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一年级学生
小笑话故事-形象
如何更好辅导孩子学习一年级数学
一、孩子们是怎样学数学的?
我们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数学学得好,要使孩子真正学好
数学,我想首先就应该了解我们的孩
子是怎样学数学的,只有按照孩
子的学习特点进行指导或辅导,才会对孩子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否则,<
br>反而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近年来,数学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数学学习更强调让孩
子自己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知识。
也就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我觉得这一点对我们家长辅导孩子
也
很重要,当你给孩子辅导数学时,你是直接把知识给他,还是启发引
导他,让他自己想办法去
解决呢?“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
却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孩子有可能会产生令你出乎意料的
答案。
那我们的孩子究竟是怎样学数学的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有两点:
1.孩子主要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来学数学的。
我曾经看到过一幅漫画。(题目:路
上小心)一位母亲在家门口叮咛
将要上学的孩子:“路上小心”,孩子一边走一边想着:“路上小心”<
br>可一不小心还是掉进了大水坑。而当他爬起来后,脑中想到的“路上
小心”就要比前面深刻地多,
因为他经历了、体验了不小心的后果。
这幅漫画形象地说明了体验的重要性。
我们一年级的孩
子将要学习认识人民币。也就是元、角、分,有的孩
子学这部分内容觉得特别轻松,而有的孩子怎么都不
理解,为什么?
因为,有的父母亲,从小就给孩子一些零用钱,陪孩子到商店购买物
品,通过这样的实践孩子就理解了钱的用途和大小关系,积累了丰富
的生活经验,比如,拿1元钱去
买5角钱的东西,营业员找给她5角
钱。孩子有了这样的经验,就能比较轻松的理解1元—5角=5角。
再
比如:一张10元可以换几张1元,换几张2元,几张5元,如果孩
子从来没有接触过人民币
,学起来就会非常困难。我想讲到这儿,我
们家长可能已经明白了,一年级的小朋友学数学生活经验和体
验是非
常重要的,也就是说,你要想让孩子学好数学,首先就要不断丰富孩
子的生活经验。像我
们这一个多月来学习了比多少、比高矮、比长短,
以及图形等知识,对这方面有生活经验的孩子学起来就
非常轻松。很
多孩子不仅能清楚地说出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而且能表达
是怎么想的?这本教材第八单元是认识钟表,这也是一个
需要生活经验支撑的学习内容,我们教室里都挂
了一个钟,其中一个
原因就是想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认钟表,建立起时间观念,家长
们在平
时的生活中遇到整点时刻或半时也可以经常问孩子:现在几
点?如果孩子对钟表方面无一点生活经验,那
孩子学起来就会觉得很
吃力,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说到这儿,有些家长可能会想,怎
么现在的一年级,数学都要到家里
去学。关于这一点,我也想说明一下:
这一套人教版的新教
材,编者站的起点是很高的。他们认为现在入学
的一年级孩子已经不会是一张白纸,家庭教育以及周围环
境、宣传媒
体的影响等等使孩子很早就接触了很多数学知识。像数数、计算、会
认钟表等等。但
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第一届使用新教材的学生已经是
初三了。咱们这一届孩子应该说是很
幸运的,因为我们的老师经过几
年的摸爬滚打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这几届新课程实施下来,我们感到学生的学前教育差异很大。生活经验少的孩子不在少数。而根
据编者的意图,老师的任务更重
要的是把孩子的生活经验转化成数学
知识,让孩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生活,用科学、规范的数学语言来
表达生活经验,同时还要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孩子的思维水平,让孩子
变得越来越聪明。比如:认
识钟表,我们在课堂上,会让孩子用数学
语言来表达,你怎么知道现在是3时?让孩子拨一拨时刻、按照
一定
的规律画时刻。比如:第一个钟显示的时刻是3时,第二个显示3时
半,第三个显示4时,
最后一个请孩子自己来画时刻,并说说自己是
怎么想的。在这一册教材中课本上只安排了2节课学习认识
钟表,如
