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余年寄山水
513次浏览
2021年01月06日 01:2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大学英语四级准考证-异想天开成语接龙

2021年1月6日发(作者:梁树权)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
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生 动的描述,在我摇
头晃脑地为学生朗读《燕子》一课时,却发现学生们并没有被我的激情、被
书 中的文字所感染。为什么呢?燕子可是学生们经常见到的,而文中又描写
得这么形象、这么可爱,怎么会 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呢?就在我产生疑问时,
我发现班里多半学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原来,窗外正有几只 燕子在叽叽喳
喳,我突然意识到,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把书中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观
察体验 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看风景、学会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时的 歌谣被孩子们快乐
地哼唱着,在阳光下,在校园里,学生们尽情地寻找着燕子的足迹,品味着
字 里行间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风景的异同。“老师,你看,小燕子真长
着剪刀似的尾巴。”“老师,你 瞧,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飞过,跟书中写的
一样。”看着孩子们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的小脸,我的心情 豁然开朗。

第二天上课,我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课文非常有感情地
背诵了。看着他们摇头晃脑、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领悟──课堂
教学是一个用生活验证和丰 富知识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一个诗意的旅程,
教师应是一个称职的导游,而真正看风景的人是学生。记 得有一首歌唱到:
“风景这边独好,祖国分外妖娆。”而我想说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
灵去看风景,风景哪边都好,生活无限美妙!

《2.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 一起,
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
读自悟,发 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
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 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


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 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
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 br>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 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
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 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
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 为探求两
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
热情得以升 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
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
《春》,使古今诗文得 以整合。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
的脚步近了。”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 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
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
缩, “文”是“诗 ”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
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另外,新旧知识的整 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课前谈
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课终
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有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3.荷花》教学反思
自提倡素质教育到全面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
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阅读教学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课堂活起来了,个性突
出来了,创新多起来了,这是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但纵
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案例不难发现人们对“课改”环境下教 学还存在着一些误
区。前不久在我集团总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来
我 校送课,教学了三年级的《荷花》。教学中体现的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
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留 下了宝贵的启示。



一、重基础,“写字教学”贯穿始终

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写字教学”常常被
人 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
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 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
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在于老师的课上“写字教学 ”不仅受到了重视,
而且贯穿在整 个教学过程中。

如于老师在导入新课后即 板书课题,他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一起
看一下„荷花‟怎么写的”。随即在黑板上书写,“„荷‟ 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
„何‟字”。“现在我一起读题目。”这样的写字教学一点不刻板又起到了识字 的
效果,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过程中的也是这样。
于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 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把
自己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个学生写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冒出来”
中的“冒”字。于老师相机进行写字指导。“这位同学„冒‟字写得很好,很正确。
对 学生的好的写字习惯给予表扬,激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写字“„冒‟字的上部的
两横不封口的不要写成„曰 ‟字,随后又书写„帽‟字”,“这个字很形象,你看眼
睛上(书写„目‟)戴着一顶帽子(画个半圆, 再画两横作帽沿),帽口是不能
封死的,又因为帽子是布做的要加个„巾‟字 旁,这就成了一个„帽‟ 了”。形象
的“字理教学法”即教会了学生识字,更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是真正的“为
学生 终身发展服务”。课程最后于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书写了一遍,
提出了一些注意点,并让学生认 真描红才结束此课。

二、读书要读出“味”来

以前的阅读教学 往往以“讲解”为主,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权利,
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则因追求“创新”和 “个性”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
机会。《荷花》的教学为“呼唤回归阅读权”的阅读教学留下 了深刻的启示。



教学中于老师介绍了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 散文语言清淅流
畅,平实淡雅,写景状物细致优美,耐人寻味。然后说:“《荷花》就是一
篇描 景的„美文‟,我们要能读出他的„美味‟来”。这给阅读教学下了一个总的
要求,然后又介绍方法说: “古人把读书叫估„煮书‟(板书),书越„煮‟才越有
„味‟”。在“煮书”过程中,于老师分三步走 进行教学。首先是熟读课文。“现
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板:熟读) 。”在
读书过程中于老师边巡视边指导让学生读进去,然后指名几位同学读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要求学生再品读课文。

“同学们,请你们 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板:“品读”),把你认为写得
好的句子或语句划出来。”“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划 得认真,再请你把自己体会
的内容批注在旁边。”这里于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继续“煮书”,深入“体味 ”。
在“品读“的过程中于老师让学把一些好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当“品读”告一段
落后,让学 生共同交流从划出的词语中“体味”到了什么,并让学生练习如何
把体会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品读”逐渐进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
越来越美了。如:

一个同学在课文第一部分划出了“赶紧“这个词,并说到:

“我体会到 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时也好像„闻‟
到了塘里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 极了。”(赢得了同学们一阵掌声)。
于老师继续引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他试着读 到:“赶──
紧──”(“赶”字读得很急切,“紧”字则舒缓,赞美的读出)。

于老师这时竖起了大姆指,然后又带领大家读了两遍。此外于老师还引
导学生“品读”了“挨挨挤挤” 、“冒”、“饱胀”、“翩翩起舞”等关键词语及第四
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在细细“品读”读出“味” 之后,于老师再让学生美美地


读课文读出“美味”来。(板“美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 于老师给予指导,并范
读,如第四自然段要轻声读,用气读,带着想象读。通过于老师的引导学生
不仅自己陶 醉在优美的文中,听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三、适当的“创新”

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创新”是好事, 是课改倡导的核心,
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
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
求“创新”,没围绕文 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前面叙述中我
们已经感觉到了在于老师教学中,学生通过“熟 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
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 与“文本”
相贴切。

再如,在教学到“有的还是花骨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 破裂似的”一句
时,于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说说“花骨朵”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含苞未放”、“含苞欲放”,还有的学生道:“含苞羞放”,这时于老师又竖起了大拇指夸她
想得好,既贴切,又 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
像这样“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多处 ,每一处都让我感觉到“油然而
生”,“水到渠成”。这才是课改体现的“创新教学”。

以上三点是笔者听课后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于老师的课展示了教学艺
术的无穷的魅力,表达他 对阅读教学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
探究体会。
《4.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 br>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设计了了解美景中悟情的教学思路:

