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认识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余年寄山水
969次浏览
2021年01月03日 06: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山东邮政员工薪酬查询-积极分子培训心得

2021年1月3日发(作者:韦承庆)


《认识米》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米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三
维目标)
1.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知道1米= 100厘米,通过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
操作能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
学产生 亲切感。
认识米,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猜测估计、引导探究、动手验证
师:米尺、学生尺、剪刀、绸带、胶带纸、标签
生:四人一组,每组一把米尺,若干张标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估计1米,提取生活经验
1.小朋友的身高,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们,咱们上一年级已经快一年了,老师发现你们比刚入学时长高了不少,谁愿意来告诉
老师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啊?
生:1米30、1米28、1米20
师:咦,刚刚小朋友在 描述身高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用到了哪个字?(生:米,师板书课题)对啊,


在测量比较 长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完整板书课题:认识米,并齐
读课题)
2.老师的身高,估计1米
师:老师的身高有1米75厘米,那是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米75 厘米呢?(生说)那请估计一下,
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是1米呢?谁能上来指一指,并贴上标签呢? (请2、3个学生指、贴、说)
3.拉绸带游戏,估计1米
师:还有谁想估计的?(生举手 示意)哇这么多人想估计,我们干脆做个游戏一起来估计吧。我这
儿有一卷绸带(出示绸带,并拉出一点 )问:你说这儿有1米吗?(生:没有)
师又拉出一点绸带,问:那现在有1米了吗?
生:还是没有。
师:那干脆这样,我慢慢慢慢地拉开绸带,假如你们觉得有1米长了,就喊停,好吗?(生:好!)
(师操作,生喊停后教师将学生估计的1米长的绸带贴上标签)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的 生活经验入手,估计老师身高1米的地方,估计1米长的绸带,引起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探究 欲望。
二、初次感知,认识1米
1.认识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
师:孩子 们看,这是你们估计的1米长,但这真的就是1米吗?我有点怀疑,你说怎样才能知道它
的长度是不是1 米呢?
生:用米尺量
师:对啊,我们做数学时可别忘了我们手中的工具。(师出示米尺)这 是一把(生:米尺)知道它
为什么叫做米尺吗?
生: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师:哦 ,1米(板书),让老师好好地看看这根米尺,左边这里是从0开始,一小格表示?一大格
表示?咦,1 00是什么意思啊,不是说米尺只有1米吗?怎么会冒出个100呢?(板书100)谁知道?
生:1米就是100厘米
师:这是真的吗?每个小组都有1根米尺,四个人一起看看1米是不 是真的是100厘米呢?(学生
观察)


师:告诉老师,你都看到了什么?(请 2、3名学生说出1米=100厘米,完整板书1米=100厘米,
生齐读)
2.了解用米尺量的意义
师:那2米等于?
生:200厘米
师:3米等于(生:300厘米)
师:那500厘米也就是?(生:5米)
师: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大约有4米,化作以厘米为单位的话是多少厘米啊?(生:400厘米) 师:哇,有400厘米啊,那老师这里有两种尺子(出示),一把是今天刚认识的米尺,另外一把是
小朋友平时用的学生尺,假如让你来量我们黑板的长,你会选择哪种尺子?为什么呢?(学生思考片刻)
生:我会选择用米尺量,这样比较方便。(请2、3名学生说)
师小结:是啊,在测量比较长 的物体比如黑板、教室时,我们通常选用米尺,并用米作单位,米也
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3.用米尺量绸带
师:小朋友,刚刚你们说可以用米尺来量这条红绸带,谁来帮我量一量啊?(请上两名学生)
师:现在你是小老师了,你可要一边量一边大声地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可以吗?(教师在一旁引导
学生说 出:尺子要放直放平,绸带的一头对准米尺的0刻度,看另外一头)
(生量好后)师问:我们要想得到1米的绸带怎么办?(生:剪掉)师操作
4.用米尺量老师身高
师:我们通过测量,得到了1米长的绸带,那老师想知道到底地面到老 师身上哪儿是1米呢?你说
我也可以怎么样?
生:用米尺量。(请一生)
师:你测量前对老师有什么要求吗?(生:人站直)
(学生量、贴标签后)师说:刚刚那2位 同学估计的还真差不多,老师帮你们稍微移下位置,可以
吗?(师将先前的2张标签移到“1米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让他们初步感受到1米有多长,理解厘米与米的进率,为深入


