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教案1(含反思)
醪糟汤圆的做法-席幕容
1
5* 手指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
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
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
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
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
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
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
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
花心木。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
熟视无
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
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
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
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
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
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
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
不同的姿
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1
1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
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
br>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
;长处:
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
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
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
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
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
自不同的
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教后反思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
元最后一篇文章《手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开门见山
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
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
道理,
“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
有什么强
弱、美丑之分了”。
在教学本文前,我先组织学生交流:通过学习本组的几篇课文,你了解了哪<
br>些作家,哪些作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感悟到哪些人生的哲理,受到
什么样的启示。在
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转入本文的阅读。由于本课是选学课文,所
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根据单元导读中的
提示自学课文。即:认真读一读课文,
1
1
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
指的什么特点,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再和
同学交流着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通过学习、交流,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
体会上。引导学
生通过比较,体会这组课文表达感悟的方法。
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
。了解课文主要
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
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
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
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
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
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
美。具
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
描写,大
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
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
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
“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
拇指吃苦耐劳、默默
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
式的表达作用。
学完课文,让学生联系本组的前几篇课文,说说作者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
同。引导学生懂
得《桃花心木》《手指》是在文末或文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悟,
以直接表白的方法,给人以启示。《匆匆
》《顶碗少年》是将说明的道理蕴含在
文章之中,使人从中受到启迪。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