果孩子一点生活经验也没有,那么教师势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基本的
认钟表上,那么思
维训练方面肯定会减弱一些。而且认钟表这部分内
容本身就需要长期的、经常性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
度。所以,这
也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一个重点: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浙江
教育学院有一
位吴卫东教授,她就非常注重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生活
经验,让孩子在玩中学。有一次她去幼儿园参加家
长开放日活动,看
见很多孩子都会积极举手发言,而自己的女儿把手指放在嘴唇上,谁
发言就朝
谁看,似乎什么都不懂,吴教授感到这样去上小学肯定不行,
所以就抓住一切机会让女儿在玩中学,玩中
丰富生活经验。有一次女
儿说想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请妈妈帮助打电话。妈妈就说:你自
己
打。女儿说:我不会,妈妈就马上抓住这个机会说:妈妈教你。就
这样孩子不仅学会了自
己打电话,还认识了数字。在我们这套新教材
中还特别注重估计能力的培养。而估计能力的高低,更与孩
子的生活
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们可以抓住平时和孩子共处的机会培养孩
子的估计能力。比
如和孩子一起逛街时,让孩子了解一些商品的价格,
了解走一段路花多少时间?经常走的某一段路有多长
?去菜场买菜
时,让孩子拎一拎物品有多重等等,当然,并不是说这些都要在一年
级就完成,要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逐步进行。
2.孩子主要是通过活动来做数学的。
一说起做数学,很多
家长可能就会想到要做大量的习题。毫无疑问,
孩子学习数学做一些习题是必要的,但今天我所讲的做数
学,并不是
指做练习。机械、重复的操练,只会使孩子变成一个熟练的操作工,
对培养孩子的思
维能力、创新精神没有一点好处。“做数学”意思是
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活动,比如观察、模仿、实验、猜
想等建立起对数
学知识的理解。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
能学会。”
数学的本质就是抽象,而且抽象程度越高的数学知识就越
难理解。孩子学习数学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慢
得多,对低年级的孩
子来说更需要要通过一些活动才能够真正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有
时,我们
家长可能会碰到孩子对某一知识就是不理解,很生气,其实,
这时,家长可以引导他进行一些实际操作活
动,把抽象的知识与他熟
悉的生活联系起来,就会降低问题的难度。比如二年级我们要学习乘
法
,孩子有时一句口诀四四十六怎么也记不住,怎么办?回归形象,
让孩子动手摆一摆,用棋子摆4个4,
再数一数一共是几个,这样不
仅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不容易遗忘口诀。说
到抽象,
我想起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说有一位老师让一个孩
子做一道题,这道
题很简单,东风牌52型拖拉机一天耕地150公顷,
问12天耕地多少公顷?这个小朋友就把52
150 12三个数字乘起来,
老师说:“你错了”,他就去订正,把乘法改成除法,老师说:“又错了”,她又把除法变成加法。老师就说:“你学号几号?”“16
号”,“16号同学每天早上吃
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啊?”,16
这个数字在这里是没用的,是个代号而已,然而这个小朋友却说
:“老
师,我早上从来不吃大饼的!”那老师又问:“那你早上喜欢吃什么
呢?”“吃粽子”“
你每天早上吃两个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呢?”
她认真想了一想,说:“老师,我两个粽子吃不下的!”
“那你每天
吃几个?”“我只吃半个,剩下的我都扔了”,这位老师心想,这下
麻烦了,小数乘
法没学过,这道题也做不下去了,但这位老师还是问
了,你每天吃半个,5天几个?结果这个小朋友很快
回答:“两个半”,
怎么算出来的?两天一个,5天不就两个半嘛!
从这里看出,这个孩子并
不笨,可为什么又连一道很简单的题都不会
做呢?其实关键是不会抽象。抽象能力强的孩子你问她每天吃
两个大
饼,5天吃几个?她绝不会思考这个大饼是不是我吃的。能马上把非
本质的无关信息过滤
掉,把本质的东西抽象出来,而刚才这位小朋友
呢?她抽象不出来,总想着我怎么能吃下两个大饼呢?我
没吃大饼
呀?她把数学忘记了!两个大饼,两个粽子,两根油条,你要刷地一
下子把这个2提取
出来,这就是数学。所以说,学会抽象是学好数学
的关键。
第二个问题,想和大家探讨的是
一册数学到底让孩子掌握些什么?
