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全册
葡萄酒怎么喝-雨巷戴望舒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
1《忆江南》
一、 说教材
《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
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
的印象。 “日出江花红
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
“
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
同时, “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
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
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
力。
二、
说设计思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词是我国文
学艺术中的灿烂
奇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
中,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体会到:教师激情
有余,学生悟性
不足;教师情有独钟,学生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往往由于教师在
教学上的情
感灌输,造成学生的情感距离,未体现经典诗词教学的特
点和规律。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语文新
课标中“以读为本”
的理念,使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字;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
式;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
性规律,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
美读意境,让学生在语言
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力求营
造一种“简约而不简单,随意却不随便”的和谐语文课堂。
本首词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为四个环节: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二)“胖”读全词,古词新谈。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1、 (师生问好后,教师板书“忆”字)
①师:请同学们读这个字。能给“忆”字组几个词吗? 我们的祖先
是怎样创造这个字的呢? (课件一:演示“忆”的演变过程)
②师:由此,你想到了“忆”的本意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回
想、思念) 。
③师:古往今来,有人思念家乡,有人思念亲人,也有人思念故友,
今天,我们将和诗人 。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板书:江南,
学生齐读课题)
2、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二:江南风光视频:小桥、
流水、垂柳、凉亭……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录音伴奏) 。 词是我
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可以唱。词不同于诗,词的句子有长有
短,又称为长短句。《忆江 南》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诗人
白居易 50 多岁时曾在江南的苏州、杭州任职做官,江南的秀丽风光
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 12 年以后,他对江南依旧魂牵
梦萦,67 岁那年,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忆江南》
。 (教师
配着古乐范读) 设计理念:教师巧妙地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与江
南美景融为一体
,在这种无意注意之下,教师细腻、传神、声情并茂
的朗读,将使学生心中荡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
生带入一种对江
南的向往之中,
进而有种渴望要了解,朗读这首诗的心情,激发了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二)“胖”读全词,古诗新谈。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
应“以读为本”
,教师刚才的范读已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 174
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 , “书读百
遍,其义自
现”“胖”读全词,不在于质好,只在于量大,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
读字、读词、读
句的训练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
境。
这一环节分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循序渐进的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
顺,争取熟读成诵。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出示课件三:重要词的注解。
要求:
①根据注释读懂词的大意,不懂的地方能质疑提问并作上记
号。
②书写“谙”字两个,在自己与同伴都认为美观的字下画
“☆” 。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设计理念:一个既浅又俗的“好”
字,包罗了江南春色的种种
佳处,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
寓其中,同时,只因“好”字之甚,方能“忆”之不休,
“好”和
“忆”二字在词中相互验证,相得益彰,实为绝妙之笔
1、品析佳句,引导想象。
(1)江南好,好在何处?(景美)
(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用“”把它画出来。 (太阳、花、水、春
天)
(3)分别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色彩) 教师引
导学生口头填充:
()的花儿()的江水 ()的太阳()的春天
课
件四出示:“日出江花红胜地红,春来江水绿如蓝。”
①轻读句子。
②说说这个句子写得怎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③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比较朗读,进一步理解“胜”
的妙处。
④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花为什么会绿如蓝呢? (太阳很红,
花儿在太阳的照射下,更
红了,胜地过了火焰。美丽的江水绿得很纯
净,如同蓝草一般)
⑤心诵词句。(提示学生眼睛看着文字,嘴上说着语句,脑海想像画
面)
课件五:出示江南美景图:日出→江花→江水→全景。
①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时的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
象?
②如果你身临
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会大声感叹,会把它
画下来,拍下来,会流连忘返……)
2、搜寻词眼,品读“江南好” 。 师:刚才,大家解译词意,想象
诗句描绘
的画面,不知不觉就把这首词读“胖”了。如果把我们刚才
说的话全写下来,那该是多长一篇文章啊!但
我们看这首词,它只有
几个字?(27字)。这就是词的优美、简洁、凝练、含蓄的魅力所在。
想把这首诗读“瘦”吗?请再放声地读读全词,看能不能把整首词读
成一个词语?找找整首词是围绕哪
一个词来写的? 提问引导学生质
疑:江南好,除了景色美,还好在哪些地方呢?(引导学生说:天气<
br>好、人好、人杰地灵、美食多……)
,师:一个“好”字,包罗了
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和向往之情,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赞美、回忆江南的表情、神态来读,或者想像诗
人作诗的心情,大声的赞诵读,
或小声的感叹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274
师反问:对比洛阳,如此美
丽的江南春色,叫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
1、对比句子,说说更喜欢哪句?为什么? 出示课件六:能不忆江南?
应该忆江南。 <
br>2、创设情境,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
人民对他和他的感情非常深厚
,在他辞官离任时,诗人刘禹锡在《白
太守行》中写道: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出示课件七:引
导学生读一遍,课件更换一种字体。 师:江南人民对诗人如此的爱
戴,让诗人
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对江南人民
如此深切的思念,让诗人
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
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的眷恋之情,让诗人
生:接着读——“能不忆
江南?” 师:诗人心中那忘不掉、抹不掉的江南情结,让诗人
生接
着读——“能不忆江南?”
再次对着你对《忆江南》的独特感受,
齐读全词。 3、结束语: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中的艺术瑰
宝,
好的古诗词、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我们正处在背诵诗文、学习语言
的最佳时期,我的老师
曾送给我一句话,今天我想把它送给大家:谁
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谢谢大家,下课!
1《望洞庭》说课稿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
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
引
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
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
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
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
语言文
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
角度,把千里洞庭尽
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
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
纸上,表现
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感
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
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
赏意境”的训练
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
2、理解词
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
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
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
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
上
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
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
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
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
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
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
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
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设计意图
:儿童的内心是
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
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
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 37
4活力。一方面,我们
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
会
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
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
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
学中充
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
整,沟通学生生活世
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
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
中播放洞庭
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
使学生产生身临
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
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
定的环境中,对
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
(设计意图:齐读。 读通课文是理解
课文的基础,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
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教
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湖水的
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
谐。潭面:洞庭湖
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
月的清辉
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
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
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
导
吟诵(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
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
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
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
的知识,
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
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
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
诗意”的指
导。 )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
庭》 )山水色:山指君山,
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
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
巧
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
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
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
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这是你有什
么感
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这里,诗人
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
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
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师:这么美好的
意境,
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
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
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充分
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
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
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
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
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
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
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
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
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
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
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
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学
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
学生:
1.学生
474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
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
拓展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
景感怀,写下了《望
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
课堂
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
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
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
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同学们
,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
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ィ
煤玫亓炻砸幌伦婀 慕跣
宸绻猓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2《桂林山水》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
册第一单元中的第 2 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
旎风光,赞美了
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
后分述、再
综合的顺序分为 4 个自然段。第 1 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
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 自然
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
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
特点。第 4 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
重点突出,条理
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
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
抓住桂林山水的
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
文。 3学会本课 8
个生字;理解 15 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
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 2、3 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
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
物的特点进
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 《桂
林山水》说课稿
邱少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
1课
。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
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先课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
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
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
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
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
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
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
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
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
作的
典范。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
好河山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
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
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
花,江上的竹筏
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
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
直入迷了,乘着
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
林山水的幽
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
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
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
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
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
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体会
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
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
对学生进行有效
的语感训练。
3.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
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
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
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
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
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
红
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
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
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
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
生的注
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
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
什么意思?它和全
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
点
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 绿
(3)检查思考题②,课件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课件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
式有感情地朗读这
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课件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
辞手法,把漓江水
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
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
—诵,让学生自悟学法,使
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
在
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
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
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
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
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
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
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桂 林 山 水
甲天下
画中游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2《桂林山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
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
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课《桂林山
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
五个方面对
本课设计做介绍: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桂林山水》是人
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组课文以“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魅
力,激发对祖国的
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题,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
景物以及
学习如何描绘具体景物的”能力。《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抓
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
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
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作者以诗一般的语
言,
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课文按照“总—分—总”
的结构,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
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
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
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
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
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
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教学目标
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情
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
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观赏”
等15个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
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
课文例段,学习
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
培养热
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拓展到要保护大自然的
美。
(三)教学重难点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因此,
我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背诵全文”作为
本文的教学重点;把“(1)对本
