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情况说明书-花千骨电视剧吧
课题
8自然之道
课
时
第2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等
词语
。
教学
(二)过程与方法:在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
目标
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点
教材
分析
难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点
教
PPT
具
教学
第一课时
过程
一、阅读单元导读。
1、指名读本组的导读提示,说说本单元的专题是什么,
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看看大自然
给了我们人类什么启示。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朗读全文
2、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自然之道”什么意思。
三、学习全文
1、“我们干了一件愚不
可及的蠢事”这是一件什么蠢事,
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一会儿我请同学上来表演
一下幼龟和嘲鸫。
2、指名表演,表演后评价,引导学生抓住“欲出而止、
踌躇不前”来
评价幼龟,并理解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抓住“突
然、啄、拉”来评价。
3、当我们看到
这种情景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自己读
一下课文的第4自然段,指名读,指导学生应抓住哪些词来读,
比赛读,指名分角色朗读,齐读。
4、师:我想问问刚才读导游的同学,你说说“叼就叼
去
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这
句话的意思。
5、再自由读全文,想想:我们倒底做了一件怎样愚蠢的
事。
6、
比较句子,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二次备课:
(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的事,好心办成坏事,说是愚不可
及。
重点句子的理解: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
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7、我们来观察一下插图,图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说。
8、课文的第6、7自然段就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自己读
一读吧。
9、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再默读课文,想象
一下,指名说一说。
如果当时你看到食肉鸟吃幼龟的那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写几句话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当食肉鸟吃饱后发出欢叫声时,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
情,指名说。
二、学习第8段
1、谁来读一读导游的话。
2、同学们,如果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
一定从这件事中得到了教训受到了启示,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得
到的启示。
3、学
生说完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
读提示,请找出‘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
生与我
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让学生齐读这句话。
三、总结全文
自由朗读
全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事。教给学生方
法,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
写作方法的指导: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中的
前后照应的写法,例如:颓丧——
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四、综合性学习
1、读课后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说说活动方式和要求。
2、与好友商议,如何开展这次活动。全班交流,教师提
出注意事项。
起因(1、2)想观察幼龟过险滩
板
书
设
计
小幼龟遇险,善意搭救
自然之道经过(3-7)好心酿
大错
众幼龟遇难,极力补救
结果(8)幼龟受到伤害
教
学
反
思
课题
9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课
时
第2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
教学
受
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目标
(三)情感态度于与价值观: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点
教材
分析
难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点
教
PPT
查找有关黄河的资料。
具
教学
一、初读课文 扫除障碍 理清脉络
过程
首先,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初读课文:
①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②想一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
然后讲什
么?最后讲什么?
③哪个部分是课文重点讲述的内容?你根据什么确定这
一部分是重点内容?
④把讲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的重点句子画下来。
教师通过巡堂查看,指名回答,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酌情
予以指导。
二、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1、把握重点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归纳
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
个方面的原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
间的关系”
2、细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段落,用笔勾画出能说明以上
问题的有关词句。
3、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议一议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课文中“一是……二是……”明确指出
了黄河变化的两个
原因,归纳一下:一是大自然本身的变化造成水土严重流失,
大量泥沙进入黄
河;二是人为的因素,破坏植物,造成水土流
失。第6自然段后面用了12个“越”字,具体地写出了这
两
方面相互作用的关系,水土流失形成的恶性循环:土壤的肥力
下降,造成农作物减产;农作物
减产了,人们就得多开垦荒地;
多开垦荒地植物遭破坏,又造成水土流失。这样循环往复,黄
河
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就更频繁。
4、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体
会这种恶性循环就
是前文所说的“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解除这一忧患的
关键是什么?
