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鸡蛋浮起来(科学)
山东省高考改革-折玫瑰花的方法
活动名称:鸡蛋浮起来了(关键经验:科学)
活动背景及设计意图
沉浮是幼
儿生活中熟悉和常见的科学现象,它表示了物体在水中的一种绝对的、肯
定的终极状态,幼儿对它的认识
是确定性的。而介于沉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却很少
被提及,因为这一模糊、复杂的现象对幼儿来说是
“说不清、道不明”的,所以老师遇
之或视而不见或避重就轻或搪塞而过,但它却真切、实在地存在于幼
儿的生活中,并时
常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猜测、寻找、自我探索,
让幼儿初步感受、理解这一现象,激发幼儿从小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一、活动目标: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的盐后,鸡蛋沉浮状态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
2引导幼儿在实验操作中学会观察现象并记录,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
象。
二、活动准备
三个透明的玻璃杯(分别标上1、2、3的数字,1号杯放入水,2号杯放入水
后
再加两勺盐,3号杯直接在下半层放食盐搅拌均匀水,上半层再倒自来水),
三个鸡蛋,盐,水、勺子、一根筷子
三、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猜猜鸡蛋沉浮的状态。
——(出示三个玻璃杯,出示鸡蛋)把
鸡蛋分别放入三个杯子会发生什么现象,是沉入
水底还是浮在水面上呢?(引导幼儿自由猜测,发挥幼儿
的想象力)
——把鸡蛋放入1号杯,鸡蛋是沉还是浮呢?(幼儿猜测并用身体动作表示沉浮结果:站表示浮,蹲表示沉)。鸡蛋沉入杯底。
分别把鸡蛋放入2号、3号杯,鸡蛋在2号杯里悬浮杯子的中间,在3号杯子里浮
在水面上。
——鸡蛋为什么在三个杯子里的位置不同?(幼儿猜测,互相交流自己的见解)
(二)、引导幼儿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找鸡蛋悬浮的秘密。
——为什么鸡蛋在第
1号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到了2号杯子里却浮在中间,而在3号
杯子来却浮在水面上呢?这里究竟有什
么秘密?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这三个杯子里的水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寻
找鸡蛋宝宝悬浮的原
因,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
——
是不是鸡蛋在盐水里都会浮起来?为什么2号杯子里的鸡蛋浮在中间,而3号杯子
里鸡蛋
却浮在上面?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好吗?激励幼儿有动手操作的欲望。
(三)、做鸡蛋沉浮的实验
1.幼儿两人一组,分工合作,一人实验,一人记录。
2.教师观察幼儿实验,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指导。
(四)、交流分析实验结果,探讨鸡蛋悬浮的规律。
——为什么鸡蛋在加入2勺盐的水中浮在
中间,在加入4勺盐后却浮在最上面呢?(幼
儿根据记录表讲述自己的实验感受,发现鸡蛋的悬浮规律。
)
——鸡蛋除了在盐水里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宝宝浮起来?(幼儿回忆生
活
经验,自由讲述。)
四、活动反思:
我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向幼儿展现一个丰富有趣
的探索活动,把科学知识融于
游戏中,让孩子们在游戏的同时发现学习的乐趣,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科
学的奥秘真
正多,大班的小朋友对生鸡蛋做起了实验。鸡蛋可以沉在水中也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这
些奇怪的现象只有用科学来做解释。经过指导,孩子的动手实验,才能明白科学的奥秘
所在。任何的科
学奥秘只有在反复动手实验中得以证实。
在材料的选择方面,不够准确,应让幼儿通过水和盐这两种物
质进行反复实验,并把
茶杯换成有准确刻度的量杯,让幼儿按照要求放入水,进行实验。与此同时,还应
为幼儿
准备一空盆,以备幼儿在实验失败或者想重新换水时用,这样会更细致。在活动最后部
分
,可以让幼儿观看课件,引入到生活中,让幼儿了解死海是怎样的?人为什么可以漂浮
在死海中,不会沉
,不会死!而平时游泳呢?(实在淡水中)。
科学让我思路渐渐清晰,让我思索有了条理,希望在下一次的科学实验中,我会有
心得突破!
