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详案
dnf哪个职业刷图最厉害-毕业游
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详案
———————————————————————————————— 作者:
———————————————————————————————— 日期:
2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册)教案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这学期,任一年级数学课程,本班共32人。 学生在经过了一个学
期的数学
学习后,具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较浅显的生活经
验,具
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识和较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
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
,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
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
都比较感兴趣。虽然在
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
因此,本学期要关注
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提高积
极性,抓好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维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二),20以
内的退位减法,100以
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分类与整
理,
数学实践活动。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
退位减法和100
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
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
清100以内数的
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
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
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
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
应用,又是进一
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结合计算教学,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
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
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
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
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
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找规律”
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
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
意识。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
学
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
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
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
践能力。
三、全册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对本学期的要求,制定了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
1.认识计数单位
“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
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
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
内数的大小。会用
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
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
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
3
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
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
民币。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
的意识。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 100 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
的数感,体会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
2、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 意识,学会有
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五、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重视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重视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4、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
学生参与学
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 学的热情。
5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
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
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6、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
的游戏、童
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7、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8、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 数学知识。
9、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六、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约59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认识图形(二)(3课时)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课时)
1、十几减9.................................1课时
2、十几减9的练习课.........................2课时
3、十几减8、7、6...........................1课时
4、十几减9、8、7、6的练习课................1课时
5、十几减5、4、3、2........................1课时
6、十几减几的练习课........................1课时
7、解决问题................................1课时
8、整理和复习..............................3课时
三、分类与整理(3课时)
4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9课时)
1、数100以内的数和数的组成................1课时
2、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1课时
3、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3课时
4、解决问题...............................1课时
5、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6、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
五、认识人民币(5课时)
1、认识人民币,元、角、分的进率...........2课时
2、简单的名数变换和加、减法...............1课时
3、解决问题...............................1课时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8课时)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2、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3课时
3、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2课时
4、小括号....................... 2课时
5、解决问题........................4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七、找规律(4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七、教学进度表
周次
一
教学内容
课前准备
认识图形(二)
十几减几第一课时
二
十几减9的练习课
十几减8、7、6
课时安排
1课时
3课时
2课时
1
备注
十几减9、8、7、6的练习课. 1课时
三
十几减5、4、3、2
十几减几的练习课
解决问题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
2课时
1课时
1
四
整理和复习.
数100以内的数和数的组成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5
五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解决问题
3课时
1课时
六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2课时
法
摆一摆,想一想
认识人民币,元、角、分的进
率
1
1
清明节放
假一天
七
认识人民币,元、角、分的进1课时
率
简单的名数变换和加、减法
解决问题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3课时
2课时
2课时
十
1、解决问题.
4课时
八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
九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
小括号
劳动节休
息一天内
十一
1、整理和复习
2、找规律
2课时
2
6
十二
十三
十四
2、找规律
3、总复习
总复习
1、2单元复习
3、4单元复习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2
2
2
2
2
2
7
十五
5、6单元复习
7、8单元复习
十六
十七
十八
总复习
总复习练习
总复习练习
7
《认识图形(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例1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
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
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
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
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
联系。
3.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
别。
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4.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
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
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
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拓”出面、借助“拓”出的面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积木、立体图形物体和平面图形卡片、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8
(一)课件呈现主题图: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
(二)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你们都分别有哪些形状的积木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学生平时喜欢的积木入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知的
学习过程,进一步提高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一)师生互动:
1.你有什么方法能在纸上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呢?
2.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各种平面图形,小组交流自己画图的过程与方法。
3.点明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二)认识长方形
1.课件呈现长方形:你是从哪一种形状的物体得到这种图形的?
2.让学生在长方体物体上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3.谁能帮这样的图形取个名呢?板书:长方形。
(三)认识正方形和圆
(1)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一种物体的面画出来的?在这些物体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在相
应图形处
板书:正方形、圆)
(2)在初步认识新知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正方形和圆。
9
【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画图等操作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
正方形和圆,感知平面
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区别;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四)认识三角形
(1)你能把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对折成同
样的两部分吗?有几种折法?谁愿意介
绍自己是怎么折的?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折法。
<
br>(2)你能沿着折痕剪一剪,分一分吗?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归类、观察,并在组内交
流、反馈。
然后运用多媒体展台选择性的展示学生分的结果。
(3)问:在上面两组图形中,你发现了新的图形吗?(板书:三角形)
(4)学生寻找并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
过动手操作,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折、剪、分,直观认识三角形的过
程,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认识平行四边形
1.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可以拼出几种图形?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将拼成的新图形放在多媒体展台展示。
3.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指着平行四边形问:这种图形叫什么?
4.小结: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5.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演示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6.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课件演示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
等)
10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拼一拼、说一说等学习活动直观认识平
行四边形,再通过找一
找把知识回归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归类整理:
1.课件呈现多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各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子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分类整理和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三、巩固应用
(一)P3“做一做”的第1题:
1.在图中找出平面图形
2.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3.课件出示: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二)P3“做一做”的第2题:
1.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11
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平面图形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吗?
3.学生利用立体图形拓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4.展览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三)P5“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
(四)P5“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五)P5“练习一”的第3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
、画图、分类、数图形等数学活动中,
加深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
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
新意识。】
四、课堂小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12
《认识图形(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
己的语言描述长方
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拼一拼、摆一摆,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课件出示:几个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平面图
形拼组成的,让学生说出这个组合
图形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二)点明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面图形的拼组。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13
二、操作感知:
(一)折一折:
1.长方形的边的特征;
(1)将手中准备好的长方形对折,你是怎么对折的?
(2)学生交流汇报。有左右对折与上下对折的。你有什么新发现?
(3)引导
学生发现:通过对折,上下两条边能完全重合,左右两条边也能完全重合。
同时教师指出:上下两条边是
一组对边,左右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
(4)板书归纳:长方形对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长方形的边的特点,加深学生
对所学知识的
理解。】
2.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1)猜测:观察一下手中
的正方形,猜测一下正方形的边会有什么特征?可能会有
学生说:对边相等,也可能会有学生说:所有的
边长都相等。
(2)讨论:我们怎么去证明你的猜测呢?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也可
能会说:
通过对折来证明。
(3)验证:让学生通过对折的方法来证明正方形各边的关系。
(4)汇报;通过上下对折,左右对折证明对边相等;通过对角线对折证明邻边也相
等。
14
(5)板书归纳: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讨论、验证、汇报等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方
法,同时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掌握。】
(二)拼一拼:
1.引导探究长方形拼组;
(1)想一想: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能拼成什么平面图形?
(2)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拼组;
(3)展示学生的拼法:一种是将长边对接,一种是将短边对接。
(4)为什么
有的同学能拼出正方形,而有的同学却不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
课件演示说明。
(5)小结: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也可能可以会拼成正方形。
<
br>【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后面学生的自主探究
做必要的的方法
铺垫。】
2.自主探究正方形的拼组:
(1)想一想:你准备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一拼?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拼一拼:利用学具拼一拼;
15
(3)说一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所拼成的图形。
(4)议一议:至少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
认识,培养学生的
自主探究、勤于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究三角形的拼组:
(1)讨论:你和同桌准备拼一个什么图形?要用几个三角形?
(2)合作:同桌合作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你想拼成的图形?
(3)汇报:每桌派代表说一说你们拼成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
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汇报展示
中不断丰增加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
效性,。】
三、巩固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做一做”
(1)课件呈现“做一做”的两幅图,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
(2)用准备好的三角形(附页提供)拼组出其他平面图形。
(3)将学生的拼组成果进行汇报、展示,并请拼摆方法得当的同学介绍方法
16
2.出示练习一第4题。
(1)自主拼组:请同学们观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动手,进行拼图大比拼。
(2)展示、评价:看看谁拼出的图案最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练习,有
效的巩固了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充分发展学生
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拓展练习:
出示练习一第4题,
1.课件出示第
4题的图,创设情境:灰太狼发现喜羊羊家的墙壁上破了一个洞,想晚
上跑到喜羊羊家来抓走喜羊羊,请
你帮帮喜羊羊,看看缺了几块砖,让喜羊羊抓紧去买来,
把墙上修补好。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师引导:可以动手画一画。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4.学生汇报,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具体情
境中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
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归纳。
(一)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7
(二)联系生活:欣赏拼组成的图形。
1.课件出示一些由平面图形拼组的美丽图案。
2.呈现一幅由七巧板拼组的图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梳理本课的知识,
感受生活中的美丽图案,同时,七巧板
拼组的图案又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18
《认识图形(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长方
形、正方形、平行四
边形这些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2.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
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
基本方法。
3.利用各种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感受所拼图形的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所学平面图形的知识。
教学难点:拼组指定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一套七巧板、课件;学具: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认七巧板
(一)看图激趣
出示七巧板拼成的图案。
19
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用七巧板拼成的。
(二)认识七巧板
1.七巧板,是由七块板组成的。中间这个巧字,是想告诉我们,心灵手巧的小朋友能
用它拼
出许多美丽的图形。
2.拿出自己的七巧板分一分,七巧板里面有几种不同的图形?
3.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
4.比一比,哪些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大三角形、一个中三角形、两个小三角形)
【设计意图:渗透数学文化,给学生提供认识平面图形的丰富素材,关注学生是否能按
要求做,是否
能清楚地辨认出各种图形并能正确地找出来。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
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二、动手操作,积累经验。
谈话:刚才我们看到了许多用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我们也来试试,好吗?
20
(一)用两个图形拼三角形。
1.提出要求:用两个图形拼一个三角形。先想一想,怎样拼?再动手。
2.学生操作。
3.学生展示,并说说是用哪两个图形拼的。
4.评价:这位小朋友完全按老师的要求,用两个图形拼成一个三角形,真棒!
(二)用三个拼。
1.请听清楚要求:用七巧板中的三个图形拼一个三角形。
先想一想,用哪三个图形,
这三个图形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想好了再拼。
2.学生拼图。
3.学生展示,并说说用哪三个图形拼的。
4.评价学生拼组的图形。
(三)用四、五、六个拼
1
.谈话:刚才我们拼三角形的时候,先用几个图形拼的?后来用几个图形拼的?接下
来拼三角形,你想用
几个图形拼?(4、5、6)
2.要求:(1)小组合作拼三角形(2)分别用4、5、
6、7个图形拼(3)先想想用哪
几个图形能拼成三角形。
21
3.小组代表汇报用哪些图形拼的。
【设计意图: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别用七巧板中的2个、3个图形拼组三
角形,渗透解决问
题的基本方法,从用2个图形开始拼,再到用3个图形拼。】
三、发挥想象 自主创新
谈话:七巧板不仅能拼三角形,还能拼成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呢!
