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的加法的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
芳的拼音-绑腿跑
7.1.2 《 向量的加法》生本实验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向量加法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2.能力目标:
(1)培养中职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并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并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分类,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2)通过与生活实际问题的紧密联系,强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1.
理解并掌握向量的加法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掌握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2.
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求作两个向量的和.
3.
通过教学,养成学生规范的作图习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利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2) 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教学难点:
对向量加法定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
这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和生本教学相
结合的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
心与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小组合作引
导学生思考、讨论,使问题处于学生
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以此较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
环
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1
1. 复习提问:
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 新课引入
引例
如图7-1,某人从A地向东行进
5km,到达B地,再从B地向北行进5km,
学
生一一总结((1)什么叫向
量、向量的模、相等、相反的
向量?都怎么表示?(2)零向量,单位向量)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师:初中物理课中学过“位<
br>移”“力”,这些都是向量,
大家知道,力可以相加,减,
那么向量是否也可以相加,减
呢?请学生观看课件中引例
学生观察现象,得到结
论.动点从点A直接位移到点
全体学生
回顾上节
知识要点
为学习新
知识做好
衔接
从学
生熟悉的
位移(向
量)入手,
观察现象,
得到结论,
引入向量
加法概念,
导
入
方向52km处.
到达C地,这时从A地看,此人恰好在东北
C与两次连续位移的效果相
同.即
→→→
AB+BC=AC.
师:我们把向量sup6(→(→)AC
新
课
→
学生容易
接受,降低
叫做sup6(→(
→)AB与
sup6(→(→)BC的和.
→
了新课教
学的起点.
→
1.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已知向量
a,b,在平面上任取一
师:1.布置学生快速阅读课本
→→
点 A,作
AB=a,BC=b,作向量
pp
页内容并划出本节
4042
知识要点及完成练一练
→→
统一本节
AC,则向量 AC 叫做向量 a 与 b
2.
布置小组长检查、
的和向量.记作a+b ,即
→→→
a+b=AB+BC=AC.
b
a
知识点
3.学生复述向量加法的三角形
法则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向量
C
a+b
a
b
B
加法的三角形法则中做和两向
2
结合职业
学校学生
学习习惯
及特点将
“前置作
业”放在课
中进行通
过划知识
点及试做
练一练对
向量加法
的三角形
法则有初
A
新
课
练一练:
量的连接特点.(观看课件做
和动画演示)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三角形
步认识
法则的规律:“首尾相连,始向
通过共同总
结归纳三角
终”.
小组长带领组员再次讨论
→→
形法则的规
律,深化向
根据三角形法则
,画出下列各题中
练一练,统一结果
sup6(→(→)a与sup6(→(→)b的和:
(教师巡视给予指导,注意
量加法的三
角形法则.
挑选不同程度学生的解答)
小组展示、小组改错、补充
教师及全体成员及时评价、
学习
指出作图中的问题、规范作图。
新知后紧
有
做练习(3)时提醒学生在
跟练习,
作图中思考,当向量平行即不
能
构成三角形时,应如何处理?
针对学生作图中两向量平
行时求和的难点的问题,指
导学
生对于第(3)小题的图形,三
角形法则仍然适用.
(课件动画演示向量加法
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学生
观察向量加法的平行
四边形形法则,小组讨论、类比
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中做和
两向
量的连接特点,注意“和向
量”是哪一条对角线
学生共同总结归纳:“共同
利于帮助
学生巩固
向量加法
的三角形
法则.
通过动画
演示和类
比学习
虽然学
生已知向
3
2.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在上面三角形法则的作图中,如果以
→
A为起点,做向量sup6(→(→)AD=
→
sup6(→(→)b (图7-3),则由
→→
sup6(→(→)AD=sup6(→(→)BC可
知,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向
→→
量sup6(→(→)a与sup6(→(→)b是这
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
→→
sup6(→(→)a与sup6(→(→)b的和
→
sup6(→(→)AC恰好是平行四边形的
一条对角线.这样就得到了向量加法
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向量的运算律
(1)交换律:a+b=b+a;
(2)结合律:(a+b)+c=a+(b+
c).
→
例
如图7-5,sup6(→(→)AB+
→→
sup6(→(→)BC+sup6(→(→)CD=
→
sup6(→(→)AD.
新
课
完成练习
1.不画图,直接写出各题结果:
→→
(1)sup6(→(→)AB+sup6(→(→)BC
新
=________;
→→
课
(2)sup6(→(→)CD+sup6(→(→)DF
=________;
→→
(3)sup6(→(→)AB+sup6(→(→)BC
→→
+sup6
(→(→)CD+sup6(→(→)DE+
sup6(→(→)EF=________.
2.练习二
起点”.
由学生们结合图形7-3,7-4,验
证一下向量加法的结合律,
(可选不同小组上台讲解、展
示).
量加法法
则,但认识
还是不深
刻,通过运
算律推导
再次巩固.
学生记忆.
.
教师引导学生给出多个向
量求和法则.
教师提示类比数与式的运
算律来记忆.
学生练习巩固,教师巡视
指导 .
小组讨论派代表展示.
以学生为
主,完成求
和任务,以
熟悉三角
形法则.
强化训练.
→
如图所示是平行四边形,填空:
D
C
→→
(1)
AB+BC;
A
→→→
(2) AC+CD+DO;
B
4
→→→
(3) AC+CD+DA.O
1.向量求和的法则:三角形法则、
平行四边形法则.
师:请学生对本节课进行
小 2.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小结(播放课件强化所学知识)
结
梳理总结
也可针对
学生薄弱
或易错处
进行强调
和总结.
巩固.
作
业
教材 P37,练习B 组第1,2题.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向量的基本概念之后学习向量加法.在教法上
本着学生是
学习的主体的原则尝试生本教学法,但又考虑到中职学生学习习惯较被动、学习
基础
较薄弱的实际,采用启发式和升本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案设计中利用学生
初中学习的物理知识引入向量
加法概念,学生会感到熟悉、自然.由于法则图形
直观、归纳的公式和口诀,较易于学生接受。在设计的
环节上考虑到本章节教学
要求:尽力淡化理论上的论证,力图采用文字说明的方式代替严格的证明,这样
,
既降低了难度,又不失科学性,从而帮助学生减少了学习上的困难,同时突出了
结论的重要性
,让学生把学习的重点集中在掌握结论及对结论的应用上。在使用
平行四边形法则做加法时,要注意“和
向量”是哪一条对角线;在使用三角形法
则做加法时,要注意“和向量”的起点和终点.,尽可能地调动
学生参与教学、
师生互动。通过上课实践,认为这种教学模式还是值得尝试,为了尊重学生就得
相信学生的能力,需要改变自己到不着急的程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一生,要
关注学生生命的全程。要
从学生生命的意义开始,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
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绽放生
命的光彩,让学生在成长中获得成长的动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