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两篇
qq登不上去怎么办-太热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两篇
篇一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学习准备:
学生可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孔子、
孟子的生平。
课时:建议两课时,也可以根据学情适当划分学习内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课文导读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
的《杨氏之子》、《伯牙绝
弦》这两篇文言文吗?课文短小精悍,却都蕴含着深刻的道
理,给人
深刻的启发。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曾经是怎样学习
的?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两则
新的
文言文,看看从这两个小故事中,你又能感悟到什么?明白
怎样的道理呢?
基础达标
1、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学弈( )惟( )鸿鹄( )缴( )弗(
)矣( )与( ) .......
盘盂( )沧( )沧凉凉 孰( )为汝(
)多知乎? ....
2、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的意思,再回答问题。
弈( )秋,通国( )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 ) 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
)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
)将至,思援弓缴
(zhuó)而射之。虽与之( )俱(
)学,弗(fú)若之矣(yǐ)。为
是其......
(
)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3、联系课文注释,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②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
而近者大乎?”
⑤:“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同学们挑战自我:如果你学有余力,可以尝试完成下面
内容。
1、背诵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从故事中悟出的道理。
同学们,有创意的表达才是生命力的语言,大家不妨走
进角色,走进历史,以
小组为单位,扮演一回剧中的人物,
将课文中的语言或丰富、或转化,使之成为浅显易懂的、极
具感染力的戏剧语言,都来演一演、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
相关链接
1.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
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
育家。是孔子以
后的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
孟”。《孟子》是
孟子与他的*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
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
br>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
七篇。
2.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
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
语》一书,流传于世
。
悬梁刺骨“(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
:“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
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参照原文:
篇一: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
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
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篇二: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篇二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
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
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
简
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
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
融知识性、
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
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
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
孟子(
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
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
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
孟”。他肯定人性本来
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
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xx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
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
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
本来专指下
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
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
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
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能
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
文的要点:一是
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
符号,以对学生朗读
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
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
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
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
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
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
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
同“欤
”,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
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
四声;然,
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
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
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br>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
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
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
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
心里总以为有
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
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
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
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
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
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
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
——
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
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
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
子》相
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
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
、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
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
.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
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
这篇文章主要
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
么?(①他们为什么争
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
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
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
为止,。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
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
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
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
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
个盘盂,这不是远
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
凉凉,等到正午
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
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
的观
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
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
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
据形
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
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
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
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⑷对两
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
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
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
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
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
用文言文表演)
⑶学生背诵课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