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

萌到你眼炸
554次浏览
2021年01月03日 06: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pdf格式怎么打开-体育总结

2021年1月3日发(作者:虞原璩)



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

一次数学课上,我留了几道数学题, 其中有一道是找规律题,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
题做得相当差,有些学习不错的同学也没有做出来。课下 我进行了自我反思,并就此问题
做了全面调查,发现有些同学遇到此类问题觉得束手无策,有的同学静下 心来能解较易发
现规律的题目,但在考试中一旦紧张有时会觉得发蒙。因此,有的同学向我提出,解这类
题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
其实,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他们想知道这类问题中所隐 藏的某种秘密。但我不
想就这么直接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为了抓住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让同学们 搜集曾
做过的,或没有做过的相关习题,因为有些同学想难为一下老师或其他同学,所以刻意查
询了许多资料找了许多他们认为的难题,我也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打算用一节课的时间
解决这个问题, 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开始上课了,一组同学首先提问,其他组同学不甘示弱,绞尽脑汁, 相互争论着,最
终解答出来,他们脸上漏出了成功的喜悦。并且有的同学直接向我提问,虽然我是有备而
来,但还是故弄玄虚,作出努力探索的样子,有些同学还真为我着急了。其实我想通过这
种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怎样入手,为什么这样想。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也完成了提出
的问题,并对同学的帮 助表示感谢,而他们此时的笑容是非常自豪的,准确点儿应该说是
非常得意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 起,可以帮助老师了。
接下来,我来个顺水推舟,让同学观察数字规律题与图形规律题,得到的 规律式有什
么特点,很快他们得出了结论,这个结论非常准确,这是我所没有料到的。此时,我从心里佩服他们,给了他们最真切的鼓励:你们真了不起!之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
通过这 次教学经历,我真正意识到学生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从学
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你能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内容在三年级的整个教 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臵,虽然多次教
学,但心里还是没有什么把握上好,可是孩子们的表现让我吃惊。
虽然现在全国都在搞新课程,新课程中特别强调的有什么情景创设啊等等,而我觉得的,
落实学 生的基础也还是同样的重要。课的一开始,我复习了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
师:8÷2=4表示什么意思?
生1:有8个苹果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2个。



生2:有8个苹果,每组分4个,可以分给2个组成。
师:2位同学都是分苹果,但是我们细细听来还是不一样的,一个告诉我们每份是多少,
而另一个是要我 们求每份是多少,那谁能来列一个竖式?
学生很愿意把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一个个都想板演。这个复 习看着简单,其实从孩子们
的表现来看,他们喜欢这样,因为这样会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同时我要教学 的基础是学
生要会列除法竖式,而这一个环节正好可以了解一下。
随后,我规定,8表示8根 小棒,用来搭正方形,怎么解释?学生争先恐后,个个都想回
答。看学生来劲时我马上问:9根小棒能搭 几个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
师:这个过程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一下吗?
学生动手写。
我老师收集学生信息,大致有这样几种:
2×4+1=9 (1)
9-1÷4=2 (2)
9÷4=2+1 (3)
9÷4=2……1 (4)
当学生列出这么多式子时,我真得十分佩服孩子们的能干!
师:这4个算式你们最想说一说哪一个?
生1:老师,我觉得(3)号不对的。
师:噢,哪不对了,你能说仔细一下吗?
生1:等号后面1+2=3而前面9÷4不是等于3的。
众生开始点头表示同意了。
师:看来大都数学生都同意这一位同学的说法了,那我们来听一听原来的小主人他是怎么
想的。
生:后面的1是多出来的1根小棒,我就在后面+1了。现在我觉得不对了。
师:噢,那你觉得要怎么改正啊?
生:把+号改成多。
师:同意哇?
众生一起回答:同意
教师把加号擦了,改成一个“多”
师:那现在和(4)我们来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啊?
生1:(4)号的把多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了。



