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管理)管理效率计算公式
关于勇气或成功的名言-闲游的意思
管理效率的计算方法
1引言
经济的现代化有赖于管理的现
代化,经济的落后归根结底是管理的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出效益”和“向管理要
效益”可以说已
经成了管理学界许多人的共识。这其中的道理是不难理解的,因为管理的首要
任
务,乃在于实现各种生产要素间的有机结合,而这种结合的状况如何,就在
客观上决定了每一种生产要素
的利用效率。如果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不当,要
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运转是根本不可能的。要实现生产要
素使用的高效率,各
种生产要素就必须合理配合,而这正是管理的任务所在。实际上,从宏观上优
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运转,也正是我们目前正在全面
实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
质性任务所在。
然而正如众所周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管理的整体水平不高,总体
上目前仍然属于传统管理,这主要的表现就是管理的效率不高,这在现实生活
中的例子很多。比如,有人
说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一个项目从动议到最后批下
来,一般要经过200多个关口,盖200多个戳子。
这样的管理效率又如何能够
适应经济现代化的要求呢?实践表明,管理的效率不高这已经成为障碍我国社
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然而,究竟如何提高管理的效率,这就需
要我们从管理效率
的影响因素入手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工作,这也就必然涉及
到如何对管理效率进行评价的问题。毫无疑问
,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很多,比
如管理体制、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等等,
都会
1
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管理效率的高低。然而,如何对管理
效率进行评价和定
量分析,这在理论上至今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在习惯上,人们通常把管理效率简单地归结为就是办事效率,并使用下述
简单的公式来表达[1]:
毫无疑问,办事效率是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这一公式也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说明办
事效率的状况。然而在实践应用中,这一公式的使用却存在
着许多的问题。第一,在管理上一个司空见惯
的现象便是苦乐不均,一个单位
或者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应办的事件多少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多些有
的少
些。比如,有甲乙两个职能科室,甲科室在一周内应办的事项是8件,实际办
理的是6件;
而乙科室在一周内应办的事项只有2件,实际办理的也是2件,
难道我们能说乙科室比甲科室的办事效率
更高吗?显然不能。第二,管理中需
要办理的事项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比如有一位管理者在一周之内处
理了一件
非常棘手久拖不决的事情,另有一位管理者在一周之内却办理了5件相对比较
容易的事
情,难道我们能说后者比前者的办事效率更高吗?显然也不能。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无疑我们只能
探讨管理效率和办事效率更科学的测量
方法。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其原因在于,
在大多数人
们的心目中,管理效率或办事效率就是办事的速度,这是不言而喻的。其实不
然,这
里涉及到的问题很多,这不仅是因为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多,而且更重
要的是这里的许多因素都很难得量
化。因此,为了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问
题,我们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这便是关于管理
活动的实质。
2管理活动的实质
2
我们已经
知道,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很多,有管理体制、文化传统、生活
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等等
。因此。要对管理效率的量化指标做
出比较准确的界定,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楚管理活动的实质。这不仅
仅是探讨
管理效率量化指标的需要,实际上,要提高管理效率,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管
理效率不
高的现状,也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弄清楚管理活动的实质。
究竟什么是管理活动的实质?不同的
管理学家必然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
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尽最大可能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对这一问题
