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精彩片段赏析
复刻回忆原唱-全等三角形教案
为语言而教:阅读教学的理性诉求
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
精彩片断一:归类听写,提纲挈领
师:这篇课文同学们预习过吗?有一个良好的预习
习惯可以让你终身受
益。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不知道干什么能有勇气上来的老师佩服他。
带着课文上来,请你们听写三组词,最好能不看课文就写,假如忘记了
可以偷偷地看一
下。老师只念一遍,而且是一下子念,所以要听清楚。其他同学
自己找一本本子写。
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你还可以再写一个和上面四个词是同一类的,随便你写什么。
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
师:(特意表扬一位学生,暗藏方法指导)这位同学
很聪明,他先写每
个词的第一个字,这叫信息;然后再把词写完整,这叫诀窍。
第三组: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师:要注意这五个词语之间有哪些内在的联系,了解了有助于你把它们
记住。
第四组:下面有个词,你把它归类——“草帽”,一定要写到这个词,你
思考选择写在哪里。
师:(问第一个学生):你为什么不写草帽?
生:因为这几个都是昆虫,草帽不是。
师:(问第二个学生):你为什么不写草帽?
生:因为这几个都是农作物,草帽不是。
师:说得更通俗一点,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庄稼。这里面有个“倭瓜”,见
过吗?吃过吗?
生:就是莴苣。(众笑。)
生:倭瓜就是南瓜。北方人说是倭瓜。
师:(问第三个学生):你为什么不写草帽?
生:这几个词都是写干农活,草帽不是。
师:纠正字音“下种”的“种”,练习多音字读法。
师:那么“草帽”应该写在哪里?
生:应该单独写在旁边。
师:“草帽”
的“帽”是个生字,这个字怎么写,看老师。老师范写“帽”,讲
解:两横,不与竖连着。这是因为古代
的帽子两根带子不相连(画),所以两横
不能与竖连起来。
1
师:刚才这些词语全写对的举手,了不起!今后我们预习课文要把课
文
中的生字新词划下来,读读写写记记,如果有可能可以把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归类,
这样可以使
我们记得快,记得牢。
[赏析]
这段听写词语的练习看似随意,实则很不简单,这个环节具有如下多元和辐
射的功能:
首先,检测了学生预习时的生字新词掌握情况。因为学生不是在零起点
状态下走进课堂
的,他们在预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这个环节体
现了老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关照。值得一
提的是,这里的“听写词语”允许学生
默不出来时照着课文抄抄也好。什么情况下抄写的效率最高?在写
不出的时候,
在写错的时候,他会关注,印象更加深刻,这样的抄一遍比抄三遍作用更大,可
以
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其次,词语只有归类才有利于形成一个整体,便于记忆、便于运
用。教
者在让学生听写词语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教育,注意教给学
生寻找词
语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维持记忆的科学方法和窍门。
再次,巧妙利用易错生字“帽”,
不仅创造机会让学生练习了书写,更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词语之间的编排规则和内在联系。
最后,不仅让全体学生一开始就全部动起来,而且利用以上写昆虫、农
作物和农活的3组词语,巧妙地导
入了下面的教学环节,对理解整篇课文起到了
提纲挈领的作用。
精彩片断二:朗读指导,关照全体
师:同学们,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
么多的昆虫、这么多的庄稼,
在我童年的眼里,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各是怎样的?读读描写昆虫和庄稼的
两个
段落,大声用心地读书,要让老师听得到你读书的声音。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其中一个段落。其他同学用心去听,他是怎么读的,更要用
心去感受,这个
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
一生朗读第2小节。
师:做到了正确,不错。现在
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读,你推荐谁?推荐
她总该有理由,说说为什么要推荐她?
生:因为她是我们班读书读得最好的。
被推荐的学生读。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有经验向大家介绍吗?
生:我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去了,我好像就在这个园子里了。
2
师:她有两点经验:一要投入自己的感情,二要想象,仿佛自己看到园
子里的景物。同
学们像她一样,一要投入,二要想象,再自己读读。
生再次自由练读。
师:写昆虫的这段愿意读的举手?都愿意,不读这段,谁来读写庄稼的
另外一段?
指名一生读第13小节。
师:我看到了他读书时的表情变化,读书能读出表情来,肯定能读好
!