师:那你们喜欢哪一种?
众生:第4种。
师:那……这个符号后面的1表示什么啊?
生1:就是多出来的1根小棒。
生2:后面的1是余下的,所以可以写成2个多1个。
生3:因为1根不能再搭正方形了,是多出来的数,所以写在后面
师:现在我们都知道1表示什么了,那你能解释一下(1)和(2)两个式子吗?,
由于有了对1的认识,对于上面两个式子学生理解就快多了。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好多式子来表示了我们搭小棒的过程,上面4个式子你最喜欢哪一个?
众生说:第4个。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4种。那刚才我们说了式子里的1,现在你能给 剩下的1起一
个名字吗?
生1:叫“剩数”写在商的后面。
生2:叫“多出来的数”也是写在商的后面。
生3:叫“余数”,写在商的后面,和商用横线分开。
生4:叫“多余数”。
众生:叫“余数”最好。
生5:我看书知道总商和余数之间要加“……”
师:生5 的写法是我们约定的方法,我们以后就要这样写,也就是和我们上面第4种方法
一样,读作:9除以4等 于2余1,“1”我们就叫做余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余
数的除法”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读两 次。
余数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而这节课上学生在自己动手搭小棒的基础上,主< br>动得自己去建立“余数”的概念,我想通过这样的理解学生的印象应该是深刻的。孩子们
在这堂课 中表现出的数学的探研精神,让我也为之惊讶和感动。在数学学习中,孩子们会
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概念或 问题,老师不应该扫清孩子们学习中所有的“障碍”,而是要让
孩子自己学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多为孩子提供机会,
创造条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有意识的少说一些, 将时间将课堂留给孩子,让孩子多
发言多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记得在教学《 一位数乘两、三位数》时,我曾安排学生完成一道看似平常的改错题,(即
如下几题)
12 52 476
× 7 × 2 × 8
74 104 3808
由于班 上的学生非常活泼外向,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于是我顺势将话锋一转:“今
天,有几个数学病人怀疑 自己生病了,来到我们班求医,看看哪位数学医生的医术高,为
他们解决病痛?”话音一落,课堂气氛一 下子进入了新的高潮,学生们纷纷埋头认真分析,
并很快地一一举手,嘴里喊着:“老师,我知道该怎么 给他们治病了,让我来吧!”有的坐
在前排的学生甚至都离开座位,把手举到我的面前来了,一副惟恐我 不让他们“治病”似
的。于是,我叫了其中一名学生,名叫张晓丹:“张医生,请你上来为第一个病人看 看。”
张晓丹同学一听到我这么称呼她,刚开始一楞,后来马上领悟了我这么称呼她的用意,非
常高兴地上台,开始分析“病情”:“这个病人的病因出在忘记在这里进位了。”一边说,
一边还拿着 红色粉笔指着个位和十位之间的位臵,并补上“1”,接着就在积的十位上将“7”
改成“8”,说:“ 这样就治好了。”这时,还没等我讲话,下面的学生已经纷纷说道:“对
了,对了,和我的看法一样。” 既然学生们都已经发表了看法,并且这个“病人” 的确治
好了病,我就趁势表扬:“看来我们班有许多和张医生一样医术高明的医生,谢谢张医生。” < br>张晓丹同学十分高兴地回到座位,其他同学这时居然也一个个都称呼她为“张医生”,弄
得张晓丹 同学一副“英雄凯旋归来”的模样,气氛既热烈又有趣。
到了第二题时,由于刚才那题营造 的氛围还笼罩着学生们,学生们举手更积极了。这
一次我叫了一名平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现在 有请郭凯凯医生上来为第二个病人
瞧瞧。” 郭凯凯同学显然很意外我会请他上来,但马上就配合我,十 分开心地上台“看病”
了。他十分认真地再看了看题目,肯定地告诉我:“这个病人其实没有生病。”于 是,我故
作惊讶地问台下学生:“郭医生诊断得对吗?” 台下的方正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他诊断得没错,这道题确实没错。”其他学生也纷纷点头称是。我高兴地说道:“有了方医生和
郭医生以 及这么多的医生一块诊断,确定这个病人确实没问题,我想他应该放心了。谢谢
郭医生。”第三题也和第 一题一样,请了一个学生“看病、治病”。
最后,做总结时,我对学生说道:“其实我们在应用新知 识解决问题时难免会出错,关键
在于我们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数学医生,及时地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 避免小病变成大