(一)分小组拼自己喜欢的图形。
(二)根据小组内的拼图,讲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
力。】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喜欢吗?说说喜欢什么?
(二)游戏:
1.请你把“七巧板”复原拼成一个正方形。
2.挪动正方形其中的两块,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第一个成功的孩子用实物投影仪演
示给大家看
,大家跟他一起做。)
3.再挪动三角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长方形。(学生投影仪演示,大家跟他一起做。)
4.再挪动长方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平行四边形。(投影仪演示,同学们一起做。)
22
(三)介绍七巧板的来由,欣赏古今中外的七巧板拼图。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玩具,后来流传到国外,欧洲人称之为“唐图”。
唐
朝是中国十分昌盛的时期,外国人常用“唐”来代表中国。因此,七巧板就成了“中国的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祖国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美,孩子们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感受七巧板的神奇魅力。】
23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材简析: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是今后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
最基
础的部分。通过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列出减法算式。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理解减法的意
义,并直观地理解算理形成算法,掌握计算技能。由于十几减9的算式,部分学生有一些基
础,尽管在计
算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技能,根据学生原始计算方法,会出现算法多样,而不
同算法的体现会给初学的学
生带来困扰,不知哪种方法是最适合自己的。教材在本课的编排
中着重呈现了“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
”两种计算方法。根据一年级认知特点,通过摆一
摆、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等活动,直观帮助学生思
考并将思考过程表征出来,经过语言
描述,注出算式过程图,经历数学符号等形式,让学生真正实现对算
理的理解。同时在练习
设计中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题目的不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给学
生留下较
大自主选择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活动发现数学问题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十几减
九的多种计算方法,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用十几减九的计
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是多样的。
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探究意识,能够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
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主题图、课件、实物图片;学具:圆片或小棒。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破十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主题图:这是游园会的场景,说一说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师:观察图上的信息要有一定的顺序,结合具体的每项活动说说你发现的数学信息,
并提出数学问题
。
24
让学生有序观察主题图中每个活动中得数学信息。重点选取“
小丑卖气球”的数学信息,
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成说出来。
教师板书(课件出示):小丑有15个气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引入课题并板书。
<
br>【设计意图:主题图中活动项目很多,数学信息很零碎,教师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收
集信息和提出
与信息相关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和找与对应信息提出问题的逻
辑分析能力。】
二、经历多种计算方法的过程,探究十几减九的算理
(一)列出算式,自主尝试计算
教师:要求“气球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
学生说列式,教师板书:15-9=
(二)利用学具,动手操作
学生活动,同伴交流。教师观察巡视。
(三)组织学生全班汇报
可能会出现(课件预设以下几种方法):
1.数出来的
方法。让学生边说边演示:用(圆片)小棒摆出15根,然后一根一根的拿
走,拿走9根,还剩6根。
2.想加算减法。我知道“6+9=15,15-9=6。”
3.“平十法连减”。从15(
圆片)小棒先去掉5个再去掉4个,还剩6根,根据学生
操作过程,教师列出算式,把9分成5和4,1
5-5-4=6。
25
4.多减再补。把15个(圆片)小棒先去掉10个还剩5个
,多去掉1个,再补上1个。
教师列出算式15-10+1=6。
5.“破十法”。把15分
成10和5,10去掉9个,剩下1个与1合起来是6个。思考
过程课件逐步演示,加深学生对操作过程
中分解各步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过程归纳,教师算式演示,逐一将思考过程表
征
出来,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让学生初步实现对算理的理解。】
(四)教师和学生共同操作,课件直观演示,重点理解“破十法”的算法和算理
1.摆出15个圆片,分成左边10个,右边5个。插入图片
2.把左边10个中圈出9个,还剩1个,如图:
3.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试着摆一摆,边摆边说出整个过程。
4.结合学生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师板书,如图:
(五)即时练习(课件出示)
1.圈一圈,算一算。
12-9= 请学生汇报结果,说出操作过程。教师相应写出算式的分解格式,让学生直观看出个步
骤表示的意思
。
26
2.摆一摆,算一算。
教师出示算式:14-9=,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用“破十法”摆出计算过程,写出结果。
3.直接计算。
教师出示算式:16-9= 11-9=
学生可以在脑中利用“破十法”摆出计算过程,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检查。
【设计意图:直观演示“破十法”的算理过程,将多种表征方式相互结合起来,加强
学生对方法
理解。通过几个层次练习,进一步掌握用“破十法”解决十几减9的式题。】
(六)回顾算理,总结算法
1.整理算式,发现特点,引入课题。
2.回顾算法的多样,比较方法,结合自身理解,说说自己喜欢的方法。
三、多样练习应用算法。(课件出示)
(一)圈一圈,算一算
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2题。
(二)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
(三)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1—9= 13—9= 15—9=
17—9=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选择的计算方法。全班汇报,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追问:这几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式题的分析、整理和归纳能力。从
被减数、减数和差的特点来分
析,只要孩子说的有道理,教师予以肯定。
(四)看图列算式。(课件出示)
27
<
br>【设计意图:通过几个不同的练习,教师观察巡视,反馈出学生对十几减9计算方法
掌握程度,加
强对新旧知识的联系。】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今天你学会用哪种方法计算十几减9的算式?你觉得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熟
练?
28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2的内容。
教材简析:
十几减8是20以内退位减法
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
已经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初步掌握“
破十法”,在计算时能够理解运用。本课是
上节课的一次练习和延伸,也是学生学习对掌握方法必须经历
“内化”的过程。教学时,根
据学生思考角度不同,尊重学生的想法。既提倡算法多样化,还要引导学生
在众多方法中选
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去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在掌握新知规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
学
习减法,用“想加算减法”等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做铺垫。本课时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一些
有
规律算式的整理和分析,发展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了解数学信
息,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掌
握十几减9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探究学习
十几减8的多种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其中的
算法和算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在具体情
境中能利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独立思考,自我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
在十几减8的多种方法中选择
最喜欢的计算方法,并且在多种题型中,能够较熟练计算出来。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
纳整理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
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主题图、课件、实物图片;学具:圆片或小棒。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破十法”,加强“想加算减法”这两种常用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知孕伏
课件出示复习题:
(一)看图列算式。
29
8+( )
=15
15-8=( )
(二)填一填。
8+( )=13 8+( )=16
8+( )=14 ( )+8=11
【设计意图:设计两组复习题,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
系。同时为新课做好铺垫,并为
知识的迁移创造了条件。】
二、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教师:这是游园会的上大熊猫在卖风车,说一说你发现了哪
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完整的回答,板书出:一共有12个风车,小朋友要买8个。还剩几个?
三、自主探究,内化算法
(一)列出算式,大胆猜测
教师:要求“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2-8=
比较算式,引入课题并板书。
教师追问:你觉得会剩下几个风车?
课件出示12个风车图:
30
(二)动手操作 验证结果
学生活动,同伴交流。教师观察巡视。
(三)过程表征 内化算理
课件预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摆一摆:“破十法”。把12分成2和10,10去掉8
个,剩下2个与2合起来是4个。
“平十法连减”。从12(圆片)小棒先去掉2个再去掉6个,还剩4
6根,根据学生操作过
程,教师列出算式,把8分成2和6,12-2-6=4。
想一想:想
加算减法。要计算12-8=□,可以这样想,我知道“8+□=12,根据进位加
法,8+4=12,
那么4就是12-8的差,所以还剩4个”。
数一数:数出来的方法。让学生边说边演示:用小棒(圆片)摆出12根,拿走8个,
还剩4个。
思考过程课件逐步演示,加深学生对操作过程中分解各步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对
旧知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回忆,和复习题2的练习对结果
进行猜测,再通过学具操作、过程归纳、算式演
示,逐一将思考过程表征出来,体会算法
多样化。】
(四)直观演示,重点理解“想加算减法”和熟练掌握“破十法”的算法和算理
1.借助操作,分析“想加算减法”思考过程
因为8+4=12,所以12-8=4,如图:
2.演示“破十法”思考过程
(1)摆出12个风车,分成左边10个,右边2个。
插入图片,课件出示
31
(2)把左边10个中圈出8个,还剩2个,如上左图。
(3)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试着摆一摆,边摆边说出整个过程。
(4)结合学生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师板书,如上右图。
【设计意图:借助操作,诱
发学生思考,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语言表
征、符号体现、直观演示,来深入体会“破十法
”的算理过程,体现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
学理念。】
四、运用新知,巩固算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
1.圈一圈,算一算。(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
2.计算。( 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自主练习,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自己思考过程。
3.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3题。)
10-8=
13-8= 16-8=
11-8= 14-8= 17-8=
12-8= 15-8= 18-8=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小结:引导学生从算法上比较:如果用“破十法”
计算,都是先算10-8=2,十几
减8,就再算2加几;如果用“想加算减法”计算,被减数增加几(
或减少几),减数不变,
差也随着增加几(或减少几)。
32
结合算式中具体的数字来说明这样变化规律,纯数字概念对一年级来说较抽象难以理
解。 【设计意图:通过3个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两种常用方法,其中第3题以
题组的形式出现
,便于学生比较,感悟方法的本质,发现计算的规律,渗透函数思想。】
五、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你觉得哪种方法计算十几减8的比较熟练?
33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材简析:
十几减7、6是在学
习了十几减9、8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大部分学生对“想加算减法”
和“破十法”已经基本掌握,但还
不够熟练。本课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练习达到
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本
课还是结合具体情境,编成有趣的数学故事,
利用信息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动脑思考,
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动手操作,为
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肯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在交流过程还会出现几
种算法,但是学生
已经倾向于用“想加算减法”计算,学生已经有了自己喜欢的方法。通过自己的计算方
法解
决数学问题,既提高计算价值又充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
教学目标:
1.经
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利用加减法关系计算十几减7、6,进
一步理解和掌握“想加
算减法”的思考方法。
2.通过直观图和对数据的观察,能说出计算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从
具体形
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能力。
3.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整理的过程,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实物图片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7、6的计算方法多样性
教学难点:重点感受“想加算减法”的计算方法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孕伏新知
(课件出示)复习题:
(1)看图列算式。
( )+( )=( )
( )-( )=( )
(
)-( )=( )
【设计意图:设计复习题,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
已有的经验,为感受“想
加算减法”的价值奠定基础。】
34
二、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教师:图中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能
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表示
什么意思?