文的词语归类,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
用;(2)模仿作者的写法,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作为教学难
点。
二、说教法
大家都知道,教学方法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桥梁和媒介,是完成教
学
任务的具体措施,本课教学,我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
如何带领学生走进
文本,感悟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本科教
学中我通过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对学生进行指导,让
学生的读
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
解重点词句。
三、说学法
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我应当给学生创设一个融洽的氛围,给予
学生读书的时间,本课我采用
1、朗读法。朗读是个十分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方法。我通过创
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
的读,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读中培养
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2、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
习方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
br>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好的教学理论也需要教学
过程来进行检验。为了达到教
学的有效性,我准备用以下几个环节来
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㈠.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的导入
至关重要。富有情趣的导入,能
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
这座桥梁可以建立民主的师生间关系。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导语:同学
们,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样的风光才被冠以“甲天下”
的美称吗?先引导学生明
白“甲天下”的意思。接着导入课题,今天,
老师带领你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桂林的美好风光!这样看似轻
松的导入
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工作,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迫不及待的想学习
课文,拉近学生与
文本的距离。
㈡.落实基础,朗读感悟
①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听课文录音朗读。让
学生在优美的课
件中,从视觉上感受桂林山水的魅力。随着录音的朗读,划出容易读
错,难读的
字词,整体感受课文的朗读基调。②指名读课文,帮助正
音和顺句。教师相机指导纠正学
生容易读错的字词,
③默读课文,引导学生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通过新课标对四
年级
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会默读,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主
要内容。
④师生引读。以第二自然段为例: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让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朗读中感
受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利用
这样的方法学习桂林的山的特点,从而整体感受“桂林山水甲天”
下
的含义。
⑤小组内学生相互进行引读。
通过这几次反复的朗读,层层递进,让学
生在朗读中感受桂林山水的
魅力,畅谈桂林山水的美,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教师根据学
生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和点拨。
㈢●品味词句和表达方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
上,根据“挖掘一个点,引出一条
线,带动一个面”的教学设计理念,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先扶<
br>后放。教师引导学生圈划出感受最深的词句,学生相互交流,并说说
作者采用了什么表达手法。
交流前,教师做一次示范;“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一句,作
者连续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
,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音韵美,听着这
些句子真让人陶醉。还有,作者用了很多确切的比喻,用无暇的
翡翠
来比喻水的绿。接着让学生自由发言,师生点评。
通过这些过程的学习,
已经培养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让学生带
着这样的感情基调再一次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课。
赛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
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
的。
(六)、总结全文,仿写积累
①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总结,梳理结构,可以
加强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于巩固复习,有利于学生背诵全文。
②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要怎
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让学
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我设计了仿写来提高学生的写
的
能力。“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也学习了作
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
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请同学们写一段话介
绍一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让学生走向生活,把学
习语言
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
③拓展延伸
自由读,读课
后阅读材料《浓碧》,稍做指导:与课文比较,体会不
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课外继续搜集描写桂林
山水的文章,比较
体会。
四: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总述: 甲天下
水:静、清、绿
分述:
山: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
,是发挥
叙述智力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桥梁。好的板书往往就是一份微型
的教案。本篇课文
的板书我力求做到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防止面面
俱到,一方面使学生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
的课后复习。
《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语文说课组 8 号,我说课的课题是《 记金华的双
龙洞》,(板书:课题、作
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设计理念八个方面来对
本课进行
说明。一、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四年级年级小语第八册第一单
元的-篇讲读课文,该单元以“
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 ”
为主题展开。
《记金华的双龙洞 》是一篇游记体裁
的文章(文章体裁),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情融于景(主要内容),表达
了
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中心思
想);写作特点是
(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
充满诗情)。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
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
洞、孔隙、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
br>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
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
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
境的感觉。
二、学情分析
班级中绝大多数
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
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
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
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注重知识与能
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的要
求,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
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 段意,提炼中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
思维——迁移拓
展。
教学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教学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型课文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
是一束
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
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
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
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
引
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
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
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
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关键处,进
行恰到好处
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
地完成课堂教学
任务。
五、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
知识
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
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
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合作性、发展性、创造
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
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
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
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
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
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
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
表达能力。
六、教学程序:
(一) 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1、在前
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去游览了风光秀丽的张家界,畅游了
气势宏伟的三峡,欣赏了宽广美丽的大草原,
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
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
问:你们当中有谁去过或谁了解呢?
老师:好的刚才同学都说了很多,让我们跟导游一起去看看这地方道
底是怎么样的?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老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
龙洞后写下的。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录音,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
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
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
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
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
鼓励。
(3)根据作者的浏览路线,画一张浏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
了哪些景点,学生
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是按照:金华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
洞 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
精读感悟,研析结构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
地)
2、探究2、3自然段
(1)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
/p>
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
br>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
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 油桐 沙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
一片明艳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
者为什么感到眼
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
天正是
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
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会
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
浓或淡的新绿,准确的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
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
艳。)
B、出示挂图,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
特色的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
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
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
br>(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
听溪流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
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
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第2、
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
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
的景色。那么我们要
不要爱护呢?看看你们该怎么做呢?(爱护环境、保护旅游资源)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双龙
洞的资料。
3、家乡旅游景点:洪泽湖穆墩岛或杨毛嘴湿地保护区景点片段描
写。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课文内容的缩影,达到启发学生进行科
学的思维,帮助学生记
忆、分析、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
我认为板书要力求精而美。
本课的板书设计是:
4 记金华的双龙洞
(顺序)
一
上景色 明艳
二
口
路
洞
外
洞 宽大
美好
孔
隙 窄小
内
洞 奇特(黑、大,双龙,石钟乳、石笋)
三 出
洞
八、设计理念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读”贯穿始终,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又给下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正确、流利、有感
情的朗读,
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
式,一种种规范
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3、教学中学路分明,从“导——扶——放”上,全体学生在课堂上
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
全频道运作,立体式展开。
以上就是我关于《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的说课。敬请各位专家
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5 《中彩那天》说课稿
1.教材简析
2. 《中彩那天》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
以“以诚
待人”为专题编写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修理厂的技工,
无意中抽中了大奖
,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彩票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
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给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
实、守信的品
质,让我们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
3.教学目标
4.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
表达方式”,结合本
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我制
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5.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
下文理解新词。
6.技能目标: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7.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
同时,懂得诚实守信是人
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8.教学重难点
9. 根据新课标对本册课文的提出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
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
的珍贵。难点是对“父亲面临的道德
难题”的理解。
10.说教法
11.1. 以读代讲法。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把读的训练贯彻
于整
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发挥了学生的主
体作用。
12.2. 启发诱
导法。我根据课文的重点及学生勇于探索的特点设计了
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13.说教时
这篇课文我安
排了2个课时,第一课时是学习生字新词,能通过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初步了解课文主要讲了
一件什么事,
给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列提纲,然后根据提纲复述故事内容。第二
课时是精读课
文,通过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
活动,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
贵。难点是对“父
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的理解。
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课始,让学生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加深学生对课文内
容的印象,再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的兴
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
习活动中。。
二、图文结合,体会“我”和父亲中彩后的不同表现。
我首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看看“我”和父亲中彩后
的不同表现,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揣摩人物心理,并
指
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同时学习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写作方法。
三、抓相关词句,探寻“难”的原因,感悟父亲品质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父亲遇到的难题是
什么?”“面对这个难
题,父亲是怎样处理的?”“失去汽车为什么反而说中彩那天父亲打
电话
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等一系列的问题,采用师生合
作解疑的方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正的
想法,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
贵,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四、总结升华, 点明中心
五、布置作业:作业设计的小练笔对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加深课文理
解有着很好的作用。
7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尊严》(板书:
课
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
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尊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
组
教材以“以诚待人”为主题展开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尊
严》这篇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
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
人尊严,赢得了别人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选编的目的
一是通过阅读,懂得什么是尊严;二是在阅读过程中习得语言,体会
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写具体的表达方
式。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要有自己
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尊严、逃
难、朴实”等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从内容
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
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人物
的品质。
3、情感目标: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
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
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结合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
和难点确定为:体会是什么是真正的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
物、动作
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二、说教法
根据所制定目标和重点、难点,结
合《新课标》理念,本教法
重在一个“导”字,通过“以读代讲”、“从读中悟”发展学生的自学
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
采用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
br>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
伙伴的教学理念。为了完成教
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并且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
采用结合学生实际,设置悬念,进而激
发学生学习文本的欲望,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
饥
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
(出示课文插图)可是有
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
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预习反馈, 学习字词
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在学习课文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既为
学习课文作好准备,也加强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本环节我主
要是以学生互相交流、检查
、反馈、点拨为主,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对
于识字已经具备了一定能力与方法。但对于哪些字的音形义是要
集中
强调的,课前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课上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下面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
1、出示本节课生词,从音形义上哪些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和同桌交流,
并检查生词认读。
2、师反馈:集中强调,音:思量、惬意、捶背、形:尊、捶、义:
惬意、堪
(三)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如果让学生掌握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在这一些环节
首先让学生读文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的同时,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四年级,课
标中
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主要内容,在主要内容的概括上师应重点的指
导。师引
导通过读文我们了解这是一篇叙事类的文章,像这样的文章
我们可以用要素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
说清楚谁+地点+事情,
谁来结合老师的提示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深入品读,感受魅力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
欣赏和
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围绕文章主线、勾画、交流、朗读、画出含义深
刻的句子,,在读中
感悟,读中思考,读中理解,以体现学生是学习
的主人这一目的。
本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
提出主线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课
文,从哪看出哈默是个有尊严的人,画出描写他外貌、动作、语言的
句子,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进行默读圈画后,带着自己的想法
进入小组当中谈自己的理解
。
小组交流,大组汇报。组内进行品词析句,谈阅读感悟,在学生阅读
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顺
着学生的学路、文章的文路对学生进行指导,
让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得到升华。在理解句子的含义时,四
年级学生
已掌握了联系上文、重点词、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本课中教师要
引领学生运用方法
。
具体过程:
句子1:
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当镇长杰
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
东西,您有什么
活儿需要我做吗?
