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教学设计

温柔似野鬼°
676次浏览
2021年01月05日 07:5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感恩石-游白水

2021年1月5日发(作者:褚廷璋)


等差数列前n项和
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堂课的设计是以个性化教学思想为指导进行设计的。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对教材部分内容进 行了有意识的选择和改组,为了体现个性化教学的
教学理念,在教法上,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 中心,以老师为引导,以小组的合作
为主要学习方式。课堂结构个性化,让学生在探究中展现个性,在合 作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
展。
在教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
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 得成功。
二、学生情况与教材分析
1、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等差数列的定 义,基本上掌握了通项公式,会
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解题,因此只要简单地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 就可引入新课;
2、几何能直观地启迪思路,帮助理解,特别是对于职中类学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
是处于模糊阶段,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
到了 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
揭示研究对象的性 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学习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应该与 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本课
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地观察、讨论、归纳、反思来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 知识,学会发现
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
(2)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能力目标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 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
观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


3、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 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
2、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1)复习
师: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 ,知道了“公差d=,通项公式
an=”(见黑板)
生:(回答黑板上的问题)
(2)故事引入
师: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怎样求?今天,我们主要探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公式。古算书
《张邱建算经》中卷有一道题:
今有与人钱,初一人与一钱,次一人与二钱,次 一人与三钱,以次与之,转多一钱,共有百
人,问共与几钱?
师生共同读题
师:题目当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1:第一人给1钱,第二人 给2钱,第三人给3钱,以后每个人都比前一个人多给一钱,
共有100人,问共给了多少钱?
师:很好,问题已经呈现出来了,你能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吗?
生2:用
a
n
表示第n个人所得的钱数,则由题意得:
a
1
1,a
2
2,a
3
3,
…,
a
1 00
100

只要求出1+2+3+…+100=?
师:你能求出这个式子的值吗?
生2:(犹豫片刻) 1+100=101,2+99=101,3+98=101…50+51=101,


所求的和为101×
100
=5050 .
2
师:对于这个算法,著名的数学家高斯10岁时曾很快就想出来了.
高斯的算法是:首项与末项的和:1+100=101,






第2项与倒数第2项的和:2+99=101,
第3项与倒数第3项的和:3+98=101,
……
第50项与倒数第50项的和:50+51=101,
于是所求的和是101×
100
=5050
2
上面的问题可以看成是求等差数列1,2,3,…,n, …的前100项的和.
在上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所求的和可用首项、末项及项数n来表示,且任意
的第k项与倒数第 k项的和都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从中你有何启发?我们如何去求一般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
通过情景引入活动、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
解释与 应用得过程,其作用就在于提升学生的经验,使之连续地向形式的、抽象的数
学知识的转变.构筑在学生 已有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基础之上的数学课程大大激发了学
生“做数学”的热情,数学课变得更生动、更 活泼,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新教材中增
添了一些数学史的知识,从课改的一些举措上我感到在数学教学 过程中,应适时掀起
数学史的教学盖头。向同学们介绍了《张邱建算经》和高斯及他的算法,讲课的过程
中适当插入数学史,为数学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营造浓郁的“人
文”氛 围.
师:设等差数列

a
n

的前n项和为
S< br>n
,则
S
n
a
1
a
2


a
n
?

生3:(直接给出公式)由刚才问题的结果可知< br>S
n

n(a
1
a
n
)

2
师:非常好,由具体的推广到一般,这也是研究数学的一种思想方法由特殊到一般,但是这
种方法是猜想、推测,是不完全归纳.数学公式的得出需要严谨的推理过程和相关的理
论依据.你能否推 导这个公式?
生4:
S
n
(a
1
a
n
)(a
2
a
n1
)
…+?(遇到困惑,最后一组怎样表示 ?是剩一项还是两
项?)
师:我们再回顾一下刚才解决的问题,共有100项,两两分组正好分为50组,


如果1+2+3+…+101=?n项时又应如何分组?最后一组应怎样表示?
生4(继续回答):1+101=102,2+100=102,3+99=102…50+52=102,5 1=
共有50组多出第51项
102(1101)


22
nn1
组,n为奇数时分成组还多一项
22
∴当 n为偶数时,
S
n
(a
1
a
n
)(a
2
a
n1
)

(a
n
a
n< br>)

n分奇偶性讨论,n为偶数时正好分成
22
1
n(a< br>1
a
n
)

2
当n为奇数时,
S
n
(a
1
a
n
)(a
2
a
n1
)

