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复习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教案)

玛丽莲梦兔
873次浏览
2021年01月05日 08: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刘汉的保护伞-月季花开

2021年1月5日发(作者:上官云珠)


高三数学复习: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导方
法;掌握公式的运用。
2 .能力目标: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
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 、分析、类比的方
法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
综合和逻辑 推理的能力;通过从函数观点和数形结合去认识等差
数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数学文化价值):公式的发现反映了普遍性寓
于特殊性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 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通过
公式的运用,树立学生大众教学的思想意识。
二、课前预习:
1.等差数列的概念:
(1)等差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
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 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
d
表示。用递推公式
表示为
a
na
n1
d(n2)

a
n1
a
n
d(n1)
。一次函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a
1
(n1)d
;推倒方法:
a

a

d


a

a

d
(
n
-1)个等式

a

a

d




a

a

d
2
3
4
1
2
3
nn
-1
说明:等差数列(通常可称 为
AP
数列)的单调性:
d0
为递增
数列,
d0
为常数列,
d0
为递减数列。
(3)等差中项的概念:
b
成等差数列,定义:如果
a

A
,那么
A
叫做
a< br>与
b
的等差中项。其中
A
ab

2
a

A

b
成等差数列

A
ab

A
-
a
=
b- A

2
归纳与拓展一: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要抓住关键词和关键量; < br>2.运用递推关系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方法是累加法,等比数列是累
乘法;累加法和累乘法 是讨论递推关系的基本方法;
3.数列中的三项问题,注意中项的运用.

三、例题精析:
1.(课本P38习题4改编)


(1)在等差数列 {
a
n
}中,已知
a
5
=10,
a
15< br>=25,求
a
25
.
(2)试问154是否为此数列的项?若是说明是第几项;若不是,说明理由.
思路一:根据 等差数列的已知两项,可求出
a
1

d
,然后可得出该数列的通项公 式,便
可求出
a
25
.

a
1
+4d
=10
解法一:设数列{
a
n
}的首项为
a
1
,公差为
d
,则根据题意可得:



a
1
+14
d
=25
3
这是一个以
a
1

d
为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得
a
1
=4,
d
= .
2
335
∴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
n
=4+ ×(
n
-1),即:
a
n

n
+ .
222
35

a
25
= ×25+ =40.
2 2
思路二:若注意到已知项为
a
5

a
15
,所求 项为
a
25
,则可直接利用关系式
a
n

a
m
+(
n

m
)
d
.这样可简化运算.
解法二:由题意可知:
a
15

a
5
+10
d< br>,即25=10+10
d
,
∴10
d
=15.
又 ∵
a
25

a
15
+10
d
,∴
a
25
=25+15=40.
思路三:若注意到在等差数列{
a
n
}中,
a
5

a
15

a
25< br>也成等差数列,则利用等差中项关系
式,便可直接求出
a
25
的值.
解法三:在等差数列{
a
n
}中,
a
5

a
15

a
25
成等差数列
∴2
a
15

a
5

a
25
,即
a
25=2
a
15

a
5
,

a
25
=2×25-10=40.
解法三:由等差数列的几何意义可知,等差数列的图象是一些共线的点
由于
P
(15,33),
Q
(45,153),
R

n
,217 )在同一条直线上.
153-33217-153
故有 = ,解得
n
=61.
45-15
n
-45
评述:运用等差数 列的通项公式,知三求一.如果已知两个条件,就可以列出方程组解
之.如果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几何 意义去考虑也可以,因此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归纳与拓展二:
1.“知三求一”方法:
数列角度:(1)数列通项基本量代入
(2)数列性质
(3)等差中项
函数观点:一次函数
数形结合:(1)直线方程
(2)斜率公式
(3)向量共线
推广:类似方法可讨论等差和等比数列中“知三求二”问题
2.在熟练应用基本公式的同时,还要会用变通的公式,如在等差数列中:


(1)
a
n
a
m
(nm)d

(2)若
m,n,p,qN

,且
mnpq

a
m
a
n
a
p
a
q
.
2. 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 cm,最低一级宽110 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
差数列,中间两级的宽度分别为 , 。
分析:首先要数学建模,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求其解,最后还要结合实
际情 况将其还原为实际问题的解.
解:用{
a
n
}表示梯子自上而下各级宽度所 成的等差数列,由已知条件,有
a
1
=33,
a
12
=11 0,
n
=12.
由通项公式,得
a
12

a1
+(12-1)
d
,即:110=33+11
d
,解得:d
=7.
因此,
a
2
=33+7=40,
a
3
=40+7=47,
a
4
=54,
a
5
=61,
a
6
=68,
a
7
=75,
a
8
=82,
a
9
=89,
a
10
=96,
a
11
=103.
答案:梯子中间各级的宽度从上到下依次是40 cm,47 cm,54 cm,61 cm,68 cm,75
cm,82 cm,89 cm,96 cm,103 cm.
高考真题演练:
1. (2001全国理,3)设数列{
a
n
}是 递增等差数列,前三项的和为12,前三项的
积为48,则
a
1

S
3
前三项和为12,∴
a
1

a
2
a
3
=12,∴
a
2
==4
3
a
1
·
a
2
·
a
3
=48,∵
a< br>2
=4,∴
a
1
·
a
3
=12,
a
1

a
3
=8,

a
1
a
3
作为方程的两根且
a
1

a
3

2

x
-8
x
+12=0,
x
1
=6,
x
2
=2,∴
a
1
=2,
a
3=6
2.(2009江苏高考17题(1)设

a
n

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满足
a
2
2
a
3
2
a
4
2
a
5
2
,a
7
7
。 求数列

a
n

的通项公式。
(1)设公差为
d
,则
a
2

d
2222
,由性质得
3d (a
4
a
3
)d(a
4
a
3
),因
a
5
a
4
a
3
0
,所以
a
4
a
3
0
,即
2a
1
5 d0
,又由
S
7
7

