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师的困惑与思考
书法培训班-成人故事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的困惑与思考
【内容提要】《数学课程
标准》的新出台,给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
时也给全体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课程标准充
满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
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师如何走出教学的困境,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创新的课<
br>堂,就必须落实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从根本上改革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方式,
转变教学观念,
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健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困惑;教学思考
长期以来,作为教学活动的主
要载体的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
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但是,随着《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版)》的颁布和
新教材的实施,当前使用的教材以崭新的面孔出现,同时,《新课标》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和教师角
色的转变,强调学生
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新课
标》为广大教师带来了不可估计的
优点,但也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困惑。面对“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
教学困惑,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重塑凯
洛夫
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才是走出教学困境唯一出路。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
和教学实践,就“新课标”下
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遇到的困惑进行探讨与思考。
一、《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困惑
《新课标》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改进
教学方法和转变教师
角色,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
同教学。《新课标》为广大教师带来
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困惑。
(一)教学目标定位的困惑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幽灵”在教师一贯的教
学思想中
始终挥之不去,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有的教师只觉得教材改变了,试题的形式、
内容
、难度也随着改变,因而课堂教学也应顺应这种变化。这种思想反映了教师
1
对新课标认识上的缺陷:不是为了贯彻新课标、体现新理念、实现新目标而改,
而是为了适应
教材、适应考试而改,是为新一轮的应试教育而改。其实,新课程
重视的是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是为了改
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自我评价
,自我完善,自
我发展,让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使他们的个
性得到充分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但由于教师对新课标
在认识、行动上还有误区
,这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迷茫和摇摆,因此,
现在你呼唤素质教育,我却为应试教育奔忙,说的
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这样搞
下去,课程改革能成功吗?
(二)创设情境的困惑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
应用的过程”,又提出“让学
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确,数学教
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
同发展的过程,而单纯的
数学知识又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和激情。新课程中把数学
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故事或者问题情景,利用他们喜闻乐
见的素材唤起其
原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起来也比较亲切、
实在、有趣、易懂。但如果教学情境创
设不当,又或者偏离教学目标,不切实际,
不着边际,就会形同虚设,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这样
的情境创设有必要
吗?
(三)合作、探究的困惑
《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
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面对班级授课
制的形式,小组
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也给老师带来了困惑。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
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若把握不好,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
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
的目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
学生年龄小,还没有形成合
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
导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表面上看起来很
热闹,但大多数流于形
2
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有的课堂小组合
作学习的时间太长,致使说一些与课堂
无关的话,甚至出现胡闹现象,结果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2.造成学生两极分化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动脑筋的学生机会更
多,
扮演着一种支配的角色。“学困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
好学生中获
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
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
的机会多,代表小组回报的现象多,传统的
“分槽喂马”与“因材施教”受到了冲击。
3.学生纪律松懈,课堂调控难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
关系,但是小
组中活动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
象
。甚至有一些放任自流,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并且只关注小组学习的结
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
的学习情况。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
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这也会影响
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四)解决问题的困惑
1.开展活动与完成教学目标形成矛盾 在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当我们在课堂中开展了大量活动时,
教学任务常常不能按时完
成;但不开展课堂活动,又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到
底该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矛盾?一方面,新课标倡
导要从实际中、活动中、游戏
中引入数学知识,这是很有必要的;但另一方面,也倡导学生在探究、合作
、交
流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就形成展开活动与完成目标的矛盾,往往出现堂上
完成了目标
探究任务,堂下却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
2.课堂活动缺少必要的教具和学具支持
计算
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然而,在我们农村
小学,虽然大部分学校都配有电脑
室但少有多媒体室,即使有好的课件,也难以
施展。这与《新课标》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
程中的应用,促进信
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
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
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形成瓶颈。《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
3
学习
的过程性评价,有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去实践、操作,也就特别需要
相应的教具。尽管有些教具可
以让学生自制,但是,也有一些教具自制起来比较
困难、需时或自制的教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很
不方便。
3.完成某章节的教学后,学生难以独立完成习题
传统的教材只要能听懂课就会
做习题,就能很大程度地确保教学质量。现在
的教材内容难点分散了,而且取消了原来教材上的知识分类
,强调了知识的整合、
学科的整合,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应用题教学不分类型,学生在面临解决<
br>实际问题时无规律可循,学生往往学会这种题目,却不会做另一类型的题目,所
以在解决问题时也
就感到束手无策,形成了“处处有问题,处处要探究”的局面。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问题就要增加课
时,但是每个知识都要增加课时,实际
上又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学生的课外题只会做很少的一部
分,另一部分
则要教师或家长进行指导,没有了指导就无法完成,教师、学生和家长担心这样
下
去如何应对考试,“质量”如何得到保证!