(!)当学生找到这句话时,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中的其他人的表
现来体会理解尊严。
(2)抓住只有、还有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等描写体会尊严
(
3)师小结:将年轻人的处境与他的语言联系起来进行体会,即使
到了生活窘迫的地步,哈默也不肯接受
施舍,是一种自尊。
句2、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
生
,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为什么目光顿时灰暗了?(没有活就没有饭他失望、不想不劳而获体
会他自强)
喉结上下动了动说明什么?(说明此时他饿到了极点)
从哈默语言中的“不能不……”以及“!”“从三个不“体会他面对失
望仍然态度坚决的语气。
师:哈默虽然饿的已经无法忍受,但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宁可忍受
也不会不劳而获。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
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
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朗读读出哈默的矛盾心<
br>理及他的坚决。全部出示语言描写(让学生朗读分角色读谈体会)
过渡:还有哪些描写也能体会到他有尊严呢?
句3、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轻轻地,不讲)
句4、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狼吞虎咽看出来什么?(饿的程度)
(1)哈默此时得到的食物和其他人一样吗?(没有经过劳动就得到
食物,得到的是善良
人的施舍,这和乞丐没什么两样,这样的人自然
也就没有尊严。而哈默得到的却是劳动后的成果、报酬,
正是这使得
他受到别人的赞赏、尊重,也就维护了一个人最起码的尊严。
五、总结全文,拓展提高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学生凭借文本和课外资料,吸收、<
br>内化语言文字。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激活了思维,积累了语言,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对全文阅读感受的再升华,这个设
计将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1)出示哈默简介这就是石油大王哈默。
究竟哈默的尊严指的是什么呢?(自立,自强)(自食其力)
那么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尊严又是什么?
(2)结合板书,回顾
作者抓住哈默的语言
和外貌等使我们对哈默了解得这么深,体会到了
哈默有尊严的。那么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学着这样把人
物写活了。
五、作业
语文教学是植根现实的,它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为此我布
置的作业是: 搜集其它有
关“尊严”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你的故
事。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9《自然之道》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九课《自然之道》。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媒体设计
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文《自然之道》主要讲述了作者一行九人在南太平洋一个
岛上,从
食肉鸟口中救了一只幼龟,使得成群的幼龟出巢而成为食肉
鸟的口中之人食的故事,使学生能从文中领悟
自然之道,要遵循自然
规律做事。
这篇课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对学习后面的课文
《黄
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等具有做铺垫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我制定了以下三维课程目标
三、
知识目标
: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生字。
四、
技能目
标
:能复述作品大意,了解、把握文章内容,学会使
用多种方法学习、理解重点词语,会联系上
下文理解词句。
五、
情感目标
:从文中得到遵循大自然规律做事的启示,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
从课文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我将本课分为两个
课时。下面我来具体说一下教学要点: <
br>第一课时
:认识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生字是本课的重点,
能够通过阅读初步简
单复述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争先恐后、鱼
贯而出、愚不可及等词语是本节的难点。
第二课时
:带领学生理解段落大意,能够自己总结段意,掌握联系上
下文解释词语的
方法,理解向导是话是本节课的重点。能够在复述课
文的基础上领悟自然的启示,学会双重否定的句式并
在学习生活中运
用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
我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
导”的思想采取以讲读法、谈
话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且以演示法等辅助教学。
我将通过讲读
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并让学生在多种方
式阅读下,理解课文中的遣词造句,以帮助学生老解决
并巩固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采用谈话法,引起学生注意,顺着故事发
展的顺序讲述
课文,引领、点拨学生主动思考,体悟课文情感。对于
文章第三段,我将采用演示法,让学生在演与评价
的过程中理解课文。
六、说学法
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朗读,学生在朗读中以读悟感,学
生之
间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开拓思维。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能够积极主动理解课
文和感悟课文并获得思想启迪。在学生朗读过程
中学会联系上下文解决文中词语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从导课、初读课文、精读课文、感知课文、结
课五
个环节来进行。下面我来具体说一下各个环节:
1.导课环节
我将采用单元导读,导入
新课9《自然之道》,提出疑问“大自然
老师这次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带着这个问题
开始下一环节。
2.初读课文环节
通过学生的课前阅读课文,让学生试着讲述
自己理解的题目意
思,让学生试着讲述自己理解的题目意思,在学生理解题目后,安排
学生大声
朗读课文,并在同时布置阅读任务,标出7个认识的生字,
在通过生字卡片进行巩固,接着解决学生提出
的较难书写的字。为培
养学生阅读复述的能力,让学生用细节的话讲述课文的答题内容,简
单复
述课文
3.精读课文环节
在这个环节,我将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对课文分段讲解
,让学生
分读各自然段并概括短意。在第二段点出词语“争先恐后”,为学生
讲解联系上下文理
解词语的方法。然后提出疑问:“幼龟在经过沙滩
的那段不短的路会遇到什么危险呢?”引起学生好奇心
后,让学生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三段,在这里我使用演示法,安排学生表演嘲
鸫和幼龟,一
位同学读旁白。通过演示使同学理解本段,并让学生评
价表演的如何,来进一步分析、感悟此段的遣词造
句。学生在看到表
演的惊险一幕后,我将安排学生一个小的说话,询问学生“如果你就
在现场,
你会怎么做?”学生表达完自己想法后,引出作者一行人会
怎么做?让学生自由度下一段,学生总结段意
。下面通过分角色朗读,
运用谈话法,让学生总结他们感觉向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此老师
并
不作出评价,因为每个学生想法不同,但大体会分为两种:一种是
认为向导做得对,向导是一个好向导;
一种则认为向导不好,人很冷
淡等。老师把这问题让学生留着,看看在学完整篇课文后大
家还是原
来想的这样吗?下面安排学生齐读课文第五段,概括大意,让学生自
主学习,联系上下
文解释词语,老师在这里只需要引导学生,使用图
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鱼贯而出”。在讲解愚不可及是
,先引导学会
理解词语,在理解基础上再对比“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和
“我们干了一
件蠢事”两个句子哪个更好,原因是什么?这件蠢事在
文中具体是什么事情,这件蠢事导致了什么后果。
通过学生的好奇心,
找学生读第六段,理解文中关键词“无遮无拦”感受幼龟的处境。对
于第七
段,我将安排两学生表演一位向导和一位同伴救幼龟的场景,
以演来促使学生理解文意。对于文章最后一
段,也是文章的关键段落,
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向导的悲叹和向导的话,在学生齐读后引导学生分
析食肉鸟饱食后的欢快与向导悲叹形成强烈对比爱帮助学生理解。对
于向导的话,讲述双重否定句,并让
学生造句来巩固新识。
4.感悟课文环节
回到课文第四段,让学生总结向导是什
么样的人,解决上面留下
的疑问,加深对文章理解。安排学生默读课文,简单复述课文内容并
谈
谈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5.结课环节
总结文意和学生受到的启示,布置课下作业
,学完这个故事,你
有什么想对作者他们说的,写在作文本上,明天请同学展示。
五.说媒体设计
我的主要板书设计是:
9 自然之道
幼龟 无遮无拦 向导:
争先恐后 气喘吁吁 若无其事
欲出又止
响彻云霄 冷淡
鱼贯而出 悲叹
极不情愿
愚不可及 震惊
悲叹
《自然之道》说课稿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媒体设计
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作者一行九人在南太平洋一个岛上,从食肉鸟
口中救
了一只幼龟,使得成群的幼龟出巢而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人食
的故事,使学生能从文中领悟自然之道,要
遵循自然规律做事。
根据新课标,我制定了以下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生字。
技能目标:能复述作品大意,了解、把握文
章内容,学会使用多
种方法学习、理解重点词语,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情感目标:从文中得到遵循大自然规律做事的启示,能够有感情
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
我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采取以讲读法、谈
话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且以演示法等辅助教学。
我将通过讲读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并让学生在多种
方式阅读下,理解课文中的遣词造句,以帮助学生老解决并巩固难点,
指导学
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采用谈话法,引起学生注意,顺着故事发
展的顺序讲述课文,引领、点拨学生主动思
考,体悟课文情感。对于
文章第三段,我将采用演示法,让学生在演与评价的过程中理解课文。
三、说学法。
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朗读,学生在朗读中以读悟感,学生之
间通过
交流自己的想法,开拓思维。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能够积极主动理解课文和感悟课文并获得
思想启迪。在学生朗读过程
中学会联系上下文解决文中词语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从导课、初读课文、精读课文、感知课文、结
课五个环节来进行。下面我来具体说
一下各个环节:
1.导课环节 。
我将采用单元导读,导入新课《自然之道》,提出疑问“
大自然
老师这次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下一环节。
2.初读课文环节。
通过学生的课前阅读课文,让学生试着讲述自己理解的题目意
思
,让学生试着讲述自己理解的题目意思,在学生理解题目后,安排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在同时布置阅读
任务,标出7个认识的生字,
在通过生字卡片进行巩固,接着解决学生提出的较难书写的
字。为培
养学生阅读复述的能力,让学生用细节的话讲述课文的答题内容,简
单复述课文
3.精读课文环节。
在这个环节,我将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对课文分段讲解,让学生
分读各自然段并概括短意。在第二段点出词语“争先恐后”,为学生
讲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
方法。然后提出疑问:“幼龟在经过沙滩
的那段不短的路会遇到什么危险呢?”引起学生好奇心后,让学
生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三段,在这里我使用演示法,安排学生表演嘲
鸫和幼龟,一位同学读
旁白。通过演示使同学理解本段,并让学生评
价表演的如何,来进一步分析、感悟此段的遣词造句。 <
br>学生在看到表演的惊险一幕后,我将安排学生一个小的说话,询
问学生“如果你就在现场,你会怎
么做?”学生表达完自己想法后,
引出作者一行人会怎么做?让学生自由读下一段,学生总结段意。下<
br>面通过分角色朗读,运用谈话法,让学生总结他们感觉向导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在此老师并不作出
评价,因为每个学生想法不同,但大体
会分为两种:一种是认为向导做得对,向导是一个好向导;一种则
认
为向导不好,人很冷淡等。
老师把这问题让学生留着,看看在学完整篇课文后大家还是原来
想的这样吗?下面安排学生齐读课文第五段,概括大意,让学生自主
学习,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老师在这里只需要引导学生,使用图片
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鱼贯而出”。在讲解愚不可及是,先引导学
会理
