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以《扁鹊治病为例》——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海兽祭祀-婚礼主持人台词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我的发现(教学设计)
——以《扁鹊治病》为例介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设计详案
主题名称
《扁鹊治病》为例介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情分析:小学
中高年级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这一训练就
是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的能力,即培养学
生高度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
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
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只有把握住了课文的内容,领悟作者
的写作目的,深刻理
解课文,才能达到精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目的。怎
样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呢?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
困难,究其原因,总结起
选题意图
来有三点:1、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就
是复述。2、该不该删。在
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3、抓不住重点。
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
教材分析:本单元所有的课文故事性都很
强,在这一个单元的单元导读里面,
提出了让学生复述故事,而语文园地八的我的发现里面也要求学生要
开阔课
文主要内容,基于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以及教材的要求,于是选取了该知识
点作为讲授内
容。
内容来源
课堂教学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问题
适用对象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
2、能够正确使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自主进行学习。
课前预习、课中讲解或活动、课后辅导
教学方法
课上将微课放给学生观看,学习后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 技能训练型
预计时间
7分钟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1呈现:自己设计的卡通形象,用卡通语言介绍自己。
ppt2呈现:学生遇到的常见关于概括主要内容的问题。
解说:1、嗨!大家好,我是毛毛
老师,很高兴和和小朋友
们做朋友哦,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怎样概括课文
1、利用卡通
形象介绍自己,与学
生拉近距离,让他们变得易于接
主要内容。
受。
2、想必你们一定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看到这里是不
2、回顾他们遇到的那些开阔主要
是只想大
声说“宝宝心碎了!”
内容的提问方法。表示理解
3、充分理解学生,用学生喜爱的
ppt3呈现:三位卡通人物
的卡通人物形象形式
来讲解方
解说:没关系,毛毛老师专程来为你解决概括主要内
法。
容的问题
,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三种常用的方法:第一种,
题目扩展法,第二种,段意归纳法;第三种六要素法。额
……
感觉有点难,对吗?不怕,我请来三位好朋友给大家帮忙
他们分别是朱迪、柯南、叮当,你
喜欢吗?
二、方法大揭秘
主要形式是讲解配合ppt出示
(一)课题扩展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
多课
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我们可以根据课题去阅读,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比如
此环节主要通过举例,帮助
《扁鹊治病》一课,针对这个题目,我可以发出的疑问有:<
br>学生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
给谁?怎么治?结果怎样?三个疑问去读书,然后找到这
法、步骤。在解说的过程中,每
一种方法的呈现都采取不同的形
三个问题的答案和题目组合起来
。
式,比如:课题扩充法采用不断
(二)段意归并法
拉长课题形式;段意
合并法采用
段意归并法就是把文章各段的段意连接起来,稍作疏
图表呈现;目的是通过视觉冲击
和重点文字呈现,加深学生学习
通,就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的印象。
例如《扁鹊》一课分6段:
1.扁鹊拜见蔡桓公。
2.病在皮肤,桓公不以为然。
3.病在皮肉,桓公不理睬。
4.病在肠胃,桓公非常不高兴。
5.病入骨髓,无药可治。
6、蔡恒公病死
把六段段意稍加疏通就得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扁
鹊要给蔡恒公治病,多次劝说无效,最后蔡恒公病死了,
故事告诉我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
取别人劝告。
(三)六要素归纳法
六要素归纳法就是用补足基本要素的
方法归纳文章的
主要内容。这种方法适合于写人、记事的有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的起因、经
过、结果六要素的记叙文。例如《扁
鹊治病》一文,
时间:古代
地点:
中国
人物:扁鹊、蔡恒公
起因:扁鹊发现蔡恒公生病
事件经过:扁鹊多次劝说蔡恒公治疗疾病。
结果:不听劝告,生病而死。
把上面要素补充后,就可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古时候,蔡恒公生病了,扁鹊多次劝
说蔡恒公治病,
结果都无效,结果蔡恒公病死了。
三、总结巩固
主要形式是配合PPT回顾三种常见方法
小朋友们,这三种方法记住了吗?如果还没记住,不
妨和毛毛老师一起回顾一下这三种方法吧:(一)题目扩展
法就是带着对题目的疑惑读书;(二
)段落归纳法要概括每
学习万三种方法,学生需要
段大意串联;(三)最后一个六要素法就是抓
住课文的时间、
时间进行消化和训练
地点、人物、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个方法是可以用于任何课文的,现在你记住了吗?
最后,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同一篇文章
我们可以用
不同的方法来概括,只要你能抓住重点,把语言组织得简
洁、明了、完整就行了。<
br>
四、课堂练习
篇目:《纪昌学射》
现现检验学习效果并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