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萌到你眼炸
526次浏览
2021年01月03日 10: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我是鸡

2021年1月3日发(作者:柴世德)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1课时 四边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例1
【教材分析】
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给四边形的学习提供了大量有 趣的素材。在本节课
内容的呈现中,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现实世界的物体,通过让学生观察大量丰
富的平面图形,从而加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和感受,从中“发现”四边形,
归纳其基本特征。另外,在介 绍新知识时,要尽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便于
学生理解。
【学情分析】
本节课强调 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
交流等活动中学习各种四边形。学习方式的转 变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与其他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中的实际事例,通过圈一圈、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系< br>列活动,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运用四边形的特征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在一系列感知四边形 特征的活动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
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给四边形分类。
难点: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学具、小棒、七巧板。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小房子、方砖铺成的走廊、
松树、苹果树……)这 幅画设计的漂亮吗?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幅画都是
由哪些图形拼成的?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还有其他一些
你叫不出名字的图形。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现各种形状,得出教材中的主题图。
4.揭示课题:这幅美丽的图 画里包含了许多图形,图形中有一种叫四边
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四边形。(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感知四边形特征。
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里有许多图形,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
学生先看一看,找一找,再把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用笔做出标记。
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你为什么认为这些图形是四边形?其他的图形不是四边
形?
2.探究四边形特征。
出示选好的四边形。
(1)看一看。
师: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四边形有4个角,有四条直的
边。


(2)摸一摸。
师:请每个同学手里拿一个四边形,和老师一起来摸一摸它的四周。
归纳: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这就是四边形的特点。(板书)
3.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书中的四边形,那你们能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找一
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 四边形?
生:教室的门、窗户、地砖、黑板……
4.动手画一画。
画出几个不同的四边形。
针对同学画出的四边形进行评价。
5.动手做一做。 < br>师:看来,生活中的四边形实在是太多了!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也来
做一做四边形呢?在做之前 ,请看清楚下面的要求。
课件展示要求:
(1)请选好小棒,做出的每个四边形要形状不同。
(2)小组合作完成,看哪一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做的四边形又快又多。
师:(示范)老师为 每个组准备了两种长度不同的小棒,红色的更长,蓝
色的更短,颜色相同的小棒长度是相同的,现在请小 组长拿出学具袋中的小
棒,开始动手吧。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活动中播放音乐)
师:时间到,放下手中的小棒。请小组长汇报个数,说出都摆了哪几种
形状的四边形。(生答)
【巩固应用】
教材第79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四边形


有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的特征




有四个角


第2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例2
【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 形是小学阶段要掌握的基本图形,是今后研究长方体和正
方体等几何图形的基础。教材让学生通过折、量 、比等形式的操作活动,主
动探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学情分析】
学 生在一年级阶段已经初步认识了正方形和长方形,但主要是直观认识
其形状,而本册则需要从边和角两方 面认识其特征。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
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
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会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难点: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方法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尺、小棒。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1.谈话。
师:(出示数学书)看,数学书的封面是什么形状?(出示手绢)手绢的面
是什么形状?
生:数学书封面是长方形,手绢是正方形。
2.揭示课题。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 许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同学们对它
们很熟悉,可是,你们知道吗?长方形和正方形中还藏着 很多秘密。今天就
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探究新知】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出示自学提示:
①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
②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根据老师给出的学具,可以用尺量一量,用手折
一折。
③记录自学的结果。
(2)师:现在四人一组合作,用你需要的工具和刚才我们说的方法找出 长
方形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找到以后,把结果填在报告里,有困难的同学可
以找书本帮忙。我 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师:经过同学们的 探索和交流,大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结果。谁来向
全班同学汇报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指名汇报:
①长方形有四条边。
师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的?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数)那同学们帮“我”一起来数一数(教师拿张长
方形纸演示),果然 ,长方形有4条边,所以,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②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的长度相等。
师 :这种具有相对关系的边,我们就称为对边,所以,长方形的上下两
条边和左右两条边分别相等,即长方 形的对边相等。