1、泉水的特点。特点:绿、深、清。
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 ( )。水是那样
清,清得就像 ( )。从而 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
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学生给老师们介绍珍 珠泉的水有多美,
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有趣的水泡。

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在学习水泡的形时,
我采用了 评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的朗读之中感受重点。这样既可以锻炼
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 己对课文的理解。接着我借助学生的
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了水泡的形成过程的有趣。在这我为学生表达的 训练创
设了一个情景:“小水泡们,你扑哧一笑想说什么?”为学生的朗读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在学习水泡的颜色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读懂了什么?但我发现
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的标点的问题学生病 没有真正得到重视,所以耽误了时
间。设计时可以改为找了两个同学读,在第二个同学读时我告诉了它读 的技
巧,一方面是为引起其他同学的重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水泡的五颜六
色。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
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 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
需要。

这时我设计了:你想对 珍珠泉说些什么?作者说了什么,找到文中的话,
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强调更多的是前半 句。为此我为学生设
计了一个重走作者童年走的小路去打水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水给自己带来
的快乐,从而达到赞美家乡的情感。这一部分中学生的情绪被充分的调动起


来了。顺理成 章的设计了一首小诗,让学生尽情的表达。

《5.翠鸟》教学反思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
时,抓住颜 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
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 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
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 鸟羽毛的
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
按照注视、 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翠鸟就蹬开苇秆,像
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 处飞走了。“蹬开”、“像箭一样”、“叼
起”、“贴着水面”说明都是一刹那之间进行的。这几个动作 联系在一起,突出
了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
练 ,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

1、我引.导学生先借助拼音自己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再进一步弄清
楚每一句、每一段写了什么。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翠鸟小巧、美丽、可爱的样子,以及巧妙、神速地捉鱼的动作。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始终
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 思考、想象。在这个基础上,把个人读懂的或有疑
问的地方讲出来,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同时,结合形 象直观生动的课件帮
助学生理解翠鸟捕鱼的动作敏捷和翠鸟外形的关系。

2、指导朗读、背诵: 指导朗读,采取范读、引读等多种形式,朗读
和议论、理解相结合,在 读中感悟。朗读翠鸟外形特点时,可以读得稍慢,
轻柔;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可以读得适当快一点, 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

背诵要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先弄清每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及 句子
的顺序,可以板书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记忆。


《6.燕子专列》课后反思

一、“阅读”的层次要清晰

把教学感受深刻、有创意、效果好或失败的课例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的喜人 变化如实准确地记录下来,并分析、研究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教师
解决具体教学问题。在教学第三段时,由 于是四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
知状况,我调整了教学的内容。在充分理解“人们为燕子作了什么?” 这一问
题后,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去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
和自己的过程 中,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呈现出来。但
是,在今天的展示课中,由于是四年级的学 生,在第三段的理解上,层次不
够清晰。应该是“自读──交流──再读──展示读(评价)”的过程, 而在实际
课堂中,将“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再读”进行了两次,这没有必要,并且没
有起到 深入理解的作用。因为学生在第一次交流中,已经是十分充分了。所
以“读”的层次显得不是很清晰。

二、抓住闪光点,推动教学进程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
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 科。它们共同打
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
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
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 律。这是我要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
学。

当然,教师的教学设计是“ 死”的,而课堂上的学生是“活”的。有时候,
我上课上考虑的只是教案、环节、过程。其实,更重要的 是学生学习的状况,
应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
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发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


越大。

这节课一下,有的老师就对我说:“杨老师,你上课真有激情,整个身
心和课堂融 进去了。”、“你的过渡语是这样的自如,对学生的评价很有针对
性,具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有发展 ,让我们听得有意思,不疲劳。”其
实,这也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 动学生
的兴趣,把课改专家的思想转化为教学实践,产生的良好的效果。只有平日
里有了丰厚的 积累,才能让一节语文课上得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师生共
长。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 节制地乱砍滥伐树
木,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
庄 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从而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
衡。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 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
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因此,在备课时我 把“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
的道理 ”做为主要教学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在读准字词并初步感受
课文内容后即以“老师想提一个问题 ,这节课我就提一个问题。你们有信心
答对吗?要想答对我的问题,你们得好好读读课文。该怎么读呢? 你们先猜
猜我会提什么问题,按你们猜的问题使劲儿钻研,钻研得越透彻越好。”在
学生再读课 文后接着揭示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本想借
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真地去读 课文并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
蕴含的道理,然后再以“如果这个小村庄还有人活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
来进行说的训练,最后再进行一些拓展练习,为学生补充一些资料。可惜,
正当大家深入地 理解课文时,本节课却不得不戛然而止。

课后一直觉得很遗憾,留了个小尾巴。但细细一 想,对于三年级的学生


来讲,这样的一篇言简意深的课文要想在40分钟内既深刻地去领 悟每一句
话所蕴含的道理又能感情地朗读也决非易事。要想训练得更扎实,只能慢慢
地去引导, 反复地去体验,深刻地去感悟。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只有在挫折 与困顿中不断
反思才能成长,但我是个唯美的人,当好一名教师,拥有一节无撼的课是我
永远的 追求。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8.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第六册教材的
课文, 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写的。考虑到在一节课里要基本完成教学
内容,我为四年级的孩子选择了这篇 比较短小浅显的课文。尽管评课的老师
给了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但我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保留自己的 判断!老
师们为了鼓励我才尽量说优点,我自己知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
憾。这只能 说明,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现场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
而思考和实践是走向成熟的捷径。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课的过程全部摄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
的话,一定 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落
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预料的不一样的。每个
人对文本的 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
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 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
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 心中
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和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筝”飞得多远,


“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在教学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全
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让 学生说感受的环节,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从
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上来看,学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 句,而是写工程师和
工人们沉默的话。在对学生学情的估计和及时调整策略上,我显然缺乏教学
机智。我想在探究“工人们和工程师为什么叹气”这个问题前,还是应该先让
学生解决“马蹄形”是什么 形状,从而对课文意思有一个初步的概括和了解。
在引出“有必要让树,还是把树砍了吧?”这个问题, 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
的争辩思维,更有兴趣地去读书。