解词语,在理解基础上再对比“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和“我
们干
了一件蠢事”两个句子哪个更好,原因是什么?这件蠢事在文中
具体是什么事情,这件蠢事导致了什么后
果。通过学生的好奇心,找
学生读第六段,理解文中关键词“无遮无拦”感受幼龟的处境。
对
于第七段,我将安排两学生表演一位向导和一位同伴救幼龟的
场景,以演来促使学生理解文意。
对于文章最后一段,也是文章的关键段落,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向
导的悲叹和向导的话,在学生齐读后引
导学生分析食肉鸟饱食后的欢
快与向导悲叹形成强烈对比爱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向导的话,讲述双
重否定句,并让学生造句来巩固新识。
4、感悟课文环节。
回到课文第
四段,让学生总结向导是什么样的人,解决上面留下
的疑问,加深对文章理解。安排学生默读课文,简单
复述课文内容并
谈谈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5、结课环节。
总结文意
和学生受到的启示,布置课下作业,学完这个故事,你
有什么想对作者他们说的,写在作文本上,明天请
同学展示。
五、我的主要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幼龟 无遮无拦 向导
争先恐后 气喘吁吁 若无其事
欲出又止
响彻云霄 冷淡
鱼贯而出 悲叹
极不情愿
愚不可及 震惊
悲叹
11《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六号参赛选手,今天我参赛的课题是《蝙蝠和雷达》。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
读课文。本单元都是围绕有关科学内容来选编
的课文。《蝙蝠和雷达》
这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
夜
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
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
常识兴趣的一篇很有意思的科
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
兴趣以及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为了
落实新课程标准,在注重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
水品的同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的重点训练项
目和本课的特征,
确定了本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词,让学生了解
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生是从蝙蝠身上
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
的关系。
2、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乐于读书查阅搜集资料的的能力。
思想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重难
点是建立在本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
上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以读、听、说训练为主,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br>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清楚,更直观的了解蝙蝠是怎样
飞行的,飞机又是怎样在夜间
安全的飞行的,我利用电脑制作了课件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了解,起到了学习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
学
法中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
地参与学
习,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爱学、乐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谜语: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
毛,白天休息晚活动,
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
谜底是:蝙蝠。
(出示蝙蝠图片)教师板书蝙蝠,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
;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
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教师相应板书雷达,知道雷达有什么
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
天气情况……)
过渡:同
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
测仪器。这两种牛马不相及的事物,今天,我们的
课文却用用“和”
(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就让
我们来
继续有趣的发现之旅。相信大家都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教师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学生抢读生字,全班齐读。
3、课件出示
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并说明每个生字的音、
形、旁。同桌互读,齐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出听者的要求:听他们读对了吗?学生
读后请同学评议。
2、听了同学们读以后,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把刚才同学们说的串连起来,
自己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指名说,
并集体订正,课件显示出主要内容,全班齐读一遍。
4、
提问:科学家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科学家们做了几
次试验?三次试验的过程和结果是怎样的
呢?
现在就请你们这些小科学家以为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并完成三次试
验的表格,请选好记录
员和汇报员,学生讨论填表。
5、抽生汇报表格填写的内容,用课件集体订正。
(五)、精读课文,分析课文片段
1、同学们,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是什么?课文在第几个自
然段中描
述?(第七自然)齐读第七自然段,教师用箭头图板书过程
2、那么雷达又是怎样运用于飞机的夜间飞行?
课文在第几个自然段
中描述?(第八自然)齐读第八自然段,教师用箭头图板书过程
3、学生根据两个箭头图自主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六﹚、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课标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播放课
件飞机能在夜间安全的飞行是从动
物身上的到的启示,人类许多发明
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大家请看一看:
*我国最早的仿生师——鲁班。锯的发明是鲁班从带齿的叶片得到的
启发。
*科学家受到长颈鹿的启示,发明了一种仿照长颈鹿皮肤的飞行服
——“抗荷服”。
*科学家从鳄鱼的流泪中得到启示,研制出
“仿生海水淡化器”,从
根本上解决了海水淡化的难题。
*科学家从啄木鸟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了一种新型安全帽。
你们通过自己阅读查找,还了解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人类从动物身上得
到启示的?
(学生汇报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
﹙七﹚、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我设计了这样的
结束语: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
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
学习知识、
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
象的翅膀就一定
能够办得到。这样结束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
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从小爱
科学、学科学及
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八﹚、作业布置:把本课生字写得匀称整洁。
13《夜莺的歌声》说课稿
吕雅楠
一、说教材
人教
版四年级语文教材第四组选编了四篇有关战争的课文,《夜
莺的歌声》就是其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
个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结构清楚,
文字
浅显,情节引人入胜,从中可以体会出夜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
爱国热情。
新课程标准提
出的高年级的教学要求是“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
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
己的见解。”
作为高年级的课文,要注重学法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养成通过语
言文字体会思
想感情的习惯,实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和谐统
一。另外,课文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利于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
力,值得很好利用。
二、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德国鬼子的凶
恶狡猾。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
强烈的爱国热情。
3、课文的重难点是要了解小男孩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
国法西斯的。
三、说教法
看过课文后,我马上联想到曾经学过的课文《王二小》,它们之
间有许多相
似之处。一个新的教学方案马上在我脑子里出现,我决定
采用类比法,拿小夜莺和王二小对比,了解同样
是为游击队放哨,为
什么王二小牺牲了,而小夜莺还活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
课堂上
设计两个辩论题:小夜莺比王二更小机灵;王二小比小夜莺更
勇敢。辩论赛的引入,可以开放课堂,解放
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尽
情发挥,在争辩中发展思维,展示个性,从而深入理解课文的重难点,
也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标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
题”中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
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
br>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
学能力。”完成这些学习任务
,既要考虑学习的条件和方法,还应安
排好学习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很重要。
赏析语感是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要从平时的语言
积累
、思考运用入手,坚持不懈,逐渐养成。所以加强学生有感情的
朗读文本,也是重要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研究,整体感知。
1、我们小学阶段学过哪些小英雄的故事?(雨来、王二小、倔
强的小红军等)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文中的小英雄与上述哪位小英雄的
故事最相似?(王二小)
3、出示《王二小》课文录音和故事画面。
(二)研读重点,随机点拨。
1、齐读课文。
2、边默读边思考:小夜莺和王二小有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
3、分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教师随机板书。
相同点:
1)都是小英雄。
2)都是为游击队站岗放哨。
3)一样都是敌人来扫荡,要他们带路,都是把敌人带进了我方的
埋伏圈。
4)敌人都上当了,被消灭了。
5)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相同的。
不同点:
1)小夜莺是苏联人,王二小是中国人。
2)小夜莺用削树枝作掩护,王二小用放牛作掩护。
3)王二小是敌人要他带路的,而小夜莺是主动要求带路的。
4)小夜莺活着,王二小牺牲了。
以上这个问题的设计,妙在既让学生全面了解了课文,又激起了
他们继续学文的好奇心;既
能归纳本课的重点,又能融会贯通,归纳
这一类课文的相似之处。这是研究性阅读中创新的体现,又为下
面的
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争辩研读,开放课堂。
有以上的教学内容做铺垫,那么提出以下两个辩论题就水到渠成
了。
1.辩论题A:小夜莺比王二小更机灵。
B:王二小比小夜莺更勇敢。
2.出示辩论要求:
1)分两个学习小组,同意A观点的坐左边,同意B观点的坐右边。
2)尽量在课文中找到有利于已方的证据,并极力维护自己的观
点,抓住对方观点中有漏洞
的地方加以反驳。
3)小组长把意见集中,找一个记忆力强、表达能力好的同学作陈
述。
4)没有谈到或疏漏的证据,本组其它成员可补充。
设计这两个辩论题,引导学生争
辩,将活动引进课堂,在活动中
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凸现个性,同时锻炼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3.学生分两个方阵,自由辩论。
1)当学生说到小夜
莺机灵,用装傻来蒙骗敌人的时候,乘机要他
们把表现敌人凶恶狡猾和小夜莺机灵的句子划下来,并指导
有感情地
朗读。
