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册二年级《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课文
重庆小吃-检举信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故事。本文讲的是几只天真活
泼的
小蝌蚪是怎样四处寻找妈妈的,它们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逐渐了解
了妈妈的样子和特点。
同时,它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身体也发生了缓
慢的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和妈妈一起去田间害虫。
一、教学效果
教学本课,我紧紧围绕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这一线索,紧抓识字、
读书的
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让孩子学会动脑,
学会讲述故事梗概,同时把积极思考、努
力发现结合起来,从不同角
度带领学生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并且,我
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
异进行有重点、针对性的指导,取得
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1.感知领悟,创设情境。
在引导学生感悟故事内
容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独具匠心地采取有效措施,避开了学生早已熟悉的“怎样找妈妈
”的
内容,引导学生先与小蝌蚪和青蛙交朋友,了解蝌蚪的样子,感知青
蛙的样子,知道蝌蚪与
青蛙的巨大不同——本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小
动物啊!再通过科普知识介绍,感悟“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
蛙的?”
这样孩子们始终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找变化点,让学生在阅读思
考、表演解说过程
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锻炼思维、发展
语言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另外,我准备
了动画资料,结合动画,从朗读入手,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带动读的欲望和参与的动力。
2、花样识字,加深记忆。
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在自
主朗读识字中,我采用多种识字方
法引导学生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深化了学生的记忆基础,
增加了记忆的深度。如:“肚”字,用加一加的方法,使原本枯燥的
识字变得简单容易。“眼睛
”乃心灵的窗户,“目”字旁与眼睛息息
相关,体现了生字的音、形、义的结合。在此我还以“识字大王
”的
评比激发了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课堂永远都有遗憾,在朗读的时候,有些孩子情绪不高,没有激
情,感情不到位。在进行语言拓展训练
的时候,好多同学不能积极地
发言,犹豫不决,似乎缺乏勇气和胆量。另外,从孩子们对于问题的
理解上,可以看出深度不够,因此断定积累不够,也就是阅读量不够,
课外知识知道的少,肤浅,表面
化。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介绍鲤鱼
和乌龟的特征,进行拓展,进行说话训练,口头编故事——小鲤鱼找
妈妈,小乌龟找妈妈。
四、改进方法
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情况,在第二课时的教学
过程中,我打算让
学生介绍鲤鱼和乌龟的特征,进行拓展,进行说话训练,口头编故事
——小鲤
鱼找妈妈,小乌龟找妈妈。在讲述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先
后顺序讲述,并且把鲤鱼和乌
龟的具体特征讲述清楚,免得它们找不
到妈妈。当然这个环节离不开孩子们平时的敏锐的观察力,在口语
表
达方面也是较大的挑战。
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认为要鼓励孩子多说,敢于表述自己<
br>的见解,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一个问题上,有自己的独立立场。
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
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
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改变学生
上课
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只有不断地,永不停歇的努力,才能有更多、
更大的进步!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中我力求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一、教学效果: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1)初读。我有趣导入课文以后,
随即抛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仔细听。a.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小
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
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
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2)精读。在学生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我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
时注重
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
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侧重指
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
间的对话,适时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
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
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
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
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
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二、成功之处: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
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
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
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
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
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
br>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
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
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
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
美
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
不足,提
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
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
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
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
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
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
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三、不足之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
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
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
明确。
四、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
的权利留给学
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反思】
优点:
1.遵循部编教材的识
字要点,多元识字,使用“加一加、减一减、
换一换”、“形声字结构”的方法识记生字
。
2.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a.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
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
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
精心导学,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
b.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
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
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
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c.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
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
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
学生看图引导学
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
小蝌蚪变成
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不足之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
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
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得不及时、不明确。
在今后
的教学中,教师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
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
还给学生。
1 小蝌蚪找妈妈
1.专有名词
蝌蚪:是蛙、蟾蜍、蝾螈、鲵等
两栖类动
物的幼体,又称蛤蟆蛋蛋。刚孵化出来的蝌蚪,
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
有侧扁
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
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以群居
为
主。当蝌蚪成熟了,它们开始脱变,渐渐长出四肢,然后逐渐退化了它们的尾巴。
鲤鱼:鱼类,鲤科中粗强的褐色鱼。原产亚
洲,后引进欧洲、北美以及其他地区,杂食性。
鳞
大,上腭两侧各有二须,单独或成小群地生活
于平静且水草丛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
乌龟:是现存古老的爬行动物。特征为身
上长有非常坚固的甲壳,受袭击时龟可以把
头、
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除海龟和鳄龟)。大多
数龟均为肉食性,以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
为食,亦食植物的茎叶。中国各地几乎均有乌
龟分布,但以长江中下游各省的产量较高。
2.背景资料
蝌蚪吃什么食物
蝌蚪是蛙、蟾蜍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大
部分的蝌蚪是用口部成列的角质齿
刮食藻类为生,但如果水中正好有些蚯蚓、甲虫等小动物尸体,也会成
群啃食。
有些种类的蝌蚪没有角质齿,则以过滤水中浮游生物为食。艾氏树蛙蝌蚪是卵食
性,母
蛙会定期回来产卵喂食蝌蚪。而在食物不够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大蝌蚪吃
小蝌蚪的自相残杀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