因此,教学是要 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
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最要紧的是现场灵活的调控 能力。在细节上,还有
很多毛病,比如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紧张,说明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对多媒
体课件的操作不够灵活,导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张幻灯片提前放了出来;对时
间的控制不够完美,导致教 学出现了几十秒的多余时间,又让学生提问,使
教学又终点回到了起点;对板书的设计虽然比较有新意, 但是当时考虑到时
间,漏了“和谐画卷”这几个词,我想如果加上,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辛苦的过程里,我们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课题、上课都是一
样。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 :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吧!在过程里,我们感受着
快乐!同时我也要感谢我们这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9.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教后记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
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 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以为课
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 特点。同桌对
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
教师在 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
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 执,不听劝。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


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学生认 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
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经过这两次
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
提高了理解能力,寓 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
解。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 国时候,魏王想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季梁听到这个
消息后,连忙从半路折回,衣服褶皱了也来不及烫洗弄 平,满头的尘土也顾
不得掸掉,匆匆忙忙去谒见魏王。他先说了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故事讲
完,又对魏王讲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你一动就想称霸为王,一举就想取
信于天下,依仗着大王的国 土广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扩充疆域,
抬高声威,大王这种不合理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 为王的目标就越远了。
正好比想到楚国去而向北走一样。”教师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出处跟学生一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后,很多学生来打听书名,来借书阅读。我
想这已很好地达到了教师 的预期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导
高年级学生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

《9.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 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
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 兴
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
与意识强烈,发散 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
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 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
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 br>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 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
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 习的
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
问题为切入点 ,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
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 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
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 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
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 重现,
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 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
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 ,
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 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
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 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
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
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
孩子读懂了故事,体 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
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 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
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 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
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 一个同学们不
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
这些 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
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 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
析、及时指出。

《10.惊弓之鸟》课后反思

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才刚刚三个星期,面对这个熟悉而 又陌生的的工
作,让我感觉束手无策。从没有教过语文课,很少接触小学生这一群体,每
当拿起 语文书,翻开其中的课文,脑子里一片糊涂。幸好对我们新老师,学
校给我们安排了两个师傅,从教学和 教育两个方面指导我们。

有了老师的指导,这并不意味着坐享其成,自身的努力同样很重 要。记
得我们的研训员说过,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肯定能成
为一名优秀的 老师。在我们的印象里,通常会觉得:上一节好课,最重要的
是备课和写教案,往往忽视了对课后的反思 。在三个星期的教学过程中,我
就体会到了写好课后反思,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9月16日,松江区的研训员来我们学校听新老师的课。知道这个消息
后,我很是着急,我要怎样才能把 《惊弓之鸟》这节课上好呢?思考来思考
去,都没有一个好思路。包老师感觉到我的为难,于是她决定上 这节课让我
听。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好老师是如何把握课堂,一 节课上下
来感觉行云流水一般舒畅。而自己上课时总是磕磕巴巴的,有时怕漏这个又
忘了那个。 不过我也并没有灰心,作为一名新老师,关键是如何让这一堂课


顺利地按照先前的准备上 下来。《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我想我们在
第三课时已经学习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何不引导 学生们从他们了解的成
语入手,来导入我们的新课呢?接下来,对课题这个成语进行解释,接着开
始文章中生字词的学习。

我把这个想法与包老师讨论了一下,包老师说,如果 一个老师在备
课时要求学生学习某一个知识,那么老师的知识储备量一定要比学生的多很
多。比 如我要学生们说说他们知道的一些成语,可能学生的成语储备量并不
多,那老师就应该有意识的教他们一 些成语,作为积累。不仅如此,我用的
是质疑课题的方式开始新课文的学习,那么这个对于课题中一些字 的解释,
在学生还没学习这课之前,他们能回答的很好吗?包老师说,我可以按照自
己的思路去 上,看看到底学生的反应如何?

上完课了,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问题。的确,学生们真正 能说出来的成
语不是很多,如果我仅仅是简简单单地不做总结,那么设置这一环节就根本
没有任 何意义了。对“惊弓之鸟”中惊,弓和之的解释都不是太理想,尤其是
“惊”这个字。通过实际教学,我 了解到备课时一定要考虑某个教学环节的可
行性,不是简单的随便想个方式,避免到上课时,才发现不能 很好地运用。
在生字词的学习中,我用了“换一换”,“用近义词解释”的一些方式,感觉效
果 还是挺好的。对于“能手”这个词的解释,还拓展到提问学生,问他们知不
知道还有什么别的能手?“刘 翔是跨栏能手,姚明是篮球能手”,用学生们感
兴趣的方式,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下来的感觉还是挺好的,但学生们到底能掌握多少
还是通过检 测才能反映出来的。以后,上语文时,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更有
新意,抓住学生的兴趣,才能抓住学生的 注意力,才能更好的把握这一节课。

《11.画杨桃》教后反思


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新课标》,学习之余,我总在想:怎样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上出“新”意?于是我开始苦苦地思索。对于《画杨桃》一课,
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 ,肯定很枯燥,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文章内容看上去
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 样设计既能有新意,又能
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我反复揣摩,终于想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
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 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
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
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上《画杨桃》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
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 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因为我认为:孩子们
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 此,老师没有向学生
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 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
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 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
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
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
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至 于“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
意识到。根据这种情况,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 教育的重点,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
是各个学科的共同责任。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 面并不
亚于一些自然科学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时,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
变学习方式, 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
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于是我改变了以教师
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阅读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为了上好《画 杨


桃》,我特地从水果市场挑选了一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
让 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致很高,都转过身静静地
画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 老师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
关课文。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 明了作画的目
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
亲身 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
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 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
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 像文中的“我”那样
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
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为此,我以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
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 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
的空间,凋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 培养实践的兴趣,
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
是 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 ,老师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并把学生
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让学生“以作品的作 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
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一环节我觉得很有效果,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联系课文
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 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
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老师还教给了学生一种普遍有用的 阅读方
法。不仅如此,老师还把上课初几个同学的质疑,回归给提问题的同学,学
生已经能够回 答当初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