根据学生完整的回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1)红金鱼的有多少条?
(2)黑金鱼的有多少条?
教师:我们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怎样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呢?
三、自主探究,内化算法
(一)分析信息,列出算式
1.分析信息
教师:要求红金鱼的有多少条,怎样列式?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能会说:
女小朋友说:共有13条金鱼,黑色有7条,求红色有几条,可以用13减去7。
教师追问:13和7各表示表示什么意思?
(课件逐步演示)先出示金鱼实物图。
2.帮助学生理解,初步建模
“求另一部分是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在此题中用总数13
条减去黑色的7条,就
是另外一部分红色金鱼的条数。
教师板书:13-7=
教师追问:要求黑金鱼有多少条,又该怎样解答呢?
让学生说出理由,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13-6=
比较算式,引入课题并板书。
35
3.尝试计算
【设计意图
:根据两位学生赏鱼的情境,通过不同观察角度得到不同的信息,同时也
提出不同的问题,为本课学习提
供了现实而有意义的素材。引导学生分析信息,为解决问
题提供直观地表象支撑。】
(二)独立思考,形成表象
教师可提出问题:
1.你能将自己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2.你能将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吗?
3.你能听懂或读懂同桌的方法吗?
学生活动,同伴交流。教师观察巡视。
(三)操作验证,发现关系
(课件预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破十法
”:让学生说思考过程,把13分成3和10,10-7=3,3+3=6;把13
分成3和10,10
-6=4,4+3=7。
由于学生对“破十法”已经比较熟悉,不再出现直观图,让学生直接说出思考过程。
2.“平十法连减”:13-3-4=6,13-3-3=7。
3.“想加算减法”:因为7+6=13,所以13-7=6,13-6=7。
从实物图中学
生能直观看出,并将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这
种方法的便利和快捷。
4.数数的方法:从13里一个一个减,减去7个还剩6个。
5.观察比较:“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的算式,感受后一种方法简捷。
36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喜欢的方法计算同
时,可结合今天所学算
式进行对比,体现出方法的简捷,以便在今后中能够熟练和正确地计算,同时让学
生通过
自主尝试、同伴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巩固应用,抓住联系
(课件出示)
(一)教材第14页“做一做”1、2、3题。
学生练习,同伴互评,全班交流。
提出问题:你们完成速度很快,有什么好办法?你发现这些题有什么联系?
你能写出几个有这种规律的算式吗?
尝试练习,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做一做”的3道题,从直观到抽象,巩固所学计算方法,体验“想加
算减法”的优越性,并知道在减
法算式中交流减数和差的位置,能得到另一道减法算式的
结果的练习过程。】
五、应用理解,回顾总结
(一)教材第16页第10题。
1.
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动态出示)
呈现情境图,先出示一个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补充条件。
教师:一共有15只鸭子,右边有几只?要想解决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
指名回答,补充条件。(课件演示)
2.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选择信息,提出问题?
3.同伴交流,相互说一说
集体练习,全班交流,回顾反思,师生小结。
37
【设计意图:此题同主题图有点类似,培养学生从不同角
度观察收集信息,提出不同
的问题。不仅让学生对信息整理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还能体验到用所学知识
解决数学问
题的乐趣。】
六、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畅谈收获。
38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材简析
本内容是学习十几减9
、8、7、6之后一课时,是学生经历了大量的练习基础上进行教
学,这时学生计算技能基本形成,计算
方法基本熟练。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
由观题到心算,不再直观演示,操作分解,由所学的
方法自主迁移、类推到本课学习中,逐
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选择一种较熟练的方法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
的联系,熟练运用“想
加算减法”,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2.通过几个层次的计算练习,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
学生初步的交流、合
作、迁移、类推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作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
性发展。
教学准备
教具:主题图、课件、数字卡片;学具:自制数字卡片。
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能熟练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孕伏探究的基础
(课件动态出示)复习题:
(一)开火车。
9+3= 15-8=
17-9= 13-7= 12-6=
4+7= 12-9=
11-8= 13-9= 14-9=
39
请一个小组轮流进行口算报答案,其余学生评价。教师可以从
中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自
己计算方法。
(二)填数。
9+( )=12
6+( )=11 8+( )=12
7+( )=12
7+( )=11 9+( )=11
学生自己完成,记录答案。同伴交流,分享智慧,全班汇报。
教师:你能说说,你的同桌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设计意图:设计复习题,突出新旧知识间的
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感受“想
加算减法”的价值奠定基础。同伴汇报,交流分享,完善自己的
想法。】
二、练习引入,自主探究
(课件出示)例4计算题。
12-5=□
11-4=□
12-4=□ 11-3=□
12-3=□
11-2=□
(一)尝试计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各列,记录在本上。
(二)汇报思考过程
1.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你是怎样计算的?
指名汇报,个别提问计算时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
“破十法”:根据学生语言表征,教师可相应板书算式;
“想加算减法”:学生说出会算加法算式的加数,利用减法的关系,得出结果;
“熟练直接背出答案”:看到这个算式中的被减数和减数,就能直接说出差是多少;
“一个一个数”:从总数里一个一个减,得到结果。
2.引导学生比较几种算法,对于“直接
背出答案”和“想加算减法”两种方法有相同
点,在加法算式中会求一个加数,转化成减法算式就能就能
想到要求的加数现在变成了减数,
40
利用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在这样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体现简
捷。
(三)算式比较,引入课题
教师:这两列算式与什么特点?与之前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针
对每列算式中减法的
变化,减数分别是是5、4、3、2,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十几减5、4、3、2的
退位减法。引
入课题并板书。
(四)尝试出题,同伴互查
1.教师:你能出这样的算式吗?
请每位学生尝试在本上出2题,让同桌计算,同伴互查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各自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出题,教师可以在每列原题基础上补充算式
。如:12-6=、12-7=、12-8、
12-9=
(五)题组比较,渗透思想
教师:比较例4中的两列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从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来说,无论学生从什么角度观察,教师适当给于
肯定。
【设计意图:学生的计算方法已经形成,本课中没有借助操作活动直观呈现,思考过
程的表征图
没有体现,只是增加抽象性,以说的方式提高思维水平,注重计算方法择优快
捷熟练,注重算式资源中数
学思想渗透,培养推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 抓住联系
课件出示
(一)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自主完成“做一做”的填数。
全班汇报,指名回答。教师追问:大家填数的速度都很快,你有什么好办法?
(二)分析关系,创造算式
41
教师引导学生把上下两个算式为一组进行比较,说说自己的发
现。突出体现加、减法之
间的关系,注重学生在计算时多以“想加算减法”的方法提高计算熟练程度,使
学生逐步达
到由加法算式直接想出减法得数的要求。
(三)快速抢答,内化提升
根
据学生对“做一做”题组的理解,加强学生用“想加算减法”的练习训练,达到一定
熟练程度。
教师增加类似题组,让学生快速抢答。小组间相互出题,轮流抢答,掌握减法计算如何
简捷。
【设计意图:此题的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优化计算方法,多组练习后,让学生逐步喜
欢“想加算
减法”并加以熟练,分析关系,发现规律,创造算式等方式是对学生应知应会
的数学思维、逻辑思维的提
高。】
四、数学游戏,应用理解
(一)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游戏:送信(课件出示)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定学生计算,
根据得数把算式放在相应答案
的集合圈里。
(二)分类整理,渗透思想
42
(三)算式重组,思维提升
1. 在进行分类整理以后,选择其中的一组进行观察,如15-6=17-8,引导学生发现
两个算式中除了十位上是1,其他几个数都不相同,这样的算式还有吗?
课件出示教材17页的“思考题”。
2.引导学生对集合圈里的算式进行观察,是否有符合要求的算式,填写在书上。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可能会出现集合圈里已有算式进行的重组:
17-9=13-5 11-7=13-6 12-6=11-5
可能还有学生
自己想到如类似“12-4=14-6”这样的算式,请学生判断这个算式出现2
个4是否符合要求,应
如何修改。
【设计意图:数学游戏与“思考题”进行题型整合 ,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组织学生练习20以内退位减法,感受差相等的两个减法算式的关系,对所学算式进行整理。同时巧
妙地设计
使学生的思维逐步发展,有效渗透集合思想。】
五、全课总结
请你说一说,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43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5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是学习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利用20以内加减法来解决实际问
题。以学生熟悉
的生活情境引入,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题意,选择相对应的信
息解决问题,能根据情境中数
量关系分辨出多余条件,排除多余信息对解决问题的干扰。利
用实际操作、分析理解,突出画图策略,解
决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的数学问题。教学时,
根据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以学生已知经验为起
点,激起兴趣激发思考,促进儿童产
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展开读一读、想一想、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
,注重学生自我感悟、
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进一步体现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价值。
教学目标
1.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步骤,能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的
数学问题
。
2.让学生经历读一读、想一想、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
法,
逐步熟悉用画图方法解题的策略。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乐趣。
教学准备
教具:主题图、课件、图片。
教学重点:
会解决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会根据情境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回顾经验
(课件出示)复习题
44
教师:小猴子吃桃子。观察这幅图,你了解那些信息?问题是什么?“还剩几个”怎样
解答呢?
自主列式解答。指名回答,个别评价,促进交流。
教师:解答正确吗?指名回答。
师生小结: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引入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设计复习题,突出新旧
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为今天新
课教学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课件出示)例5主题图.
(一)理解图意,找出相关条件和问题
教师: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
根据学生完整的回答,课件出示各信息:
1.有16人来踢球,
2.现在来了9人,
3.我们队踢进了4个,
45
4.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我们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条件),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尝试列式,引发矛盾冲突
教师:你觉得怎样解决“还有几人没来”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根据自己想法列出算式,教师板书。可能会出现:
16-9 16-4
16-9-4
教师:哪种算式是正确的?
