喜地进入数
学等 各科教学中,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 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现在是新课程与旧课程并存的时期,无论是哪种课程,教师都必须创设 情景让学生开展
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 题
为宗旨,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分析资料和寻求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一定程度上掌握基本的科
学研究方法, 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因而创设一个开放性
的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进 行有效探究活动就显得很重要。
如何落实“研究性学习方式”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
1.前提: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认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划
时代 意义。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调整自己
的角色,尊重学生 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以服务学


生良好的学习方 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实验等各种形式的富有个性的自主探
究的过程。
2 .途径:进行学科教学改革。进行学科教学改革主要是不能“满堂灌”、“打乒乓式问答
教学”,而是要 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真正去“跌打滚爬”。教师可以结合
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经 验,设计一些“研究专题”,同时要具有可行性、实用性。比如“购
房问题”“油漆问题”“春游问题” “租车问题”“河道污染问题”“产品统计”等研究“专题”,不仅能
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 够获得成功的快乐。
3.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方法指导。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调查、提 问、查阅、
分析、设计、检验、预测、、实践、总结、反思”等基本方法。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能“适
应万变”的问题。所以,教师不仅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有“事”可做,还要让学生有“经验”
去做,给学生一个探索求“解”的“经历过程”。这样才能是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二、促进学生“内需”,采取“催化性”策略。
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就是学生的参 与热情。在教学中既要强化学生的智力
因素,也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产 生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
从而促进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发展。如何促进学生“内需”,激发热情呢?
1.把学生推到“探究第一线”。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再也不能包办了。教师 需要摆正与学生的关系,把学生大胆
地推到研究性学习的第一线,而把自己变成“顾问”“参与者”“协 作者”“指路者”。让学生自己
去探究问题成为可能,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同 时暴露他们潜在的
理解和认知不足和差异。教师把他们没有搞懂的问题以及一些错误呈现出来,然后引导 学生
通过再探究,改正错误,发现结果。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真正参与过程,实现了由感性到
理性认识的升华。
2.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自我。
学生对自己的潜能认识往往不足 ,突现了学生自信心理的“脆弱”。所以,我们要设法减
缓学生学习心理的压力和精神不振和压抑,解放 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坚信“我能行”。教师不
仅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还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有获得 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快乐。
使学生能够感觉自己“能行”的值得骄傲的一面。
3.给学生真正的探究空间和时间。
解放学生的探究自主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时空。 有不少问题探究过程经历
时间长,参与人广。教师就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属于学生的探索空间和时间。 比如,教学
“圆锥的体积”,教师往往为了突现教学的成功,而将教学设计得很完善。学生沿着教师设计


好的路子走下去使教学很顺。其实,学生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价值就要大 打
折扣了。这样的教学并没有给学生真正的探究时空,教师“帮”地太多,“铺”得太平,只会让
学生的思维产生一种惰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没有好处的。
4.设计具有使用价值的题目。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差异性的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题目,必须 着眼于让全体学生参
与,不能以“优”代“差”,要让所有学生“活”起来。甚至对“后进生”采取倾斜 政策。在设计题
目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应用性、科学性、形式多样化、呈现方式变化性 。
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改变学习方式要将探究 性学习贯穿学科教学的始终,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比较
熟悉的情境中学会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进 行创造性的实践和探索。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达
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 、行为习惯的养成。

白丽人-肉豆须


化妆品推荐-伤感的诗


韩国手机铃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辕门射戟-解除合同


怎样去除眼下皱纹-奥运精神


麻将秘诀-亲切


儿童游乐园-桂花雨教学设计


战斗贼输出手法-谢谢你的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