(a
n1
a
n1
)a
n 1

=
22
2
2
1

(a< br>1
a
n
)(a
2
a
n1
)

(a
n1
a
n1
)
22
2
(a
1
a
n
)

2
=
n(a
1
a
n
)

2
师:好通过分 类讨论我们得出了等差数列

a
n

的前n项和
S
n
公式,从所得的结果看无论n
是奇数还是偶数
S
n
的公式一样.那 么我们是否可以避开讨论n的奇偶性去推导呢?怎样
出现首末两项的和?
师:下面我们从一 个稍稍简单一点的等差数列来推导探讨(学生观察幻灯片上以等差数
列逐层排列的一堆钢管。)
师:如何求?
(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设想,如果将钢管倒置,能得到什么启示)
生:每一层都和上一层是一样多的。一共有8层,所以为8×(4+11),但一共有两堆,
所以为

师:那如果如下图所示共有n层,第一层为a1,第n层为an,请大家来猜想一下这个呈等差数列排列的钢管的总和sn等于多少?
生:



师:所以我们还可以如何求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生5:
S
n
a< br>1
a
2


a
n

S
n
a
n
a
n1


a
1

将上面两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得
2S
n
(a
1
a
n
)(a
2
a
n1
)

(a
n
a
1
)

=
n(a
1
a
n
)


S
n< br>
n(a
1
a
n
)

2
师:此种 方法简洁明了,且避开讨论n的奇偶性,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逆序相加法”,在
以后解决数列问题是也 经常运用“逆序相加法”,主要运用了等差数列下标等距性质.
(有学生举手)
生6:我用另外一种方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
S
n
a
1
 a
2


a
n
a
1
da
1
2d

a
1
(n1)d

=na
1


123

(n1)
d

=
na
1

n(n1)
d

2
师:这个结果对否?为何会有两个公式?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大家 一起发现
S
n

n(a
1
a
n
)
n

a
1
a
1
(n1)d

n( n1)
na
1
d

222
n(a
1
a
n
)
n(n1)
na
1
d

22
∴等差数列

a
n

前n项和公式:
S
n

师(总结) :我们得到了两个计算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由公式可知,只要知道< br>a
1
,n,a
n
,d

这四个量中的三个就可以求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
S
n
.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的过
程中,教师要指导 学法,把教与学的过程很好地统一起来,想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辨错、修正 ,突出过程教学.教师同通过问题情境或学习情境
以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问题的解决活动.
应用举例
例1
等差数列―10,―6,―2, 2…前多少项的和是54?
0,d6(10)4
解:设题中的等差数列为

a
n
< br>,前n项和为
S
n
,则
a
1
1
由题意得
10


S
n
54

n(n1)
454

2

n
2
6n270

解得
n
1
9,n
2
3
(舍)
∴前9项的和为54.
师(总结):已知量
a
1
,d,S
n
,求n,合理选用公式.
思想方法:方程思想.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直接运用公式加深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主要通过方程的思想进行基
本量的运算.注 意解题格式和规范.
例2
求集合
M

mm7n,nN

,m100

中元素的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
解:由
7 n100,

n
1002
,

n14,

77
由于满足不等式的正整数n共有14个,所以集合M中的元素共有14个,
将他们从小到大列出,得7,7×2,7×3,…,7×14,
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记 为

a
n

,其中
a
1
7,a
14
98



S
14

14(798)
735

2
答:集合M中的元素共有14个元素,它们的和等于735.
变式1:
Mmm7n,nN

,n100

分析:∵n<100,∴M中有99个元素,分别为7,7×2,7×3,…,7×99,
变式2:在1到100中被7除余1的正整数共有多少个?它们的和是多少?
分析:设m是满足条件的数,则m=7n+1,且m<100,
nN

或m=7n-6,且m<100,
nN



设计意图:
高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法,这要
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丰富 教学形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大课堂教学的研究性、
开放性和自主性,在开展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 的基本技能,将变式训练与引导学生感
悟反思放到同样的高度,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练习
课本P118 ex 1 (板演),2,3,4
小结:
(1)了解 等差数列

a
n

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思想(逆序相加法、分组配 对法).
(2)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两个公式并能灵活运用解决相关问题.
(3)研究问题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
(4)方程思想:基本量的运算.
课后作业:
P118 1(2)(4),2,4,5


关于戏曲-小学作文素材


幼儿园应急预案-毕业后的日子


写我自己的作文-原来我


牛刀小试-琴瑟和谐


天天向上童星-好听的个性签名


初伏-赵普


我一个人跳舞-办公室年度工作总结


停电通知-学期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