(三)分析题意,筛选信息
师生合作,利用多种方式,逐一分析算式。
1.读一读。让学生将有联系的相关条件读一读。初步判断哪个条件与问题没有关系。
2.摆一摆 。利用信息条,进行重组
(1)16-9这个算式表示“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2)16-4这个算式表示“有16人来踢球。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人没来?
(3)
16-9-4这个算式表示“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
有几人没来?
引导学生发现:要求“还有几人没来”,与人数有关,与踢进的球没有关系。
师生小结:“.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在解决问题时没有用处,是多余条件。
3.圈一圈。把多余条件圈起来,将有用的条件和问题完整读一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图提取信息,尝试列式 引发思考。初步感知解决问题
中包含的
数量关系,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选择有效解决问题的条件,明确与问题无关
的条件是多余条件。】
(四)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1.画图策略,深化理解
教师:我们了解到的条件和问题,除了用文字表示,还能用什么方式让大家看到很清楚?
全班
交流,引导学生用直观画图的方式表示。同伴合作,设计画图表示方法。教师巡视,
个别辅导。
呈现不同的画图策略,可能会有:
(1)
46
教师出示:
(2)
(3)
如果有错误的画图,可根据生成资源进行分析讲解。
教师:根据图,用什么方法解决?
【设计意图:明确条件后,再次让学生把条件和问题用自己
喜欢的图表示出来,进一
步理解问题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减法的意义,同时为列式计算提供表象支撑。】
2.列式计算,建构意义
分析图中表示各部分的表示的意思,明确数量关系间的相互关系。
教师:你能看懂这些图吗?画图帮助我们分析题目的意思,现在解决“还有几人没来”
你还有什
么困难吗?
学生列式,指名板演,个别提问,说算式各部分的含义。
全班交流。检查单位,口述答语等,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3.回顾反思,强化步骤
47
(1)验证结果
教师:还有7人没来,这个结果正确吗?你有什么方法说明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
用加法验证,7+9=16(人),
语言表述:没来的7人加上 现在来的9人,一共有16人。
在表述过程中,只要学生能利用加法的检验的意识来分析,都予以肯定
(2)回顾步骤
结合主题图,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教师:今天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教师:分析信息时,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是不是所有的条件都与解决的问题有关?
教师: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否正确怎样检验?
师生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 ,要先通过看图或
看文字信息,明确问题是什么;再分
析清楚哪些条件与文图有关,通过画图,或操作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
,列出算式;最好要检
验解答的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
培养学生如何准确理解题意,排除多余
条件的干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验证与
反思的能力。】
三、学以致用,升华认识
(一)教材第20页“做一做”。
此题与例题类似,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多余条件,自己解答。
(二)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2题。
此两题与例题类似,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多余条件,自己解答。
学生练习,同伴互评,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选择2道习题都是教材上的练习,让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的同时,放手让
学生尝试思考,脱离直观画图或操作,具体到抽象,掌握这类问题解决的一般步
骤,提高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遇到解决问题的数量与以前有什么不同?你会分析解决的?
教学问题诊断:
画图中如果发现错误的图意,教师该如何处理?
48
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把与问题有关的条件表示出来,可能有
学生不是很清楚该用什么
方式,迟迟不能下笔;还有的学生会直接画出左边有9人,右边有7人,一共有
16人,没
有问题体现……,如果仅仅是抓住这样资源进行分析讲解,也许会有部分学生能明白进行修<
br>改(在老师辅导下修改),但是花费的时间影响后面环节正常教授,影响既定的目标。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6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量多少的基础上学
习
的,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是为
将
来学习多位数这类题型打下基础。本课中,学生对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理解有
一定难度,可以
通过提供画图、操作、摆一摆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数量关系,沟通与
原有经验的减法模型间的关系
,从而获得解决比多(少)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理解用减
法计算的道理。在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
少几”的问题,还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新问
题转化成旧问题来解决,减轻了学生负担。教学中,设计
具体方法与策略的呈现,可以有效
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题型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决策
略。 <
br>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丰富学生对减法现实意义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
能力。在教
学过程中适时渗透一一对应、转化等数学思想。
3.让学生体验到合作交流带来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实物图片;学具:圆片或小棒。
教学重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难点:
49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用减法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感知模型
课件出示复习题:
(一)比一比,说一说。
1.
2.
教师:这两组题中,谁多谁少?你是怎样看出来?
学生汇报可能会说:题1中物体个数较少,
能直观看出○多,△少。可以表示为5>3,
也可以表示为3<5.
第2题,苹果和梨比较,
苹果比梨多,多4个,引导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完整表述,并能
用两种方法说出比多和比少的关系。
如:比多,表示:8>4;比少,表示:4<8。
(二)摆一摆,比一比。
教师:有红色圆片10个,蓝色的圆片8个,你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吗?
学生利用学具操作,复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直观看出谁多谁少的关系。
学生汇报,直观展示,完整表述。
师生小结:在比较两个物体多少时,最好分成两排,用“一
一对应”的方法比较。能感
受这种方法直观明晰的优点。
【设计意图:设计两组复习题,从直观判断,实物操作,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渗透一
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准备,也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例6主题图。
50
(一)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图
中小朋友在干什么?(玩套圈游戏)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问
题是什么?课件出示问题:
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完整的回答,课件出示各信息:
小雪:我套中7个
小华:我套中12个
问题: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教师:我们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条件),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教师:谁和谁比?怎样清楚看出谁的多?谁的少?
三、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教师:想一想,我们在比较两种物体多少的时候会用什么方法?
(一)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巡视。汇报结果,可能会出现:(课件预设)
1.圆片或小棒摆出:
2.画图:
3.线段图雏形:
51
4.直接列算式。12-7=5(个)
(二)比一比,说一说
师生交流。分析各种方法,引导补充,完善图示,便于清晰理解。 <
br>教师:方法1、2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一一对应法)小华的12个分成几部分?(引
导学生
看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一一对应中相等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小雪多的部分,教
师可指出多的部分圈
起来,完善图示。)
师生共同分析方法3,用两条线长短不一的线表示小雪与小华套圈的个数。方法类
似1
和2,只是表示不同。教师引导学生把多出来的部分用大括号和问号方法表示。
教师肯定学生操作过程中的数学思考,能联系旧知运用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法,进行比
较。
(三)形成策略
1.分析数量,理解关系
教师:从图中看出,我们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在图中哪一部分?
通过图示再次理解问题,标
画条件和问题,建立与原来减法模型的联系,理解用小华
12去掉与小雪相同的7个,多出的那部分就是
要求的问题。
2.列式计算,意义建构
学生列式,指名板演,个别提问,说算式各部分的含义。
12-7=5(个)
教师
追问:“7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指着图说,表示与小雪套中同样多的小华中
也有的那部分。)
全班交流。检查单位,口述答语等,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3.变式思考,突出转化 教师:我们解决了小华比小雪多5个的问题,那么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怎样解决?你
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换一种说法:(课件出示)“小华比小雪多几个,也可以说小
雪比小华
少几个”。
52
结合图示,(课件闪烁比少的部分)说出比少的部分与比多的
部分相同,再次理解数量
关系,列出算式。12-7=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操作
、画图的方式理解数量关系,建立于原来减法模型的联
系,丰富学生对减法现实意义的理解,从而获得解
决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变式练习运用转化思想,减轻学生负担
,促进理解。】
(四)回顾反思,强化步骤
1.验证结果
教师:“小华比小雪多套中5个,或者说小雪比小华少套中5个”这个结果正确吗?
(课
件出示问题)
你有什么方法说明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可能会说:从图中看
出多(少)了5个;12个去掉5个就和7个一样多;7个再增
加5个就12个。
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予以肯定。
2.回顾步骤
结合主题图,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教师:今天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教师:分析信息时,怎样表示个信息的数量?
教师: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否正确怎样检验?
师生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先了解文字信息,明确问题是什么;再通过画图,或
操作的方
式帮助我们分析理解,能直观看出多少,根据多少的数量列出算式;解答的结果可
以用反过来思考的方法
来检验。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让学生感受到有效画图策略在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验证与反思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体验成功
(一)教材21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用圆片摆一摆,圈一圈。列出算式,全班汇报。
(二)完成教材23页第9题。(课件出示)
尝试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先分析信息,理解数
量关系,第(1)题直接列式计算。第
(2)题让学生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不唯一具有
开放性。
五、全课总结
53
今天我们学习的比多比少与以前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问题诊断:
对
于学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并没有案例设计中那样规范,教师该如何引导分析?还是
以教材中的图示分析
为主?
学生尝试摆一摆时,都会用旧知一一对应方法进行比较,能直观看出5个,觉得这题难
度不大。在这样基础上,教师还反复进行图示讲解,主要注重比较时多出部分或少掉部分都
应在去掉同样
多的基础上,理解减法的意义,逐渐培养学生规范画图,在学生原始图示上教
师进行补充完善,培养学生
养成各数量和问题在图中表示出来的习惯,是为将来学习线段图
和其他方法奠定基础。这个环节看似简单
,相关的数学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师要肯花时间,
给学生空间,讲解中源于本课教材知识点,从学生思考
的角度出发,逐步形成一些数学思维,
为后续的数学发展做准备。
54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简单的分类计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3.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
分类的结果,初步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和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
难点: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吸铁石。
学具:学具袋,气球卡片,固体胶,A4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气球吗?为什么喜欢气球呢?
出示课本情境图
55
师:这群小朋友有这么多气球,大家看看他们的气球漂亮吗?
(二)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的观察很仔细,这些气球里还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能提出一个数学
问题
呢?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红色的气球有多少个?黄色的气球有多少个?蓝色的气球有多少个?哪种颜色的气球
最多?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少?
心形的气球有多少个?糖葫芦形的气球有
多少个?圆形的气球有多少个?哪种形状的
气球最多?哪种形状的气球最少?
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小朋友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可真多,老师把这些问题分一分。
2.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呈现。
出示:心形的气球有多少个
?糖葫芦形的气球有多少个?圆形的气球有多少个?哪种形
状的气球最多?哪种形状的气球最少?
