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2018 最新 七上语文 文言文 比较阅读
动物过冬-嵇康传
七上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
曰:“白雪纷
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
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
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选出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 与儿女
..
讲论文义(泛指小辈 )
其家甚
.
智其子 (非常)
B 公欣然
..
曰(高兴的样子
) 必将有盗
.
(小偷 )
C
撒盐空中差可拟
.
(相比 ) 寒雪日内集
..
(把家人聚
集在一起 )
D 未若
..
柳絮因风起(不如 )
而疑邻人之父
.
(父亲)
2.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暮而果大亡其财。
4.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A.两篇文章中三个儿女的回答都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B.甲文最后交代兄女(道韫)的身份,暗示谢太傅更赞赏道韫的才
气。
C.
乙文的故事主旨在于说明人的先见之明。
D.
两篇文章都涉及对一个问题的看法,甲文不同角度咏雪,乙文相
同角度强调修补防盗。
5.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二)《咏雪》与《黄琬巧对》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
雪骤,公欣
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
女曰:“未若
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
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乙】黄琬
①
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
②<
br>太守。建和
③
元年正月
日食
④
京师不见
⑤
而
琼以状闻太后诏
⑥
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
况。琬年七岁,在旁,曰:“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⑦
?”琼大
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
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黄琬:东汉末大臣。②魏郡:古郡名。③建和:汉<
br>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④食:通“蚀”,侵蚀。⑤京
师不见:京城
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⑥诏:皇帝的命令。⑦初:
一开始,刚刚。
1.下列“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琼思其对而
相同的一项是(
)
.
未知所况”
A.俄而雪骤 B.黄琬幼而慧 C.学而不思则罔
D.而
...
2.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深奇爱之
)
A.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
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B.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
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C.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
其对而未知所况。
D.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
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3.翻译。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4.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谢道韫用柳絮比喻白雪,突出雪的洁白和轻盈。
..
B.乙文中黄琬用初月类比日食,形象说明了日食的形状。
C.甲文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
暗示了她是个不平凡的人。
这是一种未见其才先知其人的写作技巧。
D.乙文是说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格式,看问题要从多
角度发掘问题、分析问题。 5.甲文中“公大笑乐”属于侧面描写,暗示谢道韫的回答更
精彩,乙文中也有侧面描写的文字,请
找出来,并分析它的作用。
(三)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
至。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
期行,相委而去。”元方
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
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
非吾所欲也。孝子之
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
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
造朝还金退
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1.选出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 陈太丘与友期
.
行 ( 期待 )
三年归休
..
( 回家休息 )
B 元方入门不顾
.
( 回头看 ) 田子为相
..
(当宰相 )
C
太丘舍
.
去 (舍弃 )
即舍
.
田子罪( 赦免 )
D 去后乃
.
至 (
才 ) 退请就狱
..
(接受处分 )
2.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
.田子愧惭走出
造朝还金
退请就狱。
B.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C.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D.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4.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A.《陈太丘与友期行》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
侃而谈的故事。
B.乙文是一则典型的儒家教育经典之作。作者通过教诲阐述了为官
不贪、忠于国家才能真正尽孝的儒
家思想,故事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
的母亲形象。
C.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D. 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
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正午时分。
5.[甲][乙]两文在
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
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四)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
至。元方时年
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
行,相委而去。”元方
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宾客诣
①
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客与太丘论议
②
二人进火
③
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
④
饭落釜
中。太丘问:“炊何不馏
⑤
?”
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
箄,饭今成糜
⑥
。”
太丘曰:“尔颇有所识
⑦
不?”对曰:“仿佛志
⑧
之。”二子俱说,更相
易夺
⑨
,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
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诣:到……去。②论议:这里指谈论玄理。③进火:烧火。
④
箅
bì
: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箅,放竹箅。⑤馏:
蒸饭。⑥糜:粥。
⑦识:记住。⑧志:记住。⑨更相:互相。易:
修整。夺:失误、遗漏。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 ( )
A、与人期行,相委
.
而去 俱委
.
而窃听
B、去后乃
.
至
大人与客语,乃
.
俱窃听
C、友人惭,下车引
.
之
引
.
人注目
D、仿佛志之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2.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饭落釜中。
5、甲、乙两文在人物表现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B.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饭落釜中。
C.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饭/落釜中。
D.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饭落釜中。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4.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A.《陈太丘与友期行》通过传神生动
的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
人物性格。同时,文章剪裁得体,详略得当,叙事简练,语言自然平
实,简约流畅。
B.陈太丘与友人“期日中”,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可以看出陈
太丘
言而无信,不守信用。
C.
