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乘除法计算
片姜黄-受欢迎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乘除法计
算
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除法计算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更好地掌握分数乘法和分数除
法的计算方法,
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运用分数乘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
练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
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掌握运用分数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教学对策:
设计一些找单位1的量和分析数量关系式的练习,多组织学
生说思考过程
,通过交流感受一些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国庆长假之前,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有
关内容,在
计算中,同学们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今天这节
第1页共5页
课,我们将进行
相关练习,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板书课题: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
二、基本练习
1、计算练习。
512910 341051 22392611
1021122578 3201957
815 6 11622 251516
81213
1112229 1516512 5141021
学生任选3道乘法、3道除
法进行计算,同时指名学生板演,
教师及时结合学生计算情况进行讲评。
组织学生小结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解方程。
12x=911
38x=910 65x=15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板演,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讲评
时
指出解方程的格式及依据,及时纠正学生计算中的错误。
3、在○里填上、或=。
571113○57 7916○79116
571○57 5775○57
6735○67 384 3○38
1109○1 8111○81
学生不计算,通过已学知识进行判断,然后交流判断理由。
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小结:
第2页共5页
一个数乘真分数,结果小于这个数;一个数乘以1,结果等于这个数;一个数乘比1大的假分数,结果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除以真分数,结果大于这个数;一
个数除以1,结果
还等于这个数;一个数除以比1大的假分数,结果小于这个
数。
4、根据已知条件找准单位1的量并说说数量关系式。
(1)白兔只数的512是黑兔的只数。
(2)已经修了公路全长的34。
(3)今年棉花产量比去年增加18。
(4)第三季度冰箱价格比第二季度便宜110。
(5)二班植树棵数相当于一班的98。
(6)还剩这堆煤的38。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练习,每人选3题说说数量关系,然后指
名交流。
5、解决实际问题。
(1)小明用310小时走了1516千米,平均每小时走多少
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小明走1千米要多少小时?
(2)一种柴油23升重815千克。1升这样的柴
油重多少千
克?1千克这样的柴油有多少升?
(3)鹅的孵化期是30天,鸡的孵化期是鹅的
710,鸭的孵
化期是鸡的43倍,鸭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4)一个乒乓球从50分米的高度下落,每次弹起的高度是
第3页共5页
下落时高度的25,第三次下落时能弹起多少分米?
(5)一盒鲜牛奶的净含
量是32升,一盒酸奶的净含量是鲜
牛奶的215。一盒酸奶的净含量是多少升?
(6)一盒
鲜牛奶的净含量是32升,一盒酸奶的净含量比鲜
牛奶少1315。一盒酸奶比一盒鲜牛奶少多少升?
(7)一盒鲜牛奶的净含量是32升,一盒酸奶的净含量是
15升。一盒酸奶的净含量比一盒鲜
牛奶少多少升?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主要交流思考过程。
三、全课总结
评价一下自己的练习情况,分析一下还存在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按照课前的教学
设想,我先组织学生进行了分数乘、除法计
算练习,然后进行了分析数量关系式的练习,最后进行了解<
br>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课堂上学习效果还不错。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
称之为“教
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
之师称“教习”。到清
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
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
br>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
正”。“教授”“学正”和“教谕”
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
第4页共5页
“院长、西席、讲席”等。
但从学生作业情况看,有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
还未认真
读题就列式计算,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当天所学的如果是
分数乘法,这部分学生在解
题时就会全部用乘法来解决问
题;如果今天学的是分数除法,他们就全部用除法来计算。
也就是
说完全是模仿,没有自己的理解和对问题的思考、分
析。长此下去,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所以要把问题
杜绝在
源头,在练习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对比练习,逼着
他们要独立思考,让他们感到
没有自己的思考是无法正确解
答题目的。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
学生写作
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
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
”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
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
br>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
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
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
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
成语
、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
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
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
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