56
师:这些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和气球的形状有关。)咱们
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
决这些问题呢?(可以先把这些气球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再数一数。)
师:那我们就来动手先分一分,再数一数试试,看看是不是能解决上面的问题。
板书:分一分,数一数
【设计意图:在分类的过程
中,应引导学生理解分类的实际意义。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
发,有利于学生认识和体会分类的含义及目的
,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为学生完整地体验
统计的过程做足准备。】
二、操作探究,充分交流
(一)操作活动1:按给定标准分类计数
1.说明活动要求
要求:活动以2人为一组开展,从学具袋里
拿出画有的气球卡片,先分一分,再数一数,
然后把数出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
2.开展操作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3.分组汇报,展示结果
教师把学生分类的结果有选择性的呈现在黑板上。
学生的分类结果可能有:
57
学生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的方式可能有:图画式、简单的统计
图式(纵向或横向)、图
文并茂式、表格式等。
4.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开展对比与交流活动
(1)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并评价所展示的不同作品。
(2)
教师适时修正或调整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例如纵向或横向排列不整齐,排列
时没有一一对应,图文结
合时没有表格等,使之更接近于较为标准的实物统计图,象形统计
图或统计表的形式。
(3)表扬优秀的作品。
【设计意图:
学生年龄尚小,分类结果的呈现一定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在展示交
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与
鼓励,一方面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另一方
面要给予细致地指导,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5.看图解决问题
出示:心
形的气球有多少个?糖葫芦形的气球有多少个?圆形的气球有多少个?哪种形
状的气球最多?哪种形状的
气球最少?
(1)指名回答问题
(2)对比交流
师:你最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
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分类计数结果的呈现方式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3)观察思考
师:虽然大家对分类结果的呈现方式不同,但从结果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呈现结果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是在单一标准下分类的结果是一致的。
黑板上留下分别最接近统计图表的两幅作品。
6.小结
师:小朋友们按形状把气球分一分的过程就叫做分类
,不仅分,还把气球按不同的类别
数一数的过程就叫做整理。
58
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
【设计意图:在分类计数后,让学生对计数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完整
的分类和收集
、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为后面的统计教学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操作活动2: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类计数
1.提出问题
师:除了可以按形状分类,你还想怎么分?(生:按颜色分)
【设计意图:由给定标准到自选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分类标准的选择源
自于实际需要,体
现了分类教学的意义。】
2.学生独立完成分类整理的过程
要求:把分类整理的结果用黑板上两种方式中的一种呈现出来。
3.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动作快的孩子用两种方式呈现结果。
4.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交流评价,并简单分析计数结果。
师:观察小朋友们分类整理的结果,你知道了什么?
呈现前面学生提出的问题
出示:红色的气球有多少个?黄色的
气球有多少个?蓝色的气球有多少个?哪种颜色的
气球最多?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少?
师:刚才小朋友们还提出了这些问题,现在小朋友们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类计数,渗透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在分
类
活动1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分类活动2,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分类活动的认识,加
深
对分类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5.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4+5=12(个)
指名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义,学生可能会分别按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列式
59
教师引导发现:不论怎么分,气球的总数是不会变的。
【设计
意图:使学生体会,虽然结果不同,每一种分类标准下分的结果数据相加,总
数是一样的。】
(三)小结
师:想一想,刚才小朋友们是怎样完成分类与整理的过程的?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回顾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全过程,起到巩固的作用。】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七的第1题
(
1)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把车涂上颜色,再分出飞机和船,并说一说分类的标准。分
类的过程可以由学生
独立完成。
(2)指导学生细致涂色,涂色均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完成练习七的第2题
60
(1)指导学生读题,正确理解题意。
(2)对学生计数的方法予以指导,保证收集到的数据正确。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4)组织交流:从图上你分别知道了什么?同样的一组图片,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同?
(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完成练习七的第3题
61
(1)指导学生读题,正确理解题意。
(2)对学生计数的方法予以指导,保证收集到的数据正确。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新收获?
【设计意图:在充分练习的基础上
再次引领学生回顾分类计数的全过程,为下一课时
的教学打好基础。】
62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使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
类的结
果,并感受到用统计表记录分类结果的优势。
3.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标准自主分类。
难点: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计数的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周末,阳光明媚,很多爸爸妈妈相约带小朋友一同去郊游。
出示课本情境图
63
师:看,这么多人一起玩多开心呀!他们想玩捉迷藏的游戏,
现在得把这么多人分成两
组。小朋友们想一想,可以怎么分呢?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操作探究,充分交流
(一)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师:分成两组做游戏,你能想出
几种不同的分法?把分类的结果用你觉得最好的办法呈
现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活动信息。
【设计意图:
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分类计数,体验
分类统计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
中发现学生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并获
取接下来教学活动的素材。】
(二)展示学生分类结果,引导学生评价交流。
1.呈现学生分类计数的结果
学生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的方式
可能多样,例如:图画式、简单的统计图式(纵向或横
向)、图文并茂式、表格式等。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选取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2.适时纠正学生的计数错误
总会有学生出现计数的错误,教
师要发现学生的错误,对学生计数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指
导。
先
让数错的学生说说为什么数错了,再引导学生交流:怎样数才不会漏数,不会重复数,
不容易数错呢?<
br>
指导学生可以边数边做标记,数完之后可以再数一遍等。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数清楚数量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数学活动,在分
类
过程中进行细致地计数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3.对比研究,感受用统计表记录分类结果的优势
师:哪种呈现方式最简洁最清晰,一眼就能看出分类的结果?
引导发现:用数字和表格的形式呈现分类的结果最简单,最清楚。
64
4.指导学生绘制简单的统计表
(1)教师选取学生优秀作业呈现在黑板上,指定一名学生说说是怎么完成统计表的。
(2)教师板演绘制简单统计表的过程。
(3)学生模仿教师用统计表重新记录分类计数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经历简单统计表的生成过程,使学
生感受用统计表记录分类
结果的优势。】
(三)根据数据提出问题,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1.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教师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把学生的分类结果分开呈现。
3.逐一出示不同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和提出问题
师: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能根据分类的结果提出数学问题吗?
师:同样是这些人,为什么分类结果不同?
引导学生认识到:分类标准一致,分类结果就一致;不同分类标准,分类结果多样。
4.师: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使学生体会:不同分类标准,分类结果多样;虽然结果不同,每一种分类标准下分的结
果数据加起来
总数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根据分类计数的结果发现和
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据蕴
涵的信息。】
(四)即时练习,巩固新知
1.师: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觉得哪种分类方法好?
65
学生可能根据游戏的公平性来选择,可能会偏向于男女人数相
等的分类方法,只要合理
就可以,教师可让学生充分交流。
2.师:还可以怎么分呢?把你的分类方法也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教师对表格设计合理,书写工整的学生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类计数,再次体验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同
时也起到了练习巩固的作用。】
(五)回顾整个统计的过程
1.引导学生说一说分类活动的全过程。
2.教师小结:先根
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再数清楚数量,然后制成统计表,最后
观察表中的数据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
【设计意图:在阶段小结时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学生交流得越
深,知道得就越
多,有利于后面练习的开展。】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28页“做一做”
学生很可能会按男女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类,但是计数活动会比较困难。教师可先放手让
学生自由地数一
数,计数结果可能会不同,再让学生讨论怎样数才不会错。
计数活动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表格填写的难点在表头的设计,学生完成后再集体交流订正。
66
2.完成练习七第5题
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再让
学生自选标准将动物分成两类,并独立完成计数和统计
表的填写。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可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
3.完成练习七第7题
(1)(2)两小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3)(4)两小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集中交
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数据蕴涵的信息。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发现并提出问题
的能力,理解数据的意义,进一步明确分类的标准。】
四、课堂小结
67
师: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过程,总结提升。】
68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33—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
br>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与数感。
2.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渗透估计、优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与数感。
教学难点:数“拐弯数”,即: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初步感知
(一)情境创设:在绿绿的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课件呈现)
1.数羊:课件一只只的呈现,让学生数出1—20只之后,一起将百羊图呈现出来。
2.估羊:估计一下,这里来了多少只羊?
(1)先让学生估计,大概多少只,并说出自己的估的结果;
(2)老师在课件上圈出10只,再让学生估,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估的。
3.验证:老师在课件上10只10只地圈,学生10个10个的数。一直数到100。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为学生提供现实素材,初步认识100,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
意识,
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意义。】
(二)点明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0以内的数,来学习数数与数的组成。(板书)
(三)认识比较:
谁来说一说:我们把100和我们以前认识的20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受吗?
69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
多少后,进一步体会100
比以前学过的20多得多,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在操作中体会:
1.数一数,摆一摆:要求学生一边数数,一边一根一根地拿出小棒。
(1)数
到21根时停下来。当学生手里拿着一大把小棒时,老师提出要求:谁能想办法,
让别人一眼就知道你手
里有多少根小棒呢?引导学生用10(也就是成捆的小棒)来帮忙,
因为我们以前学过10个一是十;将
20摆成两捆加一根。
(2)提问:21是由几捆加几根?也就是说2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数一数,捆一捆:
(1)接着21继续往下数,一根一根的边拿边数,当数
到29时,让学生停下来,问:
下一个数是多少?现在桌上一共有两捆小棒加几根了?如果我们再加一根
小棒,是不能又能
捆成一捆了?
(2)动手将十根捆成一捆,再让学生看看:一共有三捆,也是就三个十,即30。
(3)用同样的方法来完成:39、49、59、69、79、89后面分别是多少。每满十根,就
让学生捆成一捆,并让学生说一说:那个整十数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4)数到99时,再次停下来。问:99添上一是多少?那100根小棒一共有几捆呢?
(5)十个十个地数,也就是一捆一捆地数,10个十是一百。再将十捆小棒捆成一大捆。
反过
来强调:一百里面有几个十。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借助小棒,学会手口一致地
数数,突破难点,加深学
生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的认识,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初步了
解100以
内数的顺序,从整体上感受100的大小。】
(二)在活动中内化:
1.数小棒:师生一起从五十七数到六十三,再接着数到七十二。
2.数泡泡:数一数小猪吹了多少个泡泡。
(1)讨论:有什么好方法能够不重
复也不遗漏地数清所有的泡泡呢?小组讨论后,再
请各组代表发言,说说每组的方法。
70
(2)让学生自己独立数。
(3)学生汇报数的方法:1个1个地数、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
数。
(4)师小结:不管用哪种方法数泡泡时,我们最好都应将数过的泡泡做上记
号。如果
是10个10个地数,我们就将泡泡10个10个的圈起来。这样就不会有遗漏,也不会有重复
了。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活动,再次将难点突破,感受“十”的作用,同时丰
富学生数
数的方法与经验。】
(三)理解整十数的组成:
1.猜一猜:课件呈现70根杂乱摆放的小棒,让学生猜:哪位同学能一眼看出是多少根
小棒?