提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呢?
生1:我是量出来的(进行演示)。
师:我们再来量一量黑板上这个长方形的边。(教师演示测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我是折出来的(进行演示)。
③长方形有4个角,都是直角。
师:你又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呢?(数)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教师演示数)。果然,长方形有4个角。
追问:4个角都是直角,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呢?
生:用三角板的直角比出来的。(教师演示)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1)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
特征。
(2)四人一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学生独立思考后,四人一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板书:相同点: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
形四条边都相等)
4.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名称。
学生打开课本第80页阅读,然后在学具上指一指长方形的长、宽、正方
形的边长。
【巩固应用】
教材第80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


长方形特征: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直角。
正方形特征: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四个直角。
相同点:四个角都是直角。
不同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第3课时 周 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83页例3
【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 规则的实物和图形,如树叶、三角尺、数学课
本、三角形、长方形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 ,即封闭图形一
周的长度。从任意图形(包括不规则图形)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
般 概念。
【学情分析】
图形的周长实际是用适当的长度单位量出图形边线的长度,因此应从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具体的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
体验等活动,体会周 长的含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
2.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
时发展空间观念。
3.根据对周长的理解,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引导探究周长的
测量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周长的含义。
难点:引导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学会测量周长。
【教学准备】
课件、树叶、三角尺、钟面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周长的测量方法
↓ ↓
巩固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师:(课件出示照 片)看这张照片,老师想给它镶上边框,那样会更漂亮。
到底需要多长的边框呢?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一想 该怎么办呢?
生1:量出照片每条边多长。
生2:量出四条边一共有多长。
生3:可以用线围一围。
师:量出这个长方形照片四条边一共有多长,也就是它四条边的长度 总
和。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周长。(板书:周长)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知识
就是周长。
【探究新知】
1.感知物体表面的周长。
(1)出示数学书:数学书的表面有周长吗?谁来摸一摸?课桌的面呢?
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和课桌表面的周长。
(2)自选物体,指出它的周长。
学生从老 师提供的树叶、三角尺、钟面模型中自选物体,也可以选择自
己喜欢的物体,指出它的周长。
(3)师:这些物体表面都有周长,那什么是周长呢?
生1:数学书面一周的长度。
生2:课桌面一周的长度。
生3: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
……
(4)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
2.探究平面图形的周长。


(1)出示印有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平面图形的作业纸。
师: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用铅笔描一描这些平面图形的周
长。
(2)出示一个不封闭的图形,
师生讨论:
生1:三条边长度的总和。
生2:这三条边不是一周,所以没有周长。
生3:这个图形没封口,不能找到周长。
师:什么样的图形才能找到它的周长?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
长。
3.动手操作,探究测量周长的方法。
(1)谈话引入。
师:我们有办法知道一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可以量一量。
(2)小组合作学习。
师:教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学具,你们四人为一小组,利用学具
合作来测量桌上你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树叶、三角尺、钟面模型、五角星、
三角形、长方形 、正方形的平面图形)
提示:这里有许多项目靠你一个人很难完成,大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
学具和测量工具完成这些活动,并记录下数据。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测量得
最快,最准确。看一看哪个小 组分工更合理,哪个小组成员间配合得更默契,
完成得最多!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图形的周长。
师:深入学生小组中去,与他们共同探讨测量方法。
(3)交流小结,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你们从中又获得了哪些好的方
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发现有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的边的长度,
这个图形有周长吗? < /p>


只要测出其中几条边就行了。比如: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
出一条 边的长度,再用这个边长乘10,就可以计算出这个五角星的周长了。
生2:长方形的周长,也不需要 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
条长边、一条短边就知道其他的边长了,因为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 是相等的。
生3:我知道了如何去测量不规则的图形,比如树叶,先用细线把它的
一周围上, 然后再用直尺量出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生4:我发现树叶的周长很难测量,用直尺不行,我们 用线绕它缠一圈
儿,却发现稍微用点力,线就拉直了。另外,也不好用线围它一圈,因此这
样不 规则的图形很难测量周长。
生5:有办法,可以把它对折,这样可以只绕出它半周的长度,然后乘2
就行了。
生 6:我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还知道了怎么去测量一些不规则的
图形的周长,以后我就能测量很多图 形的周长了。
【巩固应用】
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
周长




贴各种图形,描一描其周长。
第4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页例4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了测量、知道
了周长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通 过测量并计算长方形卡片的
周长,交流优化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再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经验基础上< br>学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学情分析】


