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网络歌手大赛-我得到了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一、整体把握课文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一直习惯于从头到尾逐段
分析讲解课文。这一做法其实蕴含
了这样的阅读假设,即阅读应该按着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
顺序进行。
然而,这样的预设并不符合语言学习及阅读的规律。首先 ,从语言本身的构成而
言,“语
言中的音、部首、字、词、句子,都只是语言的片段,就好像分子、原子、次原子等,都只是物体的组成分子。我们可以研究这些小片段,但这些片段的总和,永远不等于整体”。
其次,从
文本的创作过程而言,所谓“情动而辞发”,作者是有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才创
作的,情意贯穿文本的始终
。
再次,从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而言,学生首先关注的也是课文的整体。“对成人而言,
从小
单位开始学起,似乎非常合乎逻辑,因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学会了每一个部分,就学
会了整体。但是学
习心理学告诉我们,事实上,我们是先学整体,再注意到细节。”
由此来看,在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课文是极其重要的。
二、基本理念和注意事项:
课程标准改变了大纲所强调的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特别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比如在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中,就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
体把握的能
力”。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也强调“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
想感情”。
在解读这一理念时,需要注意:第一,对课文整体把握,就是把握课程创设的语境,
把握作者的基本倾向
或观点,把握人物、事物的本质属性,
第二,实现整体把握课文的手段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给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必不可少的、唯一的手段。正因为如此,
课程标准不再坚持
大纲将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作为中年级训练重点的提法。
以往的
教学实践已经表明,段的训练容易把我们的教学引向繁琐分析的桎梏中,它追
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
统一,忽视阅读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
阅读的规律。当然,整体把握并不意味着
完全不需要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这里所强调的是,不一定每篇课文都必须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
意,同时也要允许学生
用各种形式(如用词语概括、用短语概括、用描述性的语言概括等)表示自己对文
章内容和
条理的理解。
【课例1】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片段
(二)体会铁罐的话
1、体会第1句“傲慢”(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①我们先来看看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
这句话你读出什么?你通过什么感受到的?(标点、
碰、敢、子、提示语:傲慢)(板书:提示语、标点
、词语)
②你能把这种傲慢通过读体现出来吗?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轻视别人,对别人没<
br>礼貌,也就是说铁罐不仅轻视陶罐,而且对陶罐没礼貌。)是呀,这就是“傲慢”。
③这种“傲慢”除了语气能表达出来,还可以用什么表达“傲慢”啊?(板书:动作、神态)
④想象一下铁罐说的时候会是什么神态,什么动作?
⑤再来读读铁罐的话?谁再来读一读?(若学生读得好,“真是一个傲慢的铁罐”)
⑥小结:
我们回想一下:这样一个活灵活现的铁罐是怎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呢?(抓提示语、
语言中的语言、标点
、想象表情、标点、想象表情、动作)
2、下面请你用刚才我们学的这种方法去学习铁罐的其他几句话
,想想你“从中能感受到什
么”,一会用这个句式介绍给大家。
(1)体会第2句的轻蔑。(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①读。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轻蔑)
②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懦弱的东西)
③陶罐的哪些表现让铁罐觉得很懦弱?(不和他争辩,承认自己不敢)
是啊,所以铁罐就说: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对陶罐的这种轻视小看,就是
轻蔑,谁能把这种轻蔑加上动作、
神态表现给大家?(2人)
(2)体会第3句恼怒(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
几天,你就会破
成碎片,我却会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①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铁罐的愤怒的?
(提示语:恼怒。词:住嘴,破成碎片。标点:连用叹号)
②自读、指名读。(2人) (3)体会第4句体会铁罐近乎疯狂(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走着瞧吧,
总有一天
,我要把你撞成碎片!)
请你读读铁罐第4次说的话,想一想,铁罐当时的神态是怎样的?带着这种情
感读一读。
(引导学生用愤怒、恼羞成怒、怒不可遏,近乎疯狂,火冒三丈,怒发冲冠)
(4
)下面请你快速读读铁罐的话,体会一下铁罐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铁罐的情感变化,
是从傲慢,到轻
蔑,到恼怒,最后到近乎疯狂。)
(5)是啊,铁罐一次比一次不讲理,一次比一次蛮横。你再仔细观
察一下,除了提示语,
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标点:叹号 叹号的使用越来越多,说明铁罐
越来越生气。)
是啊,几个叹号的使用就把铁罐的情感变化清楚地展示给我们,多巧妙啊!
3、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铁罐?(蛮横,不讲理,骄傲)(板书:蛮横无理)
【点评】
本课例教训鹅绒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7课。
《陶罐和铁罐
》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借助对话塑造了两个鲜活的形象——傲慢的铁罐和谦
虚的陶罐,至少表达了两层
寓意:第一,强弱不是绝对的,优点和缺点也是相对的;第二,
倚仗自己的强大欺凌别人很不应该,由此
赞扬谦虚谨慎的品质,批判骄傲自满、恃强凌弱的
做法。这篇教学设计抓住了“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这一
重点内容,但是引导学生围绕“你从
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两个问题逐句品味铁罐
的话,就使得课文学习陷
入了繁琐的分析中。
【建议】
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是本
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是对这一内容的把握不应该采取逐句分析
的方式。建议在学生自读课文,画出陶罐
和铁罐的话语后,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整体呈现四次
对话,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整体感知铁罐语言的变化
(比如称呼的变化,标点符号的变化,
提示语的变化等),感知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这样的整体感知直接
为后面揭示寓意做了铺垫。
【课例2】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片段
师:小说的结局是船长与船一同沉入了大海,此时的雾是阴惨惨的。
请你快速浏览全文,文
章写了几次雾?