的正确认识,
涉及到管理的任务、职能和目标。我们已经知道,管理的首要任务乃在于实现
各种
资源或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没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任何有用产
品都不可能生产出来。这一点应
该是不成问题的。关于管理的职能,不同的管
理学家分歧很大。但无论如何,管理的决策职能、计划职能
、组织职能、协调
职能以及控制职能,则是任何管理活动都不可没有的。另外,有的管理学家还
认为,领导、指挥、激励也是管理非常重要的职能。近年来,还有不少的管理
学家认为,服务也是管理的
重要职能。再从管理的目标来看,对于不同领域的
管理活动管理的具体目标虽然可能不完全相同,但是有
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
实现系统的有序运行,力争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产出。将管理活动的任务、职能和目标结合起来思考,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管理活动的实质就是信息的沟
通。这一点,我们可以
从几个方面得到论证。
首先我们知道,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借助于一定的组织进行的,这是不言而<
br>喻的。从一个组织的构成要素来看,组织理论的创始人巴纳得(d
1886~1961)很早就
曾经指出,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这就
是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愿望和信息的沟通[2
].关于前两个要素,也就正如毛泽东
3
曾经说过,我们都是来自
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
帮助。毛泽东的这段话,
所说的实际上正是一个组织内部共同的目标和协作的愿望。而信息的沟通则是<
br>通过管理活动才得以实现的。不管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这三个方面的要素都
是不可或缺的,离开
其中的任何一个,任何组织都会成为无序的混沌体,而不
成其为有序的系统,尤其是信息的沟通。我们都
知道,自然界中有一个物理现
象,叫做布朗运动,即分子的不规则运动。在一个以人为主体组成的系统即
组
织中,如果没有信息的沟通,其成员就很难了解组织的目标,从而也就很难为
实现组织的目标
而协作,因而组织也就很难得实现有序运行。很显然,如果没
有信息的沟通,任何一个组织中的成员都只
能像无头的苍蝇一样,系统的运转
只能是不规则的布朗运动。
其次,从管理的方法来看,
我们知道,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行政的方法、
法律的方法、经济的方法和教育的方法等等。从管理活动的
实质来看,这些不
同的管理方法其实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着信息的沟通。行政的方法和法律
的方法属于权威性沟通,经济的方法属于利益性沟通,而教育的方法则属于真
理性沟通。因此,在管理中
这些方法的有效性程度,实际也就取决于使用相应
方法的管理内容的权威性或利益性或真理性程度。也就
是说,行政方法和法律
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内容的权威性,经济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内容的利益性,而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则取决于管理内容的真理性。这在管理实践中是
不难理解的。毫无疑问
,使用的方法越是有效,管理的效率也就越高。很显然,
方法的有效性程度也就是信息沟通的程度。所以
,管理的效率实际也就归结为
信息沟通的效率。
4
再从管理活动的实践来看,任何一个组织的有序程度,无疑都取决于该组
织内部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的
目标默契协作的状况和程度。而这种默契的程
度又取决于其全体成员对于组织目标了解和认同的程度。其
中,了解的程度必
然与组织内部信息沟通的状况有关,换言之即与对组织目标的宣传有关。而认
同的程度,则与组织目标的权威性、利益性和真理性等状况密切相关。换言之
即,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认
同的程度就取决于:(1)组织的目标与国家或地区
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目标是否相一致;(2)组织
目标的实现能否为组织成员
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3)组织目标内在的真理性程度如何等等。当然,对
组
织目标的了解并不等于就是信息的沟通,信息的沟通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所以只有对组
织目标的认同即自觉地将组织目标作为自己行动的目标,才算实
现了信息的沟通。很显然,通过各种有效
的方式促使组织成员实现对组织目标
的认同,这正是管理的职能。由此看来,管理活动的实质显然不是别
的,正是
信息的沟通。因此管理的效率,最终也就归结为信息沟通的效率。
再次,从管理
活动的具体管理对象来看,虽然管理的对象包括了人、财、
物、时间和空间等各种不同要素,但是在这里
最活跃的因素是人,而不是别的。
对于人的管理效率何,直接决定着其它要素的管理效率。在对人的管理
中,管
理的效率如何,直接地取决于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相互沟通,或者说是人
际关系的改
善,这是不言而喻的。而人际关系的沟通,无疑是属于信息沟通的
范畴。
最后,再从管理
活动的起源来看,在原始社会在当人们单枪匹马地从事狩
猎活动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管理。而随着集体劳
动的出现,人们为了进行相互