认识长度单位“米”奠定基础。
三、多次体验,建立表象
1.小组合作量同学身高1米的地方
师:现在你们想知道地面到自己身上哪儿是1米高吗?(生:想)
师:那得听好要求了。(学 生读)活动要求:小组四人做好分工,第一个人站直被量,第二个人用
米尺量,第三个人检查量的方法对 不对,第四个人贴标签。量完一个小朋友的身高后,四个人就马上坐
端正告诉老师你们已经完成合作了, 听明白了吗?
(1)小组合作测量(注意活动秩序:真高兴,米尺又安静地躺在我们的桌子上了)
(2)反馈(请上3、4个高矮不同的同学,另请一名学生用米尺进行验证)
师(仔细看了看 那几个小朋友身上的标签)问:为什么有的标签贴在脖子下,有的贴胸间,而老师
却贴在腰间呢?
生:因为身高不同,所以贴的位置不同。
师:小朋友说的真对,虽然贴的位置不同,但标签离地面的高度却始终是(1米)。
2.比划、验证、飞入脑子
师(出示米尺)就是这样的1米,小朋友看仔细了,1米有这么长 ,好,闭上眼睛,将这1米的长
度快速地飞到你的脑海中去。(生闭眼想象)
师:有了吗?好,睁开眼睛,每个小朋友用手比划一个1米看(生比划)
师:好,手先不动。 老师想请小组长用米尺检查3个组员比划的1米准不准。注意:小组长在量的
时候,假如发现小朋友比划 的不准确的话,马上提醒再伸长一点或再缩短一点(教师动作示意)。另外,
在小组长量好后,每个小朋 友都要仔细打量下,说:哦,这样是1米长。听明白要求了吗?
(1)小组合作测量
(2)交流
师:老师真高兴,你看米尺又听话地躺在了桌子上。小朋友,请左右看看大家比划 的1米长有什么
特点?(双臂张开的距离大约是1米)
3.排1米长的队伍
师:从 大家高兴的表情中,我知道1米啊已经深深地映入了你们的脑海中,如果小朋友要站队伍,


你猜1米长的队伍能站几个人?谁来估计下?(生:6,3)
师:现在老师想请最棒的两个组来排队 。(师请上一小组的学生排以下两种队形)
(1)学生前后站(5人)
(2)学生左右站(4人)
师:小朋友看看,这边1米站了几个小朋友啊?(生:5个)那这 边呢?(生:4个)诶,我有问题
了?你知道是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一边站了5人,一边只站4人啊?
师:对啊,这是为什么啊?
生:左边他们是侧着站的,所以能站5人,右边是横着站的,所以只能站4人。
师:听明白了吗?虽然他们站的方式不一样,但1米的长度都是——生:不变的。
4.估计1米需要走几步
师:好了,孩子们,我们每天都在走路,估计下1米需要走几步?( 生估计后,上来走,生1走了
2步,生2走了3步。)
师:咦,我又有问题了,知道是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生1走了2步,生2走了3步?
生:因为他们步子的大小不一样。
师:说的真好,小朋友们,虽然他们走的步数不一样,但地上这1米的长度始终是——生:不变的。
5.站离老师1米远的地方
师:看到你们今天把“米”的知识学的这么好,老师可高兴了,我 想请表现最棒的小朋友来站到离
老师1米远的地方。(请上1名学生,他站到了离我1米远的地方,师用 米尺检查1米的长度)
师:除了这个位置,还有哪个位置离我是1米远的啊?
师:小朋友 ,你们说除了他们刚刚站的几个位置,还有别的位置也是离老师1米远的吗?(生:还
有)谁想上来站? (请上一个小组的小朋友,站好后再请上一个小组的小朋友,教师在旁边用米尺帮忙
验证)
师:诶,小朋友,仔细看,这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生:形成了一个圆。


师:真聪明,离老师1米远的地方不止一个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多次活动体验1米的长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先估计-- 再实践”,
让学生深刻体会1米的长度,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
四、深化认知,拓展提高
1.找找教室里的1米长
师:小朋友,通过刚才的活动, 你的脑子里应该有一条清晰的线了吧,现在请你用米尺一样准确的
眼光找找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 1米长,谁先说?
生:门的宽度大约1米长、讲桌的高度大约1米长、灯管大约1米长、黑板的高、玻 璃的高度大约
1米、书包橱的高度大约1米
师:小朋友真棒,看来,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2、估计几米
(1)黑板的长大约是多少?生:大约4米。生量,生数。
(2)请你估一估教室的门高大约多少?生:大约2米。验证。
(3)教室的宽呢?大约7米。教室的长呢? 9米。
提示: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呢?(可以顺着地板线)
活动要求:
(1)1-5组为一大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大约是几米?
(2)6-10组为一大组,合作测量教室的宽大约是几米?
(3)注意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3、课外实践
本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米,估计了许多物体的长度,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 你能精确测量一个
物体的长度吗?精确到几米几厘米?课后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开动小脑筋,动手操 作选择你要测量
的物体,精确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高度、或宽度,并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独具匠心:第1题是从生活中对知识进行巩固;第2题是运用数学知识
进行实际测量几米长;第3题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整个练习设计层次清晰,既有基础练
习,又有拓展练习,并注重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新的思考,新的感悟,从而产生新的问题,为后续深入学
习 做好孕伏。
五、全课总结,回顾整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 br>米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动手,善于动脑,走
进生活,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直面课堂生成,灵活地引领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多方 面全面回顾梳理
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 自我反思、全
面概括的能力。