讨论“相似”和“一生受用 ”的含义。最后还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
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于 是,一篇浅显的文章,讲出
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大道理。

语文学科的复杂性, 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必然
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 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
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画杨桃》一课的教学,虽然教师自
始至终没有提出直接指向内容的繁琐问题,就连过度性、提示性、点拨性、
引导性的问题也提得很少, 但文中所有的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自主的读、思、
说得到解决,没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节细部, 但课文的语言、结构、
内涵、重点都已一目了然。整个课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酝酿着静
静的读思。

《12.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开 发学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创设一个类似情景:如何
用最少的钱装满整间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 我就放手
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
考,在大体 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 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开阔学生的思维。如:画出《山深藏古刹》《十里传蛙鸣》 。

《13.和时间赛跑》教学随感

本文讲的是“我 ”因外祖母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的一席话的启示
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为 什么要珍惜时间;从和时间赛


跑的经历中,“我”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启示人们:虽然 “光阴似箭,日月如
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学生通过对文中讲的几件事的分析、体会,很容易就感悟到了 文中所蕴
含的道理。但是,语文不单纯是传播知识,还担负着育人的任务。现在学生
中存在着做 事拖拉的现象,令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这一课正是解决这一现
象的良好的载体。于是,我在学生读懂课 文后,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
的感受,使学生了解到时间流逝得飞快,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等人 ,时
间像金子一样珍贵等特性,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珍贵,引发学生惜时的情感。
然后,我请学 生就如何赛过时间展开讨论,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反思,
激起他们改掉陋习的决心。接着,我又让 学生就自己对珍惜时间的感悟,编
写出自己的惜时名言。此语一出,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很快学生自编 的名
言诞生啦!其中,刘灿、褚奇龙、刘春雷、刘瑞等同学的最受大家青睐。为
了鼓励同学们敢 于创新,我请这几位同学把自己的名言写在黑板上,并大声
地宣读给大家听,宣读时要求要有鼓动性。我 想,就这么算啦。这个启示,
在学生的心中会淡化的,一部分学生会遗忘,旧病复发。于是,我请我们班
学书法的两位同学把这几则学生自创的名言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上,
时刻勉励着学生。同 时,学书法的同学的学习成果也有一个展示的机会,会
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真是一石二鸟!一直以来 ,我就想改变一下现在的
课前起立问好的方式。现在机会来啦!我就把文中的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其中的“你”改为“我”,作为我们班的课前激励语,
提醒、激励学生惜 时,勤学。每节课前,当班长领呼:假若──,全班学生
齐呼:我一直和时间赛跑,我就可以成功时,孩 子们的眼中分明透露出自信
和勤学的决心

《14.检阅》教学反思

《检阅》是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

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检阅时让
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 。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非常突 出。特别体现在细致的心理描写
上: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 加
检阅这个难题。因为队员们既希望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
家的好伙伴博莱克 ,这让大家左右为难。最后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
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 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
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从中,一群善良、纯真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
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
平等权利,作为残 疾人,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博莱克一样,自尊、自强。

分析教材后,我又走出教材,面对学 生,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还
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检阅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事,课文中所 描述
的事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其次,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很多学
生大概意思都读 不懂,更不用说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文内涵了。再者,课文
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直白的叙述,都是隐含 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
才能读懂。考虑到这些,我在教学中,努力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
交流,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自由、开放、弘扬个性
的对话。让学生在一 次次的对话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
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 得思想启迪。

一、让学生与课程资源对话

在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寻找、充分利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课程
资源。
< br>如: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的录像。放完后,
请学生说说感受。录像的 播出,学生一方面理解了检阅的意思。更重要的是


通过看录像,让学生感受阅兵式的庄严 、隆重的场面,让学生明白这是多么
重大、要求又是多么严格的事。同时,为后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做好铺
垫。事情这么重要,怪不得孩子们会犹豫不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同时,这
么重大的事也 让博莱克参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们做出这一决定的伟大。

结束教学之前,我又播放了《 千手观音》的表演片断,孩子们看得那么
专注,那些残疾人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和力量又让他们深深地震撼 了,使他们
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
内在需要,师生对话就 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在课文描写的第一个场景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 模拟的教学方式。在
老师的朗读中,学生马上进入了创设的情景,表情、心理活动随着文本内容
而变化,大家都在为遇到的难题苦恼、思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听边
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文本 中重点的词语;在师生进一步的交谈中,学生
完全进入了儿童队员的角色,体会了他们矛盾的内心世界, 对课文有了更深
入的思考。如:课文第六自然段是连续六个问号的句子,这静止的画面更是
孩子 们思想斗争的矛盾的焦点,思想的高潮。老师随着学生的每一句朗读,
引导他们以儿童队员的角色深入到 文本中,入情入境地体会人物感情,体会
他们的想法,体会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体会他们善良的心地 ,并通过有
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就这样,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下,与文本无数次 的对话,真正走进了文本,
融入了文本,知识、技能目标自然达成,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情感自然萌< br>发,价值观又得以提升。


三、让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

老师带领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
融、心灵与 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说”得其法,尽情展现学生
的个性与学习智慧。

在课文描述的第二个场景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的采访,这种形式深
受学生的喜爱,他们兴致 勃勃地选择当起了小记者,当起了博莱克,当起了
现场的观众,设身处地想,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与文中的人物进行
了一次次对话。这时,学生在感悟、体验、交流中,已经自然进入特定的情
境之中,情感也完全调动起来了,与文中的博莱克、观众思想感情产生强烈
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 对博莱克油然而生敬仰、赞叹之情,同时,在前
面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对本课的难点,最后两句 话:“这个小伙子
真棒!”“这群小伙子真棒!”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此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他们的表现投入而到位,感悟也越加丰富而透彻,在动情的朗读中,学生的
心灵得以飞扬,生命的活力 得以焕发。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让学生与文< br>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
情感共鸣,形成独特 的阅读体验。但是,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
课的教学中,我准备的《波兰国歌》不知为何无法 正常播放,所以无法给学
生的朗读营造那种隆重、热烈的气氛;另外,由于有些教学环节还不够紧凑,< br>以至教学时间延长了两分钟。

