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qq视频截图-轻轻的一声叮咛
让智慧的火花点燃孩子幼小的心灵
—— 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只
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
问题的办法”为主题。本组教材,无论是识字5的猜谜语,还是《四个
太阳》、《乌鸦喝水》、《司马光》、《称象》,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教学
时,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
围绕专题,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在学习中主
动展示自己的本领。并让学生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
法。别人
认为做不到的事我做到了,则是一种创造。
教学这一单元,我们首先
可以从《语文园地五》中的“我会读——人
有两件宝”引入,让学生在读背的过程中感悟只有动脑又动手
,思考又
实践,才能做好一切事情。
识字5这一课就是由三首字谜组成的。通过猜字谜,编
字谜的方式让学
生识字,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猜谜语寓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
体,能使
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动脑筋。我们不妨把识字5和口语交际
的教学结合起来。教学识字5时,学生可能
通过预习已经知道答案是
„众‟、„秋‟、„青‟,我们可以顺势问:“小朋友真聪明,真会猜谜语,但
是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你们究竟是怎么猜出来的呢?随即,就会有
学生说明猜谜的根据。有
的学生可能通过做动作猜出谜底,如三个人配
合猜出“众”字;有的学生可能从颜色入手,猜出“秋”字
;也可能有的学
生抓住了关键词,如:从“万里无云”知道是“晴天”的“晴”,由此猜出一
系
列字谜……这时我们再通过换偏旁的形式把猜谜的过程演示出来,会
更加形象生动。这样教师引导学生猜
谜,学生急于知道谜底,激发了阅
读兴趣。再通过小组讨论给生字
编个字谜的方式,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课后再组织学生搜集谜语,在充分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组织猜谜活
动,
进行口语交际,并鼓励学生介绍自己收集或自编谜语的过程。使学生由
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
习,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
于激励、唤醒、鼓舞,同时使口语交际与课堂教学紧密
结合。
《四个太阳》是一篇极富儿童情趣的短文,文章语言简洁、生动、
优美
,充满童真。“我”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表达了四个美好的心
愿,同样也让读者们感觉到了作者丰
富的想象,独特的创造和善良的心
灵。内容催人向上,富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教学时抓住文章内容充
满童趣、语文简洁、优美的特点,围绕着“动脑筋,有创新”设计教学,
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阅
读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
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
重点,更算不上难点。所以以朗读感悟
为本节阅读课的重点,通过动手
试验的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乌鸦在“找水喝”和“喝着水”这一过程
中心情的变化,读懂故事要告诉我们的基本道理,鼓励孩子动脑,丰富
语言积累。
这一课我首先采用了谜语激趣导入新课:“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
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
鸟。” 我认为富有情趣的导语,
就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
教学时“一个一个”这句话很长,读好不容易,我们先出示句子:“乌
鸦把小石
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
水了
。”让学生读句子,思考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里的?体会“一个
一个地放”是怎样放?(要慢、轻免
得小石子把瓶子砸破。)然后老师找
一个细口的瓶子和一包石子,加入高锰酸钾或一些碘伏水,请学生上
台
演示,这样便于学生观察。本学期课程紧张,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以
不再分组试验,(如果
学生演示时着急,同时放几个后,要示意学生暂
停。)一定要让学生体会怎样是一个一个地放,再体会把
石子一个一个
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请大家要注意看,认真想。直到
学生一个一
个地放石子,直至水将升至瓶口。有了演示和体验,我想学
生一定能体会到瓶子里的水是怎样渐渐升高的
?(因为瓶子里的水很
少,石子又很小,还要一个一个放进去,所以水升得很慢。)再练习用“渐
渐”说一句话,这样读好这个长句就不再困难,并且在朗读中体现动脑
筋想办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随时随地体现动脑筋想办法。最后小结:
乌鸦真聪明,注意看,积极想,就想出办法来了。我们同学更聪
明,认
真读书,积极动脑筋,弄明白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接下来在学完课
文之后,问:“你
想对乌鸦说些什么?”编一首小儿歌夸夸它。老师编:
“小乌鸦,本领大,会动脑筋想办法。一个一个放
石子,困难再大也不
怕。小乌鸦喝着水啦,我们都要学习它,做个爱动脑筋的好娃娃。”(标
出
生字)通过儿歌不光夸了小乌鸦,还穿插复习了生字。最后提问:乌
鸦还有什么办法喝到水?充分发挥自
己的想象,仿照课文,编成一个乌
鸦喝水的故事。
《司马光》一课教学重点放
在四、五自然段,可结合课文插图,先
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孩掉
进大
水缸里。从图上可以看出一只大缸砸破了,水哗哗地流出来,
掉进水缸
的这个小朋友正在往外爬,司马光正伸出手去扶爬出来的小朋友。再看
看他们身后的几
个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张着大嘴在喊大人。
教学时可运用抓动词的方法。第四自
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小朋友动
作的词语。从“有的……有的……还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