2)当学生说到王二小更勇敢,因为他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光秃秃的
山,没有什么做掩护的时候,出示课件(课文插图),对比两边所处
的环境的不同。
3)当学生说到小夜莺很机灵,用各种鸟叫的声音与游击队取得联
系时,课件出示夜莺的叫
声、杜鹃的叫声,让学生对这两种鸟和它们
的叫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4)当学生说到王
二小很勇敢,小小年纪在危机的时候敢于不顾自
己的生命安危向八路军通报情况时,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
(四)教师小结:
通过大家刚才的辩论赛,我明白了:导致王二小与夜莺不同
结局
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个是长期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他们之间有一整
套引诱敌人、通报敌情
、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案和保护措施;而王二小
只是常常为八路军放哨,带路只是临时的突发事件,没有事
先约定。
他们俩都很机智、很勇敢,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五)深化主题:
用1999年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0年美军飞机击
毁我国领空飞机等事件,激发同学
们的爱国热情,向王二小、夜莺学
习,从小学好知识,长大报效祖国。最后让我们一同唱起《歌唱二小<
br>放牛郎》这首歌,表达我们对小英雄的怀念之情。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一
个中国
孩子的呼声》的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属于书信体文
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
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
问候
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
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
表示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
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用孩
子的眼光
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在一起,包含着一
个孩子失去亲人的
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内
容感人。
我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理解信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资源,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品味课文,读中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涵咏
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
的英勇形象、失去亲人的悲愤,
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学
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涵咏品味,感悟爸爸
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失去亲人的悲
愤,从而体会和平的
可贵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
“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
平……”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二、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方法上,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同时融入诵读法、情景教学法、自学
释疑法、分组讨论法,给学生铺
上语言和精神底色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以学生地朗读为主线,以自主感悟、
小组合作探究、班
级交流等方法进行探究性合作学习,进行直面对话,揣摩心理,拓展
资源、交
流感受等,让学生做真正意义上阅读的主人。
四、说教学准备
由于四年级学龄段的孩子接触
事物直观、具体,喜欢通过自己的
观察去发现生活,本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自主感悟<
br>和平与战争两个对峙性强的概念还缺乏一定的感性基础。因此,在上
课前,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了
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2、准备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内容──引情
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维和英雄的孩子,当时只有
11岁的
雷利,在1996年第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的开幕式上,宣读了他写给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时光飞逝,如今16年过去了,当年
写信用的纸也许已经泛黄,但是
那坚定的热爱和平的声音却永远在我
们耳边回响,那是——(生齐读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昨天我们初读了这篇课文,谁知道这位中国孩子发出的呼声是
什么吗?(生回答,教师板书:
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个中国孩子为什
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这封信。
(二)精品细读,感悟内容──动情
我首先围绕雷利之所以发出了这样的呼声是因为他失去了父亲,
那他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由此引出本课的重点问题。我首
先让学生自主感悟,找出相
关的句子,并且勾画出来。然后小组同学
合作探究,班级汇报展示。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合作学习,知道了
雷利
的爸爸是一个爱妻子的好丈夫、爱孩子的好爸爸;是一个知识渊博,
才华横溢的人;是一个
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勇士。
在学生汇报雷利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同时,我又引领
学生“以
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把握“巨大的悲痛,深
切的缅怀,无限的
渴望”这一感情基调,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
渴望,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在原原
本本地读中把
握文章的主旨,在平心静气地读中感悟父亲的崇高与伟大,在整体联
系的读中理解
呼吁的重要。在引领学生一次次的呼唤中,加深学生的
情感体验,读出感情,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
(三)交流资料,拓展内容──激情
在阅读、感悟、探究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基础上,我
又提出
了一个问题:爸爸虽然牺牲了,但他还挂念着和平,世界会因爸爸的
挂念
而和平了吗?由此引出本课的难点问题,让学生认识“世界并不
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
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
平之花’”,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了战争的画面,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班级汇报展示的方式交流了学生
对这句话的理解。为了便于学生
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我又给学生
补充了大量的事实资料,让学生更具体的感受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
嫩的和平之花,达到了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出
了本课的第二个难点句子“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二十一世纪为
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
类家
园!”通过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式,体会了句子的深刻含义,
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
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
(四)指导实践,升华情感──抒情
在朗读体会雷利的呼声后,我
问到:全世界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
民正在为维护和平而做着不懈的努力,作为新世纪的儿童,为了让世<
br>界充满爱,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你们想做点什么呢?通过学生讨论
交流,让学生融入文本,进一
步升华情感。接着又播放了音乐《让世
界充满》,在歌声中请同学们起立,共同宣读《世界儿童和平公约
》,
进一步树立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最后在歌声中结束全课。
六、说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和平不要战争!
17《触摸春天》说课稿
高洁
一、教学内容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
读课文。
二、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
的早晨竟然捉住
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
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本课所
在的第五组课文都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
所选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
写了对人生的感
悟。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
激发对生命
的思考,从而更加珍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
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
/p>
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
交流中不断完
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
生命的关爱。
四、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
丰富,如何深
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
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的细小动作揭示了“谁
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道理,怎样让学生
理解这一
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
成,互相渗透,因此,我采用利用CAI课件
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
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课外文本拓展来突破本课教学重难
点。
【说学情】
学生对盲人的内心世界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这对理解课
文,
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有一定障碍。因此,我将在课前安排一次“假
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闭
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
写字等行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说教法】
本课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
味
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
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
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
感染。
【说学法】
根据
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勾画、批注、交流、朗读、书
写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讨论
交流自己的感受,
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学
习主体的
原则。
【说教学准备】
CAI课件包括《千手观音》的舞蹈片段、课文图片、海伦·凯
勒的照片及音乐磁带。
【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我让学生欣赏舞蹈《千手
观音》片断,并提出问题:“你们
知道这是什么节目吗?看了后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只停留<
br>在对节目的赞美,我适时提醒学生这是一群残疾人表演的,从而引入
课文:“一群残疾人做出了许
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真是一个奇迹。
有个盲女孩也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
吧!”
