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说课稿
经典武侠-祝大家新年快乐
小学语文文言文说课稿
1、教材内容:《文言文两则》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六年级的第一课。课
文共包括《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则
故事。
2、教材简析:《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
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
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
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
习结
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
说明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孔子路遇两
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
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
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
这样博学的人
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两小
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选编本文的目的:在六年级开学伊始就让学生接触
这两篇文言文,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
容好,强调学生在学习
时要专心致志,善于观察事物,实事求是。可以让刚进入六
年级的学生消
除浮躁心理,踏踏实实的学习。二是可以让学
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
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4、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落实点: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
积累、感悟
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
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
持
续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解故
事内容。能正确、流利、有
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够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
言文中特
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指引点:新课程倡导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
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做适当的引<
br>导、点拨、鼓励、协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悟
自得,初步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渗透点:新课标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
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
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
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
务,应该注重
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
的教学过程之中”。所以要让学生通过这两则故事的学习能
够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并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则改
之,无则加勉。学习古
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
子谦虚谨慎、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知识无穷、学无止
境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解我国辉煌灿烂的
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
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本课既然是一篇文言文,就要让学生明白
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在哪儿。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
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
朗读,是首先
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
点。
从
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
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
为难点
来突破。
面对这两个问题,我会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积
极、活跃
的学习氛围,利用课件、板书、简笔画等形式来突
破解决。
以往的备课都是“备教材”,
但是现在新课标对教师的
要求越来越高,提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口号,
要求教师从
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
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
合
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所以教师在“备
教材”的同时更要注重“备学生
”。
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不太解文言文,学生虽对其有很大的
新鲜感,但在理解语言上还存
在很大的困难,那么如何让学
生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达到思
维的兴
奋点是我组织教学的关键。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读为
本,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彻到“读”,为此我准备“四
读”。
一读,读通。使学生能读准字音,解决字词障碍。
二读,读懂。能够解文章大意。
三读,读细。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四读,读出味儿。初步感悟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中,读懂和读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读出语言的味儿,
读出故事的味儿就是难点。
其次
因为这两则寓言,故事性很强也很接近孩子们的年
龄与生活,孩子们又爱听故事,所以全过程以讲故事,
说故
事,明道理的形式贯穿始终。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学习。“语文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
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
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那么,作为教师就应
该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
文的文言文教学正适合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
来
进行。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
论中获得新的收获。正如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所说
的“你有一
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
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
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学生在这种“互换”中得到更多的知识,也体味到更多的学
习乐趣。
本节课共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的主要
任务是
理解内容,初步感悟文章蕴含的哲理;第二课时的任务是品
味语言,深刻领悟。升华情感
。这里,主要谈一下第一课时
的流程安排。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
课堂伊始,我会声情并茂的用文言文讲《矛与盾》的
故事,让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听后的感受,在畅所欲言
中进入
学习状态,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并且
能够自然导入到文言文的教学
当中。
2、四读教学,学文悟理。
进行“四读”中的一读,读通。老师范读后师生
共同总
结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即速度要慢,停顿得当,读出不同
句式的语气。然后学生自读,
正字音,把容易读错的字圈出
来,反复诵读。然后根据课下注释理解字词。在这里老师可
以就学
生易犯的错误,或不理解的地方做适当的提醒,如《学
弈》中“诲”,应读四声。几个“之”字分别代表
什么。《两
小儿辩日》中“车盖”是指什么,有多大?这里老师可以采
用简笔画或课件出示古车
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再如“探
汤”是什么意思?老师可以用想象情境找感受的方法引导学
生
理解,“汤”就是热水,“探”就是伸手去摸,“探汤”
就是像把手伸进热水里那样烫。老师还可以在这
里进行适当
的扩展,如文中“汝”是“你”的意思,那么“吾”是
“我”
的意思,“尔”也是“你”的意思。总之,在这部份的教学
当中我学生质疑,学生解疑,
教师点拨难点的原则。
进行“四读”中的二读,读懂。要让学生解文章的大意。
这是本文
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部分,老师的引导
是必不可少的。《学弈》这则故事很好理解,老师可以
准备
一幅两个学生跟着弈秋学弈的画,让学生用文中的话或自己
的话来描述画的内容。这样这则
故事的大意就能基本理解。
《两小儿辩日》比较难理解,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的方式来
解决。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课文能力还不是很强,特
别是对于《辩日》这种蕴含科学道理的文言文,在理解
上会
产生一定的偏差,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例如,老师
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两个小
孩儿究竟在争辩什么?”这
时学生的答案就会花样百出,学生可能会回答“他们在争辩
太阳是刚
出升的时候离人近还是中午的时候大”或者回答
“他们在争辩太阳是早晨的时候凉还是中午的时候凉”等
等
类似这样比较混乱答案,那是因为文中争论太阳离地球远近
的问题牵涉到参照物等科学知识,
小学生没有接触过类似的
知识而导致暂时的思维混乱。我会带领学生走进故事,认真
分析每一句
话,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两个小孩儿是在争论,太阳是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
近”。
进行“四读”中的三读,读细。与“二读”
相同,这也
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同
样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内讨论,
然后汇报交流。我会就一些重点或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
调
,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要注意断句“思援
弓缴而射之”,那么句子的意思就很容易明白。再
如《学
弈》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句是文章的总
结句,揭示文章要阐述的道理
,老师要重点强调。再如《两
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这是一个反问句,要读出
反问的
语气。
进行“四读”中的最后一读,品读,要求学生能够初步
感知文章蕴含的道理。在前
面的三个“读”的过程中学生应
该对课文非常熟悉,对于文章蕴含的哲理也是呼之欲出。《学
弈
》的道理很容易理解,我会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办法,让
学生多发言,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类似的事
情,体会出
“三心二意”的坏处和“专心致志”的好处。《两小儿辩日》
中揭示的道理比较多,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集思广益,教
师总结。
5、拓展延伸
一课时结束后
,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小故事大
道理的文章或寓言,如《南辕北辙》、《老妪磨杵》、《囫囵吞枣》等,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6、板书
文言文两则
善于观察
说话有理有据
专心致志
实事求是
良好的学习品质
总之,本节课
本着“大语文”的观念,紧跟新课标步伐,
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彻始终,教师基本<
br>上做到“退出课堂主角,成为幕后执导”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