病,也避免下次再生同样的病。当然,是否能及时 地发现问题,与我们的检查习惯有关。
对于那些没有做错的题目,我们就当作给他免费体检一次吧!同学 们,希望大家不仅能做
好别人的数学医生,更能做好自己的医生,好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 !”声音
响亮,但其中那种坚定而又自信的语气更令我感动。
其实,我只是将该错 的题目设臵“数学医院”的纠错情境,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出如此
高的积极性,如此跳跃的思维能力,让我 深深为之惊讶和感动。是的,在数学学习中,很
多练习枯燥乏味,形式单一,学生们常常有淹没在题海里 的感觉,十分被动。即使做对了,
也没有太大的成功喜悦感。这时就要求我们教师多注意练习设计的形式 ,只要形式多样了,
有趣了,贴近学生生活了,学生自然就愿意做练习,并能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学习 兴趣
也将大大地提高。
数学广角教学叙事
“数学广角”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 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
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 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
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和探索,把重要
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
发展, 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做到: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
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探索体育比赛中的数学知识这一情
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编号 码”、“分场次”、“穿衣搭配”等一系列活动,各教
学环节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 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数学,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着快乐。 2、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 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探索、 交流等形
式,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诸多的想
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学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
可以不重复 、不遗漏,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在想办法表示穿衣服的过
程,更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动性。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在较多的方法中,让学生
说说你觉得怎样表示比较好。 3、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本节课我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 ”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 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



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课后我与 评委老师针对教材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发现的问题
进行了探讨。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研读课 标和教材,课堂上注意教学语言的
严密性,在设计板书时会更加灵活,比如可以将数字、文字、卡片等有 效结合,使抽象的
知识可以通过板书具体呈现,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在对孩子的评价语言方 面,
我也会更关注孩子的闪光点,注意他们的每一次细小的进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
性 的评价,使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更快的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1、在三年级第二单元 《除法》的复习课上,、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
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 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
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 改的习惯。
2、教师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的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是很重要< br>的,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
生个体差 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尤其是
对学困生,要降低难度, 放大优点,使他们有成功学习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
惯,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3、采取一对一捆绑式,让优秀生辅导学习困难生。
4、对尖子生,教师要选好发展题,每 天一练,日积月累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对后进生要
宽容对待,利用空余时间给他们补课,让他们当天作业 当天完成。有这样三组习题:
84÷2÷2 78÷3÷2 96÷2÷4
84÷4 78÷6 96÷8
我先出示第一组习题,让学生观察这两道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被除数一样。
生:上面一题后面的2和2乘起来就是下面的4。
生:2加2等于4
……
教师追问:请你猜一下,两道题目的得数会怎样?
生齐答:一样。
师:究竟是不是呢?我们怎么验证一下?
生齐答:计算出得数。
学生计算出两题得数后比较,发现商是一样的。



再出示第二组题目,让学生观察,猜一猜两题的得数会怎样?并说说你是怎样猜到的?
生:我猜两题的得数是一样的,因为二三得六。
生:我猜得数也是一样的,因为6可以分成2和3。
追问:6可以分成2和3?
生更正:不是,是2乘3等于6。
追问:就因为2乘3等于6,所以两题的得数相同吗?
生:还有被除数都是78。
学生进行计算,发现两题得数相同。
小结:原来一个数 连续除以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除以后面两个数的积。(同时指着算式,
用手势表示。)
最后出示第三组题目,学生观察。
提问:这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
生:得数相同。
生:被除数相同。
生:2乘4等于8,所以96除以了2再除以4就是96除以了8。
生:我是想口诀的,二四得八。
追问:你现在准备算几题?
生:算一题就可以了,另一题得数一样的。
学生计算,比一比谁的速度快。
回顾三 组题目,教师小结:乘法和除法是相对应的运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就等于
这个数除以后面两个数 的积。那么我们看第一组题目,这里是2+2=4还是2×2=4得出来
的呢?
学生通过三组 题目的观察比较,已经能够掌握这一规律,这时候,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以及灵活运用能力,我出了 一道题目考考大家。
师:你会计算96÷12吗?
学生小声议论:怎么是两位数了,还没有教了。
突然,有一学生立即举手,迫不及待地说出: “我会算,把他分成两个数连除。”其他学生
经过这一点拨,纷纷点头,表示会算。我马上要求大家在草 稿纸上写一写。然后进行交流。
出现的方法有:
96÷2÷6、96÷3÷4、96÷6÷2、96÷4÷3
肯定学生的方法后,再次追问:还有吗?