我要看到大家的表情变化,自己再读。
生自由读。
师:这次我发现80
%的同学都有表情变化。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奖
励你也推荐一个同学读,这次推荐的同学是最需要锻
炼的,平时胆子比较小,读
的机会比较少。
师:她说你胆子比较小,锻炼的机会比较少,真的
吗?今天老师对你只有两
点要求,一是读得慢一点,二是声音响一点,能够吗?
生读。
师:这里有个字要提醒你的,“似的”,“似”念翘舌音,在“似乎”里才念平
舌音。
好的,他读完了,你们觉得他这次读书和平时有哪些不同?
生:声音更响亮一些了。
生:比平时读书更流利了一些。
生:错误比平时少。
师:这是因为他读得更认真、更细致了。大家都这样认真、细致地读,
书肯定能越读越好。
生再次自由朗读第13小节。
[赏析]
这个教学环节中的朗读指导主要分
三步进行:第一步,在学生自己练习
后,先请一个敢于举手的至少是中等的学生读;第二步,再请中等生
推荐一名学
生读,并说说推荐的理由,一般来说,这次读书的应该是班里的优等生,读完后
请优
等生介绍自己读书的宝贵经验,同学们利用经验再次练读课文;第三步,请
好学生也推荐一名学生读,不
过这次是最需要锻炼的,平时很少有读书机会的学
生,一般来说,这样的学生应该是班里的后进生了,但
是,这段话已经读来读去
读了很多遍了,即使是后进生,加上老师的鼓励和期待,也不怕读不顺畅了,等
读完后引导大家讨论他今天读书跟往常的不同,后进生可以从中受到极大的鼓
舞,也许能在今后
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这份读书的热情。
3
这样的读书练习,不仅高效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还巧妙地开发
并利用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说
“开发”,是因为老师精心地创设了让课堂呈
现出差异的情境;说“利用”,是老师始终有意将“个别或
少数学生的智慧转化
成所有学生的所得”,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利用学生朗读水平层次的不同,引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精彩片断三:自读自悟,领会写法
师:我们刚才读了两个段落。在作者童年的眼里,这是个怎样的园子?
作者心目当中的
园子,使你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有的词可能就藏在这两段话的
字里行间,把你认为最恰当的词在书旁空
白处写下来。
生:生机勃勃
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
生:无拘无束的园子。
师:这个词好,和课文中有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自由自在”,两个词
都可以写。
生:丰富多彩
生:课文里就是样样都有。
师:这个“彩”是“彩色”的“彩”,请你写上来。
生:鸟栖虫居
生:鸟语花香
生:生机盎然
生:充满温馨
师:让我们
看着黑板,读读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同学们读得非常认
真,所以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到
这个园子的特点。
再轻轻地读一读两个段落,看看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园子的生机、自由以及温馨的?哪些句子哪些写法很特别,与我们平时有些不同?注意划下来。
学生轻声读课文。
生:读第13小节。“太阳……似的”把生机勃勃写了出来,用了拟人的手
法,让人感觉到很自然。
师:一切都是活的,活的才有生命,才能让人感受到生机勃勃。你再读
读,三个句子结
构相似,这叫什么?(排比句)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看。
生齐读。
师:作者用了排比句,把一切都写活了,一切都充满生机。还有写得特
别的地方吗?
生:“倭瓜……没人管”结构相同,写出了园子的无拘无束。
4
师:怎么个相同法?
生:农作物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如果你在课堂上,想唱歌—就唱歌,想说话—就说话,想喝茶—就
喝茶,想打瞌睡—就打瞌睡,想不
听—就不听,想走出去—就走出去,一句话,
想怎样就怎样,能做到这一切的话自由吗?倭瓜、黄瓜能做
到,多么自由!读读。
生读。
师:“谎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这个“说谎”的“谎”呢?
生:这个花是骗你的,不结果。
师:文中写玉米的话有些特别,“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
人管”,如
果写成“它愿意长到天上去,就长到天上去”好吗?为什么?
生:还是课文中的写法好,“长上天也没有人管”,没人管就更自由了。
师:对,这样的句式
就使表达显得更丰富了。作者就是这样写出自由的!