二、《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新的教学理念已植根于教师的思想深处,但怎样把这新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
自身的观念并应用于课堂上
,这就需要教师摆正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性地活用
教材。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
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
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
原
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
学课堂教学就
必须是充满创新的教学,只有从根本上改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
学习方式,才能走出数学课堂教学的困
境。
(一)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面对教学目标难以定位的困惑,我认为首先要反复
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
理解新理念。同时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由于教师一开始所接受的新理
念都是纯理论性的东西,这些教育、教学理论缺乏教学实践的支持,听起来似乎
很有道理,但是
由于学校的规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特别是农村小学,推行
起来,很多的设想都是行不通的,有些好
的设想在实践中大打折扣,而真正得到
落实的想法并不是很多,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更少,这时教师对
新课程的实践
陷入了困境也是正常的。因此,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认认真真,切切实实地
4
学习新课标。由于我们已有了教材、有了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
了一
定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此时学习新课标,定有深刻的感受和感悟,只要
摆正心态,
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新课标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定能把新的理
念、新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定
会走出教学的困境。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意欲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
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重要的理念
之一。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沟通旧
的知识,掌握新
知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情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作为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适
宜的学习环境,提供清晰
的信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可从以下三方面创设情境:
1.善于利用教材的主题图,创设故事情境
北师大版的三年级《数学》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情
境教学图,幅幅都生动趣
致,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非常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只要发挥想象力
,
拉近学生的认知距离。例如: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然后提问:“在
这幅图中,
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或“你发现了什么?”“你能
根据这幅图编一个故事吗?”这样激
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进入学习情境。
2.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 <
br>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没有兴趣和激情。新
课程中我们通常把数学
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
或者问题情境,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
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容易激发
学生的兴趣,学起来也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例如:教学“周长的
认识”
时,我首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见过树叶呢?能不能用一笔画出你所熟悉的树
叶的外形
呢?”学生画完后,(多媒体)显示:“树叶蚂蚁图”(一片树叶上,
一只蚂蚁正沿叶边线爬行。蚂蚁:
“你知道我爬过树叶一周有多长吗?”)然后
提问:“同学们,你们可以告诉蚂蚁吗?试试看。”这样把
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3.根据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设疑激趣
古人云:“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
5 <
/p>
“疑”能使老师设计问题情境,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直接
给
出,而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
发自己去探究,从而更有力证明了发现问题比解决问
题更重要。例如:在教学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除
法时,我首先出示了“一个
桃子也没有”的情境图,激发学生思考:“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现在来了
两
只猴子,要平分树上的桃子,每只猴子可以分到几个?”如果树上有桃子,根据
以往的经验,
学生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但现在一个也没有怎样分?这就激发了
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
要方式。”也是《新
课标》强调的重要理念之一。基于这样的理念,实验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实
验教科书中的例题、
做一做等内容的插图都展现了自主探究的小组活动、合作交
流的学习方式,目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
,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1.明确操作活动的目的,按部就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
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的“数学活
动”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
决等思维实践活动。
因此,在数学中的数学活动开展时要有目的、有要求、有步骤,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明确数学活动的目
的,让学生的观察
、交流和合作有序地进行,设计的活动应为教学目的服务,各
项活动务求做到紧凑,减少缓冲的时间。例
如:教学“周长的认识”时,我通过
“画一画”、“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等操作活动理解
“周长”的
概念;在学习“千克、克”的认识时,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找一找”、“拎一拎”、“说一说”等活动,初步建立“千克、克”的概念。
每一项活动都是围绕中心
课题去展开,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关注“学困生”,防止两极分化
针对可能造成两极
分化的困惑,应首先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
再信心十足,最终也成不了数学尖子,教师一定
要客观地对待这种差异,对学生
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评价,更不能横向比较,必须看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
起点,
6
每个学生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就应该给予肯