乙文选自《世说新语》,记叙了元方,季方为了偷听两个大人的谈
话而蒸饭成粥。
D. 太丘
所言“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其言外之意是为孩子勤
奋好学而欣慰,不再追究他们蒸饭成粥的责
任。
(五)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
至。元
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
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
道次迎拜。伋问:
“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
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
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
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
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②〔西
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
亭〕郊野外的亭子。
1.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丘舍去
.
(丢下)
B.则是无信
..
(不讲信用)
C.及事讫
.
(完毕)
D.先期
.
一日(约定的日期)
2.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
B.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
C.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
D.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4.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A.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过中
不至,陈太丘先行离去,友人不
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可以看出友人是一个缺乏修养的人。<
br>B.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的失礼,对长辈
的不尊重。
C.
郭伋为人讲究诚信。他巡视回来,比约定日期早一天,怕失信于
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约定
日期才进城。
D.
郭伋在汉代以贤良著称,讲信用,喜爱儿童,数百儿童道旁迎之
的雅事被传为美谈。
5.简析甲乙两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陈太丘与友期》与《王子敬游名园》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
丘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
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
无信;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
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乙】王子敬
①
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
②
有名园。先不识主人,
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 指麾好恶
③
,旁若
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
此二者,不足齿之伧
④
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
转顾望
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
⑤
门外怡然不屑。
(选
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子敬:王献之,官员。②顾辟疆:人名。③指麾
好恶:指点评论。麾
,通“挥”。④伧(cāng):粗野,鄙陋。⑤
箸:通“著”,这里相当于“之于”。
1.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到,来)
B.友人惭,
下车引之(牵,拉)
.
C
.
.而王游历既毕(完,结束) D.以贵骄人,非
道也(认为)
..
2.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
不屑。
B.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不
屑。
C.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不
屑。
D.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
不屑。
3.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指麾好恶,旁若无人。
4.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甲文元方反驳之语,言简意赅;
条理清楚,有理有据;用
词讲究分寸,义正辞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
B.乙文中顾辟疆之所以驱赶王子敬,是因为他“非礼”“非道”。
C.甲文也从正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D.甲乙两都可见,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尊
重。
5.元方指出了陈
太丘的友人的几个错误?顾辟疆对王子敬的
行为“勃然不堪”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文中句子回答)
(七)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恩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节选自《论语十二则》)
【乙】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
之所以中者乎?”对曰
:“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
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知
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②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故圣人不察
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学射》)
注:①[中]射中箭靶。②[守而勿失]牢牢记住不要忘掉。守,掌
握,遵守
1.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学
.
而时习之
列子学
.
射 B.传不习
.
乎
退而习
.
之三
年
C.为
.
人谋而不忠乎
为
.
国与身亦皆如之 D.知
.
之者不如
好之者
弗知
.
也
2.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B.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C.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D.可矣
守而勿失也非
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3,
翻译下列句子。
(
4
分)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文都是谈学习的。
甲文谈了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道理,乙文则通过故事揭示了学习要举一反三的道理。
B.尹子日:“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从列
子的
答话中可看出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只知道射箭,却不去思考为什么射中,不能算是学会了射
箭。这就是甲文中说的“学而不思”。
D.关尹子认为探究并掌握事物的规律方法,才算真正会做,
才能做好一件事。
5.从甲乙两文中你明白了关于学习的哪些道理?(3分)
(八)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
习乎?”(节选自《论语十二则》)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
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
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
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节选
自《墨
子·公输》)
1.选出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
.为人谋
.
而不忠乎(谋划 ) 请说
.
之(解说)
B.与朋友交而不信
.
乎( 诚信)
不可谓仁
.
(对人亲善,友爱 )
C.吾日三
.
省吾身(三次 )
再拜
..
(又拜了一次)
D.传
.
不习乎( 传授 )
不可谓知类
..
(明白类推的道理 )
2.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B.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C.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D.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②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4.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A.“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
于己,而“忠”“信”为“传习”
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B .《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
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
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
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C.
墨子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
驳。
D.
《公输》一文通过对话,充分体现了墨子“民为贵,君为轻”的
政治思想。
5.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2.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汝辈 稚小家贫每役
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B.