2.想一想:如果想一眼就看出这里有多少根小棒,我们得请谁来帮忙?引导学生请出“十”来帮忙。课件演示:将杂乱摆放的70根小棒,每10根捆成一捆,刚好可以捆成7
捆。
3.说一说:这样,我们就可以说:70是由7个十组成的。那30呢?40呢?90呢?
4.小结:如果我们将70一个一个地数,我们要数多少次?也就是70里面有多少个一?
但如果我们将70十个十个地数,我们只要数7次,也就是70里面有多少个十?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的组成,突出计数单位“十”。】
(四)理解非整十数的组成:
1.猜一猜:课件先出现4捆小棒,再出现6根。
让学生说出这是多少?并让学生说说
自己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4捆表示4个十,6根表示6个一
,合在一起组成了46。
2.说一说:46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引导学生说出
:46是由4个十与6个一
组成的。
3.摆一摆:
(1
)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64根呢?它又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提醒学生不要
与46弄混淆了。
71
(2)请你摆一摆: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35根。那35又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与动态的演示,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并会用不同的
方式表达
一个数,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与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三、实际应用,强化新知
1.数数接力:按座位顺序,从1数到100。
2.比一比:数一
数黄夹子、蓝夹子各有多少个?(练习八的第1题)让男生数黄夹子,
女生数蓝夹子,赛后让学生说说感
受。
3.估一估:练习八的第2题,先让学生圈出10颗,再估一估有多少颗。
4.数一数:练习八的第3题。让学生脱离小棒数出来。
5.填一填:练习八的第4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练
习,将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巩固,也是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
基本反馈。】
四、全课小结,归纳延伸
(一)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
(二)归纳延伸:
1.师将本课内容简单小结。
2.课件呈现:数量为100的物品图片。
3.最后课件演示:
(1)用10小正方体排成一排,组成1个十。得出:10个一是1个十。
(2)再将一排一排的小正方体排成一层,组成一百。得出:10个十是一百。
(3)再将小正方体一层一层叠加,组成一千。让学生说一说:10个一百是多少?
72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能对本课知识有个整体的认识
,并且通过延伸,进一
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为以后的学习作一个简单的铺垫。】
73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36~37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
能根据这一规则熟
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初步了解三个计数单位与三个数位的含义,掌握数位的排
列顺序。
2.让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位的理解,有层次建立
位值概
念,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数感。
3.感受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良好的数
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由直观到抽象,读、写两位数。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课件、卡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上节课
我们学会了数100以内的数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
大家一定得听仔细了!
1.从45数到57,再从73数到85。
2.老师数出一个数,你们接着数后一个数。
19 ( ) 29 ( )
58( ) 79 () 99( )
3.1个十是(), 2个十是(
),10个十是( )。
4.师拿出计数器:同学们还认识这个老朋友吗?它是谁呀?(计数器)
(1)
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上1颗珠子表示多少?4颗呢?8颗是几
个一?如果是10颗呢
?那就要从哪一位上拨几颗珠子?(板书:10个一是十)
74
(2)从右边起,第二位是什么位?十位上1颗珠子表示多少
?5颗呢?9个十要在哪一
位上拨几颗珠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为学习本节课的知
识做铺垫】
(二)点明课题。
你们的表现真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00以内的数的读法与写法。(板书课
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
1.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师:小明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他的妈妈开了一个
小的裁缝店,有一天,妈妈买回来
许多的纽扣(课件出示纽扣图),小明一下就傻眼了!这么多啊!到底
有多少粒啊?我们能
帮帮小明把这些纽扣的数目理一理,然后再把正确的结果告诉他吗?那下面就让我们
来试一
试吧!
(1)请小朋友认真地观察一下,并数一数图上的三种颜色的纽扣
各有多少粒呢?你是
怎么数的?
(2)交流汇报:学生汇报数法时,教师用课件演示他的方法。
黄色:四十粒,师追问:你是怎么数的?
蓝色:二十七粒,师追问:你是怎么数的?
红色:三十三粒,师追问:你是怎么数的?
师:这三个数都比20大,又都是100以内的数,它们又该怎样来读、写的?
2.教学两位数的写法与读法。(课件出示)
(1)引入:同学们,以前我们能
用小棒和计数器上表示20以内的数。现在你们能用小
棒、计数器来表示这些数吗?
(2)教学“四十”的写法与读法。
①摆一摆: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学生摆好后,课件出示小棒图。师:你为什么这样摆?
75
②拨一拨:在计数器上表示出“四十”。课件呈现拨珠子的过程。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追问:为什么在十位上要拨四颗珠子,而个位上一个珠子也不拨。
③教学“四十”的写法:先在十位上写4,表示4个十;然后呢?
师追问:刚才
我们在计数器上拨珠子时,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所以没有拨珠子。在写数
时: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是不是
也不用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写数时,个位上如果一个也
没有,就在个位写0。指明这个0不但表示一
个也没有,还起了占位作用的。
④那这个数到底应该怎么读呢?师:哦,也要从高位读起。
⑤练习:老师手上有
八捆小棒,你知道它在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出来呢?这个数又该
怎样写?怎样读呢?
<
br>⑥小结:一个整十数,有“几个十”就要用几捆小棒来表示,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就要拨
几颗珠子。
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要先在十位上写几,再在个位上写0。读这个整十数时,
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
个位上的0不用读。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与计数器,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示数,直
观感受数位、数
位上的数的含义、读数和写数的方法。】
3.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1)合作学习“二十七”的读法与写法:
学生两人一组,小组合作:一个学生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读一读,另一个学生在边上观察是否正确;然后汇报:
①“二十七”这个数又该怎样用小棒表示呢?教师随学生的发言适时出示小棒图。
②怎么在计数器上拨呢?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出“二十七”。
③“二十七”又应
该怎么写:先在十位上写“2”,表示2个十;再在个位上写“7”,
表示7个一。
④“二十七”的读法呢。(强调读的时候,同样还是先从十位读起,十位上有几就读几
十,个位上有
几就读几)
(2)合作学习“三十三”的读写。两人互换角色进行。
①出示小棒和计数器将“三十三”表示出来。课件演示:小棒图与拨珠的过程。
②教学“三十三”的写法。
76
③思考: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同桌的同学互相议一议。
师:虽然同样都是
数字“3”,但是放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思也就不一样。十位上
的“3”表示3个十,个位上的“3
”表示3个“一”。
④教学“三十三”的读法。(再次强调读数的时候,从高位起,十位
上有几就读几十,
个位上有几就读几)
【设计意图: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
让学生两人合作:借助学具来学习27与33
的读法与写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主体性。】
4. 认识“百位”,教学“100”的读写。
(1)引入:小朋友,这些纽扣一共有多少粒呢?
①是怎么数的?课件分步演示
:先呈现纽扣图,演示一十一十的数法,师生一起跟着数:
再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将4捆、2捆、3捆合
成9捆,再将剩下的7根与3根合成一捆。这
样刚好就是10捆,也就是10个十。
②根据以前我们学习过的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的道理,十位满十,应该向哪一位进一
呢?
③向十位的前一位进1,那这位我们叫什么位呢?引出:百位
(2
)师:那你们也能用小棒表示出“1个百”吗?怎么表示?先让学生“一个十是十、
两个十是二十、……
”地数,数到九十的时候,课件出示:将十捆小棒捆成一大捆。
师问:10个十是多少?引出学生说出:十个十是一百。
(3)教学“100”
的读、写。(再次强调:十位与个位上都是一个也没有,所以还应该
用0来占位。)
5.现在我们可以把正确的结果告诉小明了吧?谁来说?
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
黄色纽扣有40粒,蓝色纽扣有27粒,粉红色的纽扣有33粒,
三种颜色的纽扣一共有100粒。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直观的操作与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掌握100的读、写法与各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二)归纳小结。
77
1.引导:师:刚才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有什么
好方法?
2.归纳: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读数和写数,都应从高位起。
3.说明: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我
们以后还要学习更
多的数位。
(2)个位的几表示几个一(或几个),十位上的
几表示几个十,百位上的几表示几个
百,“一(个)、十、百”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上的计数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对三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有个
初步的认识,加深他们对100以内数的读、写法的理解与掌握。】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第37页“做一做”的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直接在书上完成。
2.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少岁了?(课件出示)
老师的年龄是由两个数字“9”
和“3”组成的,你们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少岁了?你能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数表示出来吗?完成后
,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来汇报自己的表示
方式:小棒表示、计数器表示、读法表示、写法表示各先一种
。
(二)提高练习。
1.选数填空:4、9、38、64、100
小刚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今年( )岁了,他奶奶( )岁了。中秋节
早上,
他奶奶带着他到菜市场去买菜。菜市场里的菜真多啊!可是也很贵!小明看了看:白
菜都要(
)元一斤,牛肉就更贵了,要( )元一斤。奶奶才买了几样菜,就花
一( )元。
2.生活的中数:课本第39页练习八的第8题。(机动)
【设计
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读、写法的掌握,加深学生
对每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
示含义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灵活应用能力,发展数感。】
四、全课总结
78
(一)联系生活:你们在生活中见过100以内的数吗?(门
牌号、公交车路线牌号、书的
页码……)
(二)自主梳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三)归纳小结:师:这节课我
们学习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不但帮助小明解决了问
题,而且知道了
1.读数与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2.写数时哪一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一定要用0占位。
3.认识了百位,10个十是一百。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让学生将本节
课所学的知识与以往所学知识加以融合,逐步
形成清晰的脉络,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79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单、双数,发现百数表中隐含
的一些排列规律。
2.能根据数位的意义及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
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进一
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根据数位顺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和发现百数表中隐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一)情境创设:
1.呈现学生做操时整齐队列的照片,让学生说一说:他们队
伍整齐吗?为什么能排得
这么整齐?引导学生说出:那是因为他们按照个子从低到高的顺序来排队。
2.师:其实,许多事情我们都必须按一定的顺序做才行。
(二)引入新课:
1.师:我们在学习上也是如此,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上,有序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
br>2.师:看,听说我们小朋友在排队,数娃娃们也想来表演一下。(课件出示百数表)
这节课我们
就来学习100以内数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从学生排队的情境引入,让学生感知“
有序”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
性,同时,由此引入课题,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究
(一)引导探究。
80
1.探究“2、4、6、8、10”和“11、13、15、17、19”的规律:
(1)课件呈现百数表的第一、二横行的两行数,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说出第一横行所填的5个数都是单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
<
br>2.探究“11、22、33、44、55、66、88、99”的规律。(课件隐去第一、二横行,呈<
br>现从左上到右下的这一斜行)
(1)先让学生自己将其中的一个数(77)填写出来。
(2)再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3)引导学生发现:这一斜行中的每个数,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都相同。
3.