随即板书课题。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 播放大家熟悉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生动、鲜活的情境极富感染力,能
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
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品析语言,探究体悟
首先提出问题
:“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板书:“创造奇迹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并在书旁标注自己的感
受。再在四
人小组内讨论,接着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用课件相机出示语
句,帮助理解。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句子,如 :
句子一:“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
磕磕绊绊。”
我提出问题:“
为什么你认为这是个奇迹?”学生可能会回
答:“因为她是一个盲女孩,却能在花丛中走的很流畅。引导
学生抓
住“流畅”一词,让学生感受一个盲童能够流畅的在花丛中穿梭说明
她对生活的热爱,同
时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热爱之情。
句子二:“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
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用课件出示另一句子“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
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让学生比较朗读,
说说哪句更好,在比较
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感受安静创造的奇迹,同时读出作者惊讶。
句子三:“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
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
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
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先让学生说一说对
“竟然”的理解,“竟然”可以换成什么
词?用“竟然”来说一句话。通过这个过程既对学生进行的词句
的训
练,又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接着我说:“现在大家都是安静,
请闭上眼睛,伸出双
手,边听老师的朗读边想象做动作,说一说你感
受到了什么?”这一环节的安排让学生亲
身体验一下安静当时的感
受,使学生与安静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了解到正是因为安静对春天对
大
自然的热爱才是她抓住了这美好的瞬间。
句子四:“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
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提
出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这一设计可以充
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再次深入安静的内
心,去体会她多姿多
彩的内心世界。
这个版块的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老师要
根据学
生对文本的理解加以引导,所以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对于教师来说教
学把握的难度也相对
大些,因为学生交流的答案不是按照教师预设的
进行,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更
好地为教学
服务。
三、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声读一读课文
,再次享受一个盲童在花
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通过音乐的渲染,使学生
沉
浸在安静的体验中,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接着用课件出示课文
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
凯勒的相片,教师随机旁白:
“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
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海
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
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从这些事例<
/p>
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或感受?请随着音乐,打开心灵之窗,写下自
己所思所悟。
”教师巡视,发现好的感悟向全班推荐。最后总结(屏
幕打出语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
创造一个属于自己
的缤纷世界。” 引导学生齐读这句话。
本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画面的
运用、音乐的渲染和课外人物
的介绍,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得到
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残疾人也不
例外。当最后出示引领全文的这句
话时,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
自然的突破了难点。同时通过写所思所想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
br>读、写很好的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四、积累语言,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和背诵下来。
2、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
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语文课程标准》指
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
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
合
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设计办小报的作业,
正是基于这一指导精神
。
【说板书】
17、触摸春天
安静──创造奇迹──热爱生活
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
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19《生命 生命》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 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命 生命》<
br>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学科的四年级上
册。它属于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
文,也就是第十五课。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文中形象描
写与理
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在整个第四
组“珍爱生命”专题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正面回
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瓜苗
生长”“我听心跳”三件小事中,展示
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
无
限的价值。作者同时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
生命,决不让他白白流失
,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
意义;二是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缺乏
深刻的理解,好在前面的两篇课
文已经引发了学生对人生、对生命的一些思考和感悟,为学习本课做了铺垫。根据以上教学大纲的编排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文章的
内容特点,我确定本课的三维教
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字。能正确读写“骚
扰、震撼
、糟蹋、短暂、茁壮”等词语。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
方法目标:①以读为手段,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②抓住
重点词语联系课文或实及体会句子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认真去体会生命的真谛,懂得珍
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
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确定了教学的重难点,我的教学思路越来越清晰,教学方法
和学习方
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说教法
1、诵读法。个人
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
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并能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所
要表达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一定的
学习
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的
能力。但他们的生活经
验有限,仅凭想象难以有深刻的感受,因此我
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创设多种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3、启发诱导法。教师抓住几个重要问题,启发学生理清文章由“所
见”“所想”到“所悟”的写作
思路。
三、说学法
1、自读自悟法。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
br>和解放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问、
读、思、议、品”的过程
中理解感悟。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赏析。这是四年级上册大纲规定学生要求掌
握的一个重
要的学习方法,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这一方法将得
到充分的锻炼。
3、边读边做批注法。学生能够做到读写结合,有效的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设计思路 <
br>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
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的教学思路为:
1,理清脉络,温故知新
2,专题研读,感悟体验
3,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4、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五、教学程序
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我分为两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
学习生
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脉络。在这里,我所要说的是
第二课时。首先第一环节
一、理清脉络,温故知新
首先复习生字词(采用齐读、开火车的方式读屏幕上的词语)
其次,教师提问作者写了哪三个事例?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检查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起到一个温故
而知新的作用。
二、专题研读,感悟体验这也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
1、飞蛾求生事例我采用师生共同学习的方法
首先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
的句子。用笔画
出来,并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
考,读写结合
,加深印象。
多媒体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
的力量在我手中
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
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学生朗读交流感受后,教
师适时点拨
①从哪些词语中能体会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引导学生回归
文本找出关键词:极
力、鼓动,再通过动作表演,比较体验:鼓
动双翅与极力鼓动双翅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感悟到极力这
个
词语生动的刻画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渴望。
②想象当时飞蛾求生的画面,教师进一步点拨:在
什么样的处境
下,飞蛾还不放弃自己的生命?学生交流朗读后,教师提供四个
词语供学生选择,
并说出理由。多媒体出示;绝境、困境、险境、
逆境。
3.在这段话里面,作者给我们勾勒了
小飞娥绝境求生的一幕,
首先写了飞蛾的处境,又写了飞蛾的表现,最后写了作者的感受,
根据
这三个层次进行分角色朗读。
有了第一个事例的学习基础,剩下的瓜苗生长与我听心跳事
例我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
多媒体出示句子: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
br>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
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他
仅仅只活了几天。在瓜苗生长
事例中,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从仅仅只几天几个字中体会出小
瓜
苗虽然生命短暂,但却有顽强的生命力。从即使一词中体会出
作者对小瓜苗的赞美与敬佩。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反复品读,
从读中感受瓜苗顽强的生命力,感受作者的敬佩之情。
教师及时启发:大
自然中表现生命力顽强的事物有很多,但作者
为什么只选择了飞蛾和香瓜子呢?她的用意在哪里呢? <
br>学生广泛交流后,教师进行总结,是的,连动物,植物中最弱小
的都能如此珍爱生
命,更何况是比他们大得多的人呢?所以接下
来作者写到了她自己。
多媒体出示句子:这就是
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
的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
br>自己负责。
我听心跳这一事例中,作者的感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空洞,有
一定的难度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首先
①
用自己的右手放到左手的脉搏处倾听自己的心跳,感受生命
的存在。
② 多媒体出示:杏林子
的手指图片,介绍她当时的情况:她的
双手已经严重变形,只能用两根变了形的手指夹着笔写字,
在这种情况下,杏林子都不想活下去了,然而在一次偶然的
机遇下,她用医生的听诊器听到了自己的心
跳,意识到自己
还活着,还有生的希望,于是她想:齐读屏幕上的话,通过
图片直观感受再一次
加深理解。
③
多媒体出示杏林子在医院的日记。通过日记学生又一次体会
到杏林子的人生态度,带着体会反复品读。
教师小结:在好好的使用与白白的糟蹋之间,杏林子选择了好好
的使用自己的生命,她就是这样
对自己负责。因为对生命有了这
样的思考,所以杏林子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段话(多媒体出示最
后一段话)
同学们齐读,,并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引
导:
①
在这一段话中有一组反义词,用笔圈画出来。
② 什么叫有限,什么叫无限?学生充分交流后,多媒体
出示:
杏林子生前作品。帮助学生对有限无限的理解。
学生能够总结出她的生命是有限的,作
品是有限的,她的精神是
无限的,她对我们的影响是无限的等说法。
多媒体出示:杏林子图片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用自己的实际行
动告诉了人们。我们不但要活着,还要活得有价值,让我们在一<
br>次读读这段话,争取把他背下来。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包含教学重点:理解三个事例
中
蕴含的道理也包含教学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因此,我让学生
反复品读,在自读自悟的
基础上进行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最先的感
知、最深的感受表达出来,互相启发借鉴,共
同享受并体验阅读中成
功的快感。
抓住“点睛”词语,转换角色,深切体会,震撼心灵。 <
br>及时拓展杏林子的其他资料,由课内走向课外,做到内外结合,
帮助学生感悟其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在这篇课文开始的时候,杏林子提出了一个问题:生命是什
么呢?接着用三个事例阐述了她对生命的理解,最后写了她对生
命的感悟。两分钟时间准备
写
一写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或者摘录文章当中感受深刻的句
子。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带着对生命的崇敬
、热爱和感激,再次
读课题。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像大家说的那样珍爱生命,珍惜时间,
让人生更
有意义。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
搜集象杏林子一样,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价值的人的
资料。
2、 阅读杏林子的作品:
五、我的板书设计:
教学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集中概括,应具有指向性、条理性、精炼
性,根据本课内容的实际需要,我采用了提炼关键词的方法来板书,
使学生一目了然,把握文章准确、精
炼,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的精髓,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降低课文难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1乡下人家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
册的第21课
《乡下人家》。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
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各方面。
一、说教材:
《乡下人家》编排在
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旨
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
自然质朴的
乡村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
是本组第一篇
精读课文,起到初步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文章
语言质朴,采用白描和勾画的写法,按照房前屋后
的空间顺序和春夏
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
然和谐、
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
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
活的美好品质。这既是
一篇美文,也是一组美画,读之,正如作者所言“乡下人家,不论什
么时
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二、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
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
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
受到乡村
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加强了朗读的指导,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指名
读,自读品味,精
读感悟,配乐朗诵,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
村生活的理解,
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本文的特点及本组的编排目的,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
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
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
词好句,培养语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
乡下
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在读文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引导生随文章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
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四、说过程
(一)音画同步,创设情境感知文章结构,明确学习任务
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乡下风光的多
媒体课件,配乐旁白:这是
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藤蔓;这是依着时令次第开放的鲜花;这是
茂密竹林中破土而出的春笋;这是觅食的鸡群戏水的小鸭。这里就是
充满诗情画意的乡下
人家。在作者的眼里乡下人家的画面是怎样的?
