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 连加连减 教案及反思.doc
梅花的象征意义-元宵节灯笼
一年级上数学连加连减教案及反思
12周一年级公开课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
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单项口算.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得数.
5+2=
4+6 =
10-8=
9-7=
2.
复习10以内连加、连减口算
5+4=
8-7=
3+7
=
9-3=
4-4 =
5+5=
8-2=
2+8=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冋答.(说出备题的计算过程)
5+1+3=
3+4+1=
10-3-4 =
9-8-1=
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知道连加、连减表示的意义,那么如果一个算式里血内有加法,
又有减法,它又表示什么含义呢?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_・、
指导探索:
1
・
教学例1【出示图片“金鱼图”】
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有几条红金鱼?求共有几条金鱼?应该怎么算?(板书:
4+3 =
7
)如果捞走2条,求还剩几条?怎么计算?(板书:
7-2=5
)
(
1)
思 吗?
如果我们把刚才演示的内容川图来表示(贴例题图)你能
叙述一下这幅图的意
(引导学生叙述题意:鱼缸里有4条黑金鱼,3条红金鱼,捞走2条,还剩儿条?)
谁会列式?板书:
4+3-2 =
(2)
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加减混合.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3)
加减混全式题应该怎样计算呢?结合这道例题,谁来说一说?(在学生充分讨论
4+3~2=5 的基础上总结出: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减2等于5
・)
板书:
7—^
让学生自己 练习说计
算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2
・
教学例2
・
(1)出示图片“鸽子图”
你能说出这幅图表示的恿思吗?(学生分组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叙述:有4只鸽子在
吃
谷子,飞走了 1只,又飞走了 2只,现在有多少只?
)
(
2)谁会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4-1+2 =
这也是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齐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4-1+2=
5
:
3.比较质疑.
两道例题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减在示,另一道是减在前,加在后)
说明: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只要有加有减都叫加减混合,计算加减混合算式与
前
面学习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1、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一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
步进行口算
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
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
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
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矢口识点在
教材屮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在学习
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
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
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
以理解连加、连
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
有意
注意吋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
知识
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
而导致第二步计算
受阻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
1、创设情景
学习连加课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
并通过学生的
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
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
引出连加。课题引岀后,并不是死板地
讲述运算的顺序,二是让学生讨论,说出
怎样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
顺序,很自然地解决了运算顺序问题。
2、
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过程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始
终注意保持和学生亲密融洽的关系,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并给学生
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
和空间。避免了计算教学的“静态”灌输,避免了计算教
学的机械记忆和反复练习,让学生观
察、思考,体验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
成的过程,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屮学到新的知识。
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吋,我还可以在放手一些,让学生
去观察,去表
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
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
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 习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