探究“19、28、37、46、55、64、73、82、91”的规律:(课件呈现这一斜行的数)
(1)让学生小组讨论一下:这一斜行数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交流汇报:选几个小组代表说一说。
(3)师生共同归纳:这一斜行上的
数,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多1直到9,而个
位上的数则相反。(在归纳时,利用课件逐步演示)
【设计意图:将这四组数分成三个层次,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有效激活学生的
思维,激发他们探究新知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具体感知。
1.填写百数表,初步感知:
(1)让学生独立完成百数表,老师巡视指导。
(2)集体订正,讲评,如有错误,及时纠正。
(3)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你发现了什么?
2.分步解构,分层感知:
(1)让学生自由说说:你还发现了哪些规律?
81
(2)我们先横着看,先看第二行,你发现了什么?其他各行
也有这样的规律吗?引导
学生发现:从第二行开始,前9个数的十位上都是相同的数。
<
br>(3)竖着看:我们先看第三列,你又有什么发现?其他各列也是这样的吗?引导学生
发现:每一
列的个位上的数都是相同的。
(4)猜猜看:出示一个不完整的百数表,任意指出一个数
,让学生说出这是多少?如:
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第5行第8个数是多少……
3.化整为零,深入感知。
(1)想一想:15的上面、下面、左边、右边各是多少?那37呢?69呢?
(2)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①个数的上面的那个数比它小10;
②一个数的下面的那个数比它大10;
③一个数的左边的那个数比它小1;
④一个数的右边的那个数比它大1;
(4)应用练习:完成P41的“做一做”
。小马虎在看百数表时,只记到这几个数中的
一个,你能帮帮他,把其他数找出来吗?
4.帮数找“家”,整体感知。
(1)出示百数表,百数表里只留下第一行与第一列的数,其他的位置空着。
(2)游戏:帮数找“家”。
①先帮15、27、32、48、59、64、7
3、82、95找家,学生找到这数的位置后,让学生
说说是怎么思考的。(完成后,课件去掉第一行与
第一列的数,只留下以上几个数)
②再帮18、24、37、44、53、68、77、
89、91找家。学生找到数位置后,再让学生说
一说,这一次又是怎么思考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各种活动,解构百数表,构建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熟悉100
以内数的顺序
,建立数感。】
82
三、实践应用,深化感知
(一)连数成画。
1.呈现P44练习九的第1题。
2
.先让学生自己看题目,猜猜图上画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先找到起点,同时要强调连
的是“点”而不是“
数”。
3.学生动手连点,最后一起欣赏自己的作品。
(二)填数成轴。
1.课件分步呈现P44练习九的第2题。先出带箭头的线段
,再将线段平均分成若干小
段,最后再出现数与空格。
2.引导学生观察数轴的特点:
①左到右,依次增加;
②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3.学生在数轴上填写空格里的数。
4.77是更接近70还是更接近80?为什么?那72呢?
【设计意图:通过
有趣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百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以
数形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全课小结,促进内化
(一)学生谈体会: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我们认识了百数表,我们还发现了百数表里面的哪些规律?
【设计意图: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教师加以引导,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
归纳概括的
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83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2.能正确使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估计、优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能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归纳总结出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一)情境创设:
昨天,老师买了两本书,一本书65元,一本书48元,你们知道哪本书贵,哪本书便宜
吗?
(二)导入新课:
要比较这两本书,哪本贵哪本便宜,其实就是比
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以
内的数比较大小。
【设计意图:利用生
活中常见的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处处
都有数学。】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借助学具,直观感知:
1.比较42与37的大小。
(1)估一估:教师将42根小棒一把抓在手中,让学生估一估大概有多少根。
84
(2)验一验:那到底哪位小朋友估得最准呢?我们可以请哪
个来帮忙验证?引导学生
说出:请“十”来帮忙。再请一位小朋友将小棒每10根扎成一捆,
整齐地摆放在讲台左上。
当学生摆放好后,教师板书:42。
(3)猜一猜:教
师重新拿出4捆,从其中的一捆中抽出3根之后,将剩余的小棒摆放
在讲台的右边,让学生猜一猜还有多
少根?并说说为什么?教师板书:37
(4)比一比:谁来说一说,就是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呢?
(5)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让不同想法的同学都来说一说。可能有:
①据小棒图比大小:因为42根比37根多,所以42大于37;
②据数的顺序来比:因为42在37的后面,所以42大于37;
③据数的组成
来比:因为42里面有4个十和2个一,而37里面只有3个十和7个一,
所以42大于37;
④根据十位上的数来比:因为42十位上是4,表示4个十,而37十位上是3,表示它<
br>只有3个十,所以42大于37;
⑤根据老师刚才演示的过程来比:42比40多,而37是比40少,所以,42大于37;
……
(5)看一看:教师:同样都是比较这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大家想出了这么
多方法。大
家看一看这两个两位数,我们能不能一眼就看出他们的大小呢?
(6
)议一议:那是怎么看出来的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再请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
出:十位不同的两个两
位数,先比较十位,十位大的数就大。
(7)做一做:
课件出示:49○50、63○58、75○81、57○61,学生用手势表示判断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七个环节,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积累数学学习的
活动经验。
】
2.比较23与25的大小。
(1)质疑:刚才我们比的
都是十位不同的两位数,那如果是十位相同的两个两位数,
我们还能这样的方法来比较大小吗?
(2)拨数:
85
①师在大计数器上拨出23,请学生读出来,并将这个数写到草稿本上;
②请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25,并将这个数写在23的右边;
③用“>”或“<”比较大小。
(3)汇报:
①填的是“>”还是“<”?
②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③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单?
(4)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方法: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
样时,就看个位上的数,
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5)反馈:49○46、52○53、64○61、85○86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就力图通过简洁明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所学知
识。】
(二)抽象概括,内化感知:
1.教师引导:我们刚才学习了两位数大小的比较,谁来说一说,有什么又对又快的好
方法?
2.学生概括: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与补充。
(1)如果十位上的数不同,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数就大;
(2)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数就大。
【设计意图:通过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汇报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述、
归纳概括的能力,
渗透优化思想。】
三、多层练习,提高发展
(一)基础练习:
86
1.P42的“做一做”第1题。借助计数器直观比较,在比
较81与18时,教师要引导
学生讨论:这两个数都有8和1,为什么81比18大呢?学生交流汇报之
后,教师着重说明:
虽然这两个数中所用的数字一样,但数字的位置不同,这两个数的大小也就不同。
2.P42的“做一做”第2题。在比较98和89时,可再次提出问题类似的问题,让学
生来回答。
【设计意图:先借助计数,再脱离参照物让学生直接比较,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
握,同时,针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加以强化,可以做到减少错误的发生。】
(二)变式练习:P44练习九的第3题。
1.课件呈现:让学生自己在书上连一连。再指名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教师提问:这里将这些数分成了几类?分别是哪几类?
3.课件演示:将信封变成集合圈,相对应的数分别飞进相应的集合圈里面。
【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的问题,同时进行
集合思想的有意渗透。
】
(三)提高练习:P45练习九的第5题。
1.创设问题情境:小兔子遇到了一个难题,我们来帮帮它,好吗?
2.呈现问题:你能帮小兔子把这五个数排排队吗?让学生自己在书上独立完成。
3.集体讲评:请学生汇报,同时课件演示,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给小兔子帮忙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从而高效
地帮助学生克服难题。】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一)师生共同小结:
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师:谁来说说如何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
(二)拓展延伸:
87
1.课件出示:99○100,谁来说说,这题应该填什么符号?
2.指名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师:我们以后还要学习更大的数的大小比较,还有许多数学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
<
br>【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简单
的拓展,也是
对本课知识的适当延伸。】
88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5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与比较,使学生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
br>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引导学生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
数感。
3.通过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
得多”描述数与数之间的
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
弄清“
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词语间的差别,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
择正确的词语来描述数的大
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篮球、排球、网球各一个,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情境创设。
1.教师拿出三个球:篮球、排球、网球摆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2.哪个球最大?哪个球最小?哪两个球大小比较接近?
3.你会填词成句吗?课件出示:
(1)篮球比网球大( )。
(2)篮球比排球大( )。
引导学生得出:大一些和大得多
89
4.反过来说我们还可以怎么说?引导学生得出:小一些和小得多。
(二)点明课题。
师:球的大小我们是可以通过观察比出来的,我们在生活中经
常会进行比较,这节课我
们就比较两个数的多与少。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
境引入和学科整合,让学生初步感知对大小的不同描述,
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具体感知
(一)师生合作:认识多得多、多一些。
1.课件呈现黄球的瓶子: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黄球。(10个)
2.呈现蓝球的瓶子。
(1)让学生猜一猜:蓝球大约有多少个,并让学生说一
说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可以
用10个黄色球为标准。
(2)课件演示:带着学生一起数出蓝球:一个一个地数。(15个)
3.呈现红球的瓶子。
(1)让学生估一估:红球大概有多少个。
(2)学生说说自己估计的结果与方法。可能会出现以10个或15个为标准进行估计的。
(3)师生一起数红球:10个10个地数。(58个)
【设计意图:借助三种
颜色分明的球,通过数一数、猜一猜与估一估,使学生了解估
数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
学生的数感。】
4.观察比较。
(1)提出问题:哪种球最多?
哪种球最少?你是怎么比较的?引导学生说出:58>15
>10。
(2)教师质疑:
①从刚才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知道:红球比黄球多,蓝球也比黄
球多(板书:红球比黄球
多,蓝球比黄球多)。让学生齐读一遍。问问学生读好之后有没有什么想法?如
果没有学生
90
提出,教师提出质疑:那你们想一想:如果我们只用一个“多
”字来描述,你觉得合适吗?
