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 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

绝世美人儿
738次浏览
2021年01月07日 10:0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爱如什么-爱祖国手抄报

2021年1月7日发(作者:庾敬休)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商品
(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启示:①消费者:维权
②生产者: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
2.货币
(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表现其它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2)本质:一般等价物
(3)基本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
其它职能:贮藏手段 世界货币 支付手段(赊账买卖,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4)通货膨胀
如果货币的实际供 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
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 涨的现象。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通货膨胀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
纸币贬值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纸币发行量
(5)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3.纸币
(1)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2)发行: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3)抑制通货膨胀
①控制纸币流通量
②国家宏观调控
③发展生产力
④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信用卡、支票、外汇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 转账结算
(2)信用卡
银行信用卡: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3)支票
①含义: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②类型:现金支票 转账支票
(4)外汇
①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②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RMB汇率↑:出口无利,进口有利,境外消费有利
RMB汇率↓:出口有利,进口无利,境外消费无利
③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 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
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 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卖方市场)
②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买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启示: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4)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价值规律:①基本内容: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纸币发行量
4.国家政策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1)一般情况:①价格↑,需求↓
②价格↓,需求↑
(2)生活必需品:价格↑,需求―
高档耐用品:价格↑,需求↓;价格↓,需求↑
(3)替代商品:①A价格↑,需求↓导致B需求↑,B价格↑
②A价格↓,需求↑导致B需求↓,B价格↓
互补商品:①A价格↑,需求↓导致B需求↓,B价格↓
②A价格↓,需求↑导致B需求↑,B价格↑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 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某种
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 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 产要素的
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反之。
(3)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一、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决定因素:生产决定消费,大力发展生产力
(2)主要因素: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加强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
③收入差距


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
(3)其它因素:物价,商品质量
2.消费的类型
(1)按交易方式: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2)按消费对象: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
(3)按消费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3.恩格尔系数(消费结构)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注意:投资≠消费,若买股票、基金则不算。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从众心理 求异心理 攀比心理 求实心理
2.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人们的消费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 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
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 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
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所形成的新 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
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增 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
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消费是物质资料生 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直接 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 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
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①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
( 2)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
济 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
优 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措施:①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 br>④坚持推进改革开放。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
中与经 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公有制经济
(1)国有经济


①含义: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经济
②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③作用: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
际地位
④特点: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集体经济
①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
②地位: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是社会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④形式:农民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
(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如何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
①必须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②推动国 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
力、控制力、 影响力。
③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5)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 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
体现在控制国民经 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2.多种所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
①含义: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②特点: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
③作用: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
(2)私营经济
①含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②特点: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
③作用: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增加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3)外资经济
①含义:外国和港澳台投资者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
的外商投资部分
②作用:引进先进技术,学习管理经验,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3.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1)原因:由当前生产力水平决定适合社会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 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
的本质要求。
(2)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措施:①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③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一、企业的经营
1.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 国民经济的细胞。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混
合所有制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 观主体。其中,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 形式。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
构等优点。





2.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资本
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转
让出资必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 意,出资转
让较困难
发起人数量
股东对公司
承担的责任
公司财务
注册资本限


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建立
股东以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不必向全社会公开
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
股票形式加以表现,上市公司的 股票可
以自由流通、转让
应当有2人以上200人以正数发起人
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

一股一票原则
上市公司必须向全社会公开
注册资本额比较高,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500万元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3万元人民币

3.企业的经营以利润为目的原因?
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利润表现为企业的经营收入与生产经营成本之间的差额。只有保持一定的
营利能力,企业才能开发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4.企业如何经营成功?
①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
④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5.企业兼并的意义
①对优势企业: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
②对社会: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6.企业破产的意义
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 竞争力。通过企业破产,
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1.就业的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
①对个人:获得劳动报酬
②对社会: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发展
2.扩大就业的措施
①党和政府从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
市场调节就业、政府 促进就业、鼓励创业的方针。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②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③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3.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原因: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②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措施:①个人: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正常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②国家:制定法律法规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③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遵守法律法规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储蓄存款
1.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
2.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3.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等风险。
二、商业银行
1.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主要业务:①存款业务
②贷款业务: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③结算业务
三、股票
1.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股票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2.股票投资的收入
①股息或红利的收入。它来源于企业利润。
②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股票价格受公司经营状况 、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影
响。
3.股票的作用:促进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
四、债券
1.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
2.类型:国债 金融债券 企业债券
五、保险
1.类型:商业保险(企业行为) 社会保险(国家行为)
2.商业保险,类型:人身保险 财产保险
3.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1)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原因:
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 然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 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
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 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
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意义: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 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
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 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
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 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内 容: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
产要素按 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2)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 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
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 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
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
①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②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③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2.措施: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①生产决定分配,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
③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
国民 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④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 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
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
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 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
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⑤再分配更加注重公 平。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宏观调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
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
入者收入,调节过高 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提高的意义: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 br>(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 br>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3)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 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发展成果惠及全 体人民。
②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 献精神;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一、国家财政
1.含义: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2.国家财政的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 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
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 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
和谐。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 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
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 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
源的合理配置。例如,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 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
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
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
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


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 出、增
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3.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它收入
其中,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2)财政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4.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
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②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 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
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 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
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 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
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 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
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征税和纳税
1.税收的本质: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 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特征: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关系:税收的无偿 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
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税收的种类:流转税 所得税 资源税 财产税 行为税
①增值税:以生产经营中 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其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
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 的单位和个人。
意义: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②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凡从我国境内取得的收入均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意义: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原因: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 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
欠税 超过纳税期限,未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
骗税 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行为
抗税 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目的:优化资源配置
1.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市场调节资源的方式:价格 供求 竞争


在市场经济中,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的。
3.市场调节资源的优点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应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②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③实现优胜劣汰。
4.市场调节资源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 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
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 严重的两极分化。
二、市场秩序
1.建立合理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措施: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①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 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市场
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②遵守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③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 不可少的条件。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
政手段,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 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
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健全社会信 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④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遵法守法用法, 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
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 道德,逐渐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
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③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④能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宏观调控
(1)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因
①为了弥补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不足。
②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③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宏观调控的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①经济手段,是 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
政政策(税收 社会保障)和货币政策(利率 纸币发行量)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②法律手段,是 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立法,
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 的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各项经
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 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活动。
③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 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
济的手段。
④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①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第一要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 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②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 心立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 成效。
③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④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 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
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 积极性。
2.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②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
的核 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
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 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
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④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农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提高农民消
费水平;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目标;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巩固农业
基础地位;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能力。
⑤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 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
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
1.含义: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 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
相互联系的趋势。


2.表现: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
3.载体——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载体,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商品、人力、技术、资< br>金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措施类:①企业成功经营的措施
②建立跨国公司,“走出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③遵守法律法规,利用世贸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经济全球化的优点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进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推动世界范围内资
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5. 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①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两级分化严重。
发达国家具有 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左右着国际经济的
“游戏规则”
②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6.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同时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2.加入WTO的作用or我国对外开放的作用
①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总 要战略决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
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 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②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 开放格局,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
3.如何实行对外开放?
①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 趋利避害;同时提高抵御国际经济
风险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
②利用世贸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③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④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引进”和“走出去”相结合
⑤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萏-重阳节慰问信


火凤凰之超级女兵-川石岛


电脑的坏处-爱火烧


后宫露台-中国在我心中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汽车外观


经典漫画-文明礼仪小报


怎么设置开机启动项-回家的诱惑主题曲歌词


医药代表-体育教师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