(投影出示):
1、大海上夜色正浓,大雾弥漫。
2、雾越来越浓了„„
3、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
4、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
5、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师:课文为什么要反复写雾呢?跟你旁边的学习伙伴交流一下。
生1:雾是推动小说情节的重要环境因素,没有雾,就没有这次海难。
生2:雾越来越浓,救
援越来越困难,而自然的力量没有战胜船长的意志,它指挥大家可以
战胜自然因素,战胜灾难。
生3:最后一次写雾,渲染心情。
师小结:你们看,雾的出现是必然的,雨果在这部小说中的
环境,描写(板书:环境)不是
闲来之笔,而是情节的需要啊!
【点评】
本课例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8单元。
小说有一个要素是环境描写。本
篇文章多处写雾:事件在大雾中发生,船长在薄雾中与
船一同沉入大海。雾是造成海难的直接原因之一。
而教师没有处处设防,零敲碎打地处理环
境要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在回顾全文时,来讨论其作
用,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
加全面,阅读更加富有实效。这种处理,既以学生的熟读作基础,感受更深切
,又更加突出
了事件的完整性,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全文,了解作者文笔之妙。
【建议】 <
br>(1)阅读教学要转变思路,要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
阅读学的
思路。在课堂教学中,学什么,怎样学,都要关注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尊重学生的
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
从学生产生的问题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经过教师有意引导,
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进行探究性
学习。
(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不搞过细的讲解,而由学生从文章整
体入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然后抓住关键部分(可以是一个自然段,可以是一句话,也
可以是一个
词语)前后联系,上下贯通,理解内容;最后再回到全文,认真品味,体会文章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
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课例3】
《崂山道士》教学片段】
师:回忆一下,如何概括主要内容?
生1:可以从文章里摘取一些词汇,再串联起来。
师:这是连词成句的方法。
生2:可以看这篇文章主要说的什么。不重要的就不用概括了。
师:这是“取主舍次”的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崂山道士》,思考“谁、因为什么、
做什么、结果怎样”,串联问题的答案,来概
括一下主要内容。把你概括的内容写在书上。
生默读进行概括。
师:咱们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么概括的。
生3:王七羡慕仙人有法术,就上崂山拜师学习,
师傅让他干活,中秋节的晚上王七跟
大家喝酒,酒怎么喝都喝不完。王七想回家,让师傅教他穿墙术,王
七回家向妻子炫耀,结
果头上撞了个大包。
师:(随着学生的陈述板书情节)概括结尾要学会提炼。王七头上撞了个大包,责任在谁?
生4:在他自己,师傅告诉他不要用法术做坏事,他不听。
师:用一个词,这叫——
生5:自作自受。
师:这回故事的结尾才准确。看看刚才这位同学概括出来的情节,哪个是主
要情节?注
意,主要情节往往导致结果。现在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对这些情节进行取主舍次。
生6:羡慕,学法术、干活,想回家这些个情节可以舍掉。
师:那王七为什么要学习穿墙术?
生7:想不劳而获。
师:(板书:不劳而获)谁来根据板书概括一下主要内容?
生8:王七想不劳而获,到崂山跟
仙人学习了穿墙术,回家炫耀,结果头上撞上了大包,
自作自受。
师:请大家修改自己书上的概括主要内容。
【点评】
本课例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概
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但是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掌握方法
并不意味着学生能正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一些
学生在概括时力求做到全面,但不能正确
取舍。本案例中的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有心,针对学生的情况重
点用在解决“如何取主舍次”
这个问题上。教师在关键处给予点拨:取主舍次,什么是主?“主要情节往
往导致结果”,
这样的极富启发性的话语让学生能够围绕全文进行思考,在对本文的情节进行取舍的时候
,
既理解了本课的内容及中心,又是练习了“取主舍次”的这种概括方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如果每一节课,每一次概括主要内容,教师都能够这样精心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
的难点所在,巧
妙点拨,扎实训练,相信概括主要内容不会再成为孩子学习中头痛的事。
【建议】
高年级
学习语文,无论做什么,都要在、立足于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更要立足
于全文,只有立足于全文
,才能准确把握文意,对文化智囊饿哦容进行准确取舍。
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有方法的引导。
除了本案例中采用的“取主舍次”、“
连词成句”等方法,还可以结合课文特点,采用“文
题扩展”或“内容借助”等方法。例如有些以内容命
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文题去阅读,
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献你一束
花》一课,抓住问题进行
扩展,“谁献花,献给谁,目的是什么”,便可准确概括文意。
“
内容借助”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也就是学生在中年级段常
常接触到的中心句或
中心段的概括方法。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
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
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落
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精心引
导,落实在对每一个学生的指导上。最开始是要求你每一个学
生根据老师的问题进行概括,
每一个人都要落实在笔头,把自己的概括写在书上,然后带着学生体会如何
取主舍次,再让
学生修改自己概括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