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清华,语文靠的是大量阅读,数学靠的是“蛮干”

萌到你眼炸
859次浏览
2021年01月07日 03: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周记300字大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

2021年1月7日发(作者:项立刚)


考上清华,语文靠的是大量阅读,数学靠的是“蛮干”

“我的中学生活很凄 惨。”蒋方舟说。“天才儿童”、“美少女作家”,这
些贴在蒋方舟名字前的标签,让她的身份不同一般 。蒋方舟从7岁起写书,先后
在20多家报刊开设专栏,初中毕业时,她已出版7本书,高中时,又出版 了两
本书。
从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毕业,蒋方舟踩着冲刺拼来的高考分数和自< br>主招生加分,来到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要搞清出题人在想什么
与高调“被关 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蒋方舟捧着书坐在教室倒数第二排的
场景。老师正将她曾经的文章作为范例讲解 ,她作为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
其实,从中学起,她就是一个戴着耳机、默默穿梭在食堂和教室间的 普通学
生;是夜晚为了考试挑灯奋战、白天在食堂吃3元钱套餐的普通学生。唯一的区
别,可能 就是,初中某一阵子,蒋方舟获得特赦——不用写作业。
“我以为你会和韩寒一样,退学写作,没想到 考上了清华。”一位编辑在活
动上对蒋方舟说。其实,蒋方舟在初中时,还真的冒出过退学的念头。当时 学校
作业多,蒋方舟又要写作,精力不足。她的妈妈跟老师沟通退学的想法时,老师
觉得十分不 妥,说:“她可以暂时不做语文和外语作业。但是要保证课堂的听课
效率。”
清晨哇哇念语文 课文的事情,从来不曾发生在蒋方舟的生活里。每学期语文
课本刚刚发下来,蒋方舟会抢在老师讲课之前 ,花一两天时间,把所有课文看一
遍。看完了,她还找人讨论:哪个作家很好,哪个作家很烂。
即使琳琅满目的参考书充斥着课后习题的“标准”答案,老师也会阐释自己
对课文的理解,但蒋方舟非 常注重自己的赏析和判断,不被所谓“标准”限制。
如果发现某个作家有价值,即使课本上只是简单引用 了一句,蒋方舟都会找来这
个作家的其他作品阅读。凭借大量的阅读、独特的鉴赏能力和充分的领悟灵感 ,
在武汉市中学生语文知识竞赛(不含作文)中,她还获得过一等奖。
蒋方舟说:“考语文很 简单,你一定要搞明白那个出题的人在想什么。”有
时考完试,和同学一起讨论时,她一边“骂试题”一 边推论:“出题这人,起码
50岁以上,文革过来人,喜欢看《读者》。”“出题的这个人,是女的,小 资
情调。”“出题的这个人,恐怕只看余秋雨。”
对于“如果鲁迅来参加高考,也不会及格的 ”说法,蒋方舟不同意,她说:
“聪明人从来不会被考试玩弄。”
数学从50多分提到143分