学生思考。
生:还可以拆分成3个数,96÷2÷2÷3
师:这样对不对呢?我们怎样来检查?
生:把后面的数乘起来,二二得四,三四十二。
总结:我们借助刚才发现的规律,解决了我们 还没有学过的内容,看来大家又多了一项新
的本领了,数学是非常神奇的一门学科。
在新课 标背景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学中就应该有相应的教学公式。教师
在教学中不应以“传授 ”思维过程和结论为主,而应讲究思维方法的探索、思维品质的培
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 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必须善于引导学生
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 < br>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
能取得更 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发展思
维和想象的空间,注重创 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胜心,发展学生积极进取
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增强其创新和实践 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叙事
从教几十多年,自认为教学风格稳重扎实,说不上与学生走得 很近,却也能抓住教学的质
量。但自从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观念是有缺陷的。虽然不 教新课程新
教材,但相同时代的学生个性也是相似的,就拿《乘法交换律》一课教学时发生的那件意外的事来说吧,两位学生在课堂上的一次反常表现,不但促使我深刻地去思考与关注“学
生的学习起 点”这个经常被我们忽视的问题,还促进了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我重新认
识他们并与学生建立了一种 新型的关系。
记得那一天,我一大早来到学校,就迫不及待地从学生上交的作业本中寻找赵翔宇的“那
张纸”。他答应今天一定交,这家伙,说话倒还算数,总算对我有个交代。打开一看,一
段文字 告白跃然纸上:
“老师,其实事情不是像你说的那样的,我认为自己没有错。说出来请你不要怪我。今 天
的课堂上我虽然没有按你的话在做,但我和于士皓两个人也没有讨论与数学无关的问题,
我们 俩是为了讨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公式才争吵起来的。其实,不是我们故意要这样,而
是对于乘法交换律, 我真的已经懂了,这个知识与加法交换律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符号不
同,这么简单的知识还用教吗?我还 知道乘法也有结合律、还有乘法分配律,这三种运算
定律都能帮我们做好简便运算。不信,我可以举个例 子:8×36×125=36×(8×125)=36