7a
1

76
d7

2
解得
a
1
5

d2
,
归纳与拓展三:
1.数列计算问题基本方法:
(1)运用基本量建立方程组;
(2)运用等差中项和性质合理设元,简化运算;
2.三项成等差数列,可用通项公式,也可 简化为等差中项;已知三个或四个数成等
差数列这类问题,要善于设元,目的仍在于减少运算量,如三个 数成等差数列时,除了

a
,
a
+
d
,
a
+2
d
外,还可设
a
-
d
,
a
,
a
+
d
;四个数成等差数列时,可设为
a
-3
d< br>,
a
-
d
,
a
+
d
,
a< br>+3
d

3.(2008江苏高考19题改编:)(1)设
a1
,a
2
a
n
是各项均不为零的
n(n4)
项等


差数列{
a
n
},其前
n
项的和为S
n
.
(i)求证:数列


S
n


为等差数列;

n

(ii)若数列{
a< br>n
}中有连续三项成等比数列,证明数列{
a
n
}为常数列。
小结:
证明数列{
an
}是等差数列的两种基本方法是:
(1) 利用定义,证明
a
n
a
n1
d(n2)
为常数;
(2)利用等差中项,即证明
2a
n
a
n1
a
n1
(n2)
.
高考真题演练:
(设2008江苏高考19题(1 ))是各项均不为零的
n(n4)
项等差数列,且公差
d0

若 将此数列删去某一项后得到的数列(按原来的顺序)是等比数列.
a
(i)当
n4
时,求
1
的数值;
d
(ii)试探究
n
的所有可能值.
解析:①当
n
=4时,
a
1
,a
2
,a
3
,a
4
中不可能删去首项或末项,否则等差数列中连续三项成等
比 数列,则推出
d
=0。
若删去
a
2
,则
a
3
2
a
1
a

(a
1

4

2d)
a
1
4

d
a< br>若删去
a
3
,则
a
2
2
a
1a
4
,即
(a
1
d)
2
a
1< br>(a
1
3d)
化简得
a
1
d0
,得
1
1

d
aa
综上,得
1
4

1
1

dd
②当
n
=5时,
a
1
,a
2
,a
3
,a
4
,a
5< br>中同样不可能删去
a
1
,a
2
,a
4
,a< br>5
,否则出现连续三项。
2
a
1
(a
1
3d)
化简得
a
1
4d0
,得
若删去
a< br>3
,则
a
1
a
5
a
2
a4
,即
a
1
(a
1
4d)(a
1
d)(a
1
3d)

d0
,所以
a
3不能删去;

n
≥6时,不存在这样的等差数列。事实上,在数列
a< br>1
,a
2
,a
3
,
化简得
3d0
,因
2
,a
n2
,a
n1
,a
n
中,
由于不能删去首项或末项,若删去
a
2
,则必有
a
1
a
n
a
3
a
n2
,这与
d0
矛盾;同样若删

a
n1
也有
a
1
a
n
a
3
a
n2
,这与
d0
矛盾;若删去< br>a
3
,,a
n2
中任意一个,则必有
a
1
a
n
a
2
a
n1
,这与
d0
矛 盾。(或者说:当
n
≥6时,无论删去哪一项,剩余的项中必
有连续的三项)
综上所述,
n4

归纳与拓展四:
1.注意巩固研究数列问题的基本方法;
2.注意数列问题中归纳和递推思想的运用.
3.讨论和探究的方法同样适用于等比数列和等差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


四、课堂小结:
1. 数列的重点之一在通项公式,在数列的计算与证明问题上有两
种基本方法:


(1)运用基本量建立方程组;
(2)把
n(n4)
项问题转化为三项问题用中项公式和性质简化通项
公式的运用.
2.注意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整体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
合思想的运用.
五、巩固训练:
1. (2006年全国卷I)设

a
n

是公差为正数的等差数列,若
a
1
a
2
a
3
15

a
1
a
2
a
3
80< br>,则
a
11
a
12
a
13


a
1
a
2
a
3
153a
2
15a
2
5

a
1
a
2
a
3
80

a
2
d

a
2

a
2
d

80
,将
a
2
 5
aaa
13
3a
12
3

a
2
10d

3

530

105
。选B。 代入,得
d3
,从而
1112
点评:应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将 因式转化为只含首项和公差的式子,变元减少,因式
就容易处理了。

2. 在两个 不等正数
a

b
之间插入
n
个数,使它们与
a
b
组成等差数列{
a
n
},公差为
d
1
再插入
m
个数,使它们与
a

b
组成等差数 列{
b
n
},公差为
d
2
,则
d
1
= .
d
2
3.(07年上海模拟)在数列{
a
n
}中,
a
1
=3,且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
n
,点(
a
n
,
a
n1
)
在直线
xy3
=0上,则
a< br>n
=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后作业:

百二关河是指-青花瓷网站


患得患失是什么意思-吝啬


前恭后倨-社会心理学试题


统计图-挪威的森林影评


花朵体-英语课件网


梦到蛇-怜悯的近义词是什么


交通银行面试-裴寂


打折怎么算-瘦西湖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