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
5、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归纳出科学家设
计的治黄方案的要点。通过抓重点词、句的读议,使学生加深
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二次备课:
三、回顾全文,落实重点
1、引导让学生再读
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黄河的变
化过程揭示得这么具体,使人读了课文就能清楚地了解这一变
化过程。让学生懂得文中主要是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如“黄
河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
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
8倍”,“从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达16亿吨”,“4亿顿沉
积在下
游河道中”,“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甚至
高出10米以上”,“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
里就有4000
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
这些确凿的发人
深省的数字使得文章内容具体生动,有很强的
说服力,黄河的“表现”怎不令人忧虑!人们再不注意保护
大
自然,将受到大自然更多的、更恶劣的惩罚。这些材料数据的
获得,靠的是作者平时的观察积
累。顺势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
心人,只要善于发现,仔细观察,注意积累,作文就有取之不
尽,
用之不竭的材料。
四、结合课文 讨论交流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要组织学生交流
讨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
(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惨重的,给我们的反思是深
沉的。警醒我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
自然的惩罚。)
3、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说
说怎样才能保护好大自然。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前适宜生存
现在忧患河人类资源破坏
课题
10
蝙蝠和雷达
课
时
第2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
,飞蛾,
蚊子”等词语。
教学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
目标
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重
帮助学生理解飞机夜航与蝙蝠飞行之间的联系。
点
教材
分析
难帮助学生理解蝙蝠探路,飞机上雷达导航的原理。
点
教
PPT
具
教学
第一课时
过程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示图,认识蝙蝠,介绍蝙蝠。
2.示图,认识雷达,简介雷达。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
(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
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
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呢?今天我
们通过学习来弄清楚。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
2.自由读课后作业题(1)中的词语,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
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3.处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按小组分自然段齐读课文。
要求读得比较流畅。
四、默读课文并思考:
1.初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2.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
容?用一句话概括。读后边讨论,边板书。
五、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分段:
1.课文该怎样分段?说说你的根据。
2.概括段意,拟出小标题。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读后要求说出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一段。了解课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
解答。
(二)阅读第二段。
二次备课:
思考: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
验,都是怎样做
的?试验说明了什么?给学生出示一表格,在
自渎的基础上试着填:
试验次数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第二段哪句话是主要的句子。
3.简介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叙述方式。
(三)阅读第三段。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围绕这句话,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再读课文。要求:
(1)读懂有关词语。
(2)说出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
3.学生口述蝙蝠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过程。
4.启发学生说出蝙蝠的嘴所具的特殊本领“发出超声”,耳
朵的特殊本领是“接收超声”。
5.科学家揭开的秘密回答了课文前面提出的这个问题?
6.练习朗读。
(四)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要求学生根据上段学习方法
进行自学)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夜航的飞机是怎样靠雷达探路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
题边读边填写)
3.这段的叙述回答了前面课文提出的哪个问题?
4.练习朗读。
5.总结。同学
们学得真好,这个板书是我们师生共同完成
的,课文开始提出的问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已经完满
地解决了(边讲边擦掉“?”号)。
(五)看课题,引导学生说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六)启发学生联系课外阅读中了解的有关仿生科学的知识进行
交流。
板
书
设
计
蝙蝠和雷达
提出问题
进行试验
反复研究
课题
11大自然的启示
课
时
1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8个生字。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
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
教学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
目标
示和启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重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点
教材
分析
难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
点
教
PPT
仿生学小资料,动物特性。
具
教学
一、导入
二次备课:
过程
本组的前三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从这三篇课文
中明白了什么?
二、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同位互读,教师适当检查。
2、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自主学习:按照阅读提示来自学。(1)每篇短文主要
讲什么?(2)从中受到的启示。(3)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
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交流感受
1、交流感受深的句子,交谈受到的启示。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
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可请学生画生物链的图来帮助理
解。
枯枝败叶(增强)土壤肥力(增多)森林、灌木、野草(增
多)昆虫、兽类、鸟类(捕食)害虫(吃)森林、灌木、野草
2、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现
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
制出了具有各种性能的优良飞机”交流相关资料。
四、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朗读全文,回顾学习过程,小结学习收获和学习方法。
推荐仿生学读物,继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板
书
设
计
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课题
语文园地三
课
时
2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高倾听,应
教学
对,
表达等语言能力。
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
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点
教材
分析
难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点
教
PPT
具
教学
第一课时
过程
一、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1、20
00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
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木手制四弦的乐
器,——
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2、早先澳大利亚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驼鸟等少数的动
物。1859年英国移民带去了20多只兔子,到澳大利亚。那里
没有虎、豹、豺、狼等食肉动
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
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到了19世纪末,兔
子
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
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
失。很长时间人们
对兔子的逞区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了一种针对兔子的
粘液瘤病毒,它
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连接死去,这
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
事,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
物之间,它们的关系是协调统一的
,哪个环节上失调就会破坏
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二、全班交流
三、我的发现
1、读一读,自己悟一悟。
2、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
第一组:“终于”说明科学家解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
容易的,是经过反复实验的结果。
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
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伤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朗读时注意这三个词语气要稍重一些。
3、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句子中的两个句子的意思基<
br>本是相同的,但每组中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我
们平时阅读文章和说话时,要注意词
语在表情达义上的作用。
二次备课:
4、举例子:你还能再举一组这样的例子吗?
四、日积月累
1、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2、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
教师适当点拨。
3、多种形式积累:自己背,互相背,齐背,指名背。
4、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让学生说一说。
三、展示台
展示自己办的
手抄报或自己读的有关仿生学的书。交流一
下是否受到启发,自己想根据大自然的什么发明点东西,为我
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
第二课时 习作
一.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1.让学生用十分钟时间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2
.小结: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学习中的发现,或
活动经过,或心得体会,你在哪方面感受最深,最
有话说就写
哪些方面。
二.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同位相互修改,完善初稿。
四.习作展示,共同评议、修改。
五.再次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认真誊抄自己的习作。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