×1000=36000,你看,这道题就是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了简便计算的。……” < br>好家伙!俨然是个数学家,讲得这么头头是道。读着读着,我心中的怒气也消了一半,这
么说来他 们的确没有错,难道是我错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还要从昨天的数学课说起。
那是发生在《乘法交换 律》课上的事情。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去发挥学
生的主体性,如何去引导他们更好地猜 测、验证与运用规律,根本没考虑另外的问题。没
想到就是因为我的考虑不周,让我与学生在课堂上闹了 点小小的不愉快。
上课了,我先出示两道生活实例:①妈妈买来一箱苹果,每盘放5个,可以放6盘, 这箱
苹果共有多少个?②陈老师给四年级同学买羽毛球拍,4个班平均每班买12副,共买多少
副羽毛球拍?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两道题目?(现在想想这两道题还真是简单。)
学生当然能 准确无误地分别用两种方法来解答这两题:5×6=30(个)或6×5=30(个);4
×12=48 (副)或12×4=48(副)。这样一来,我就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来观察算式的特征,
发现规律。其 实,学生很快就能确切地把这条定律概括出来,我却让他们同桌说,小组说,
一起说,反复说了好几次。 (这个过程虽然很符合我事先设计的教学思路,但是不是能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倒是没考虑。再说这 么简单的规律说得也太多了。)
接着,我又请学生举例验证,并把自己写的算式或文字向大家汇报,得 到两个等式:5×
6=6×5;4×12=12×4。最后,又回到说规律,请学生单独说,同桌互说… …说好后,揭
示出字母公式。(此时,我观察到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显得有些不耐烦。)
哈 !本课的主要流程结束了,进入运用定律、练习巩固的阶段,我可以轻松了。此时,我
放眼望去,同学们 都低头在完成练习,我心中窃喜。正在这时候,第四组最后的角落忽然
传来一阵的争吵声,这吵声由轻到 响,逐渐向整个教室蔓延开来。循声而去,原来是“数
学精灵”
赵翔宇和另一个数学爱好者 于士皓正纠缠在一起,一副互不相让的样子。碍于其他学生的
认真练习,我没有当场发火,硬生生地把火 气压了下去……
“你们俩还真有能耐,……”下课后,我把这两人叫到办公室,狠狠批评一顿(其实是 骂
了一顿),以泄心头之愤。但奇怪的是,两人并没有一丝悔意,既不愿意说明事情的经过,
也 不愿意向我道歉。不对呀,这与他们平时对数学的那份喜爱和对我的尊敬来比,今天的
事显得有些蹊跷。 唉,反正刚才的气也消了,看来他们也不准备坦白从宽,怎么办好呢?
一个念头涌上来,于是,我和颜悦 色地说:“你们不肯说,肯定也有自己的道理,这样吧,
把今天的事写在纸上与老师交流可以吗?”他们 俩想了一会儿,才答应了下来。所以,就
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要不是那张纸,不知道这两位同学到什么时候才肯向我吐出实情。那天课后,我把课堂的



大概流程和发生的事向学校数学组的老师说了,他们也向我提出来,这节课的 设计对学生
的学习起点的把握可能太低了,今天看了学生的日记,倒是不谋而合。这俩小子,还挺有眼光的!看来,这次的事件还真是我惹出来的祸!于是,我决定找几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
行了解,听 听大家的看法。大家看法都差不多,那就是“挺简单的”,没想到,我花了几
个小时准备的课竟然不如他 们自学强,但学生的话却正好证明了我的粗心大意:低估了学
生,或者是课前根本没有称学生的斤两,没 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试着想想,班
级中有几个陈勇那样的学生,就算有10%好了,那我这节 课只不过是面向这些学生来设计
的,教学的有效性最多也不会超过30%,一位教师,如果她只为这30 %的学生上课,那岂
不是太可悲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 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
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
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教 学
的起点意义重大。
还给孩子一份童真【已使用】
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 ,在每个班里,都有所谓听话的孩子和淘气的孩子。那些听话
的孩子,不用我们多说,只要你的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他就心领神会,能认真的按照你
的要求去做;而那些淘气的孩子呢,课上课下都调皮捣蛋, 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来吸引学生,
他顶多专心几分钟而已,这些孩子不是被父母打皮了,就是被父母宠坏了 ,就是连父母都
不怕了,又怎么会在乎老师的威严呢?
我们班有个淘气的孩子,课堂 上你说上句,他接下句。每节上课姗姗来迟。无视校规
的存在。那天,他真是把我气坏了:课都上了好一 会儿,别的孩子都跟着我兴致勃勃的在
学习,忽然门口传来“报告”的喊声,只见他满头大汗,衣服敞开 的站在门口。看到他迟
到了,我严厉的问:“怎么迟到了?听到铃声就应该马上跑到教室来上课。赶快上 位去!”
只见他欲言又止,看了看我就跑上位了。我继续给同学们上课。同学们也仍然认真的听着,可是他却趴在桌子上“专心致志”地玩手!我朝他瞄了一眼,毫无动静,他继续玩弄着。
我强忍着: “你把刚才那个同学的回答重复一遍!”他满吞吞地站起来,不知所措地看着我。
“善于倾听是一种良好 的学习习惯,希望你也能做到!”我继续讲课了,没过五分钟,目
之所及,他仍旧低着头,在手心中抠着 什么。这回我火冒三丈,冲着他大嚷:“你给我站
起来!”他吓了一跳,愣了,极不情愿地站起来,然后 就看着我一语不发。教室里安静极
了,空气像凝住了一样,其他的孩子都看着我。我走到他面前,低头瞪 着他,他也心虚了,