br>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么想的?让学生理解:“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的场面,教师提问
: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随时有生命的
危险,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样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
感受,切
实地体会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是什么样子?并请想出办法的同学演一演。
这样比课后拓展
的效果应该好得多。
在这样的基础上,第五自然段再让学生画出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看
图,并模仿司马光的动作。比较: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一口大水
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
友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
怎样的孩子?最后小结:你们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但是在当时的情
况
下,找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都是让人离开水,但时间又来不
及。而司马光急中生智
砸缸救人,设法让水离开人,这是反向思维。我
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
题。
《称象》这一课第四自然段讲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
重点。用
水的浮力来称象的知识,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我们可以借助
课件,把曹冲称象的步骤生动的演示出来,
让学生体会第四自然段用四
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方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通过“赶、沉、
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地写出了称象过
<
br>程,使学生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方法。同时也克
服了孩子们年龄小,不知道
什么是水的浮力的困难,让学生豁然开朗。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的是这头大象又高又大,
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其中有一句“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可以让学生读课文,体会“一
边……一边……”,再出示一些图片,如:电视、录音机、茶、织毛衣、
写作业……让学生结合图片说话
。如:“妈妈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
衣。”“爸爸一边听音乐,一边喝茶。” …… 但如果学生说到“
我一边写
作业,一边看视。”这样的句子,就要予以纠正,因为三心二意是坏习
惯,二者不能同
时进行。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一边……一边……”就是
两个动作可以同时进行,再练习造句就会得心应
手。
通过《乌鸦喝水》、《司马光》、《称象》这三课的教学,不光让学生
了
解靠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终于喝到水的乌鸦,知道古时候有位沉着冷
静、当机立断的司马光,认识善于思考
、想出称象妙法的的曹冲,还给
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学这三课时,我们要注意发散学生的思<
br>维,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交流。在《乌鸦喝水》和《司马
光》两课已调动学生充分开
动脑筋的基础上。教学《称象》,更要鼓励
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动脑筋想想: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
是最好的,
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我
们的课堂教学
回到语文的工具性来。在这样的培养下,我们的学生会越
来越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创造,我们的课
堂教学将点燃智慧的火
花。
最后,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还可以充分延伸,《诸葛亮巧施毒鱼计》、
《徐稚智破迷信》、《孙亮断事》、《数星星的孩子》、《聪明的小诸葛》、《慧
童智杀双虎》、《
徐文长智斗林狠心》、《王维找证据》、《童辉照井》、《文
彦博巧计取球》……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
我们一定能让智慧的火花点
燃孩子幼小的心灵。
一年级下册六单元教材分析
1 单元的整合教学
我们这册
书一个编写特点就是以单元为主题,整和来设计课文内容
的。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祖国、爱家乡。其中
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
《王二小》是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昨天、祖国的过去,知道今天的生活来
之不易。课文《画家乡》是让学生感受今天的美好生活,知道我们的祖
国有多美,多大。激发他们爱祖国
、爱家乡的情感。诗歌《快乐的节日》
是让学生展望未来,快乐的拥抱明天美好的新生活。这一组教材体
现了
整和性。既有知识上的整和,也有学科上的整和,如课文《王二小》《快
乐的节日》都有传
唱的歌曲。我们就可以和音乐课结合,让孩子们去听、
去唱、去感受。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和朗
读紧密联系在一起。
课文《画家乡》可以拿起画笔去画一画,和美术课整和,互相促进。这
也是
一组实施美育的好教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欣赏美的图片,读美的
语言,获得美的情感,从而培养美的情
操。本单元的教材可以拓展延伸,
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去收集,发现,积累。学完后可集体交流汇报,同
时也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讲历史故事、伟人故事、英雄
故事、唱歌绘画比赛等。