的沟通和协调,才逐渐地出现了管理。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单独的小提琴
手
5
是自己指挥自己,而是一个乐队就需要有一个指挥,以便协调
大家的行动。显
然,管理在这里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地也是信息沟通。
3管理效率的量化指标界定
在这里,主要地需要解决好四个相关问题。
第一,是信
息沟通的内容,即怎样才算实现了信息的沟通。在这里,首先
需要肯定的是信息沟通必然地涉及到两个方
面,它总是发生在管理者和被管理
者两者之间。另根据有关研究[3], 信息的沟通一般可分为三种情
况:一是需
要的满足,二是态度的改变,三是挫折的调适。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需
要的满
足是管理学意义上的,而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也就是说,一个消费者
使用属于自己的货币购买商品以满
足自身的需要不具备信息沟通的特点,不属
于信息沟通的范围;此外,一个人通过学习和自省所实现的态
度转变和挫折调
适也不属于信息沟通的范围,因为,在这里不存在进行沟通的两个方面,而信
息
沟通总是发生在沟通者和被沟通者两者之间。也就是说,信息的沟通实质就
是在解决问题。
第二,什么是管理效率,或者说管理效率究竟应如何定义。根据管理活动
的实质,如果说管理活动的实质
是信息沟通,那么毫无疑问,管理效率就应该
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信息沟通量。按照信息沟通的内容,实
际上管理效率也可
以定义为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的多少。因为,不管是满足管理对象的需要,还
是促使管理对象转变态度,或者是帮助管理对象进行挫折调适,实际上都是管
理者在解决问题。在管理学
中,美国管理学家马斯洛曾经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
6
等级,这些需
要都是需要通过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才可以满足要求的。而管理者
帮助被管理者转变态度和进行挫折调适,
事实上就是管理者在直接地解决问题。
第三,是管理效率应如何衡量。我们已经知道,管理效率其
实质就是单位
时间解决问题的多少,而一个问题的解决总会有各种不同的方案,方案越多问
题的
解决也就越复杂,就越是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按照这样一个思路,
我们就可以初步设想将管理效
率的计量公式定义为:
在这里,n表示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的多少,而Ni则表示所解决的第i个
问题所包含的可能的方案数目,Me即为管理效率Management
efficiency,其单
位为 bit(比特)即一个二进制数位(binary digit)。
该公式的提出源于信息量的计量公式:
这一公式说明,一则信息其信息量I的大小,
是由它所包含的不确定性数
目N决定的,其所包含的不确定性越多,其信息量也就越大,对信息的处理也
就越复杂。计算信息量的另一个完全等价的公式是这一公式说明,一则信息信
息量的大小,是由
它所包含的不确定性数目N和每一种不确定性出现的概率的
大小确定的,而这两者很显然是成反比例的,
即信息内容所包含的不确定性状
态越多,每一种状态发生的概率就越小,相应地其信息量也就越大。这一
点与
管理过程中信息沟通的情况及其类似。解决一个问题,其可能的方案数越多,
每一个方案实
现的可能性就越小,相应地工作的难度也就越大,同时也就越是
需要高效率的工作。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例
予以说明。
[例]有甲乙两个职能科室,一周之内应完成的任务事项均为6项,实际完
成
的情况是甲科室完成了5项,乙科室完成了4项,每一项的可能方案数目如
7
下表,试分析其工甲科室事 项 A1 A2 A3 A4 A5
A6可能方
案 2 8 4 2 4 8乙科室事 项 B1 B2 B3
B4 B5 B6可能方
案 8 4 8 16 4 2作效率情况。
不难算出,甲科室的工作效率 Me1=9 bit,乙科室的工作效率 Me2=12 bit.
很显
然,由于乙科室的工作难度大,尽管其所完成的事项数目少,但其工作效
率比甲科室要高的多。
第四,是投入产出应如何反映。任何管理活动总是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
物力,这是投入。
在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投入是人力,也就是投入管理者的
多少。管理活动的直接产出就是问题的解决,
或者说就是信息的沟通。我们研
究管理效率,目的就是要提高效率,因此,在这里我们不能不考虑投入和
产出
问题。如果把投入也考虑进来,那么管理效率就可以定义为,在单位时间内一
个管理者所完
成的信息沟通量,可用公式定义如下:
在这里,w表示管理者人数的多少。在引入变量w以后,Me的单位就变
为 bitpp,即 bit
per person,也就是每人完成的信息沟通量。
我们仍然使用上述的例子来进行分析,现
假定甲科室共有工作人员4人,
乙科室共有工作人员6人,容易算出,甲科室的管理效率
Me1=2.25 bitpp,乙
科室的管理效率Me2=2
bitpp,很显然,仍然是甲科室的管理效率高于乙科室。
值得指出的是,或许有人会认为,物
质产出也应该作为管理活动的产出。
这种说法粗一想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其实不然。因为,虽然管理的效
果如何,
常常会通过劳动者的积极性得到反映,但是,物质产出的多少并不仅仅取决于
劳动者的
积极性,这其中还有劳动者的物质装备程度,资本的有机构成,以及
8
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等等。所以,把物质产出的多少作为管理活动的产出显然是
有问题的。管理活动的
产出就是信息的沟通,也就是问题的解决。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