为什么?
②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去发现,可能学生会说出:红球比黄球多很多,而蓝球比黄球只多几个;或者
红球与黄
球相差的要比蓝球与黄球相差要大得多,如果都只用一个“多”字,描述得不准确。
(3
)引发思考:那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将这两种“多”加以区分,让这两句话描述
得更准确些呢?引导学
生在第一句话后面加上“得多”,在第二句话后面加上“一些”。
5.应用验证:
①教师将板书补充完整,让学生齐读一遍,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加了这两个字有没有好处?有什么好处?
②如果我们把里面的红球与蓝球比呢?我们可以说成:红球比蓝球多( )。
<
br>【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启发、质疑与引导,层层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多得多”与“多
一些”的区
别,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自主探究:认识少得多与少一些。
1.填一填:(课件直接呈现)
①黄球比蓝球( );
②黄球比红球( );
2.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引导。
3.那如果是蓝球与红球相比呢?我们应该怎么说?为什么?
三、提炼新知,建构模型
1.教师:那你们认为:什么时候该用“多得多或少得
多”?什么时候用“多一些或少
一些”呢?
2.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给予
帮助,适时提炼。让学生明白:这个要根据实际情
况,如果两个数相差较大时,就用“多得多”或“少得
多”;两个数相差不大时,就用“多
一些”或“少一些”。
91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自主学习,利用前
面所知、所感,顺势感
知:多得多与多一些。并通过归纳小结,形成整体认识。】
四、实际操练,应用感知
(一)反馈练习。
1.说一说
:呈现P43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
来说一句话。先同桌互相
说一说,再请代表说一说。
2.判一判:P45页的第4题。让学生直接在书上画“√”
。做好后,教师请学生汇报,
同桌互相检查正误。
【设计意图:通过正反两方面
的练习,既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让
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
(二)数学游戏。
1.课件呈现P45的数学游戏,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2.教师带着一名学生先示范一次,教师拿67跟小棒让学生猜。可以用“多了、少了、<
br>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提示语提醒学生。学生猜中之后,师生共同数小棒验证。
3.同桌互玩:一学生写一个数,让另一个学生猜,完成后,角色互换。
【设计
意图:通过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加深学生对数的大小的体会,同
时感受“区间套”的逐步逼
近的思想方法。】
(三)巩固练习。
请将下面这些数分分家:
96、8、53、14、42、43、47、54、56、59、11、89、45、92、10、99
让学生将这些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圈内:比50少得多、比50少一些、比50多得多、
比50多一些。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利用大小分明的数,让学生利用所学进
行简单的分类与整理,
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四)拓展练习。
在黑板上用卡片摆出一列数:13、42、54、56、89、98
92
1.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提示语,让学生凭提示语取走数字卡片。
(1)比50少得多;
(2)比50少一些;
2.出示提示语:比50多一些。
(1)引出问题:到底是54还是56呢?学生无法判定。
(2)再给出两条提示语:
①更接近50。你会选选个数?
②更接近60。你会选择哪个?
3.出示提示语:比50多得多。
(1)引出问题:现在剩下的两个数:87和98都比50多得多。
(2)教师
将分别写有提示语的两张小纸条发给两个学生看,这两个学生根据提示取下
卡片,举着卡片面向学生站在
讲台上。
(3)猜一猜:老师给这两个同学的纸条上分别写了什么?只要学生说得正确,
教师应
及时给予肯定。
(4)当学生猜出纸条上的提示语,教师要立刻出示答案:
①90少一些;②比90多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的由易到难的梯度设计,让
学生自主地将本课与以前所学
的知识综合起来解决问题,达到巩固与提高的目的。】
五、全课小结,课外延伸
(一)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四位朋友,谁能说说他们是谁啊?
(二)拓展延伸。
93
1.师:生活中除了比较数的大小,以及多少以外,还有很多
地方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
识。课前我们在比三个球的大小时,就用到了“大得多,大一些”。
2.师:我们再想一想,生活还有什么也可以这样拿来比的?(高、矮;轻、重;贵、便
宜;长
、短……)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贴近生活实际的事物,在他们描述身边事物之间的关系
时,既
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94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6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能穿几串”的知识,使学生经历解决“已知总数、几个为一组,可以分成几
组”这种
类型的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
略,初步感受检验答案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解
决问题的习惯。
3.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简单运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解决“已知总数、几个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这种类型的问题,并利用所
学的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铺垫,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1.小明是一个非常
有爱心的同学,想给贫困地区的同学捐款,他就从家里的存钱罐里
拿出许多一元的硬币,有一小塑料袋呢
。
2.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小明就这样乱七八糟地将这些硬币拿去捐去好不好?为什么?
那你们有什么好建议呢?
(二)点明课题。
1.同学的
建议非常好,我们做什么事啊,都要有一定的方法,这样既能锻炼自己,又
能方便他人。
2.这节课,我们就来“用数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爱心捐款的
情境,让学生感受思想教育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
为后面的学习做简单的铺垫。】
95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
1.呈现P46的情境图中的珠子图: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这里有许多散落的珠子,你
们能把这些珠子穿成串吗?那谁能告诉老师:能穿多少串呢?
2.大家想一想:如果想知道这些珠子能穿成多少串,我们必须先要了解什么?引导学
生说出:
一共有多少个,必须知道几个穿一串。
3.完整呈现题目: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二)讨论方法。
1.小组讨论: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
2.汇报交流: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1)圈一圈,每10个一圈,能圈5圈,还剩下8个;
(2)用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下8个;
(3)一串一串地穿也就是10个10个的数:一串是10个,两串是20个……五串就是
50个,还剩
下8个;
……
(4)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3.独立解决。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醒学生可以借助小棒进行演示、操作。
(2)汇报方法,谈谈感受:分别请几个用不同方法的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方法,并谈谈
感受:
4.回顾检验。
(1)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这个答案是不是正确的呢?
(2)引导学生说出检验过
程:5串就是50个,再加上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所
以,解答是正确的。
96
(3)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操作,解决了问题,
并且也检验了答案是正确的,那么,我
们还得口答出这题的答案,引导学生一起口答:能穿5串。
5.归纳小结。
(1)归纳:教师肯定每种方法各自的优点。如:
圈一圈:看得清楚;用数的组成,很
快得到结果;一串一串地穿,清晰明了……
(2)小结:我们在解决类似的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首先
要认真、细致地去
解答;其次,解答完了,我们还要去检验一下答案是否正确;最后再口答
出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在经历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动手解决问题、回顾检验、归纳
小结等环节中,切
实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感受方法多样、优化的思想,为今后的除
法的学习积累一些活动经验。】
三、及时练习,运用新知
(一)及时练习:想一想:如果5个穿成一串,这些珠子能穿几串?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教师注意先选一个最先正确完成的学生来汇报。
3.验证答案:师生共同验证结果
4.共同口答。
(二)游戏:帮老师分饼干:你们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来帮老师解决问题吗?
1.呈现P46的“做一做”。
2.理解题意:重点理解“装满”的意思。
3.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提醒:也可以借助小棒来完成。
4.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5.检验、口答。
97
【设计意图:这两个练习都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练习,使学生在
头脑中建构更清晰的表
象。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还可以为后面
的学习积
累必要的活动经验。】
(三)变式练习。
1.练习十的第1、2题。
①说明:这两题的总数是隐含在文字与图中,没
有直接给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
的方法来确定要不要找出总数。
②于
第1题中,如果有学生利用了10和5的关系来解决的,要加以肯定;第2题中,
如果有学生先算出8盒
可以装的总数,再与数出实际的实际杯子数比大小的,也要加以肯定。
③在学生完成后,
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地对方法进行优化。可能这两题用“圈一圈”的方
法解决更简单些。
2.练习十的第3题。
要先学生进行常识介绍:12个为一打。因为12不是整
十数,而且又大于10,所以,提
醒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一定要数清楚。
【设
计意图:这三题各有侧重,目的是让学生继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经历解决
问题的全过程。】
四、全课小结,辩证引领
(一)师生共同小结。
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师:你知道了哪些方法?
(二)辩证引领。
师:我们经常今后在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
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系统地整理了本课所学的知识,并且,通过教师的辩证引领,让学生合理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98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7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
2.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熟练地口算。
教学难点:算法多样化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小棒、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1.王老师昨天去给班上的同学
买写字本,可是商店里一共只有23本,如果每个盒子
能装10本,这些本子能装满几个盒子?
2.请学生回答问题,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二)引入新课。
1.呈现主题图:因为昨天买的本子不够用,所以,王老师今天又去商店了,
2.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们看到了什么?
3.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本写字本?
4.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学生口头列出算式,教师板书:30+2和2+30。
5.点明课题: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的问题情
境,在复习前面所学知识的同时,很自然地引出本课
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99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
1.独立思考:你们会算吗?请你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
2.学生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是算得的结果是多少?你又是怎么算的?可能会出现:
(1)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的。
(2)用小棒摆。
(3)用计数器拨。
(4)利用数数的方法往后数。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法要加以肯定。
3.共同验证:刚才大家都说这两个算式
都等于32,那结果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是不是
要验证一下?引导学生验证:
(1)用数的组成:30+2表示把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
(2)用小棒验证:3捆小棒加2根小棒,就是把3个十与2个一合起来,结果是32。
(3)用计数器验证:3捆小棒就是3个十,2根小棒就是2个一,先在十位上拨上3
个珠子,
再在个位上拨上2个珠子,合起来就是32。
(4)用数数的方法验证:先验证30+2,在30后面往后数两个数。
4.教师质疑:
(1)那2+30我们是不是也要在2的后面,往后数30个数
呢?引导学生发现:同样可
以在30后面往后数2个数就行了。
(2)那2+3
0怎么也等于32呢?引导学生去发现:不管是30+2还是2+30都表示把3
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
组成的数都是32,只不过是两个加数的位置改变了一下。
5.快速抢答:教师出示:5
0+4、4+50;8+70、70+8;90+6、6+90,让学生快速抢答。
6.发现提炼:
(1)引导学生发现以上所有算式的特点:都是整十数与一位数相加。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