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2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中《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这两课是以革命题材编写
的故事,与当
今儿童的生活相距甚远。要教好这类课文就要拉近其中的
距离。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背景资料很有必要。
如:《吃水不忘挖井人》
一课可提供的资料有:沙洲坝地理环境的简介、毛主席生平事迹、八路
军在瑞金的故事、沙洲坝人民五次保卫红井的故事等等。这样就可以拉
进一下学生与那个年代的距离,从
而能够深入进去,这对理解课文内容
会有所帮助。这是其一。其二是要抓住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进行教
学,
把识字、学词、朗读放首位。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思想感情放在次
位。让学生尽可能的
去感悟,但也不可要求太多,太高。如《吃水不忘
挖井人》这篇课文,学生能够感悟到毛主席身上那种一
心为人民着想的
崇高品质即可,不一定非要让学生理解到对整个老一辈革命家都怀有崇
敬之情的
那样的高度。第三,要用平常的眼光看待革命故事,挖掘出文
中朴素动人的教育因素。避免假大空的说教
,避免把英雄神化。如《吃
水不忘挖井人》一课,全文虽然只有三段文字,语言精练,简单。但是
如果我们不把文字背后的内容挖掘出来,学生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教
学时我们可以深刻的去挖掘一下
文字背后隐藏的故事内容。“村子里没
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
一口
井。”结合前面的背景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沙洲坝的地理环境非常的恶劣,
当地有一首民谣:
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乡亲们
吃水很难,需要走很远很远的路去挑。这里的很远我
们就可以深挖一下,
“同学们,沙洲坝的老百姓吃水要走很远很远的路,你们能想出他们到
底要
走一段什么样的路吗?”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个填空练习:“村子里没
有井,吃水要走——的路,还要翻过——的山。“类似的练习可以帮助
学生理解沙洲坝的老百姓吃水多
么的难。这时有的孩子会问:乡亲们为
什么不自己挖井。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背景原因。一是那个地方穷
,没
人提的起头,人力不足。二来迷信,风水先生说沙洲坝的龙脉是旱龙,
不能打井。谁带头谁
会遭殃,所以也没有人敢起头。在这种情况下毛主
席敢于破除迷信,亲自挖井,得罪龙脉的事让我去做。
发怒的话就怪在
我的头上。带领战士和乡亲们去挖井,从根本上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
这样前面
分析出老百姓吃水那么的难,现在毛主席挺身而出,破除迷信,
前后一对比,学生体会到这虽然只是一件
小事,但对老百姓来说却是大
事。毛主席想人们所想,真是沙洲坝人民的大恩人。自然而然的就会对毛主席产生崇敬之情。第四点,是唤起相关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缺水难的问题。我们可以
提示学生,同学们家里都有停过水的经历,
有时一天,有时几天,大家回忆一下家里停水时这几天的日子
是怎样过
的。吃饭、喝水、洗衣服、擦地、洗澡等方方面面都受到限制,非常得
不方便。尤其现
在天这么热,孩子们都有口渴的经历,联系着自己的感
受就能体会到沙洲坝人民的实际困难了。
3 课文重点解析
下面我把这几篇课文的重点之处说一说,《吃水不忘挖井人〉〉 一课,
课前可以先播放《我爱北京天安
门〉〉这首歌,因为这首歌孩子们特别
熟悉,都会跟唱。而且歌词跟毛主席有关系。创设出来的这样一种
轻松
的情境能吸引孩子们,让他们接下来有兴趣去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出示
毛主席图片介绍有关
资料。分析课文时我们可以把第二段作为重点。挖
掘出文字背后隐
藏的故事。刚才已经介绍过。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我
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大问题,有浅入深的推入;1
、挖井人是谁?“不忘挖
井人的人”又是谁?2毛主席到了沙洲坝,看到乡亲们吃水那么难,心中会怎么想?3、乡亲们得到帮助后会怎样想,怎样说?第一个问题可以放在
第一课时学会字词,初读课
文后,检验一下学生是否读懂了,弄明白了故事
的大概意思。后两个问题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详细分析课文
内容时,作为
学生讨论的重点,给学生发言权,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动性,
还可以找几个学生演一演,练习对话。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另外,对于“解放,革命”这样的词语学生
很生疏,在介绍相关背景材料
时可以顺便让学生了解一下。文章最后一段我们可以和说的训练结
合,“同学们,平时你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吗?当时你是什么感受?”说出一
件小事来。再迁移到课文内容
,如果你是沙洲坝的一名小朋友,以前吃
水那么难,现在有了甘甜的井水,你心中会想些什么?你想对毛
主席说
些什么话,这样一来既可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
步的升华。
〈〈王二小〉〉一课可以发挥歌曲的作用。让音乐贯穿全文,贯穿始
终,创设那么一
种氛围。音乐对于朗读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一开始我
们就可以在缓慢的音乐声中引入这个故事,在指导
朗读中第三段王二小
给敌人带路时那种紧张的气氛,第四段突然响起枪声的那种意想不到,
和王
二小被杀害了的悲痛心情等等。课文根据故事的发展变化,朗读时
的语气学生读不好,这篇文章的指导朗
读比较难,适时的穿插一些音乐
会有帮助。指导朗读时不要光用纯技术性的术语,也要重视生活体验来<
br>
品味的读,还要重视范读的作用。整篇文章可以重点抓住一些词句来
分
析讲解。如:第一段的常常、一边一边,常常我们可以用换词的方式就
是经常的意思,学生能
够说出来。一边一边的句型第五单元学生接触过,
知道是要能够同时一起来做的事情才能用一边一边。但
是这里也略有不
同,可以问问学生:你们说王二小主要是放牛呢,还是放哨?这时出示“儿
童团
员”一词,介绍什么是儿童团员,他是儿童团员, 那主要是放哨了。
这也为后面王二小机智勇敢地为敌
人带路作了铺垫。还有第三段中:“王
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这也
是全文的重点句。处理这句话时先带领学生理解“顺从”的意思,联系生
活实际,平时爸爸
妈妈说的话,对的我们就会听,就照着做,这就是顺
从。有的孩子可能就会产生疑问:王二小要顺从敌人
吗?紧接下来就理
解“装着”,就是假装,假的,学生能理解。那“装着顺从的样子”是什么
样
子?“王二小为什么要装着顺从的样子?”“不装着会有什么后果?”