学生借助第一课时感知的框架,加上画面的重现,在文字
的引领下,
下乡来了解这是什么样的“家”,是怎样的“人”。学生能在最短的时
间内引发阅读
期待,走进乡下人家。为深入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作者描写上独特的表达方式奠定了基础。
(二)整合内容,教师导学细化理解方法,夯实学习实效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后直奔中心:
“独特、迷人”来统领全
文教学,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明确用“抓重点句、关键词”的方法品
味
风景“独特”在哪里,“迷人”在何处?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究作者
是怎样用文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一幅幅画
面的欲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对比的描写方法并不难,抓住动词体会也很容易,但是透过文字提取
情感,再联系落实到朗读感受就是需要教师具体操作,学生体验实践
的最具实效的学习历程。
用“方法”实践自主阅读,进一步感悟“独特迷人”的风景,我
设计了下列教学板块:
(1)动静结合品植物“独特中的迷人”
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写了瓜架、花草、翠竹这些景物
,表现出朴
实的自然之美。教学这一部分,我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让学生反复
读文,展开想象
的翅膀,从文字中建构画面中捕捉色彩、体验动静。
重点品味风趣装饰的独特农家风光。
“芍
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
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这里花开不
断,朴素是因为自然生
长的勃勃生机,华丽是天然、茂盛的生长态势,反复品读独特之处
,
学生品出生命之美。
乡下人家的竹让人感受到盎然的生机,“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
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教学中
重点抓住一个“探”字,学生体会
出“探”字所蕴含的“奇妙和生机”
后出示繁花修竹图片,把花与竹迷人的景色连起来品读,学生尽情感
受到了动静之美和生命自然向上的勃勃生机。
在这一环节中,电教媒体丰富的色彩和柔和的音
乐感染着学生,
更加重要的是“方法”的导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田园诗情,
受到美的
熏陶的同时身心愉悦地享受着学习。
(2)水陆相间悟“迷人中的独特”
课文中对鸡和鸭的
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江南乡村画面,教师抓
住他们最感兴趣的小动物在交流阅读体会和评读的过程中,
巧妙地指
导:“联系‘家’的概念你发现什么?作者在描写上值得我们学习的
是什么?” 随着
鸡闲庭信步、鸭戏水面场景的出现,学生明确了正
是拟人写法的恰当运用,这里的鸡和鸭像人一样幸福地
生活在自己的
家里。赏读课文,也就自然而然地读出了悠闲,读出声色,读出快乐,
读出人与自
然的和谐美景中乡村独有的意境。
(3)重组文章内容,感受“自然和谐”
课文第5自然段
,我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以媒体音乐渲染情
境,以情感语言描给情境,力求把孩子们带入文本所特有
的意境中。
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教师深情地范读课文,孩子进入意境后再重组
课文内容,把语文的积累训练和个性化读文结合起来:“读着课文,
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学生在方法导行
的实践中,能扣住“辛苦”“甜甜蜜蜜”二词,品味出乡下人家正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美丽的家园,和动植物一起幸福生活,进一步感
悟到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帮助我
们理解了“自然和谐”的真正内涵。
(三)整体回归,拓展迁移升华美
在学生感知、理解、
品悟了文本后,学生反复品读课文的中心段,
以加深学生对“独特、迷人”关键词的理解和感悟,回扣作
者之所以
身在美国却久久不能忘怀“乡下人家”,他忆的是一幅幅画面,心中
思的是“自然和谐
”,提升了感受。还能总结出:文字带领我们认识
了形象描写,发现了“具体的美”“平凡中的美”。抓
住这个难得的时
机,我把背诵和默写引进课堂,真正把
“感悟拟人描写的生动形象”,
“积累优美语言”落实心头,准确到笔头。
五、说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独特 迷人
绿藤红瓜 鲜花春笋
鸡群觅食 群鸭戏水
庭院晚餐 月下虫鸣
我将整篇课文浓缩成了14个词语,它们是文章的精华所在,而
这1
4个词语,又形成了一首诗,一幅画。学生朗朗地诵读着,感受到的
是词语美,韵律美,意
境美。在诗的熏陶中,学生积淀了语言,受到
了美的熏陶。
语文,语文,就是
要让语文课“文”起来,让语文课堂的“文化
气息”更弄一些。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感染着
学生,启
迪着学生。渐渐地,诗意的语言,诗意的情怀,就会流进学生的心灵,
注入到学生的血
液中,内化到学生的生命中。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早上好。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
方面来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5课。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
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
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
验证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
理的精神。
本文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在写法上有两个
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
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
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在第2自然段和第
5自然段,通过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伽利略的嘲讽的描写,
衬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
执著精神,说明了伽利略在双方力量对比
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他在冒着多么大的风险!
全文共
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1):讲人们称伽
利略为“辩论家”。第二部分(2):讲当
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
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不容许更改”。第三部分(3):讲亚里士<
br>多德说的话,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而伽利略却表示了怀疑。第四部分
(4—6):伽利略经过多次
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本
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展开的,层次清晰,结构明
了。本
文大部分语言通俗易懂、浅显朴实,适合积累,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
语言世界,但是文中
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引
导学生理解品味这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就成了语言学习的重
点。
★面对这份文本,我估计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
础,具备
了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掌握了多种的语文学习
方法。但是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依然以具体形
象思维为主,向着抽象
逻辑思维过渡,因而学生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
在教学策略方面,让他们先学后教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的选择。
作为教者的我们只有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
感性语文世界,才能品味语
言的精妙之处,因而本文最大的教学价值就在于训练学生理解品味含
义深刻的语句,领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基
于以上对教材的解读分析,基于对学生年龄特征的估
计,以及针对编者编排意图的揣摩,本课的教学我确
立如下的教学目
标。
目标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认读 3 个字,会写12 个字,联系上
下文理解“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拖着、宣布、
固执、比萨城、胆大妄为”
等词语,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
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目标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
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目标三:在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
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
真理的精神。
对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
教学重难点是: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
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
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三、说教学理念
(★过渡语)对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是教材的
特点,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
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我们知道,语文是
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重在学语习文,追求得意又
得文,
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打算立足工具,弘扬人
文,采用以读为本、
以生为本,紧扣语言文字,读读议议,品读揣摩,
充分展示学习语言的过程。教法即学法,针对本文我认
为让学生自己
朗读体验、质疑问难,读文找据,合作交流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最终让整堂课
呈现整体性、情感性和人文性,让教路、文路、学路三
者合一,融为一体。
四、说教学流程
(★过渡语)我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为了更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
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上好语文,真实展开
我的教学流程。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
五大板块。
(一)导入课题 (二)初读感知 (三)品读赏析 (四)拓展延伸
(五)
总结回顾
(一)导入板块
在导入板块,我是这样跟学生互动
的: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
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
br>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这篇课文就是介绍
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
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板
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并且给着zhao地正音)下面我们来看
看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设计意图)对于
这一板块的教学我采用了谈话法导入了新课,关
注了课题。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即文眼。从题目入手
往往能生发
教学的切入点。力图体现“课未始,已成基调”的教学节奏。
(二)初读板块
在初读板块,我要达成两个目标。一通过让学生用心地初读课文,我
要帮助他扫清阅读障碍。我主要从字音、字形、字义以及长难句疏通
四方面予以重点指导。
纠偏字音:着(zháo)地,更(gēng)正,的(dí)确,胆大妄为(w
éi); <
br>注意字形:区分“辨辩辫”,可以用下面的顺口溜:一点一撇仔细辨,
中间有言来争辩,找到丝线
扎小辫。
在字义方面,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查字典、词语手册并联系上下文在语
境中相机理解,比如
信奉、相称、固执等词语
二是在学生初读过后,应该对文章有一个
整体的感知与把握。我就在
课上让学生说说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
怎样?力求学生说准确和完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随机梳理板书,
达成感知的目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我主要着眼培养学生良
好的语感和整体
把握能力。通过对文意的把握,让学生在初读后留下
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后面品读咀嚼语言奠定坚实的基
础。
(三)品读板块
(★过渡语)这样子,我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板块
。这一板
块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这一板块我主要设置了这
样几个问题采用抓重点语句逐一落实我的
教学侧重点。让学生读文找据,合作交流,汇报点拨,我重点点
拨这
样几个地方:
第一处: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着重理解“辩论家”的意思。
第二处
:伽利略的疑问是什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质
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可让学生充分读课文,
小组讨论,用简单易
懂的方式进行汇报。
如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
慢的会拖住落得快
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10+1>10把拴在一起的两
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
落下的速度就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还可利用图示法或演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处:斜塔试验
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
“违背人类的
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人们的前后态度是
怎样?
