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学业检测计划
有一种爱叫放手-目光
三年级下册数学学业检测计划
一、检测的目标
“检测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考察
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
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检测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利
手
段”。为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制
定本检测计划。
二、检测的原则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关注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习的过程。
2、检测内容的多维化,从学生学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检
测。
3、检测方式的多样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书面检测与实践展示相
结合,形成性评
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加重视过程评价。
三、检测的内容
从学生学业的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
度进行综合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动作技能和学习情感三
个
方面。其中基础知识包括知道、理解、掌握和应用四个层次,分口试、
笔试两部分;动作技能
主要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情感重点考查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内容。
1、基础知识
检测基础知识主要采用口试和书面考试的形式。口试部分让学生针对
应
用题用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示解题过程。笔试部分设计在一张试卷上,
分基础题和拓展题,以满足各个层
次学生的需要。
2、实践操作
⑴是测评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运用、创造制
作学具及数学活动工具等
方面的能力。
⑵是进行口心算部分内容的实践操作。
⑶是
展示手工制作:可以从作业设计、实施、成果等方面作出相关的评
价。例如条形统计图的设计、画制平面
图、立体图形等,可以从美观
等方面进行检测。
3、学习情感
主要考查学生认真、
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踊跃发
言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按时完成做作业的学习习
惯。平时记
录与期末综合评定相结合,采用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的方法进行。
四、检测的方法
综上所述,确定五年级的过程性评价分为形成性检测、阶段性检测
和学期终结性检测三大部分。
(一)形成性检测
形成性检测主要采用几种形式:
1、课堂观察中的即时检测
课堂检测的内容主要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兴趣,参与学习
活
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学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化,方法的独特性,思
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想象的丰富性;独立思考
与合作交流;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及
时了解学生的
学习情况,做出积极反馈,给学生以鼓励、指导,以便于学生自己及时
作出反思与
调整。教师针对每节课学生课堂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进行适
时口头评价。并对于思维活跃
、发言积极、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进行重点
表扬和记录,以促进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2、实践操作情况的检测
依据教材相关内容设计有现实意义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
精神和
实践能力的实践作业,可以是调查访问的形式,也可以是写数学日记的
形式,对学生所学
数学内容感兴趣之处进行总结。并依据每位学生的完
成情况评出相应等级,评出优秀作业进行展览。并指
出做得不够好的方
面,以促进下一次出现更多的优秀实践作业。
3、家庭作业情况的检测
根据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及时登记,并给予相应的等
第评价,突出的现
象辅之于教师点评,具有激励性,又引起学生的反思。
对于作业优秀的学生给予及时表扬。
(二)阶段性检测
1、单元“整理与复习”检测
在各单元知识学习完毕后,布置学
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
习,并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办成数学小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
br>评价,并且评出优秀作业进行展示。
2、单元学习效果测试检测
单元测试,可采用自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形式。
① 自评。学生自己针对本单元的学习情况
,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也可
设计学生纠错反思。也就是把本单元学生的错题进行反思,分析错误
的原因,并进行及时更正。
②教师评。评价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紧扣本单元学习
内容,主要考
察对本单元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③家长评。家长依据孩子在家的学习和作业情况给予客观的评价。
3、期中考试检测 根据学校教导处的要求,每学期进行一次期中检测,并及时写出试
卷分析,依据学生知识掌握中的不
足之处,进行实时地反思与调整。为
后面的教学工作做铺垫。
(三)学期终结性检测
学期终结性评价一般由实践检测、平时表现、期末测试四部分构成。
1、实践检测
实践检测的内容和形式,应力求丰富多彩而又切合学生实际。实践检
测的形式主要有:动
手操作,调查统计,信息收集和整理,参观访问、
实际操作测量、设计制作等。动手操作的题目可以让学
生有所选择。实
践检测的评定可用等级制。
2、平时表现
结合前面的“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进行综合评定。
3、期末考试
期末考
试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一些:基础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
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复杂
的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
和方法探求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策略的发散性和求异性;想象力丰富程度等。
4、期末总评等级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