蒋方舟说,因为数学作业最多、最占时间,如果 做数学作业,那向老师“争
取”来的时间,等于无,所以,初中时她“坚持”不做数学作业。后果便是, 初
中毕业时,数学成了她的绝对弱项。高中分文理班时,蒋方舟的数学只能考50
多分,她那时 只希望自己可以考进年级的1000名以内。
分班的时候,蒋方舟非常担心,怕没有老师肯要她。惶恐 中,她想到了汪义
芳老师。刚上高中的时候,面对众多的选修课——网球、航模、编程、雅思、电
影„„蒋方舟不知道选什么好,是汪义芳老师托人告诉蒋方舟,让她去听自己的
文学鉴赏讲座,而那时 ,她并没有见过汪老师,以为汪义芳是女老师。一去才发
现,传说中的汪老师是个壮汉。蒋方舟这才知道 ,上选修课的老师,课讲得那么
好,简直像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分班的时候,蒋方舟在汪老师班级门 口等了
好久,等到汪老师出来,她就迎上去说:“我是蒋方舟,我想到你班上。我除了
数学不好 ,其他科还可以。”汪老师查看了她的成绩,确实不怎么好,但还是很
大度地接收了她,而且让蒋方舟做 了班长。
因为老师的一句“爱不爱学习,就看爱不爱做题”,蒋方舟由从来不做数学
题变为“ 狂做”数学题。对于数学,蒋方舟不相信除了做题外还有更好的方法。
她说:“我学数学,靠的是蛮干。 ”
文理分班后,数学难度降低,蒋方舟终于在半年内,将数学从原来的50多
分提高到了14 3分。总分从进校的1000名以外,提高到第8名。高考时,她的
数学考了131分。
挑灯冲刺的高三
9月份高三开课,每个教室都挂着高考倒计时牌,有的班甚至夸张地挂上了< br>“距高考只有1天”。每天感受着临战氛围,一向喜欢自己控制时间的蒋方舟感
到非常不适。十一 假期,她给自己放了半个多月的假,回家调整。之后,她停止
写长篇小说,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每天晚上,蒋方舟从6点多开始做题,晚自习后接着做。宿舍规定11点熄
灯,蒋方舟于是就挑灯“夜 战”,每天基本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
她听“状元班”的讲座,看状元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她说:“无 论我关注什
么领域,都希望知道那个领域最好的样子是什么,哪些人是最好的,他们是怎么
办到 的。” 在“状元班”讲座上,老师说:“据我观察,状元有两个特点:一
是状元都是独来独往的,二是 状元喜怒不形于色。”这成了她“青春孤僻”的启
蒙。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她戴着耳机独来独往,以极 快的速度吃饭。而且她在
一间宿舍里一个人住了3年。
我没有一天不在研究学习方法
在蒋方舟的高中,老师很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做的作业,比
老师布置得还多。一开始, 蒋方舟做完习题后喜欢去翻书后的答案,后来发现这


样效率极低,就克制了。她说:“我 向来不相信跟人讨论作业题能讨论出个什么。
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
她每个月都去书店购买 教辅书,连辅导书的前言都会读一读。她了解市面上
最常见的几十种教辅书的编写特点和优缺点,于是安 排自己学到哪个阶段,就做
哪套教辅书。有的书市面缺货,她还会上网买。
蒋方舟平时做历史 题,总是很慢。做选择题,她除了从四个选项中挑出正确
的,还会注意看其他三个错误的。“因为错误的 选项,也是重要的知识,只不过
故意把年代啊人名啊写错。这样做一题,等于做四题。”问答题答完后, 她会在
旁边另外写一些话,用来分析出题人的用意。
揣摩出题人的用意,是蒋方舟应付考试的 一大秘诀。引用和解释日本校园剧
《龙樱》中的台词——“考试就是对话”,她说:“应该是三方的对话 :跟出题
的人对话,跟写文章的人对话,跟改卷的人对话。”
“我没有一天不在研究学习方法 。骗自己或者骗老师的学习方法——比如抄
作业、赶作业、抄写课文、大声背书等等,只要自己意识到是 低效率的,我就绝
对不会做。”蒋方舟说。
蒋方舟说,高考是另一种竞技体育,只承认成绩, 既然参与了这个竞技,就
要认可它的规则。“我是特殊的学生,给自己争取了不少时间来干自己喜欢的事
情,但是我一直比较清醒,在课业上保持不紧不慢的速度,不求最好,只要还在
第一梯队,就有 冲刺成功的机会。”蒋方舟说:“整个中学阶段,我想,我没有
浪费我的智力和时间。”
高考牛人秘诀:高三,不相信传说!
2011-01-20 09:16:26 原文地址: http:4c10105e01017aqi [查看原文]
作者简介:蒋方舟,1989年 出生,2008年考入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出版过十
本书,现为《新周刊》主笔。散文《审判童年》 获“人民文学奖”和“朱自清散文奖”。