《15.争吵》教学反思

讲课前一天我见到了学生,个个活泼好动,老师说一句他们接三 句。面
对这样的纪律我真感到头疼,生怕他们给我出乱子。谁知道第二天课堂上,
他们人人积极 ,踊跃发言,那一张张充满好奇、探索、疑虑、喜悦的笑脸,


顿时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明媚 的阳光。

“太顺利拉,他们太会配合了。”这一点也不对。课后我沉思了很久,心
里在想:学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我终于悟出:课堂教学中牵着学生的
鼻子走教师设计好的路,老 师怕出错,学生也劳累无趣。所以,教师就要顺
应学生的“学势”而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
课堂与老 师则没有了存在价值。在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
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的行为取决于 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老师要
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 启发时
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

《16.绝招》教学后记

《绝招》是第六册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 文富有童
心、童趣,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一、重语文基础学习

《绝招》也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曾听说过有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法是
可上亦可 不上。想然,这样的教学是过于简略了。虽说是略读课文,但有些
方面,诸如生字、词的学习还是不能忽 略的。生字、词语乃语文的根本之所
在。
在本课中,有好几个见面字、词的笔画较多, 学生不易读准,此时,
不如我们把要求拎高一些,把这些生字、词语领出课文,让学生自由读读、
念念。我教学时把12个较复杂的词语单独出示,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接着
指名读,再请小老师领读, 最后才是齐读。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
深印象,并领略中国汉字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二、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三年 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的转折点,是各种能力飞速发展的“腾越
期”。尤其是语言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课教 学中我也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
概括能力。如:请学生分别说说两次比试绝招的过程中,三个小朋友分别表
演了什么绝招时,请学生用上“尴尬”和“羡慕”两个词语,把比绝招的内容串
联起来,既精简 了语言,又抓住了重点。又如:小柱子回家以后,在与奶奶
的对话中又大受启发,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 我就把6个自然段的内容精简
成几句话的填空,让学生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大意。
三、 我的思考

略读课文,更多的应是让学生自由去读,自由去学,自主体会。但我在< br>整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多、牵的多,放的太少。我们今天的课堂,不
应该是以学会为目的的 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
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让 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
习观;并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
生活的智慧,并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

《17.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在一次校本课活动中,我抽签执教了《可贵的沉默》一 课。这是人教版
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感受人间真情”编排的,《可
贵的沉默》讲述了一个贴近生活、令人深思的故事。结束这节课后,我认真
整理了课堂实录,冷静地思考 ,有一些感悟和收获:

整堂课都是在读文和悟情中进行。通过对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的读 来体
会文中的孩子前后不同反映的根源所在,通过读,学生主动理解了沉默的可
贵之处,这时抓 住时机联系实际谈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以及如何回报父母


的爱,学生的反映极其强烈, 所谈的内容极其感人,引起了在场的家长以及
全体同学的共鸣。李想,这个平日里从不写作业的孩子,在 和妈妈说自己的
心理话时,动情地哭了……为人母的我听到孩子们那感人至深的话语和稚拙
的表 达感情的方式,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
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感情,谁 说孩子小不会善解人意,会的,懂的,无
论是性格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无论是善于表达的还是不露声色的 ,他们全懂,
全会。这堂课对我对孩子们都是“可贵”的!

《18.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

在校际教研活动中,陈素花老师执教的《她是我的朋 友》一课以其朴拙
的常态教学风貌,引发与会者深刻的思考,为提升校际教研内涵提供了鲜活
的 范例。现综合诸方观点,阐述如下:

一、常态教学令人欣喜

与 会者一致认为,陈老师的课堂教学摒弃以往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教
虫小技”,自然纯朴,无刻意雕饰 之痕,其浑然天成的教学方式于我们的日
常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1、文道统一,教学目标多维化:

该课的教学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和发展”,在引导学生学会
从内容入手体会思想,懂得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由表及里探究人物的内心世< br>界的同时,极其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性,让学生体会阮恒待人真诚、无私助
人的品格,感受朋友之 间的真挚友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2、读悟结合,学习方法探究化:


让学生读中悟情,把尽量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读多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从不同方式的朗读中感悟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
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这 样也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读描写
献血过程这一部分,勾画出描写阮恒动作、神情的语句 ,通过自由读,指名
读,学生评议,激励读,创设情境读,让学生明白阮恒献血时内心很复杂。
其二,发挥想象,合作释疑。教学时发动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
神。当学生找出阮恒神情动作 句子后,引导学生抓住阮恒的异常表现及其矛
盾之处提问,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想象阮恒当时的心里在想 些什么。在学生
读议之后,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想法,充分展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学
生在 此时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全班互助互学,共同探究阮恒的内心世
界,体会阮恒虽然说以为献了血自 己就会死去,但为了朋友能活下去,仍然
坚持献血的可贵品质。

3、读说互促,情感体验生命化:

语文教学要“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 命,用灵魂塑造灵魂”。陈
老师在学生理解全文后,用满含激情的语言进行熏陶感染:“小阮恒的鲜血< br>流入了小女孩的身体内,她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她的朋
友。是朋友将她幼小的 生命挽回,是朋友让她感到了这世界的温暖,是朋友
使阮恒勇敢地举起了手,是朋友使他有了战胜面临死 亡的勇气。他们的手紧
紧地握在了一起。”然后发问:“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心里有着怎样的想法?最想说些什么?”于是学生有的谈自己读了这个故事以后的感受,有的对阮
恒说些什么,也有的对小 女孩说些什么。这一设计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
独特体验,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充分 体现了“阅读是个性
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理念,从而实
现“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目标。

二、精彩失约引人深思


陈老师在反思中提出,她在“假如你是阮恒,你会 怎么做”这一教学环节
中,预设了两种教学方案,即学生“愿意献血”和“不愿献血”两种可能性下的< br>教学思路。结果,课堂上只出现“愿意献血”一种声音,教学流程偏离了教者
的“埋伏线”,教者 只好将另一方案黯然搁下。对此,刘金山老师不无遗憾地
说:“此时的课堂,如果有部分学生提出异议, 发出„另类声音‟,教者再顺而
导之,便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可惜,亮点与现实教学擦肩而过,精彩 失
约了。针对这一困惑,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课堂教学,认为该从如下几方面
入手,真正做到“ 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周一贯语)。
1、摒除传统教材观:

在传统 观念中,教材是神圣的,其育人目标是无可置疑的。教者在教学
中往往就教参教教材,抱着教参的“最高 指示”不敢越雷池一步,本是绚丽多
姿的语文课堂成了一言堂。学生的读悟被无形的镣铐锁定,自然就听 不到“异
音”。《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作者抱紧“生命诚可贵,友情价更高”这一主
旨,对 阮恒的“伟大的抉择”津津乐道。我们如果借此教育学生体会友情、学
会奉献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从“ 珍爱生命”、“合法献血”(阮恒不满18周
岁)的角度来看问题,学生则有一百个理由说“我不献血” 。因为, “拥有生
命,才有奉献”。我们备课时,要尽量多维度审视教材。教师个性化解读教
材,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如果是单层面的,在
设计教学时,个性化导读就会 被忽略。
2、优化课堂民主性:

只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动 态资源才有生成的空间。在陈老
师的课堂上,“告诉我”、“跟我说”这一口头禅不绝于耳。试想,面对 六十几
名学生,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学生“告诉我”、“跟我说”,学生会做何感想?
这种“ 单线性”、“单向性”交流是极不利建立民主课堂氛围的。尽管教师时常
很有礼貌地说个“请”字,但在 这彬彬有礼的话语背后,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
仍然“阳魂不散”。在教学中,“蹲下来”与学生说话,“ 迎上去”听学生说话,
是融洽师生关的技巧,也是不可忽视的小细节。此其一。


其二,在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放得开”。本堂课在导入
课题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谈 谈自己的朋友观的环节,这本身是极为自由宽
松的生成性教学环节。教学时,谈话环节浅偿辄止,一两名 学生发言就匆匆
“收摊”,一张民主气氛的网刚刚撒开就打住。课堂伊始,自由表达的氛围便
“ 胎死腹中”了。
3、找准生成切入点:

精彩是可以预约的。找准生成点,顺学而导,教学亮点将在课堂中时时
闪烁。
我们认为,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中,可引发生成的有:
⑴ 课堂伊始,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朋友观,师相机导之。(陈玉梅建议)
⑵ 理解、对比“啜泣”、 “呜咽”、“哭泣”三个词时,让学生设身处
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说心里的想法,如“我要死了,我好怕 ”等(林文锋建议)。
⑶ 课堂临近结束时,启发学生说说“假如不是朋友”该怎样对待这< br>样的事(陈志强建议)。这样,摆脱文本的拘绊,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的同时,
跳出文本,超越文本 ,焕发个性,在真正的意义上实施生命化阅读教学

《19.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很感兴趣,
想象丰富, 课堂气氛活跃。

比如,“让学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会看到什么,< br>又会怎么想,怎样做的?”这里学生最有兴趣,学生还可以展开想象,小姑
娘在找水的过程中遇到 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

又如,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时,学生就是小姑娘,我问: “你为什么这样
匆匆忙忙的啊”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种情景
之中 ,此时学生都知道,便不约而同地说:“急着为母亲去送水啊!”



再如, 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我问:“小狗会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小狗
又会向小姑娘欢喜地说些什么?”我 用亲切的评价语去引导学生说,学生非
常愿意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于是,我再让学生自主学 习,相互
交流,学生非常乐意。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吧。

《21.太阳》教学后记

古人云:“学贵有疑。”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喜欢“打破砂
锅问到底”、“鸡蛋里面挑骨头”,让学生在质疑中发展思维,在质疑中获得新
知 。《太阳》一课的教学,我对此感触颇深。

“清晨,同学们迎着火红的朝阳去上学;傍晚 ,踏着夕阳的余辉回家去。
太阳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这< br>篇课文。”我引入了课题,“看了课题,你觉得课文会帮我们解答哪些问题?”
顿时,提问不断: “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太阳有多大?”“太阳有什么作
用?”……围绕着一个个问题展开教学, 课堂气氛相当地活跃,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得了极大的发挥。

在学习太阳“远、大 、热”的特点时,学生又有疑问了:“科学家怎么知道
太阳离我们这么远的呢?”“科学家到不了太阳上 ,那他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
呢?”“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呢?”“太阳这么热,一秒钟大概能释放多 少
能量呀?”“课文写了太阳的远、大、热,太阳有多重呢?”……当学了“太阳
与人类的关系 ”后,萦绕在他们脑海中的疑问更多:“听说太阳浴是一种锻炼
身体的方法,可为什么人们爱撑伞遮阳呢 ?”“还有,为什么有许多人涂防晒
霜呢?”“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那么好,它会不会熄灭呢?” ……我 尽量让学生
设“疑”。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疑而让学生质疑。实际上,质疑是为了
解疑, 而解疑是为了求知。我让学生记录下这些有价值的疑问,让他们课外
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自己从中 寻找答案。



学生们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努力从书籍、影视、网络等媒体 上查找资
料。经过努力,学生找到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太阳的主要气体是氢,内核中
的氢在高温 高压作用下产生核聚变,从而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光和热;太
阳的直径约1.4×106公里,约是地 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
0万倍;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约28600亿亿兆瓦的能量,相当于爆 炸9
10颗百万吨级的氢弹;太阳的年龄约为46亿年,它还可以继续燃烧约5
0亿年,最后, 太阳会成为一颗白矮星。此外,像什么“太阳风暴”、“太阳黑
子”、日珥、耀斑、日食……学生知道得 实在是太多了!学生在寻求答案的
过程,也是探究太阳奥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也
提高了自己搜集有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真可谓
一举多得。

最后,我根据学生找到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和学生一起
制作了一个 介绍太阳的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
排版、校正、设计动画、如何链接……无 形中学生又提高了使用计算机的技
能,拓展了思维空间。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为了求知,让学生去疑吧!

《22.月球之谜》教后反思

每次上过类似今天这种情况的网络课,总是引发很多的思考和争议,许
多人关心的 总是他与语文课的关系,把脱离语文教学目标和听说读写能力作
为强有力的驳斥论据,以前我也曾懵懂的 认为我是不是脱离了目标,在走俏
啊?在确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体现课 程与
技术的整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多
元智能学习,最 终实现融合性学习,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形
成为最有力的说明!



