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贾蔷的平淡人生-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品读《文言文两则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重点词
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2. 品读《匆匆》,感受时间和生命的匆匆流逝,感受作者焦灼、无奈、
紧迫
的感情,使学生认识到应该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在享受生命的同时有所作为,使
人生迸发
出应有的光彩。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
3.品读《桃花心木》:
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
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4. 略读《顶碗少年》: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描写,弄清顶碗少
年是怎样面对失
败,坚持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顶碗少年
的表演中领悟人生哲理。
5
、略读《手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个手指的各
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
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
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
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课
一、课前诵读“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墨子》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传习录》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意思是: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
有疑惑?说明了人人都有不懂的地方。
2.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意思是:第一次鼓,勇气就振作起来了,在二
次鼓,勇气会衰退一些,第三次鼓,勇气就
全没了。比喻趁尽头大的时候,一下子
把事情做完。
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意思是:
在甘甜的瓜,瓜地也是苦的,说明了天
下的事情没有十全十美。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
必养其心。意思是:种树必须培育它的根,教人必
须教养他的思想。说明了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
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是:练习一千只曲子,才知道音乐
的美妙,观看千柄剑,你才能识别兵器的好坏。说明了多实践,才能做出真知的道
理。
二、出示“单元导读”(分析什么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三、课例展示。
四、学习“词语盘点”:能正确认读、理解重点词意、对其中的难写字、易错
字指导书写。
五、检查课文朗读。
第二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一:品读《
文言文两则
》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
理”是学习文言文的
重要方法。
2、释题:“文言文两则”是什么意思?
提示:抓住“则”来理解。“则”量词
,用于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文言文两则”就是文言文两篇或者两篇文言文的意思。
3、结合注释①,了解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学弈”的意思即是学习下棋。
二、学习《学弈》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的停顿。
弈秋,通国之善
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
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
缴而射之。虽与之俱
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2、学生练习朗读
3、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行课上交流。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一句是写后
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
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
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学弈》一文的
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
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
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
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为了
加深对这
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4、说一说古文的意思。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
生非常专心,只
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
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
一个
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5、你能够从中感悟到什么道理吗?思考并交流。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
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
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
最后写这两个人学
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
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板书设计:
一人专心致志
学弈
弗若之矣
一人三心二意
三、学习《两小儿辩日》
还记得我们学习
《学弈》一文所用的方法吗?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
《两小儿辩日》一课,看看他们辩论的具体内
容是什么?你能回答吗?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
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
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学生练习朗读
3、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行课上交流。
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
做出的判断。
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
出结论的。
⑤孰为汝多知乎?
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本句
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4、说一说古文的意思。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
么
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
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
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
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
回事。两个小孩笑
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5、你能够从中感悟到什么道理吗?思考并交流。
《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
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
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
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
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
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板书设计:
日初出 日中
一儿: 近(车盖)
远(盘盂)关于观察
两小儿辩日 孔子: 不能决也 实事求是
一儿:远(沧凉) 近(探汤)有理有据
四、人不是生而知之的人,孔子也不例外。由
于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够发达,不只是
孔子,其他人也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已经非
常发达了,那
你能解释一下这其中的原因吗?
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
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
时大呢?这是视觉的误差、错觉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
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
,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
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显得大;而中
午太
阳高高升起,广阔浩瀚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
的比黑色
的显得大一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
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
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
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
高,是否此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
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
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
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在地面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
到凉快;中
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
地
面的远与近。
第三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二:品读《
匆匆
》
一、 从交谈入手,引出时光匆匆的话题
师生谈话:同学们平时
喜欢读什么书?安徒生的童话一定不会陌生吧?你读过哪些
安徒生童话?(师生自由交谈)两百多年前,
安徒生诞生在丹麦直到现在,不同国
家、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孩子,都从安徒生的童话之中汲取着营养
,获得了快乐.