我也高三过。上高三之前,我对高三所有美好的传说,都赋予不信任。

我不信任半 天踢足球,半天上课,晚自习还睡觉的学生,会考上北京大学;我不
信任平时交白卷的学生,高考忽然灵 光乍现,考了满分;我不信任左手吉他,右手
美眉的人,能考过专心致志的学生;我不信任翻围墙去上网 的,学功课最灵光;我
不信任家长从不过问的学生,心理最健康;我不信任今天经某位名师点穴,明天就


逃出升天;我不信任高考会提供作弊的空间;我不信任高考会给予超常发挥的机会,我不信任脑白金脑黄金……

上高三之后,学校开了场“高三动员会”。在我 看来,前面要加个“运”字——“运动
员会”。我上清华后,认识一个同学,他在高三前,一直是个运动 员。上高三之后,
成绩排名在30多位。高三毕业时,高考成绩却全班第一。问其奥秘,他说:“我当< br>运动员的时候,教练说,只有你流的血汗,不会欺骗你。”

我对高三没寄 予任何幻想,甚至对大学将要给予我什么,也没过多的期待。高三
是个竞技场,你是个运动员。一切的借 口,一切的伤痛,一切的眼泪,一切的软弱
都无人喝彩。不要说什么过程最重要,只有大学《录取通知书 》是王道。

如果你没有退路,不能退到国外的大学、父母的摊点、复读学校……那 么,来到
这条起跑线上,就尽快打消幻想吧。没有奇迹,所有的奇迹都是一步一步发生的,
只是 最后那一步引起世人关注而已。

做题的辛苦,在高考中终于得到了回应。

高三的老师说过很多好话,但我只相信三句:

一、排名比分数重要。

二、补弱科。

三、不喜欢做题的学生,不是爱学习的学生。


上高三后,学校组织了第一次摸底 考试,我考出了一个超级好的分数,数学高达
142分,文科总分超过620分。老师说,这是为了让我 们“提高自信心”的一次考试。
我不关心自信心,不关心分数,只关心排名。我在班上排名第四,在全校 文科生中
排名第21。这就是我高三的第一个起点名次。而高一的时候,因为文理不分,我竟
被 糟糕透了的理科拖累了总成绩,以致排名在全校一千名之外。分数只会让我迷惑,
名次才能给我自信,让 我平静,让我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下去。

成绩排名被认为是反教育规律的,现在正 被人性化地抨击。但我以“运动员”的思
维,认为成绩排名是天经地义的。空口鼓励没有用,数据才是硬 道理。这样,你才
知道自己身前身后有多少人,你才知道自己的目标定位。才不会在自己蜗行龟步的时候,妄想着拿世界长跑冠军。

考了几次之后,我逐渐知道了自己成绩区间, 在570~590分之间。我的名次从
没有跌落到班里第七名之外。不过要超过前面的人,也不容易,唯 一的办法,就是
在我的弱科上着手。

我的弱科,也是大部分文科生的弱科 ,那就是数学和地理。我积攒的一点体能和
毅力,几乎都给了数学;我的方法是做题、做题、再做题;我 积攒的优势,给了语
文和外语,我的方法是只参加考试,不交这两科的作业;我积攒的智慧,给了历史< br>和政治,我的方法是做笔记,画表格,理框架,找得分窍门。还有地理,我一直没
有找到方法,只 是在混乱的调整中跟紧别人的步伐。

我的数学老师说:“你是我见过的做题最多的 学生。”有一个章节,我没有搞懂,
于是去网上下载了有关这个章节所有的试题汇编。打印出来,一共是 600页。每天


晚自习近四个小时,我都在埋头做题中渡过。做完了之后,我常常觉得头 已经不在
脖子上了。

我所做的题,几乎都不是老师布置的——老师绝不会 布置这么多题。我的题,全
都来自教辅书市场。每个星期,我都会去补充和更新试题。我是个“教辅书原 教旨主
义者”,我知道在市场上能找到教辅书的名称、优劣、出版周期。我不会傻到做所有
的题 。但是我需要大量的信息,才能筛选出对我有效的那一部分。