定,就应该承认他是能
行的。因此,我在课堂上对“学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帮助他树立自信心。由<
br>于他们的基础太差,在课堂上,再降低知识的起点,我经常有意把比较简单的问
题留给他们回答,
使他们觉得还有能听懂的,从而增强求知欲望。反馈练习时,
我常常时出两种题,要求大部分的学生完成
所有的题目,而“学困生”只要做一
组就可以了。这样对不同的学生,要求的标准就不一样,使“学困生
”能接受并
且基本上能跟上班的进度。在我巡视学生做题时,主要是关注“学困生”,并及
时给
予辅导,帮助解决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长
此以往,让他们树立起了学好
数学的自信心。同时,较深的问题留给优生,该让
他们表现的时候就让他们来表现,让“学困生”同时佩
服优生,激起全体的学习
兴趣。此外,无论优生和“学困生”都不吝惜表扬。根据不同的孩子及时地把自
己的 “爱”传递到学生们的心中去,让学生们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
花,增强必胜的
信心!使他们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3.提供合作交流平台,获取数学知识
合作
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的互助性学习。著名数学家玻利亚
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
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
内在规律和联系。”
因此,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成为共识时,教师还要向学生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体验,用
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拼成长方形,有几种不同拼法?分
别说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这道题时,我让学生5人一组,用课前准
备好的
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具随意拼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同时按长、宽、周
长、面积
、形状等几栏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
表1 实验报告单
计量单位:厘米
形状
长
宽
周长
面积
7
这样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获
得了数学知识,巩固了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
算,同时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联系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
(四)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中
指出:“通过义务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初
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
常生活和其它学科
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改
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1.运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
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
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
理和证明。”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
着
广泛的应用。例如:“给果篮配水果”(葡萄:8元千克;香蕉:6元千克;
橘子:2元千克;雪梨:4
元千克。请你按20元、30元、40元的果篮分别配
上合适的水果。)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掌
握的知识配出各种花色多种多
样的果篮。
2.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
br>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
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
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这样
的教学既便于教师的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的探
究。例如:“谁买的胶卷合算”
(小明买的胶卷:18元卷、36张卷;小玲买的胶卷:13元卷、24
张卷;小
明买了2卷,小玲买了3卷,谁合算?)。学生运用数学知识通过计算比较知道:
拍照
同样多而花费少就是合算。
3.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现代心理学认
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
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
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
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为了不断增
强数学意
8
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
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
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教学实践活
动:“怎样租车合算?”我把课题改为“秋游活动”。学生一见课题就七嘴八舌,
提出了许多问
题。我因势利导,把问题集中到“怎样去的问题。”根据提供的素
材:大轿车限乘30人、50元辆;面
包车限乘20人、35元辆;参加活动的有
80人。学生提出租哪种车和车费是多少元或怎样租车才合算
的问题,并制定租
车方案。通过计算选出最优的方案:既够坐又省钱合算。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数
学化的过程,进而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了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本形式。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
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发展<
br>学生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开始实施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崭
新的面貌。课堂上
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正由单
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
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
遍采用自
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变得和谐、民主、平等。但由于受传统教
育观念
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导致了行为上
的偏差,这也是在所难免之事,
但如果遵循以上的教学方式,摈弃以往“教师只
管讲,学生留心听,学生跟着教师预设的知识框架被动地
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
对于充分发掘学生的智力潜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深远的
影响。
参考文献
1.叶尧城
向鹤梅,《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
2.刘忠智
张晓霞,《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3.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
4.柳海民
《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6
9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6.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0
致谢:
本人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得到新会电大余安生讲师的认真审阅和精
心辅导,让我能顺利完
成此次的毕业论文,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