时光匆匆,从安徒生创作第一篇童话算起,一百多年过去了,但他的童话并没有因
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魅力。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时光匆匆这个话题,学习朱自清先生
的散文《匆匆》。有
意思的是,尽管这篇文章已经发表八十多年,但它受到了越来
越多的读者的喜爱,已经成为现代散文中的
经典——它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
匆》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爱的安徒生童话谈起,巧
妙地引出时光匆匆这个话题,学生
的阅读期待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在自然的过渡中以最少的时间进入本课
主题)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受文字的节奏,感受文字蕴含的情感
2.学生选择自己感觉最难读的段落或句子再读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
在读中纠错,评价,初步感受时光匆匆
(设计意图:学生能否充分地感悟文本内涵及蕴
含的情感,取决于是否足够地
“倾听”了文本。文章发表在1922年,离现在已有九十多年了,有些句
子读起来
不太符合现在的表达习惯,估计学生在阅读时会遇到感到难读的句子或段落教师范
读、
学生选择自己觉得难读的地方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读,都是基于一个目
的:试图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
的朗读,引导学生品评语言、积累语言其实,在这一
课的教学中,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贯穿了始终不论是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读、
变换人称去读、教师范读、引读等等,都是基于这个目的)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时光匆匆
1.默读课文,哪些文字值得细细的去品,去读,去思考?边读边在课文中圈画
请学生将词语写在黑板上,教师巡视
2.交流:
(1)从词语生发感受时光匆匆
① 师生判断词语书写的正误
②
师生评价哪些词书写美观
③ 讨论:你为什么选择这些词写下来?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从这些零碎的词语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绪,他焦灼,他惋惜,他无
奈这些词语都
不是孤立的,请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面对时
光匆匆流逝的焦灼、无奈、痛苦的情
绪
学生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把静心静气的写字训练与感悟文
本的人文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
在看似零散的词语之间串起一个共同的主题:时光匆匆流逝)
(2)从句段入手感受时光匆匆
交流句子或者段落:你觉得
哪些句子或段落值得一再的去品、去读、去思考?自由
读文章感受最深的段落或者自己喜欢的段落,谈体
会,教师随机引导
板块1:感受对时光流逝的追问:精读第一自然段
板块2:感受对生命的追问:精读第四、五自然段
板块3:从对时光的追问到生命的追问,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感触呢?略读第
二、三自然段
预计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a.关于“一去不复返”:出示曾经学过的课文——林清玄《和时间赛跑》,帮助
学生理解
b.讨论:你还是去年的你吗?与去年相比,你的什么变了?把你的感触融进去读
文字 (设计意图:对《匆匆》一文的教学,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成为一个不可忽视
的因素对于十一二
岁的孩子来说,时间不是过得快,而是太慢那么,要让孩子真正
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时光匆匆、生命易逝就
比较难所以,让孩子紧密地联系自己的生
活体验来思考,孩子的心灵才能真正有所触动,从而真正感受到
时光匆匆,一去不
返)
c.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文字之美:品评具体的文字;课件引入相关的评论: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
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
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
内心感受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
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
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
(设计意图:此文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现
代散文中公认的经典后人对此
文及朱自清先生作品的论述颇多,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意义的一部分供学生参
考,可
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写作特色,打开视野,丰富语感,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d.面
对时光的流逝,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他一定是想到了什么?读一读,体会
作者的焦灼、痛悔
e.按照课文中的描述讲一讲,我们的时光究竟是怎样的匆匆流逝?
f.朱自清先生一连串
的自我追问,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自我追问。你
觉得什么样的人生就算没有虚度?举一个你佩
服的人作为例子来说明
学生讨论,教师随机点评:朱自清先生正因为认识到了时光的
匆匆,他虽然只活了
50岁,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他并没有虚度人生,他留下了生命的深深<
br>的痕迹
出示课件:朱自清介绍
(设计意图:关于“留下生命痕迹
”,学生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想,自由地
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怎样的人生才算没有虚度;
然后插入朱自清的有关介
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应该怎样活着关于时光匆匆,关于人应该怎样的活着
,
通过这样一番交流,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四、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你们想到了哪些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诗文、警句呢?