附:记录表及操作材料图
五、活动实施建议:
第一环节的设计,一开始就能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能围绕着蛋的沉浮展开积
极地争论,大胆联想
,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让幼儿用身体动作表
达预测结果的过程中,使得幼儿在活动
中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较好地实
现了师生互动。
第二环节此时的幼儿已经有了
充分想探究的欲望,因此让幼儿带着强烈的好奇与急
切想知道结果的心态进入下一个环节-----
动手实验,找寻秘密。
《纲要》中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
探究
的过程和方法。”在本次实验中,加盐量的多少,搅拌、溶解的程度,都是影响实验结
果的
因素,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在幼儿确实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
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
碍时,才给予一定的帮助。
提出问题为什么鸡蛋有沉有浮?通过自己的探索形成认识:不同浓度的盐水
中,鸡
蛋沉浮的高度不同。通过集体讨论交流,让幼儿对自己所思所为进行一次梳理,以此强
化
新获得的经验。接下来,让幼儿知道:盐可以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除盐之外,还有
别的方法吗?从而培
养幼儿思维的多向性、开放性。同时,也顺应了“科学来自生活,
最终必然回归生活”的宗旨。
六、教学案例: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许多道理
和知识,都有可能成
为幼儿科学启蒙的素材,孩子总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了解和认识世界。一件在成人
看
来司空见惯的事,在幼儿眼里却是那么的新奇有趣,也正是因为这些早期经验的获得,
丰富了
他们的生活内容,使得孩子的生活富有生气和活力,他们的心智得以有益健康地
发展。
沉浮是
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无论是浮在水面的塑料玩具、积木,还是沉到
水底的玻璃球、铁丁,幼儿对
这些现象的认识都是好奇的,同时也是模糊的,而介于沉
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却是让幼儿捉摸不透的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注意身边
常见的科学现象,萌发对科学的兴趣。”本次活动分通过猜一猜―
―做一做――说一说
三个步骤进行:经历了激趣――发问――探索――交流的过程,做到激之以情,调情
入
境;授之以法,启发思维;导之以行,探索规律。让幼儿在动中学习、趣中思考、奇中
发现、
乐中获取,达到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增强活动性、鼓励创造性的目的。最终由“要
我学”变为“我要学”
达到“我会学”。
科学活动顺应幼儿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很容易激发起幼儿的参与热情。我曾经试<
br>过以变魔术的形式让孩子们观察磁铁的吸引力。全体幼儿无与伦比的安静,平时最多嘴
的孩子都聚
精会神地等待着神奇现象的发生。这次我选择了孩子们熟悉的鸡蛋,让孩子
们看看完整的鸡蛋在水里会有
什么样的变化。想到他们以前的表现,呵呵,应该会有万
众期待的效应吧。
既定的教学方案其
实是一个浮力实验,当鸡蛋沉于水底时往水里加盐,让鸡蛋浮上
来。在做实验之前,我故意抛出问题:你
们猜,鸡蛋如果到了水里,它会沉下去还是浮
上来?举手表决:80%的孩子认为它会浮上来。只有20
%的孩子觉得鸡蛋会沉下去。我慢
慢地将鸡蛋放入水中,只见鸡蛋颠了两下,居然在水中停住――悬在中
间了!孩子的惊
叫声随即响成一片。科学必须尊重事实。我没有阻止他们的议论,继续放下第二个鸡蛋,
这下更玄――鸡蛋浮在水面上了!不等我发言,“耶!”一大半孩子开始兴高采烈地庆祝
他们猜
测的正确。我是在自然角拿的鸡蛋,没曾想放了一段时间,鸡蛋已经不新鲜了。
蛋黄散开以后,鸡蛋的密
度下降,自然就会浮上来。可是这样的解释对孩子来说等于讲
外语――听不懂,只得等下次实验再用新鲜
鸡蛋来纠正了。我顺水推舟地引导孩子们观
察鸡蛋在水中的变化,让他们预测是不是所有的鸡蛋都像今天
这两个一样会上浮。孩子
们的想象力出奇丰富,答案五花八门。有认为鸡蛋在水中会自己游泳的,有认为
只有一
些鸡蛋可以浮的,还有的孩子讨论起鸡蛋的出处,公鸡生蛋在孩子眼中是件再正常不过
的事情。孩子们严肃而认真地阐发自己的观点,教室里的气氛热火朝天。我更多地收集、
倾 听孩子们的意见,决定把解答的任务放到第二次实验上去。
第二天我特意选了两个新鲜的鸡蛋。孩子们 一看都跃跃欲试。我提了操作要求后让
孩子自己也动手做了做,迥然不同的结果吸引了所有孩子的注意。 我提出一个问题:今
天的鸡蛋是沉下去的还是浮上来的?为什么?孩子们纷纷从鸡蛋的大小、颜色等方面 找
原因,还有的孩子认为鸡蛋现在不浮,但是过一会还是要浮起来的(居然联系时间顺序
来考虑 问题了,不简单啊)。真好,疑虑和争论,思考和辩护,都在活动中得到了体现,
孩子动脑筋时是如此的 引人入胜,那种童真的魅力真是令人难忘。单纯从外表已经很难
让幼儿改变自己的意见了,但是我不想武 断地用自己的判断去强加给孩子们。将鸡蛋打
碎,检查鸡蛋的内部(蛋黄和蛋清)有什么异同,这才能把 问题进一步推向深入。
活动的后续环节受到了意外的干扰。当我从另外的事务回到这个主题时,发现不 新
鲜的鸡蛋作为旧的材料已经撤走了。不过通过这两次实验,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已经大
大地调 动起来。他们的小脑袋都在积极的思考,他们的话语虽然天真,但都紧紧围绕着
实验。平时心不在焉和谈 话跑题的现象似乎不见了。这个活动本身没有亮点,但是有了
孩子的主动思考和交流之后却变得鲜明生动 起来。这个例子也不断提醒着我:预设和生
成,一定要紧紧地围绕着幼儿当前的发展实际。在教学准备的 时候,要确保班上所有的
教师都能够明了你的教学意图,并朝着同一个教育目标努力。
在教学 活动中,科学教育一直是幼儿教育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让孩子带着好
奇、探索的眼光关注周围生活 中的各种科学现象,学会观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对
孩子一生而言,这是多么重要的科学素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