做题的辛苦,在高考 中终于得到了回应。我的数学,是所有科目中考分最高的。
我的最弱科目,成了我最强势的一科。

不要抱着“锻炼锻炼”的想法,那只能暴露出你的漫不经心,缺乏诚意。

上高三之前,老师对我说:“你的目标是清华和北大。”我知道,在规则允许的范< br>围内,我有上北大或清华的可能性。这不是句空话和豪言,而是种规划和实施。

从暑假开始,我就在为自主招生做准备了。我的自述材料,足足准备了三个多月,
前后装订出了一个册子 。这期间,我个人、我父母、我的高中母校,还有清华大学
和其他大学,都在规则范围内做了大量努力。 最终,在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在规
则最宽容和最谨慎的60分优惠条件下,我进入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 学院。我的高考
分数加上自主招生的优惠分,排名全省21名。我从没有放弃希望,也没有错过机会。
后来,有很多人向我咨询自主招生方面的事,我并非这方面的专家,自己也不具
备示范 效应。但我看到很多家长,常常是在最后一刻,才寄出孩子的资料。那些资
料大多是慌慌张张凑出来的, 他们连打印纸都临时借,获奖证书也不知塞到了哪里,


甚至还说:“就弄个假的证书,不 会有人查的。”对于面试,他们说:“哎呀,无所谓,
只当是锻炼锻炼吧,说不定就过了呢。”

奇迹也许会从天而降吧。但是我不相信。

不要抱着“锻炼锻炼”的想法,那只能暴露出你的漫不经心,缺乏诚意。

参加自主招生 前,我阅读过很多大学的自主招生简章,也登陆过很多大学的招
生论坛。在那里,接触到一些大学的招生 人员。很多招生信息,都是公开的,也是
欢迎考生去咨询的。比如如何准备个人资料,如果寄错了资料该 怎么办?具体该找
谁联系?招生组负责人的行踪,什么时候可以当面咨询?这些,对于开放的大学,并不是些什么保密信息。如果学生的上网时间不能保证,可以委托给家长或者亲友。
尽可能地早做准 备,尽可能地获取信息,尽可能地符合招生简章上的条件。证书齐
备,盖章齐全,耐心等待。

那是一段短暂的“运动员生涯”。用汗水去追逐光荣与梦想,也感受怅然与失
落……

怎样过一个快乐的高三?我没有太多幻想。高三的学生,没有谁还能保持所谓的心理健康。如果你焦虑、烦躁、嫉妒别人比自己好,担忧未来,抱怨父母,痛哭发
泄,暴食减压,患 得患失,这都没有什么可怕,这就是竞技心理,每天都缠绕着高
三学生的病态心理。

在高三的那个漫长冬天,我每天都陷入负面情绪:看不到未来,没有一个好消息,
觉得 苦海无边,孤独,变丑,任何一点点小挫折,都让人崩溃非常。我的唯一方法,


是给自己 写小纸条,给自己做心理按摩,自我暗示。这些纸条,如今已攒了一抽屉,
现在翻出来看,甚是好笑,都 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宝剑锋出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大俗话。开春之后, 我的情绪随着成绩的稳定也渐渐稳定
了。因为该来的总会来的,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我的高三,是在理性中度过的。告别时也非常平静,我不会涕泗交流,不会撕书
泄愤, 不会跳楼自杀,不会彻夜狂欢。不会过于怀念高三,也不会全盘否定高三。

那是一段短暂的“运动员生涯”。用汗水去追逐光荣与梦想,也感受怅然与失落。
如此而已。

我兔-走西口歌曲


饮食与养生-累了倦了


茶叶品牌推广-亮剑精神


离别的车站-林峰的妹妹


营养减肥早餐食谱-小窗幽记


羊肉饺子的做法-古典文学作品


二本大学分数线-老王杨绛


全国科普日-红十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