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案例(1)
余额宝最多存多少-广州的别称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
》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生
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课文是用拟人手法告
诉我们科学知识的,学
生容易被吸引,并且文中介绍的内容大多数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教
学时应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
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有
一定词语积累。
二、学情分析
本
班共有64名学生,其中男生40人,女生24人,均为住宿生。从总体
上看,语文水平相差不多,大部
分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
较浓。当然,也存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
习能力较差,
思维不够灵活。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要求
动脑、
动手等思维性较强的题目部分学生不知所措,所以应付了事,个别男
生作业书写不够整洁等情况,通过上
一学期的语文教学来看,本班的学生阅
读的兴趣有所增强,但课外阅读习惯差,知识面狭窄;知识运用不
够灵活,
理解、感悟比较肤浅,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本
学期我要一
面着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
强烈的探究兴趣;一面让学生观察周围事
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
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利用单元四段教学提高课堂
教学
效率,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我对教
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
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
教学目标确定为
以下几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植物是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的,
并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2、识字写字。
五、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
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因
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诵
读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和讨论法,引导学生
主动地获取知识,激发孩子的情感。
六、教学设计
(一)、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会认12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植物是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的。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
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网站、演示课件,生字卡片。
2、学生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知识。
(三)教学流程
1、
谈话引入(4分钟)
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小朋友,在这个季节里,有好多植物都结出了
果
实,今天我就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请大家仔细观察,看谁能快速准确地叫
出它的名字。
生:蒲公英、苍耳、豌豆
师:就是这千姿百态的植物给了我们一个有趣的大自然,那种子宝宝
要
告别妈妈开始自己的生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评:本课内容充满童趣,谈话直奔课文主旨,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
趣。)
2、识字读文(33分钟)
师:课下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经进行了初读,老师可要检查同学们
的学
习情况了。请五位同学读文。
学生汇报读文。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谁听到了这首诗向我们介绍了几种
植物,它们是
、 、
生:蒲公英、苍耳、豌豆。
师:这里面还藏着我们生字宝宝呢!你认识他吗?
生:“蒲”“苍”都有“草字头”,“草字头”的字与植物有关。
师:说的太好了,在本课中共有12个字宝宝,其它的你们认识吗?
出示书中难读句子,指导识记生字。
师:通过读你都记住哪个字了,用的什么方法?
生1:我记住“降”了,我是用反义词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升”,他
的反义词是“降”。
生2:我记住“蹦”了,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足字旁”的字,“跳、跑”
生3:我记住“娃”
了,我是用换一换的方法,“女子旁”换成“三点水”
念“山洼”的“洼”。
师:大家课下学
得还真不错啊,字宝宝都认会了,瞧,他们带着朋友来
了,你们还能准确地读出来吗?
出示词语:旅游 蒲公英 降落伞 娃娃 纷纷出发 观察 山洼
学生先自读含有生字的词语再汇报读。
师:调皮的字宝又从书上跑到老师的手中来了,谁能准确地认出它。
开火车认读并组词。 <
br>(评: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在文中识字、句
中识字和词中识字。交流了
识字方法,进一步巩固识记。)
师:通过课前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有3种植物传播种子了,那它们是
怎么传播的呢,请快速读2—4小节,找出答案。
生自读2—4小节,找出答案。
师:出示蒲公英图问:这种植物叫什么?
生:蒲公英
师板书:蒲公英
师:我们平时管蒲公英叫什么?
生:婆婆丁。
师:谁的帮助下,它离开了妈妈?
生:在风的帮助下离开了妈妈。
师:它的种子是怎样飞出去的?
生:是纷纷出发的。
师指导朗读:他们长大了,在
风伯伯的帮助下,它可以带着降落伞去旅
行了,它们多高兴啊,读出高兴的心情吧。
师:认识“苍耳”吗?师出示实物。
师:观察一下她有什么特点?
生:她身上有刺。
师:你知道我们管他的刺叫什么吗?
生:叫做铠甲。
师:那她又是如何离开妈妈的呢?