低下头不敢看我。“你这么不认真,太让老师 失望了,请你站着听!”我又补了一句:“把
手伸出来。”他眼眶里顿时出现了豆大的泪水,很不情愿地 站起来,伸出小手。原来手上
捉了一只小昆虫,我更气了,“扔到窗外。”我脱口而出。他瞅了我一眼无 可奈何的照办了。
我接着上课。他静静的坐在位上,我想,制住你了吧。下课了,我没有走出教室,准备 找
他谈谈, 我一瞄,座位上没了人影。同学们告诉我,他每节课下课就去捉虫子,上课玩。
我 的心一震,一个念头闪过,我正在扼杀一个孩子的童趣。多少个科学家的成功不都是从
好奇开始的吗?我 找到他,和他交谈:“对不起,我为我刚才的态度表示道歉,你喜爱昆
虫,就应该多了解它,多观察他。 不过,课上认真听讲才能学到知识。课外观察,课外多
看关于昆虫方面的书,相信你将来会成为达尔文式 得人物。”“达尔文是谁呀。 ”孩子的
眼睛放光了,时机已到,我说:“你自己去找呀。”我边说边拉 起他的小手,语气缓和的说:
“来,坐下来。老师也不好,没问个究竟就批评你了,你以后了解到关于昆 虫方面的知识,
告诉余老师,好吗?”“嗯。”孩子坐了下来,高兴的答应了。第二天,他告诉了我达尔 文
是谁,还告诉我他见到的很多昆虫。从这以后经常给我讲昆虫的故事。上课也用心听讲了,
用 他的话说:“我不学好知识,就无法更多的了解研究昆虫。”
想来,我开始对他粗暴的批评, 他只是勉强接受,心里不服,这种批评不仅没起作用,
并且适得其反,师生间还产生了隔阂。其实,孩子 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
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在错误中不 断地吸取教训而成长、
成熟起来的。孩子的童真童趣,有时往往过了火,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强堵却 引向更
错误的一端,童真好奇得到了保护,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孩子会把兴趣扩大,乃至于覆盖
他所有的行动。学生看起来很调皮,恰恰是学生天性的表露。教训学生时,试着先反向思
考,保留孩子的 可贵之处,放大优点,缺点就不攻自破了。保留孩子的童真童趣吧!此时
你的一份正面诱导,可能就培养 了一个未来的科学家,祖国的栋梁!
开课前夜的改动
作为一名有几十年教龄的教 师,一般来说我会在公开课的前几天就把教学的内容定
稿,不再作任何改变。而这次我却在开课前夜对课 的内容作了重大的的调整。
这次责任杯我选择的参赛内容是角的分类。在新授阶段我先让学生 通过电脑演示认识
“度”。接着再演示各种特殊的角、它们的度数以及相关的知识,然后给学生一些普通 的锐
角和钝角进行分类。最后根据角度的大小总结出分类结果。
但是开课前夜我做最 后准备时,眼前却不断浮现出白天的场景。我问孩子们:“对于
角你们了解哪些知识?”



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道:“锐角、周角、直角……”虽然他们并不能 很详细的谈出相
关的内容,可是显然他们对这部分的内容并非一无所知。如果按照我的教学设计那就是把
这些已有的知识按照我的想法一并灌输给了学生。虽然孩子们在上课之前并不能详细的了
解这些 内容,但当他们听到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知识重复的部分,一定会影响他们开动脑筋
探索并接受知识的积极 性。怎么办?是上一节看似结构完美流畅的课,还是打破流程,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在灯下呆坐了半小时,最后我决定,尊重孩子已有的认知,把所有准备好的特殊的
角都贴出来,让孩子 们看了以后把他们了解的知识先谈出来。虽然这样可能会打破课的完
美,但是我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为他们 已经了解了相关知识而感到骄傲,从而激发起他们了
解更多相关知识的愿望。
决定做出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心里没有对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忧虑,有的只是轻松与快
乐。
实践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课上,孩子们看着图说着老师还没教自己就已经知道
的知识,一脸的得意 和兴奋劲儿。老师登场以后,在老师出示“度”来源于古埃及这个相
关知识的时候,他们为古代劳动人民 的智慧倾倒了。在观看计算机动画演示的周角、平角、
直角、的生成的时候更是看的入了迷----原来 角度是这样生成的呀。全身心的投入使孩子
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十分的到位,接下来种种练习的顺利展开就 顺理成章了。
这次实践使我切身体会到,教学设计为学生着想,从遵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 才会
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产生。









