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拓展阅读:高尔基《童年》(节选)
高考艺术类分数线-美丽英文
《童年》节选
高尔基
有一天,阿廖沙从后面的楼梯跑下来,看见一个小女孩
坐在楼梯上哭,她找不着家了。
阿廖沙认得这个小女孩,她是楼下的一个女住户的孩子。她家的女厨子出
去了,没把门关上,
小女孩走到这座从没来过的楼梯上,就迷了路。阿廖沙把她送回家去。
小
女孩的母亲看见她的女儿跟阿廖沙一同回来,觉得很奇怪。问清了是怎么一回事,她
就对阿廖沙说:“多
谢了!”又说:“你要我送你一点儿什么吗?”
阿廖沙说什么也不要送,假如她肯借一本书给他读读倒
好。小女孩的母亲微微一笑,从
桌子上拿一本书给他。
“你的手可没洗干净呢。”她皱一下眉头,这样说。
“唉,这句话她尽可以不说。”阿廖沙离
开的时候想,“假如她也要擦铜器,刷地板,劈
木柴,她的手也不会比我的手干净。”
阿廖沙
把书藏在顶楼上。到了星期六,他上去晾衣服的时候,就拿起来读,一开始读就
叫书给迷住了。他站在天
窗旁边读下去,一直读到身上有点儿冷起来。等到晚上,主人们做
晚祷去了,他把书带到厨房里去读。他
读得那么专心,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忘记了。
门铃响了。阿廖沙虽然听见铃声,竟没能马上想到是谁在拉门铃。
保姆从屋里跳出来,大声地嚷,“你聋了吗?他们拉门铃啦!”
阿廖沙满厨房跑着,要找一个地方把书藏起来,结果他把书塞在炉灶下面,赶紧去开门。
“睡
着了吗?”主人一进门就严厉地谴责阿廖沙。主人的妻子一面踏上楼梯,一面抱怨
着,说阿廖沙害她着了
凉。
老太婆絮絮叨叨地骂着走进厨房去,一看见那支燃尽的蜡烛,就叫起来:“瞧,一支蜡
烛
全点完了,他不是要把房子也点起来吗?”
三个人都上前来,盘问阿廖沙在做什么。阿廖沙一声不响,他怕老太婆发现那本书。
吃晚饭的
时候,主人们还在责骂阿廖沙。可是阿廖沙知道,现在他们骂他,只是为了解
闷。阿廖沙觉得他们这些人
,跟他刚才在书里读到的那些有力量的高尚的人相比,显得多么
渺小和可笑。
主人们吃完饭,睡觉去了。
这时候,阿廖沙悄悄地起来,从炉灶底下拿出书来,走到窗前去。
夜色清朗,月光正好
照在窗上,可是阿廖沙怎么用劲看也看不清小小的铅字。他想了想,从架子上拿下一
个铜锅,
把月光反射到书上去。但是没有用,仍然看不清楚。于是他爬到屋角的台子上,
在神像前的
长明灯下读书。后来他倦了,就倒在台子上睡着了。
老太婆的叫喊声把阿廖沙惊醒
了。她手里拿着书,使劲用书打阿廖沙的肩膀。她气得满
脸通红,狂怒地摇着头。
“这本书完蛋了,要被她撕了。”阿廖沙担忧地想。
第二天早晨,主人一家都聚在一起,翻着
那本书,细细地看。主人疑惑地嗅嗅书页,说:
“还有香水味呢,真的……”
接着就严厉地追问阿廖沙,书是从哪里拿来的。
阿廖沙镇定地说,书是神父的。
大
家又把书细细地看了看,很不满意阿廖沙的回答,认为神父读小说是很奇怪的。不过
这样的回答总算使他
们安静下来。侥幸得很,那本书也得救了。
这个院子里住着一个名叫西陀罗夫的兵士,是个勤务兵,很
瘦,净是骨头,总是很忧郁
的样子,说起话来声音很低。阿廖沙跟他合得来。
阿廖沙把书拿到
西陀罗夫那里去,请西陀罗夫替他保存。西陀罗夫把书接过来,默默地
打开小衣箱,拿出一条干净毛巾,
把书裹起来,藏在箱子里。西陀罗夫对阿廖沙说:“别听
他们的话,上我这里来念好了,我不告诉别人。
你来的时候,如果我不在,钥匙就挂在神像
背后,你打开箱子拿出书来念好了。”
但是老太婆
起了疑心,她盯着阿廖沙,不让他上西陀罗夫那儿去。阿廖沙呢,老怕西陀
罗夫把书丢了,又怕他把书弄
坏。
最后,阿廖沙只好把书送还那个小女孩的母亲,并且努力克制自己,不去想她那些贵重
的好书。
每天吃早饭以前,阿廖沙要到一个小铺子去买面包,那个铺子出租彩色封面的小书。阿
廖沙就去
租来读,一本书要付一个戈比戈比:俄罗斯等国的辅助货币的租费。
阿廖沙读书,不在柴棚里就在顶楼
上,那两个地方都冷,都不舒服。有时候他禁不住书
的引诱,就在夜里起床,点起蜡烛来读。老太婆发觉
每天夜里蜡烛总要短一些,就用一根木
条把蜡烛量好,做好记号,第二天早晨再量,看看蜡烛短了没有。
如果短了,老太婆就狂怒
地叫骂起来。
老太婆老是在侦察阿廖沙。她一发现阿廖沙读书,就把
书收去毁掉。可是阿廖沙想尽方
法读书,他读书的热望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高尔基《童年》简介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写的是高
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
段时间生活断面。
《童年》讲述的是孤独孩童“我”(阿廖沙)
的成长故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
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
,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
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
没落而趋向灭
亡的过程。小说通过“我”幼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叙述,实际反映了作家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
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社会画卷。
《童年》这部作品是高尔基童年的真实写照,并不是一个纯属虚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