凭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学生 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究找到计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所以教师把引导的重点放在理解 别的同学提
出的算法,感悟每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上。
【教学目标】
1.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2.培养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求长方形和正方
形的周长。
难点: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 ↓
巩固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比赛之后,兔子认识到了自己不
足,觉得应该向坚持不懈的乌龟学习。今天,他们准备再比一次,乌龟 要围
着长方形跑道跑一圈,兔子要围着正方形跑道跑一周。但是,比赛还没开始,
他俩就嚷了起 来,乌龟说:“我跑得路多。”兔子说:“不对,是我跑得多。”
大家猜一猜,到底谁跑得路多些?光 靠猜想说服不了他们,我们必须用
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我们先来观察一下他们经过的路线(课件演示) 。你发
现了什么?要看谁跑得路多,就是要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计


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探究新知】
1.长方形的周长。 < br>(1)师:这个长方形(课件显示)代表小乌龟的跑道,谁来指示这个图形的
周长。怎样就能知道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先量再算)
(2)师:通过测量得出了长方形的长是6米,宽是4米。如何计 算这个图
形的周长呢?小组讨论一下,并记录下你们小组的算法。
(3)汇报交流。
师:请汇报你们小组的算法(想法)。学生用自己的学具操作投影演示。
生1:我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地加起来,就得到了它的周长。
方法: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即6+4+6+4=20(米)。
生2:我先算了两个长,再算两个宽。
方法是: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即6×2+4×2=20(米)。
生3:我是先算 长+宽的和,也就是长方形的一组邻边的长。因为有两
组相等的邻边,所以再乘2,即(6+4)×2= 20(米)。
(4)教师追问:长+宽×2这样写行吗?为什么?(不行)
(5)比较一下 这三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下面用你喜欢的方法完
成这道题。学生算完,汇报自己的算法。
师:你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算?(算法优化)
2.正方形的周长。
(1)师:这个 正方形(课件显示)是兔子的跑道,谁来指出这个正方形的周
长?要想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 什么数据?(边长)兔子已经量出
了正方形的边长是5米,你会算它的周长吗?怎么算?
(2)汇报算法。
生1:我是把四条边一条一条地加起来,得到了它的周长。就是说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即5+5+5+5=20(米)。
生2:把正方形的四条边分成两组,即(5+5)×2=20(米)。
生3: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边长×4得到正方形的周长,即5×4
=20(米)。
师: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乌龟和兔子的跑道怎样?
生:他们的跑道一样长。
【巩固应用】
教材第85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错误!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页例5
【教材分析】
例5是一个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旨在帮 助学生巩固长方形,
正方形特征及周长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儿童的智慧往往产生在指尖,要让学生通过有效操作来进行“图形与几
何”的探究,应提供多种材料供学生探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发 现规律的过程,了解到长方形和正方形
的多种拼法以及拼成正方形时周长最短。
2.通过解决 生活中的“空间与图形”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6张纸有几种拼法。
难点:计算哪种拼法下的周长最短。
【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纸片。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掌握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1.画一个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
2.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2厘米,周长是多少?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和周长相关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
题)
【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学生阅读例5,说一说获得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提问:用16张正方形纸片拼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不同的拼法?
(3)学生动手操作,拿出16张正方形纸片,然后交流。
(4)在拼图形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16=1×16=2×8=4×4,所以图形的拼 法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长16个
边长,宽1个边长;一种是长8个边长,宽2个边长;一种是长和宽都是 4
个边长的正方形。拼的时候,想一想16可以由哪两个数字相乘得到,有几组
这样的数就有几 种拼法。
2.分析与解答。
(1)在这几种拼法中,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然后比较长短。
(2)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师:第1种长16分米、宽1分米,周长=(16+1)× 2=34(分米);第2
种长8分米,宽2分米,周长=(8+2)×2=20(分米);第3种长和宽 都是4
分米,周长=4×4=16(分米)。
师:哪一种图形的周长最短呢?
生:正方形。


小结:拼成正方形时周长最短。
【巩固应用】
教材第86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拼成正方形时周长最短。

隔阂-测绘工程论文


名人名言录-我爱我班主题班会


光合能量-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5年级上册英语书-奇妙的克隆ppt


笔记本散热不好-赠别


xiaohan-新生代表发言稿


关于爱情那点事-初一写人作文


张悬好听的歌-二年级数学期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