合理有效地利用参与式教学,把学习权还给学生
“参与互动 ”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
性,充分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 学生最大限度投入教学活动中,同时发挥个体思维的作用,
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复习——导入——新授——小 结+作业”,
这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过程,变为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1、教师不再独占讲台,有时可把学生请上讲台。
以往 ,教师在教授一个新知识点时,总是一个人在讲台上从头到尾讲着,就是对学生
进行提问,没有等学生回 答,教师就替学生先说出来了,学生根本没有思考与回答的余地。
新课程要求改变这种单一、被动的教学 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
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促进每个 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例如,在上“周长的认识”这节课中,利用分组学习的方式,组织学 生与组员进行交
流、讨论,教师巡视,倾听个别小组的讨论,适时点拔,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
样对学生来说,他们既有了开口锻炼的机会,又能吸取他人的经验,有了新的学习机会。
然后根 据讨论结果,让学生汇报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于学生的参与,
既可发挥学生之间的互 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归纳、
整理,充当了“导演”的角色。这样 ,课堂教学出现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
局面,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单调乏味为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
要想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数学 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
我们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要积极地将传 统的教学模式变更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以
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如“百以内加减法”教学 ,新授课之后,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巩固练习。练习分三个
环节:第一个环节,学生台上练功,组与组之 间竞赛。每组的每个学生板演一题,谁先完
成就把练习纸贴在黑板上,看哪组学生完成得最快。第二环节 ,组与组之间相互批改,这
给每个学生又有了第二次训练的机会。第三个环节,教师针对学生练习情况逐 题讲评,按
照速度快慢和答题正确率来评分,评出名次。这种练习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发挥群体效应,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主动参与, 体验成功是师与生、生与生交流的互动过程,也是师与生,生与生情感交流的
人际过程。
让学 生“参与互动”,成为学习舞台上的主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
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思 维,热烈地参与讨论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时的
心情是愉快的,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 式,是把学生看作是主人翁,让他们参与教学过
程,认识到小组发言的价值是一样的,即使老师没有请他 站进来发言,他也一样做了学习
的主人,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参与式教学中如何科学使用教学用具



教具在教学中发挥 的重要作用,它可以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特别是在低年级,
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
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 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
用好学具呢?结合几年来的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 领后再动手等。这样
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
放矢、循序渐进的 学会操作。如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7+9=16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
的方法先摆出7根,再数出9 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
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6呢?学生 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7凑成10,很快发
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 ,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少走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第二,创设情境, 灵活使用教学具。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
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 。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
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 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
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 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
“7>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 ,中间摆上“<”或“>”
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 ”或“>”符
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我让< br>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
一堆中拿 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 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 可为学生的学具操
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 中
的学具一起动起来。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 然,而且来源
于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三、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 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
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 上,加以归纳总结提



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 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
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 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
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 操作,灵活
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
让学生第 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
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 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
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 ?”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
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 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
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 着又让他们用实物
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 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 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
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 边说算理,一句句教
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 能力。
第四,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 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
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 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
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 ,然后又让学
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 br>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
又通过多 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
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 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
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 兴趣盎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具学具的数量和操作的次数亦应逐渐减少。我
们还须注意,操作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应尽可能让学生操作时,对不
同发展水平的 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
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 展。

秘书长-谢谢您老师


夏蚊成雷-绩效工资考核细则


别人的故事-陈斌强


记忆大师教程-和时间赛跑


qq邮箱登陆首页-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销售顾问-说课比赛


少代会-寄生虫影评


2018nba总决赛-幼儿园小班游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