1.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评
2.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教师搜集的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句格言,学生接读
(设计意
图: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往今来关于时光匆匆的话题,让学生说出
一些著名的诗文警句,并通过滚
动字幕的方式出示,让学生快速朗读,从而理解珍
惜时间、珍惜生命是一个超越时空的永恒的主题)
五、由“一朵小花”悟人生流逝
在忙忙碌碌的人生旅途上,也别忘了用你细腻的心去感受生
命中那些细小的却
又是美好的东西,那些值得怀念的东西,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生命也别忘了享受生命
出示文字:普希金《一朵小花》,学生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把普希金
的这首小诗出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感受时光匆匆,应珍
惜生命,也不忘享受生命这当是在越来越忙迫
的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六、由“人面桃花”引发深层思考
讨论:最后有一
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今天不一定有答案还记得课文第一
段的几句话吗?想一想,燕子还是去年
的杨柳,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
年的桃花吗?
学生讨论,随机出示:崔护《题都城南庄》
学生读完后,教师小结:的确,尽管桃花依旧笑
春风,但是人面已经不知何处去也
许以你的年龄还不能透彻的理解作者的这种复杂的人生感喟,但没有关
系,时光匆
匆,它能够教会你领悟一切
(设计意图:绕了一圈,又回到“时光匆匆”这个话
题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
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对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
的一
去不复返这种深层而复杂的人生感喟,在学生清浅的心灵池水中投下了一枚小小的
石子,荡
起层层涟漪,在学生纯净的心灵土壤中埋下了一颗颗美丽的种子,它们必
将生根,发芽,逐渐长大)
第四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三:品读《桃花心木》
一、
情境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前几年,名列台湾十大杀手之首
的一
个囚犯,在临刑前提出了最后一个愿望,同学们猜猜会是什么?他想见一个
人。这个人既不是他的亲人,
也不是他的朋友,而是一个与他从未谋面的作家林清
玄。因为在他被关押的时间里,他几乎读完了林清玄
所有的作品,他对林清玄说:
“如果有人能提前告诉我读书是这么美好的事情,会让人这么感动,我绝不
会成为
杀手”。林清玄的文章到底有着怎样感人的力量?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有
所感悟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通过预习,我们认识了一种特别的树,就
是?——(生答:桃花心木),
(课件)也结识了一位平凡但却古怪的人,就是——(生答:种树人),
说他古怪
是因为——(生答)
2、总之,就是———(生答:一点儿没有规律),用我们书上
的一个词来概
括,就是————(生答:不确定)板书:不确定
3、种树人奇怪的举
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
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课件出示相
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
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
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
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师:谁能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指导:除了四个问号,你觉得这段话
中哪些
词最能体现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把这些词语加重一点语气再读读看)
5、当作者忍不住把心中的种种疑问提出来以后,种树人有什么表现?
6、种树人的话你们理解了吗?
那好,如果你就是种树人,老师就是文中的
“我”,你能回答好“我”的问题吗?别急,同位两位同学先
分角色练一下,待会
可不能拿着书和我对话哟。
师:请问种树人,你为什么不按时给树苗浇水?(生答)
师:我明白了,你是在教树木学会自
己找水源,那么,当干旱来临的时候,它们就
会——(拼命扎根);当暴雨袭来的时候,它们就会——(
汲水生长),谢谢你种
树人。
师:(再找其他同学)你看,每天都有几棵树苗枯萎,多可惜呀
,如果你每天定时
定量地来浇水,树苗该不会枯萎吧?(生答)起先我还以为你懒呢,原来是为了让桃花心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起先我还以为你忙哩,原来是想让桃花心木长
成百年的大树。啊
,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种树人!
三、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
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
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师配乐《秋日私语》朗读。齐读这段饱含哲理又充满激情的文
字。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
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
2、这个道理多么深刻、多么重要、多么有意义啊!默读这段话,思考:这里的
“不确定
”指的是什么?能结合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或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你对这
些句子的理解吗,把你的理解以
批注的形式写在书的空白处,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
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谁来结合具体的事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4、除了刚才同学们谈到的,老
师还搜集了几位名人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资料,
快速阅读。略读的要求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
基本内容、主要思想,这也
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桑兰、霍金、史铁生的故事任选项其一阅读)
师: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之所以能震撼全世界,是因为——(生讨论)
4、师:是啊,他们的经历给我们以启示:(出示课件)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
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
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
分转化为巨大
的能量,努力生长。”
―――当他们战胜了这些不确定,回首走过的路,他们会
这样告诉我们:(师读,
然后让生读:你们也来慢慢地、轻轻地读一读、品一品这段话。)
困
难,折磨,痛苦是多么珍贵!如果一切平顺,谁会静下来沉思,谁会生起智
慧,谁又能在平凡安逸的日子
中超越自我、登上高峰呢?
