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

余年寄山水
645次浏览
2021年01月07日 10: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家具代理-小学生优秀作文网

2021年1月7日发(作者:郑国仲)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课本
背诵内容电子版



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其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
合客观。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 br>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
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 运动不可分
割。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运动中
把握事物,不 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
转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
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 态。物
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又要 看到事
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2



【原理】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 的意
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不能违
背规律,一旦违背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
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 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
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
客观世界,造福于 人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
动性相结合。
5.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主动创造性、自主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 和改造
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③意识对人体的生理 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
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
精神,则会使人悲观 消沉,丧失斗志。④意识对物质具
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错误 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前提和
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3



【方法论】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合。
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
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
作为行动的依据。
②要发挥主观能 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
真务实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
展真 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
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 结合起来。既要反对
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
观条件、安于现状、 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认识论
4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 br>【原理】(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
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 力,实践是检
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指导实
践,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
导人们提出实 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
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 观点,重视正确认识的指导
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 理是绝对性和相
对性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正确认识和改
正错误,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 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具有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 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
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
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



唯物辩证法
联系观
1.联系的特征

(1)联系是普遍的,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 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
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
系,改变事物的 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
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 在
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
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 整体,
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
响到部分。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 足于整体,统筹全局,
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
部分功能之和的理 想效果。
(2)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
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 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
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

6



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
起决定作用。 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
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
联系+方法论
3.系统优化
【原理】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
具有其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②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各要
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的功
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br>【方法论】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
物的整体,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 这一事物完
整准确的认识。
发展观
7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发展是普遍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
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
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新事物的发
展;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 ,接受考
验。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 始的,量变是质变的
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
开辟道路,使事物在 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
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
新的量 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积极做 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
原有的 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
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8
1.矛盾的概念
【原理】矛盾是事物 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就是对立
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 是斗
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
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 一性,是矛盾双方
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 互对立的属性。(2)同一以差别
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
存和相 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
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 br>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矛盾是普遍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 辩证法的前提。
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
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 分为二的观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
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9



【原理】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
的共性和个性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
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
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
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 殊性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
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它处于从属地
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 次要矛盾。主
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
【方 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
要看到次要矛盾;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
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反对形而 上学的一点轮
和均衡论。
7.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不论是主 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
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

10



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
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 的主次方
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 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
到矛盾的次要 方面;坚持重点论,在认识某一矛盾时,
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要抓主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
轮和均衡论。
辨证否定观

1.辩证否定原理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
11
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 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
现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
证的否定既 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
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
质是“扬弃”。
【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原理】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 突破与实
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



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
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
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
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
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 进社会
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
【方法论】重视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树立实践 第一的
观点。同时要确立先进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反对落后消极的社会意识。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
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 基础具有
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
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 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和变革。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12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
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 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 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
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观
【原理】人是社会历史 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
13
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
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 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
责,虚心向人民群 众学习。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
方法。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
地保障人民的权益,更好地保障人民
当家作主。
价值观、人生观
1.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 任
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
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的
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 br>(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
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
重 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
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 有
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
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 人们改造世界的
活动。③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4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
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
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 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走历史的必由之路,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
史性。
(3)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
服务的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 准,
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4)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 决定性的因
素。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
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 相衡取其轻,正确对待个
人、集体、社会三者的利益。
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
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
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
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15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
提高个人素质。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
确价值观的指引。

课本框架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事物的本质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6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17



初级蛋白油-我的人生规划


什么动漫好看-狼的精神


菜单栏-草蜢宝贝对不起


尘埃落定阿来-妒忌的近义词


北海道旅游攻略-小儿垂钓诗意


孙楠歌曲-婚庆策划书


柬埔寨旅游-调查报告范文


授权证书-我已经敢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