反思课堂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学策略的设计最为重要,同样,我们教师< br>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
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 学质量。

一、问题策略的设计

这个主题活动,我始终贯穿 着这样几个问题的设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
成一种思维的框架,那么将来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都能受到这 种思维的启
发,相信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继而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你知道什么?关于月球的知识你了解多少,是对以前知识的一个积
累和概括。

2、你想知道什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3、你怎样知道的?对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的认识。

4、你学到了什么?总结学生经验。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层次性,遵 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键要设
计好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高级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师在设计“ 科
学进步=探索+…+…”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具体事
例从不同角度和层 次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活动策略的设计

有效的小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集体的团队精神和协作


精神。通过两次小 组活动的开展,一次问题接龙,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
结晶,比赛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而且精彩有价 值,使得每个学生的头脑细
胞活跃,富有创新意识,“月球上有传染病毒吗?”“月球和地球哪个的年寿
高?”“月球的尘土具有杀菌的作用吗?”另一个活动是小组讨论填写等式,然
后到别的小组吸 取经验,回来补充自己的观点,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
表达、倾听、再思维的能力,可以说选择一 种好的组织形式,对于提高课堂
效率也是相当的重要。


三、评价策略的设计

这堂课中我认为比较失败的就是没有很好的体现评价的过 程,无论是对
于学生精彩的展示还是小组活动,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语言显得有些干瘪,
吝啬, 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上好课重要标准,另外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
了教学的过程和效果。

《23.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 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
书的。”学生只有在多读中才能感知、理解课文,从而达到自我消 化与吸收。

《23.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通过声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 ,你们喜欢看动画故事吗?
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随后我就播放录像并说:“有一位明明也和大家一样,
对网络充满了好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在网上时大开


眼界 时神奇经历。


二、在读书中理解,激发情感,在读书中表达情感

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我家的电脑可以上网啦”的喜悦之情。
开始我先让学生读课文 ,而后理解课文内容,从这两个方面的讨论情况来看,
学生读书没有感情是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密切 相关的。例如第一自然
段,作者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首先告诉大家他很高兴。可是我班62位同
学有61位理解为“写的是我家电脑可以上网了。”因而读起来竟没有一点高
兴的味儿。于是我引导学 生重读这两句话,边读遍理解,学生终于体会出这
段表达的是“我家电脑可以上网了,我感到特别高兴。 ”在此基础上同学的朗
读也有高兴的味儿啦。


三、抓住学生的不同理解,引发学生的辩论

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写的是 作者亲身感受网络的神奇功能。在
理解时一部分认为是写网络功能的,一部分同学认为是写体验网络的神 奇功
能的。从同学们的回答情况来看大家都同意是在写网络的神奇功能的,但出
现了两种不同意 见,谁的更准确呢?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两点引导学生各据一
方进行辩论。在斌论中学生终于能够准确地理 解表达内容了。
《果园机器人》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普文章,适合学生阅读。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
读课文,想一想你认为哪些语句很有意思。自读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言。有
的说”没电了,机器人就会饿倒”很有趣,因为把机器人写得就像人一样会饿
肚子,而不是写它电量不 足,这样的写法很有趣。有的说机器人捡水果吃很
有趣等,每个学生都在大胆地诉说着自己的发现,课堂 气氛活跃,学生不仅
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这种拟人的手法。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
为了迎接市教科院的评估,学校领导要求每位教 师必须准备一节课,我
选择了《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拟人化的儿童诗,描写
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小树在阳光的照耀下茁
壮成长,小朋友在阳光下欢 快地玩耍。诗歌文辞很简单,但含义却不容易领
悟。《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 界人民加强理解和信
任,各国人民才能和平共处,人类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
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安宁。

我是这样设计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太阳落山时的美丽,
太阳一天的工作以及别国小朋友对太阳的期盼”。(因 为朗读是语文课中阅读
教学的主旋律)我以学生熟悉的“晚霞”为切入点,带出“红彤彤的晚霞”,再< br>引出第一节和整首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美景和太阳给小朋友
带去的快乐和希望;再 通过品读、评读相结合,又以老师的范读去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
诗歌所蕴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这< br>节课学生读得充分,悟得也轻松。

在这节课上,读是重点,可就在读这一方 面,由于我的评价语的模
糊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读上没有一点进步;朗读的次数虽然很多,但只是少数同学在读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结果在后半节课时,有少数同学觉得
无所事事,有些散了。学 生的问题我在课堂上感觉了事情的变化,可不知道
怎么挽回。这可能是经验不够吧,或者是我没有把面向 全体学生这个理念贯
彻到脑海里吧。

而且学生和我预想的也有差距,当我在出示卡片“彤” 和“红彤彤”
让学生读,并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时,(因为朝读课时我指导过预习范读过
课文)居然学生都说是多音字。害得我解释了半天。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锻炼自己。备课时不
光备课本 ,更要备学生。备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
感悟文章 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
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 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
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 成了“空
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
出文中情, 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课刚开始,
通过看运动员获奖,升国旗的录象和自己 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
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通过心灵对话:学生初步明白 五星红
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在教学
中,我重点引 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
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 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
去。”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 再读体
验情感。首先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
悟、自得; 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
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 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
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接着,再 给予学
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
出自己的内心 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
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 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
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 “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
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在调控课堂教学发展中,语言机智似乎也有待锤炼,不仅抓不住学生问
题的实质进 行有效的课堂生成,而且问题琐碎,如“哪里体现他很饿?”“从什


么地方可以看出没有 人给他吃东西?”“他来到面包店吃到面包了吗?”……
这一个个毫无思考价值的“以教定学”问题扼制 了学生的发展。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本课的对 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
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 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
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教师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 中的对话应
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
础上,引 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
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 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
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 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
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采用 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
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 br>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
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 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
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 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


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 空、拉近
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
名曲《阳关 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
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 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
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 前的
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
的教法。 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
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 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
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 br>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
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
四 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
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 ,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
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 趣,体味诗中
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