汝辈稚小家贫 每役柴水之劳 何时可免
C. 汝辈稚小 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 可免
D. 汝辈稚小 家贫每役柴水之 劳何时可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
(九)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
,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
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 下卧,遇凉风
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
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
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
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⑷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
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
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
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
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
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
【注】⑴黾勉:勉力⑵辞世:指弃官隐居⑶缅求:远求⑷大分:自
然的分限,指寿命。
1.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患病以来,渐就衰损。
B.虽不能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汝其慎哉。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⑵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对孩子的愧疚,对孩子的殷切期
盼心情.
B.甲文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和劝勉.这是作者写给侄
子的家书.
C.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
D.乙文是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所作的一封
家信。述说自己的思
想和人生态度,还告诫儿子们要互相友爱,期望儿子们也能按
照他的理想和
做人的准则生活下去。
5.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甲乙
两
文分别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
(十)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
br>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
中,苫蔽成
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
径去,其一犬坐于
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
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
将隧入以
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蒲
松龄《狼》)
【乙】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
东方
朔。朔日:“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匆
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
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日: “汝
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
才雄心
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东方朔救乳母》)
免。
5.东方朔说“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的计谋“奇”在何处?
(3分)
【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律。②愎:固
执任性。③愍:哀怜。
1.加点字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投以
.
骨
我当设奇以
.
激之 B.屠乃
.
奔倚其下
乃
.
凄然愍之
C.顾
.
野有麦场
但屡顾
.
帝 D.身已
.
半入 帝已
.
壮矣
2.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之即敕免罪。
B. 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之即敕免罪。
C.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之即敕免罪。
D.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之即敕免罪。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两文都是关于人在生死存亡关头机智地自救或救人的故事。
B.甲文中“目似瞑,意暇甚”说明屠夫之所以能在贪婪狡诈
的狼面前保住性命,源于狼睡着。
C.乙文中东方朔之所以能顺利救下乳母,源于他对武帝性格
的透彻把握。
D.两文都语言简洁,情节分明,甲文分别是遇狼、惧狼、御
狼、杀狼;乙文分别为乳母犯事、乳母求救
、东方朔设奇、武帝赦
(十一)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
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
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
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
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
敢前,
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
甚。屠暴起,以刀劈狼
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
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
后断
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乙】黔无驴,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
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
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
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怒。然
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
,
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
《黔无驴》
1.
下列句中中加线词的意义与其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 B.以为且噬己也,甚怒
C.屠大窘
D.虎大骇
2.选出断句正确项( )
A.因跳踉 尽其肉乃去
B.
断其喉 尽其肉 乃去
断其喉 尽其肉乃去
D.因跳踉 尽其肉乃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⑴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
⑵益狎,荡倚冲冒。 译文: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得知: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贪婪、狡诈、凶狠的狼吃掉,是
因
为他及时丢掉幻想,早下抵抗决心,勇敢机智.
B.乙文得知:黔之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过早暴
露自己.
C.甲文蒲松龄是明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著有文言小说集《聊
斋志异》.
D.
5. 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十二)
〖甲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
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
井得一人》
〖乙文〗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
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
信之乎?”王曰:“寡
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
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粱也
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 王曰:“寡人自为知。(我
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三人成虎》
1.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溉汲(打水浇田)
穿井(挖掘,开凿)
B.王信之乎(相信) 谓魏王曰(对……说)
C.
夫市之无虎明矣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
论)
D.
王信之乎?(之:助词的)
2.选出断句正确项( )
A.今邯郸去 大粱也远
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 矣愿王察之矣。
B.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 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C. 今邯郸去大粱 也远于市而议臣者 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D.今邯郸去大粱也 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吕氏春秋》,作者是战国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
写而成.
B.甲文中丁氏由于他的交代不清导致谣言的散播,尽管不是有意,
但他的确是谣言的源头.