在新理念的指导
下,我们的数学教材也在不断的修改,我们孩子们手
中的这本教材与前几届一年级相比已经有多处进行了
修改。现在,我
就从两个方面来说说这一册新教材。
(一)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见课本目录
(二)学习目标:
(家长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孩子,哪些目标已经达到了,哪些目标
还没有达到。)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
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
减
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
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几时半。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完成作业、养成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结合具体的例子,P24也结合具体情
境讲明三句话;43页教学左右,
注意生活中的积累,平时有意识加以训练;48页难点;47页出现图
文的应用题;91页认识钟表,要注意生活中的渗透,平时要让学生
多看看,100页20以内
进位加法,是学生计算的重难点,学生存在
问题:9+几进位比8+几,7+几,要熟练的多,所以训练
时要多训练
7+几,8+几,的进位加法,根据学生的计算现状,学生小数在前的加
法相对不熟
练,如9+7教熟,7+9就较弱,所以训练的时候要多练小
数在前的进位加法。
最后想和各位一年级家长提几点建议:
1.每天练口算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
内的进位加法是一年级下册学习20以内的
退位减法、二、三年级学习两位数加减法、多位数加减法、乘
法、除
法的重要基础,以后的计算能否正确、迅速,一年级是关键,所以,
家长们一定要督促孩
子每天练口算卡片。那怎么练更有效呢?让孩子
自己拿着一刀卡片,拿不起的先拿半刀。家长看时间,可
以看1分钟
读对几张,也可以看读完卡片需要多少时间?一遍一遍进行比较,即
使比前一遍快几
秒也要给以表扬,有时候速度并没有快,家长也可以
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告诉孩子进步了,激发他练卡片
的积极性,学校
里将要进行口算过关。目标是:一分钟读对40张算勉强过关,超过
60张的,
就是口算小能手。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算错时,千万别
让孩子死记,而应该让孩子说说
你是怎么算的?如果经常在某一题出
错,就不只是粗心的问题,而是某一个知识点没掌握好。说到这儿,
我想就粗心谈点自己的想法。平时,我们经常听见老师、家长说:都
是粗心,不粗心就100分
了,我想,作为年龄这么小的孩子来说,粗
心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问题是知道孩子是粗心,是不是就
听之任
之呢?或者简单的对孩子说:下次仔细一点。就行了呢?我想有必要
去分析一下粗心的具
体原因,特别是一些经常出错的问题,要引导孩
子想一想到底为什么错?是书写潦草、看错数字、符号、
还是计算方
法有问题。只有查明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改正,才能逐步减少粗心的
次数。否则,把
原因都归结到粗心,孩子就更加不会去关注实质性的
错误原因了。
除了练口算卡片,还可以进
行听算练习,比如,家长报3+6,让孩子
马上报出得数。这种听算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本学期的教学
重点是
20以内数的认识和一位数的加、减法,包括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退位减法的口算。它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部分
内容学得好不好,扎不扎实,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有
着很大的影响。
目前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里大多已初步学习过10以内数的认识和
加减法的计
算,相比于其他课程似乎比较容易,但他们往往是以形象
思维为主,我们在教学中要把他们的知识不断地
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
性认识,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一
学期的
学习要使学生达到:每分钟正确笔答8道题,这是每个学生必
须达到的最基本要求。比较好的学生要求应
更高一些。而要达到这样
的要求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而要靠长期的训练和坚持不
懈的
努力。接下去我们马上要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要求学生都要熟记,
但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显
然是不够的,家长可配合教学通过各种形式提
高孩子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比如口头上可以经常对对口令
,笔头上
可以每天出一点口算题让孩子练习,口头和笔头相结合,孩子的口算
能力一定会提高很
快。
同时练习的时候注意,孩子对小数在前的算式比大数在前的算式熟练
程度慢一些,因此家
长要有重点训练,即3+9比9+3孩子要算的慢,
在加减法算式中含7的学生也算得慢一些,如7+5
,6+7,15-7等,加
强练习的针对性更利于孩子熟练计算。
2.指导孩子看数学书 <
br>一年级的孩子因为年龄小,普遍不会看书,每天只有一堂40分钟的
数学课,所以课堂上老师只能
抽出几分钟时间指导孩子看书,要培养
孩子看书的能力就要在课外加强培养。这也为中高年级学会预习打
好
基础。怎么指导呢?每天回到家后请孩子打开数学课本说一说今天学
习的内容,重点是两项:
一是说图意,另一个说思维过程。
怎么说图意呢?比如课本27页有这么一幅图:有两个男孩在聊天,
旁边有一位女孩正跑过来。学生要会用三句话来说清楚图的意思。原
来有两个小朋友在聊天,又
跑来一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家
长们一定都听出来了,这其实就是一道应用题,但新教材中取消
了单
独的应用题单元,应用题都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出现的。刚才的三句
话中,前两句就是条件
,最后一句就是问题。如果学生能够清晰的用
三句话说图意,那就是说他能抓住数学的本
质,能用数学的眼光来看
图画,以后也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身边的数学问
题
。现在的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很多的信息,有些是解决问题需要
的,有些是多余的,就看孩子能不能用
敏锐的眼光去抽象出最本质的
东西。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图,培养孩子的创新
精神和求异思维:
比如有这样一幅青蛙图:荷叶上蹲着3只青蛙,另有1只青蛙正在往
水里
跳。像这样的图,就可以说不同的3句话:
原来有4只青蛙,跳入水中1只,还剩几只?
原来有4只青蛙,现在荷叶上剩下3只,那有几只跳入水中呢?