这样自由的园子你喜爱吗?你看作者的喜爱就藏在字
里行间。
[赏析]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者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两件事。
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引导学生读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词语。对于同一
段文字,学生的
感悟是多元的,富有个性的,教者不仅首肯了不同的理解,保留
了学生种种独特的视角和感受,还让学生
把自己的所得所悟写在黑板上,让学生
那歪歪斜斜的幼稚字体成为本课的板书主体,真正体现了“学生是
课堂的主
人”。
所做的第二件事情是:引导学生领悟本文的写作特色,特别注意引导
学
生关注“想……就……”的句式以及排比手法,也就是萧红特有的表达方式。使
学生不仅知道
课文写了什么,还知道是怎么写的。如果仅仅停留在帮助学生疏通
理解课文写了什么的地步,不能使学生
真正地吸收这篇文章的精髓;只有读出文
章是怎么写的,让学生学习言语的表达方式,才是真正促进学生
习得语言能力的
根本。
精彩片断四:模仿写话,读写迁移
师:作
者写这篇文章就是要表现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幸福、有趣的,
那么,为什么要写园子里的昆虫和庄稼
呢?园子与作者的童年有什么联系呢?
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园子,作者的童年才会这么快乐幸福。
生:先写园子生机勃勃、无拘无束,更能衬托作者的自由和快乐、。
师:作者如果光喊口号自
己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你们信吗?
所以作者除了写自己在童年时的玩、闹,还写了园子的景物
,这种写法叫——借
物抒情。特别是课文的第13小节,把一切都写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
5
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其实是借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的自由来写
自己的自由。
你们能借课文写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的写法来写“我”在园子里的玩、
闹吗?把铲
地、拔草、浇菜这些事情写到你的文章中去,用上排比的写法,看谁
写得形象生动。句式要有点变化,比
如“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样
的句式要善于借。可以选用书上第二段的一处,两处,还可
以发挥想象,写写读
读改改。
学生在本子上练写。
师:我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看,自己写的东西要珍惜,把它当作课文来
读,用心读好。
生:我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快乐的,没人管也没人骂。下种时我在祖
父旁边胡闹,就算脑袋上被蜜蜂蛰
个大包也没有人管……
师:当然没有人管,也不很疼。你写得很生动,很有生活情趣。
生:我的童年是快乐的,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小跟屁虫似的。甚至
有的时候祖父抽
烟,我也找根黄瓜当烟抽……
师:很生活化,很自由。
生:我的童年是自
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我想浇菜时,水不往菜上
浇,却往祖父身上浇,即使把祖父浇成落汤鸡,他也
不怪我……
师:即使怎样也没事,会用句式了,活学活用啊!
生:我的童
年实在是太自由了,想摘花就摘花,想捉蝴蝶就捉蝴蝶,想
跑就跑起来,想躺就躺下来。我的心也像园子
里的天空一样蓝悠悠的,又高又
远……
师:写得好,借天空蓝悠悠的,写出我的心也
蓝悠悠的。你也学会借物
抒情了。我们也要学她,会借,借用学到的写法。
[赏析]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者让学生将课文写庄稼自由快乐的写法,迁移到
写我童年时的快
乐自由中来,还渗透给学生借景抒情的写法,这个教学过程让所
有的学生都经历了一次语言实践,把本课
教学推向又一个高潮。
阅读理解与表达实践应该是融为一体的。这个教学片断是一个读写迁移
的练习,教者不仅仅满足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是怎么写的,还引发训练点放手让
学生进行语言实
践,也就是通过迁移、运用,把所得所悟内化为自己的表达方式。
每篇课文都有一两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
鉴的地方,如果我们坚持教学每篇课文时
都这样去做,这篇课文学一招,那篇课文学一式,学生的表达方
法就会日渐丰富。
6
正如老师自己所说:“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发现如今的孩子有些懒惰,只
肯说不肯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让
他们只说不写。我们必
须教会学生用笔来思维,因为用书面的语言会使思维更缜密,动笔思维的时间长<
br>了,就会影响到他的口头表达,慢慢地,不仅会说一个词一句话了,甚至会出口
成章说出一段话来
。”
杨九俊院长曾经指出,一堂好课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要能
回答三个问题
:怎样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怎样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怎样照顾
个别化的学生?老师在《祖父的园子》
一课的教学中,不管是别出心裁的默词导
入,还是关注全体的朗读训练,抑或独具匠心的自读自悟,以及
学以致用的语言
实践,都非常圆满地、深入浅出地回答了以上三个问题,充分体现了教者“心中
装着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不仅如此,这堂课还非常准确到位地把握了语文学
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
注到了语文学科的内在本质,使人真正产生了一种“语
文回家”的感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