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责令具结悔过-迷宫街物语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等差数列
前n项和公式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内容,
是上一节等差数列的后继内容,主要
包括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一)地位及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
容,与数学教材的其它内容(函数、不等式等)有密切
联系,又是今后高等数学的基础。所以在高考中占
有重要地位。
数列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很大帮助,学习数列,要有观察、分析、归纳、
猜想
的能力,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
(2)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能力目标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
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
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
3.情感目标
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和欲望,产生热爱数学
的
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
2.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二、学生情况
本届高一学生入校分数不高,学生反映慢,理解力差,对新知识的掌握更
是如
此。我所带班级是文科班,学生会更差些,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低。
三、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往常上课经验,所以本节课以基础为
主,
采用启发引导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
本节是第1课时,要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并能应用,老师的解题过程
清楚、板书规范。
四、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动手计算,能灵活应用
公式解决问题。
1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的性质
(二)新课引入(故事引入):
介绍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相传高斯在10岁那年他的算术老师给他出了一道
算术题:1+2+
3+…+100=?。结果高斯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你知道高斯是怎么很快
的算出结果的吗?
请同学起来回答,如何进行首尾配对求和:
S
n
123...100
=
100
(1100)
(1100)(299)...(5051)
==5050.
2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和数学家高斯一样聪明!这里高斯的配对法
就是采用
的“首尾配对法”。
师:这里1,2,3,…,100这是一个什么数列?
生:等差数列。师:这里
123...100
就是在求一个等差数列的和的问题。<
br>(三)引出课题:2.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1.数列的前n项和意义
一般地,
设有数列
a
1
,a
2
,a
3
,L,a
n<
br>,
…,我们把
a
1
a
2
a
3
La
n
叫做数列
{a
n
}
的
前n项和,记作S
n
.即
S
n
a
1
a
2
a
3
La
n
.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问题
:设有等差数列
{a
n
}
:
a
1
,a
2<
br>,a
3
,L,a
n
,
公差为
d
,如何求前<
br>n
项和为
S
n
,
老师板书:
证明:
S<
br>n
a
1
a
2
a
3
a
n
1
a
n
①
S
n
a
n
a
n1
a
n2
a
2
a
1
②
①+②:
2S
n
(a
1
a
n
)(a
2
a
n1
)(a
3
a
n2
)(a
n
a
n
)
∵
a
1
a
n
a
2
a
n1
a
3
a
n2
∴
2S
n
n(a
1
a
n
)
由此得
:
S
n
n(a
1
a
n
)
<
br>2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
{a
n
}
的前
n
项和的
公式
S
n
2
(a
1
a
n
)n
(公式一)
2
因为
a
n
a
1
(n1)d
,所以上面的公式又可以写成
n(n1)
S
n
na
1
d
(公式二)
2
区分两个公式所需条件(师生共同)
(四)例题示范:
例1:在等差数列
{a
n
}
中,根据已知量求出未知量
a
1
a
n
n
d
s
n
5
100
14.5
95
3
10
50
-2
0.7
老师板书讲解第1个,其余两个让学生上白板完成
说明:
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公式中,含有
a
1
,d,n,a
n
,
S
n
五个量,已知其
中的3个量就可以求出余下的两个量。
例2:已知一个
等差数列的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此可以确
定求其前n项和的公式吗?
请学生思考,用哪个求和公式?
列出两个关于
a
1
和d的方程,再求解。
通过此例题,让学生体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如何根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求和
公式。
(五)学生练习:
课本习题:2题
(六)课堂小结:
1.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s
n
的推导--倒序相加法;
2.等差数列前n项和
s
n
公式的记忆与应用;
(aa)nn(n1)
S
n
1n
(公式一)
d
(公式
二) ;
S
n
na
1
22
3.
数列解题方法—方程思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