这几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提出后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观察王二小和敌
人的表情,再联系文章的前后内容,来理解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最
后
加问一句“从装着顺从的样子”可以看出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
而同学们就了解了王二
小时个聪明勇敢的好孩子。十二,三岁的年纪和
他们的年龄很相仿,容易产生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内
容也可以给孩
子们看一下王二小的影片或课件。形,声,光,情,意可以统一在一起,
让学生置
身于故事中,身临其境。这两课课文讲完后,可以开一个故事
会,讲讲儿童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将情感
的升华更进一步。
〈〈画家乡〉〉一课内容比较浅显,属并列式段落。我们可以重视两点,
一是美好风光图片的展示可以给学生视觉上一个冲击,从而会赞叹,会
自豪。还有这篇文章要图文结合, 体现说的训练。讲授时先向学生展
示一下无边的大海,苍翠的群山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高楼林立,车水
马龙的大城市,这样几幅图片,同时老师可以说:孩子们,老师带
领你
们到祖国各地旅游观赏一番怎么样?看完后,“孩子们,你用一个字,一
个词,一句话来说
说你的感受?”这里就是第一个层次的看和说的训练。
讲授课文内容,可以拿出一段重点讲,第六段京京
的家乡在城市可以作
为重点段来讲,因为我们的孩子们置身于城市,环境比较熟悉,让学生
读完
这一段后,说说有几句话,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
么。让学生了解这一段的写作顺序,因
为其他段都是同样的写作方式,
这一段指导明白了,其他段就可以放一放手。用笔画出美的词句,用填<
br>空的形式提炼出重点,“——的街道”“——的楼房”“——的街心花园”,
最后再来一个“——
的——”扩词练习。再指导一下朗读。这一段就可以
结束了。然后其他几段可以放手让学生按提示分组自
学,再选出最棒的
同学扮演涛涛、山山、平平、青青,来说一说课文内容。从而把说的训
练和理
解课文内容结合在一起。这是第二个层次的图文结合和说的训
练。课文学完后,让学生画一幅画,并仿照
课文的形式说一说,甚至可
以写一写。这是第三个层次的说些结合训练。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看图和
说话都有好处。今后再看图他就会按一定顺序去看,按一定的格式去说。
《快乐的节日》是一首诗
歌也是一首歌词,要充分发挥它轻松快乐活泼
的曲调特点,要学生以读为主,反复的不同形式的品读。培
养学生的想
象力。这首歌曲可以在教室多放几遍。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学生不知
不觉记住了歌词也理解了内容。一开始,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这篇课文
正好是六一前后学,没过六一呢,我们可以问“同学们,六一儿童节要
到了,你希望怎样过,和谁一起
过呢?”如果已经过了,可以问:同学们,
六一儿童节你是怎样过的,和谁一起过的?学生回答后,我们
可以说“:
书中的小朋友也过六一了,我们看看他们和谁一起过的?然后让同学们
去读课文。读
完课文后让学生找到答案——有小鸟,风儿,花儿,小溪。
再设计一个发展想象力的问题“他们可能说些
什么,做些什么?学生回
答后,老师带领学生回到书上,“听,他们说这个世界上,有你们就更
加美丽,有你们就充满希望。同时出示这句话,让学生齐读一遍。老师
总结出它的意思。因为学生理解不
到那么深刻,老师说得能听懂就可以
了。前面这两小节是说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对小朋友们说了什么,作了
什
么,后面就该写小朋友对这美好的世界该做些什么了。可以这样过渡:
同学们,大家都对我们
这样好,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再齐
读第三小节,然后再说,体现一个层次性。两次说的内容
应该会有变化。
好的学生应该可以说出为祖国作贡献的高度。最后一段我们就可以放着
音乐,唱
着,跳着去结束。整节课要把握轻松愉悦的基调。让孩子轻松
的学,自由的说。
以上是我们对教材的一些建议,有说的不尽完善的地方还请老师们
多多指教。我们更希望听一听老师们的
见解,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