C. 乙文中庞葱深知人言的可畏,尤其因为空间距离无法自证清白
的谣言的可怕,所以在魏王
派他随太子远质邯郸前,防微杜渐的给
魏王打了预防针,可惜还是没能改变结局,可谓智者和有远见者。
D.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但是“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
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证)精神;魏王尽管有庞葱的预防针,
尽管庞葱已经将谣言的可畏解说得极其到位,但还是“三人成虎
”,
由此看出他的有主见、立场坚定,也有智慧。
5.对于传言,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
(十三)
〖甲文〗杞国有
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
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
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
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
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乙文〗上谓侍臣曰:“治国如
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倘若)
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
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
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太宗忧国》
1.解释下列加点词有误的项()。
A.忧天地崩坠(崩塌陷落)
B.只使(假使)中伤(伤害)
C.因往晓之(开导)
D.舍然(“舍”通“释”,解除,
消除
2.选出断句正确项( )
A.然朕日慎一日 唯惧不终 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B然朕日 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
数闻卿辈谏争也。
C.然朕日慎 一日唯惧 不终故欲数闻 卿辈谏争也。
D. 然朕日慎
一日唯惧 不终故欲数 闻卿辈谏争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2)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杞人——正面说,居安思危,目光长远,有忧患意识,反面看,
庸人自扰,自寻烦恼.
B.甲文的作者是列御寇,相传是春秋时发家人物.
C.甲乙两文都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特质
D.乙文中太宗目光长远,居安思危,为此广开
言路、从善如流,难
得的将忧患意识贯彻落实到行动中。
5.
学习甲、乙两文的内容,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
(一)
1.
2.
3
B
D
4
.①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②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5
.C
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跟雪
.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
用“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
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形似是基
础,因而用“撒盐”喻好。
另一种意见认为用“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
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
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
好
在有意象。(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二)《咏雪》与《黄琬巧对》
1
2C
.C
3
②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
.①(白雪纷纷的样子)跟把盐撒到空中差不多。
4.
“幼而慧”
5.“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C
。
”侧面衬托黄琬的
(三)
1.
2.
A
3.①友人感到十分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但元方
A
却头也不回地进了大门。
②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
4.C
5.
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共同之处: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四)
1.
2.
3.①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D
A
②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
都没有遗漏。
4.B
5. 都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都是由小事入手来表现人物。(两则
短文都是
通过语言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的,所写的事情也是平常生
活中的琐碎小事。)
(五)
1.
2.
A
3.①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C
“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
父亲等您很久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②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将他送到城郭外,问
回来”。
“使君什么时候再
4.B
5.相同点: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
不同点: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
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
“郭伋守信”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
甲文侧重对话描写,乙文侧重叙述。
(六)《陈太丘与友期》与《王子敬游名园》
1
2.B
.D
3.①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
②指点评论,好像旁边根本没有主人一样。
4.C
5.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王子敬)不识主人
,径往其家;指麾好恶,旁若无人。(或:
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七)
1. C
2. A
3.
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①学习而不思考
,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
②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4.A(A
掌握它的规律。只有自觉地按规律办事,才能把事情办好。
项中乙文说明办事情不
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
5.
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掌握
它的规律;
从甲文中明白学习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从乙文中明白学习
(八)
1.
2.
3
C
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
.①
D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
了?”
②杀死不足的百姓而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4
5.
.
不攻伐侵略。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或不侵害他
“
D <
br>兼爱”就是“爱他人”,博爱之意;“非攻”也就是不发动战争,
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
全民道德水准,才能消除对立,和
睦共处。这两者对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九)参考答案
1.D 2. B
3.⑴如果不恬静寡欲
,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力排除外
来干扰,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⑵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
忘了吃
饭。
4. B 5.⑴甲文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方面告诫孩子治学做<
br>人的道理。⑵乙文劝勉儿子们要互相关爱、和睦相处;不慕名利,
坚守道德操守。
(十)
1.
A(意思分别为“用”、“来”)
2. B
3.
①过了一会,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外一个像狗一样坐在(屠
夫)的前面。
②怎么还会想到你哺乳时的恩情呢?
4.
B(此狼是假睡骗屠夫,和后文“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对应。)
① 奇”在劝谏的方式
与众不同。不是直接规劝武帝,而是以训斥
乳母的方式委婉劝谏。②“奇”在能根据武帝的性格特点,让
乳母“慎勿言,但屡顾帝”,动之以情。③“奇”在能抓住要害,
从武帝与乳母之间的关系人手
,实施计谋。(3分。答出其中任
意两点,意近即可得全分。
(十一)参考答案:
1.A 2.B 3.答案:⑴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
一样一起追赶。
⑵(老虎)态度更加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4.C
5.略
(十二)参考答案:1.D 2. B 3.
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
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
4.D 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 5.
我们:谣
言止于智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信谣、不传谣,提高自身
素质。
(十三)参考答案:1.B 2.A 3.没有一个地方
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
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
担心天会塌下来呢!/臣只为陛下能在安乐的时候想到国家危亡而<
br>高兴 4.B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