《认识米》学情分析
< br>知识基础:“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
度”有一 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的比较某些
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 米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
生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和米 的进率,教学中充分利用周围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
生切身体会到 1 米的实际长度,并通过动手测量身高、比划1米长、排队、走路、实际测
量等加深对 1 米的认识,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学生特点:一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对数学学习也有 了一定的了解。在
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上节 课学
生已经初步建立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的观念,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估计、操作、
验证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通过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
动中培养学 生的操作能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认知特点设计了本节课。
《认识米》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米,知道1米=1 00厘米,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
念。为了切实解决重难点知识,帮助孩子增加感性认识,本 节课我主要以活动为主,让孩子
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重点帮助孩子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我围绕如


何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是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
学习。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 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
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二、在解决重难点知识时,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亲身经历问题估计、
问题解 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
在扶着学生认识1 米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绸带长”“测量教师身高”“测量学生身高”
“比划1米长”加深对1米的 认知,再经过“1米排队可以站几人”“1米可以走几步”“站
离老师1米远的地方”“找教室里的1米 长”等活动丰富感知,最后通过“估计测量几米长”
以及“课外实践- 精准测量”等活动拓展延伸,让学生切身体会到 1 米的实际长度,在“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三、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课堂练习,我欣喜的 看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学生能切身体
会1米的长度,能自主进行估计、观察、操作、验证,能进行 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形成了
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 了空间观念。
本节课在大量活动中进行,孩子们的积极性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认识米》教材分析

《认识米》是青岛版第八单元第2个信息窗的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厘米 ”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
感性认识,知道自然 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的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
的差异。米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 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建立米的长
度观念,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教学中充分利用 周围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切身体会到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
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本单元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 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
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 动,知道1米=100厘米,通过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


操作能力、估计意 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 于生活,对数
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认识米,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
念。


《认识米》评测练习

1.找找教室里的1米长
现在请你用米尺一样准确的眼光找找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米长?
2、估计几米
(1)黑板的长大约是多少?生量,生数。
(2)请你估一估教室的门高大约多少?验证。
(3)教室的宽呢?教室的长呢?学生分组测量。
3、课外实践
课后请同学们利用 所学知识,开动小脑筋,动手操作选择你要测量的物体,精确测量所
选物体的长度、高度、或宽度,精确 到几米几厘米,并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

《认识米》课后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考虑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原有认知基础,积
极落实“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效果良好。
现针对本节课实际课 堂教学效果反思如下:
一、重视实际测量,使学生充分感知,建立米的表象。
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米,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
念。为了切实解决重难点知识 ,帮助孩子增加感性认识,本节课我主要以活动为主,让孩子
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重点帮助孩子建立 1米的长度观念。首先通过估计,提取生活经验;
再通过“认识米尺”了解用米尺量的意义,“用米尺量 绸带”“用米尺量老师身高”等活动初


次感知,认识1米;再通过“小组合作量同学身高 1米的地方”“比划1米”“排1米长的队
伍”“估计1米需要走几步”“站离老师1米远的地方”等活 动多次体验,建立表象;再通过
“找教室里的1米长”“估计几米并进行实际测量“等活动深化认知,拓 展提高;最后通过
“精确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做到课外延伸,形成数学课堂的良性大循环。本节课在大 量活
动中进行,孩子们的积极性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 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教学中,
我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
估测能力。
这堂课中我致力于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
“做” 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
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 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认识米》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2011版)》在“学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
简单几何 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掌握初步的测量、
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
量物 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
位千米、米、厘 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 进行测量。”
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 br>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
起来的 ,还原长度单位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长度单位知识的理解,是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 遵循的一般规律。厘米和米是两个最基本的、学生最容易感知、也是日
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初步 建立 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是学会测量物体长度、知
道1米=100厘米、尝试估测物体长度的基础 ,课程实施中,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
米的长度表象。


澳门游-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严刑峻法-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


同一首歌走进台湾-小学三年级寒假日记


兄弟敦和睦-艰苦的反义词


退伍士兵贷款-想发却不会


工程款申请单-2011年法定假日


一盏黄黄旧旧的灯-鼓励的近义词是什么


工作交接表-心情好心情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