--林清玄《感谢困难 》
5、同学们,再联系生活实际想想,
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呢?(生
病、下岗、父母不在身边,甚至学习上遇到困难)那末,面
对这些不确定因素,我
们应该怎样做呢?
师:是啊,就像作家曹文轩说的:(齐读)我要送给大家的,是第二句话,再读一
遍,记住它。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青铜葵花》
6、师: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要这样勉励自己勇敢
面
对:(课件出示这段话)齐读: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
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
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
少的养分转化
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当我们在痛苦中挣扎、彷徨、想退缩的时候,我们要这样告诫自己要坚持下去
(齐读) <
br>——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
心。在不确定中,
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
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四、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
膝盖的树苗,
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配乐)——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
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
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
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
说……)
3、总结:是啊,有一句歌词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在逆境中自
强
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五、拓展升华,领悟写法
1、学到这儿,同学们应很清楚了,这篇
散文仅仅是在写桃花心木吗?借种树来写
育人,这就叫做——
2、师:或者叫做借事喻理,借一件小事中告诉大家一个道理。
3、从生活小事入手,显现人
生智慧,是林清玄作品的基本特点(课件介绍林清玄
及其作品),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林清玄的另一
篇作品《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六、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1、师:一株小小的野百合,在
林清玄的笔下演绎了一段美丽而动人的故事。林清
玄仅仅是在写野百合吗?他也是在借物喻人。但是作者
没有像《桃花心木》那样直
接在文后揭示野百合带给我们的启示,而是让我们自己去体会,你能仿照《桃
花心
木》把野百合带给你的感悟写在文后吗?
附板书:
桃花心木
树的“不确定”→长成百年大树 借物
↓
人的“不确定”→经得起考验 喻人
第五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四:略读《顶碗少年》
一、读“连接语”,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
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
同学们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
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
号中
读出了什么?)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
(1)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少年表演的过程的?(3—7自然段)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
,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
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可以结合
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
是一场难
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体现老者的宽
容和关爱的杂技表演。这可以从老者的神态
和动作,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两个角度感受到。
(1)“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
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
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老者的神态和动
作中可以体会到老者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2)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
后“呆呆地
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可见他第二次失败后已经
非常紧张,但当老者安慰他之后,
他镇定下来了,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可见老
者对他的关爱和鼓励多么重要。
(3)引导想
象: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体会到虽然我们不知道老者
到底说了什么,但我们可以肯定,正
是有了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
功!
(4)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描写老者的片段。
3.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略)
4.作者看到的是一场让自己难以忘怀的杂技表演。(略)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
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
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
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
哲理。
3.小结: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表达了我们的感受。看来这也是
一
场让我们获得人生启示的杂技表演!我们来看看原文赵丽宏先生是怎样写的:
在以后的
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
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
的激动。这位顶碗少年,当时年龄和我相仿。
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相信
他是不会在艰难曲折的
人生和艺术之路上颓(tuí)丧或者退却的。他是一个强者。当我迷惘、消沉,
觉
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便会突然在我耳畔响起。
是的,人
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
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
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
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
启迪。
讨论交流:
(1)“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想法?
(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
却;二是:“
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
的声音变会突然在我尔畔响起”是少
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
“我”前进。)
(2.)读读原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
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出示ppt: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
得成功。在山
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
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3)、背诵并默写这段文字
四、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画下来。(4次)
3.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为什么?