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
是以后要与各位同 仁共同努力之处


《西门豹》教学反思

1、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做到了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环节简
练明快。课堂伊始,以学 生畅谈理想导入教学,激发兴趣。接着让学生汇报
预习情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写作思路。进而抓住联 系,明白人物之间是
通过破除迷信这件事联系起来的,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很
快进入学习情境。

2、能启发学生从西门豹对巫婆、官绅头子、众官绅说的话中体会将 计
就计办法之巧妙。还让学生根据板书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进行
语言文字训练, 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西门豹是以客气的话为理由惩治恶人,而
且还懂得了“将计就计”的真正含义,此环节 的设计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3、在探究过程中采用四人小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己 学习、自己寻
找问题的答案,时间比例的分配比较恰当。

4、教学中设计的板书起到了多种作用,达到了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 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
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 生命危
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
神。我为这篇 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课文,了解感悟女娲补天故
事的神奇。第二课时复述故事,指导写字。



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
加上合理的想象,再现 神奇、美好的画面。因此,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
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 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复述故事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一、成功之处,体验欣喜

1、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 语言文
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探究性学习,整堂课通过学生质疑,再引导解
疑,从而实现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运用画面激活法: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
如“天塌地裂”的现象 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少见,学生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用
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但仍然比较空洞。此时我 出示的一组图片和声音,
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示的句子以及课文人物的情感。再如“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虽然学生在平时生活
中见过,但是感受不 深,这时,我搜集并出示“金光四射”“五彩云霞”的图片,
学生被美丽的图片迷住了,在一阵阵“好极 了!”“太漂亮了!”的啧啧赞扬声
中,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这两个词,同时 受到了美的
熏陶,为女娲的神力而惊叹。

3、角色演绎法:

《女娲补天》是一篇学生非常喜爱阅读的神话故事,整个教学学生的


心都被 女娲的善良、勇敢、吃苦耐劳等光辉形象深深地牵动着,我引导学生
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
过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 解的基础
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

4、运用板书,激情总结:

我设计运用的板书,力求体现神话的起因、经过、结果,也体现我的教
学思路。

女娲补天

找 炼 补

天塌地裂 五彩云霞

了不起

最后总结时,我借着板书,引导学生一又一次有感情读课题,加深了学
生 对这个神话故事的印象。

5、作业设计:

第一个作业“摘抄课文中的生动的语句。”体现语言文字训练,重在积累。

第二个作业“任选一题做做”:
⑴ 我喜欢的女娲──把女娲补天的故事说一说。

⑵ 我敬佩的女娲──把女娲补天的故事画一画。



⑶ 我心中的女娲──把女娲补天后的故事写一写。”体现因材施教,
为第二课时的复述故事打下基础。


二、遗憾之处,改进措施

1、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 回答,我的评价语不够多,而在引导的过程
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

2、我 不敢放开些,压制了学生的一些质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
思考。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准备些 学生独立思考、自读自悟、质疑解
疑的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实际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 师轻
松。

3、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拓展的书目 ,
使其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学生自学的能力才能循序渐进,学生阅读的自信
心会日益增强,积 累量会日渐丰厚。

最后,我想说“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生活的工具,
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习对
形成一个人的品格, 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
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为自 己是一名语文教师而骄
傲!”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我在下午第三节课教学了义务教育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 32
课《夸父追日》。可以这么说,与学生做了一次愉快的合作,上完课后受益


菲浅,现将这堂课的得失及反思小撰如下,以期与同行们共同进步。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是关键。原告我计划是教学19课《七颗钻石》的第
二课时,但在我班进行了二次试教后,教学效果不甚 理想,就决定改上32
课《夸父追日》。确定好教学课题后,按照要求的材料在因特网上查阅资料,查找到的教学

设计的思路归结起来有两种:

1、让学生从神话传说中理解古人的想象力。

2、祉学生感知并学习夸父的自强 不息、精神百倍、奋勇前行的精神。
我结合新课程的解读思想来对照这两种思路,认为把这两种思路综合 起来,
效果会更佳。做了这样的打算后,三次修改教学设计并最后定稿,多次应用
在班内教学。 光有好的教学设计还不行,还需要课件辅助教学。

我想了想:自制的PPS课件只能用 一些字词认读,归纳总结之类的方
面,而课文内容就不能够具体形象了。于是,我又多次在网上寻找,终 于找
到了指尖学堂──《夸父追日》的SWF课件,我怀着试试看的心理,一播
放,“啊,太精 彩了,肯定会受学生欢迎的”,我自言自语道。课件有了,与
教学设计又有出入之处,就只有再次修改教 学设计了,使之更加合理,方便
教学。并且在准备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来的各种疑问,因为毕 竟
是陌生的班级、生疏的学生,尽可能地采用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方能
更好地适应学生。 课堂上适时运用是核心。课件是计算机应用于辅助教学的
手法,而不是全部。有些教师说:“让课件整节 课都在帮我讲,那我就轻松
多了。”其实不然,由于秩农村小学里的孩子们常识基础薄弱,需要教师作< br>指导的地方还很多,如果在教学重难点中运用效果就好多了。在这一堂课中,
我一开始就播放动画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神话传说的内容;之后再采用
多种朗读形式适时地播放朗读,培养、强化了学生 独立阅读的能力。动画课


件帮了我一个大忙,在学生表演示范动作时很自如,用不着教师 作过多地讲
解示范。

通过昨天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课前确定的目标,但也有诸 多不足:学
生课堂气氛欠活跃;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能引导学生朗读(或
者可能是 学生太害羞了,面对老师不敢举手)等等,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日
常教学中努力想办法改进。

远教技能的点滴反思:
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学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 手段,但纵观我
镇,从中发现有些学校只停留为应付公开课而运用资源上课的情况,年龄稍
大的 教师运用的频率就更少了,或者干脆不用了。各校要针对具体原因采取
具体的措施与办法,推动教师运用 此项技能的深化,化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

laughed-爱国现代诗


网上可以订火车票吗-五一节


除螨卫士-句子的拼音


海尔的服务理念-中秋节的好词好句


tremendously-玉崔嵬


刘霓娜-感恩节用英文怎么说


qq图标点亮-宏村游记


海南景点-灯影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