荷叶上有3只青蛙,还有1只青蛙正在跳入水中,原来有几只青蛙?
(还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树上有3只鸟,又飞来了1只。现在一共有
几只?
树上有5只鸟,又飞走了2只,还剩几只?)
要注意的是,当孩子说的三句话与所列的算式对应起来时,才表示孩
子真正理解了。(比如:)
说思维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让孩子暴露
他的思维过程,比如说,1
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有
的家长可能会说,这些加加减减我孩子都会了,数学没问题。
其实,
并不是会算就行了。我们还要培养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去算,并且会用
数学的语言来表达自
己是怎么算的,比如说:4+1=5 你是怎么想的?
家长们可能觉得奇怪,4+1当然等于5,还需要
想什么?其实孩子不
一样,有的孩子是用数数的方法(有两种):1、2、3、4、5
还有的
孩子: 4 5 还有的孩子4和1组成5,4+1=5
用组成来算,这是高
层次的,用数数法来算最终都要提炼到用数的组成来算。这是根本。
再比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盒子里面有9盒牛奶,盒子外面有4盒牛
奶,一共有几盒牛奶:数数、9+1+3 4+6+5
总之,我们一年级的数学看看很简单,但事实上蕴涵了很多内容,我
们要通过教学让孩子能把纷繁复杂
的生活现象用数学的语言抽象出
来,同时又要能把抽象的数学回归到生活中去。
3.指导孩子审题是关键。
一年级的孩子因为识字少,所以不理解题意,有的家长就直接告诉
孩
子应该怎么做,一旦孩子还是不明白,家长往往喜欢把题目咬得很碎
很碎,比如:按规律填数
2、( )、4 ,有的家长就这样辅导孩子,
2往后数一个是几?就在后面写3。这样的辅导只是完成
了这道题,
对孩子来说收效不大。我觉得,家长可以先让孩子尝试着读题目(而
且最好能够一个
字一个字点着读过去),遇到不认识的字家长就告诉
他,读完后,让孩子说说,题目什么意思,如果孩子
不清楚,就让孩
子再读几遍,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而且审
题能力也能
逐步提高。一上年级平时作业或考试时,老师都会读题,
家长要教育孩子跟着老师的节奏,老师读一题做
一题,听清题目要求
再做题,不要先做下一题。一般一年级下册考试的时候,我们就要求
孩子独
立审题。所以这个能力要尽早培养。由于教材的需要,要求孩
子认识:“高矮、长短、多少、同样多、比
、左右、前后”这几个字。
其中“多、少、同样多、比”要会写。
4.适当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
我们家长都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数学很重要的是培养孩
子的
思维能力,提高孩子思维水平。在学校里因为是大班化教育,所以在
课堂上只能渗透一些有
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孩
子来说,就有可能“吃不饱”,所以我们请家长买了一本同
步训练,
这里面有发展练习,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聪明题,对训练孩子的思维
能力比较好。但家
长要注意的是不要强求孩子一定要理解,有的真正
一时不能理解的,可以放一放,过段时间再拿出来,要
考虑到孩子的
理解水平。如果家长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思维比较灵活,平时可以到新
华书店买一些
思维训练方面的书籍,有时间就出一题让孩子做做。坚
持不懈的话会极大地激发孩子挑战新知的欲望,使
孩子越来越聪明。
因为数学使人聪明。
5.经常练习写数字
一上年级还有一个重要
的任务就是把数字写得很漂亮,有些孩子已经
写得比较规范、漂亮,但还有部分孩子还写不好,距离老师
的要求比
较远,有些孩子在日子格里写得满漂亮,但是没有格子就开始随意写,
所以,建议家长
买一本日子格本子,平时有空的时候让孩子练练数字,
从日子格哪儿起笔,哪儿收笔,笔顺怎样,都要严
格按照老师的要求,
一年级初写数字如果不能正确、规范、迅速,到中高年级要写快数字
就很潦
草,很多同学计算正确率不高,原因是经常看错自己写的数字。
而且一旦养成马虎写数字的习惯,以后很
难改正。孩子在家写字时,
家长还要注意孩子的书写姿势,让孩子始终拥有一双明亮的眼
睛,这
也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各位家长,孩子刚刚从幼儿园的游戏生活过渡到小学有任务的学
习生
活,很多孩子还不适应,上课总要做些小动作,甚至转来转去,有的
还会情不自禁地离开座
位,而我们很多家长也觉得不适应。每天都要
督促孩子做这做那,似乎变成家长在读书了。其实这些都只
是暂时的,
只要家长按照老师的要求经常督促、教育孩子,始 终与老师保持一
致,那你的孩子
一定能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当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
习惯,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那么我们家长也就轻松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