(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
4.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四、摘录词语
1.词语积累。课文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词语。请同学们把你觉得值得积累的词
语抄写下来。
2.词语推荐。推荐一个词语和大家分享。
3.结束语。相信同学们会把这些词语记在脑海里,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
五、阅读链接
1.赵丽宏 散文家、诗人。上海市崇明县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市。著有散
文集《生命草》《爱在
人间》《玛雅之谜》等、报告文学集《新画》等六十余种著
作,有四卷本《赵丽宏自选集
》行世。作品曾数十次在海内外获奖,散文集《诗
魂》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日晷之影》获首届
“冰心散文奖”。不少散文
作品被选入全国各地和香港、新加坡的大学、中学和小学语文课本,在读者中
有广
泛的影响。
2.论赵丽宏的散文世界
赵丽宏创作了很多叙事散文,其中不
少是写人的。众所周知,散文写人,不要
求精雕细刻,只写“人的轮廓”;不要求描绘完整的人物形象,
只抓住某些富有特
征的片段或细节,写出独特、鲜明的个性或心境。赵丽宏较好地发挥了散文写人的特点和优势,绘出许多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概括一下,赵丽宏主要描写了三方面的人物:
一是中国当代文艺家,如,作
家、诗人、画家、舞蹈家、小提琴家、女书法家;二是普通人物,像“乡下
人”、
知识青年、“扫地阿婆”、门卫老师傅、守灯老人、顶碗少年、山乡邮递员;三是
外国人
,如,墨西哥老作家、斗牛士、驯兽师、美国诗人、唐人街华人、乌克兰的
诗神、基辅街上的歌者。相比
较,三类形象中,普通人物刻画得较为生动感人。赵
丽宏曾直率地承认:“我的散文,没有什么惊人之谈
,也没有什么动人的情节,有
的只是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一点感受,对身边一些普通人的认识和赞美。
”力作
《秋风》以凝重的笔触,记叙了“扫地阿婆”的悲惨结局。作者没有写她的一生,
而是选
取她晚年遭遇最惨的几个片段来写。尽管她的外貌是“丑”的,“斑白的头
发,皱纹密布的脸,一双浮肿
的眼睛”等,然而作者凸现了她忠于职守、善良诚实
的优美心灵。《顶碗少年》表现手法不同,它描写一
场惊心动魄的拼搏。一位英俊
少年在顶碗表演中,连续两次失误,可是他沉着、拼搏,第三次终于获得成
功,博
得了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是个敢于拼搏、献身技艺的强者形象,给人以深刻的
启示。
还如《青鸟》里那位热爱本职工作、无私奉献的“老张头”以及《厚朴》中
的“不为人注目,却用整个生
命为人类作贡献”的“门卫秦师傅”,等等。作家都
能从这些普通人中揭示出他们不普通的内涵,在平凡
中闪烁着不平凡的光芒。
第五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四:略读《顶碗少年》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
像那个“我”至
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
视无睹,可是,如果
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
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
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
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速读课文,口头完成填空:
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
结写()。
3.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
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各有不同的姿
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
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
单,只
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
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
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
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
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
:体态秀
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
不同的
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
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
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
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
累弯了。”
p>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
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
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
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
食指老
弟了。小主人上了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
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
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
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
…把我们俩转得头晕目眩,一
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
快喘不过气了。”
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
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
苦。”中指禁
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
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
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就习惯
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
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
了一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
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
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
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
的男友硬要把这个
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
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这个
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
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
合身,戴上它时,
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
了。
“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
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
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小
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
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
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
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
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
入了
沉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
五兄弟的脸,
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
任务等待着它们呢……
2、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第七课时:单元收尾工程
交流平台
一、小结引入
本组课文都
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
生活有一定的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
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文章所蕴含的道
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试着运用了
。本组课文学完
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二、体会表达方法
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
文章的例子。
表达方法例文
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
法
借物喻人
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
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文章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
表达方法、例文)
日积月累
一、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
二、反复读读这些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
三、主动在班级谈谈自己的理解,接受师生提出的意见,把句子理解正确。
四、练习把这些名句背诵一下,再背给同学们听。
五、你还背过哪些古文名句,背给大家欣赏。
成语故事
一、默读两遍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试着把故事的寓意讲清楚。
二、拓展《邯郸学步》原文,尝试理解背诵。
三、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揠苗助长》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