生:挂住动物的皮毛,我们的衣服……
指导“挂住”:粘住。
师指导朗读:苍耳妈妈多有智慧啊!她能借助小刺让孩子粘住动物皮毛
(板书:皮毛)走遍田野山洼,谁能带着对苍耳妈妈的敬佩之情尝试着读一
读这一小节。
请喜欢这一节的站起来齐读。其他同学闭目想像画面。
放苍耳传播种子课件。
师:用我们学习的蒲公英、苍耳的方法,你能自已学学,豌豆妈妈的方
法这小节吗?
指导学生读后汇报办法。
播放课件,理解“炸开”。
豌豆妈妈也非常聪明,她能利
用太阳晒开豆荚,让孩子四海为家,板书
(太阳)孩子们多么开心啊,让我们带着开心地感觉一起读一读
吧!
师:植物妈妈的办法可真多啊,植物妈的方法就这三种吗?要想发现植
物
妈妈的这些办法,我们要怎么做呢?
生:我们要仔细观察。
师:对啊,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
现那里的许许多多的知识。你还能说出
像“许许多多”的这种形式的词吗?
生:高高兴兴、快快乐乐……
师:“粗心”什么意思?
生:就是马马虎虎的意思。
师:你能用粗心说一句话吗?
生自由说
师:“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
它?
生自由汇报
(评:朗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模仿,要引导
学
生的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
、联想、想象、,通过资料补充阅读、通过各
种形式地读等方法,自读感悟,通过听、说、读、等手段,
充分感悟文章中
蕴含的思想感情,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学习过程中适时引导学
生自
学,有扶有放,扶放得当。)
3、小结(3分钟)
1、咱们班一定也有仔细观察细心的小朋
友,课前我们已经查找了其它植
物的传播种子的方法,你能介绍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吗?
学生可直接介绍,也可编成书中一样的小儿歌:
柳树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风轻轻一吹,孩
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凤仙花妈妈很聪明,它给孩子穿上一件容易破的衣裳,小朋友用手一碰,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
妈妈。
樱桃妈妈给孩子穿上漂亮的衣服,小鸟喜欢它吃下它,一拉出粪便,小
樱桃种子就在地
里发芽啦!
椰子树妈妈有办法,它把家安在大海边,只要孩子成熟了落下来,就能
跟着海水到海岸边发芽。
2、细心的小朋友课下要认真观察植物中的奥秘哟。
通过本节
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有趣的传播种子的方法,其实,植
物王国的趣事可多了,有的植物还能吃昆虫
呢,想知道吗,我们可以看一看
《植物天地》
(评:让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从中受到
教育。引导学生课下去
搜集整理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以锻炼孩子的整理收集的能力,同时也帮
助孩子拓宽了知识面,并且也为主题活动课积累了素材。)
七、课后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
法》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学期的课文,上这节课
之前,我曾经看过杨智慧老师的录像课,当时深深
地被杨老师的课堂教学艺
术所吸引,心中期盼自己的课堂也能够像杨老师那样精彩,挥洒自如。
在备课、试讲、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以“如何体现新课标鲜明的
人本位思想,寻找适合学生的教
学,真正促使学生的发展”指导,在这个过
程中,我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成
长。我在上课
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深钻教材,接着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
蒲公英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像一个个白色的绒球,当冠毛展开时就
像一把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
传播四面八方……
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诗歌,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集
知识
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身,深受师生的喜爱。二年级的孩子注意力还
不稳定,所以开始我就用图片紧紧
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学生,激发孩
子学习的兴趣。二年级主要是读文识字,所以在识字上,我让学
生通过读带
生字的句子,生词等,让学生在句子中识字,词语中识字。在识记中,学生
用了各种
各样的识字方法,如:换一换,猜谜语,积累等。识字方法的多样
性让学生在识字上更有兴趣。在读文上
,我给予孩子一些指导,然后放手让
生自己读。朗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模仿,
要引导
学生的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先让学
生自己说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
法,让学生把知道的植物传播方法编成小儿歌,最后出示了四幅图让
学生推
测传播方法。这一连串的设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加广阔的天空,课外阅
读、探究学习的乐趣也尽在其中,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
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
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
我们在实践
中进一步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