第四处: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
家,说的话的
也不是全都对的。
体会当时人们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
慨。抓住“才”和“原来”,让学
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再全班交流,逐步深入地认识到伽利略不<
br>迷信权威,敢于提出疑问,并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
这一板块我紧紧围绕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充
分展示学习的过程,让这一过程呈现板块状、环节式
、步骤化,让学
生沉浸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不断地走来回,大力体现语文味。在这
一板块我努
力清晰自己教什么,让教学目标内容化,让怎么教富有方
法和策略。在学生自我感悟体验的基础上教者适
时地作出点拨、指导,
从而让学生对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有深刻
的理解与体会,从而达到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
的。
(四)拓展延伸
(★过渡语)接着我就进入到第四板块的教学,巩固深化,拓展
延伸。这里我主要安排如下的语
言实践。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
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
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
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
心理、语言和动作。)
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
一段话或一篇习作。
(五)总结板块
(★过渡语)总结全文,回应教学目标
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五、说板书设计
(★过渡语)最后,我说一说这课的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我这样
的板书设计就是文章教学重难点的缩影,是文
章要点的呈现。简洁的板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为我们
的教学起
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谢谢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27《鱼游到了纸上》说课稿
岭南学校
樊华荣
一、说教材: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
一位看鱼非常专心的聋哑青年,并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
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
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
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
br>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
方。作者细腻
生动地描写了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和动作,刻画传神。语言平实而
含义深刻,令
人回味无穷。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中年段“如何抓住重点词语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
内
容,更好的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我确定了
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青年的优秀品质。
技能目标:
(1) 、抓描写青年看鱼、画鱼的句子,感悟青年爱鱼到了忘我
的境界。从而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先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2)、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
学生抓描写青年看鱼、画鱼的句子,感悟青年品质,是本课
教学的重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
到了心里”的关系,是
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表达感受——想象叙
述——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想象说话,是培养想
象力和语言
表达力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懂课文,更重要的是
培养能力,发展
智力。本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指出:“特别要重视
朗读的指导,教学时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并在朗读的过程
中加课理解。”我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按以上精神让学生在理解中
朗读,在朗
读中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几种方法交替使用,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使学
生在课堂始终保持旺盛的精
神状态,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法:根据以上教学方
法,学生可采用“划一划,说一说,读一读,
写一写”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划”划文中的重
点词句,
“说”自己的感受,“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写”学习作者的描写
人
物的方法,写写小练笔,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设
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动笔,通过自
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
习。体现“教师为主导,学
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中,如何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呢?可
以分作五个板块进行教学设计。
(一)、创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配乐出示一组鱼儿在水中游的图片。师:我们都知道鱼儿
喜
欢在水里游泳,但是我们昨天所见到鱼却在纸上游动。想弄清怎么回
事吗?引出课题。
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三四年级阅读教学,要初步把握文
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
的思想感情。可见,在开始新课之前,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既符合课标的要求,又让学生有意识地回忆
起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品“画鱼”,理解“鱼游到了纸上”。
1、快速地通读全文,画出青年画鱼的句子,并把自己的感受写
在旁边。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
惯。)
2、看图识义。先简单解释工笔和速
写,再出示两幅分别用工笔
和速写作的小鸟图让学生进行分辨,明白工笔和速写的这两个词汇的
区别,受到了美的熏陶,也为感知青年精湛的画技作铺垫。
3、谈感受。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青年
画鱼时的认真和画技
的高超。在教学过和程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一丝不苟”的
意思,
并用造句加深词语理解。抓住“一丝不苟”“细致”“很快
地”“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等关键词句感受
青年画鱼认真细致,技
艺高超,理解“鱼游到了纸上!”。
4、补白想象。一是想象青年画
的鱼会有哪些动态,二是通过引
导想象当时周围人的会如何赞叹青年的画。主要引导从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去想。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感受青年高超的画
技,同时也体会了“鱼游到
了纸上”的含义,也为后面的小练笔作铺
垫。)
5、感情朗读。采用男女分读,配乐读、师范
读等多种形式的朗
读。比如,让女生用缓慢的语速读工笔细描部分,体会青年的一丝不
苟;让男
生用稍快的语速读挥笔速写部分,感受青年画技的娴熟。
(设计意图:
在于通过读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提升
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与作者产
生共鸣的效果。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在理解中读出感情,加深印象,提高阅读能力。)
(三)、悟“看鱼”感受“鱼游到了心里”
聋哑青年之所以能够将金鱼画得栩栩如生,正是因
为他能做到长
年累月、坚持不懈地“静静地看”。这一部分教学,采用了划、悟、
读三步教学策
略:
1划。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够表现聋哑青年看鱼到了“忘我”
境界的语句。
2悟。紧扣文本语言,体会聋哑青年那份专注、认真,感受青年
已经完全沉浸在“忘我”的境界里,可以
让学生从“老是”、“呆呆
地”、“静静地”、“从来不说一句话”、“每个星期天”、“常常”
等词眼中进行感悟。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求“能联系上下
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所以,教学中让学生抓重点词句
既让学生感受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
品质,又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3读。可安排两
种形式的朗读:一是感悟后的朗读:在学生感悟文
本语言之后,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对聋哑青年做事勤奋、
专注这一品质
的理解表达出来;二是创设情境读:如果按一年365天算,那么他观
察了五十来
天!这五十来天不管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他从不间
断,教师引读
这是一
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如果你来到玉泉边,会看到(生接
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
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这是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如果你来到玉泉边,会看到……
这是一个大雨滂沱的星期天,如果你来到玉泉边,会看到……
这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星期天,如果你来到玉泉边,会看到……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回环
句势的引读,让学生体会到聋哑青年
爱鱼如痴,观鱼似醉,使学生增进了感悟,深化了情感,又更好理解
鱼游到了心里了。)
(四)、理解“游到心里”与“游到纸上”的关系。
1、通过
前面悟“看鱼”和品“画鱼”,学生感受到了青年的忘
我,从而理解了青年的话“鱼先游到了心里”,并
借助“胸有成竹”
的故事加深理解。
2、用一组关联词把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连起来。
(设
计意图:通过填关联词,辅导学生对课文难点的学习,从而让学
生理解因为把鱼形记得牢,所以能把鱼画
得活。)
3、引导学生谈体会。
(五)、拓展延伸。
1、生交流:你还知道哪些人具有这样的精神?师相机播放千
手观音录相,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这不仅让他们体会到残疾人身上那种身残志坚的精神让
人敬佩,更
要让他们认识到,一个人只要瞄准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努
力就一定可以成功。)
2、谈启发,从这些人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课堂小练笔。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
两回事。”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读与写的结合不可忽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为学生的读写结合训练创造有利条
件
。为此,我们把课后的小练笔引入到教学中来,利用课文插图,
这样随文练笔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迁移能
力的形成,体现学以致
用。)
六、说板书:
27、 鱼游到了纸上
板书(略)
(设计意图:以一条鱼的形式来板书,一是为了美观,激发学生
的兴趣,更主要的是为了通过这个板书,让学生明白只有专注地看,
才能让鱼游到心里,只有认真地画
,才能让鱼游到纸上,也只有先游
到心里,才能再游到纸上。)
31构建画面 读中悟情
——《普罗米修斯》说课稿
旧县中心小学:肖娟娟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的教学之
旅。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意图、教学
目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
5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我认为展开高效课堂教
学的关键在于对教材的深入细致的解读、
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难点。这篇课文
是新
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第 八组的讲读课文,第八组要求结合本单
元走进故事长廊
,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这篇神话故事写
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痛苦,不惜
触犯天规,勇敢
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
争的动人传
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
的伟大精神。课文重点写了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
后所受的残酷惩罚。
【说意图】
读了这篇神话故事我在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教神话故事呢?
应该
让学生学到什么呢?语言的积累?谴词造句的方法?我觉得更重要
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
学生借助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了解普罗米
修斯的英勇壮举,感悟其感人的品质,让学生受到情感上的熏
陶。基
于以上的思考,加上这是一篇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我的设计意图是这
样的:
1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语言。通过语言表达的转换、对文
本的回读、语言的创作等有效策略发展学生
的语言能力。
2、构建两个画面让学生来感受普罗米修斯的精神。用普罗米修
斯伟大的人格品
质来观照学生的精神世界,来培植学生的精神,发展
学生的品格。
3、设计着力体现“提取文
本语言——还原作品形象——引领语
言表达”这一教学思想,努力达到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
一。
【说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
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
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有关语段的描写中
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流程】
请跟我一起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
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我分四大环节进行教学。
一、图片揭题,导入新课
语文课堂教
学应从易到难,由生活实践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
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我
的教学是从中国
造人女娲和古希腊造人天神普罗米修斯开始,然后引入课题,从而引
导学生走进
文本。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中的人物不多,,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人物
串起来
就能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利用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
是一种简便的好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会概括课文
的主要内容。使文章内容更简练,线索更清晰,达到培养
学生的抽象
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的目的。
三、走进画面,感受痛苦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
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
解。课文5~8小节是故事的发展,高潮和结局,为了让学生得到自
主感悟,我先让
学生自主尝试、合作探究,让学生找出普罗米修斯遭
受痛苦的部分,边读边写下体会。
画面一:铁环锁崖
1、提取文本语言,感受英雄壮举
细心体会重点句,在学习普罗
米修斯铁环锁崖一部分时,有些词
语是绝对不能错过的。比如“死死地”
,我让学生感受地是“死死
地”地锁是怎样地“锁”? “死死地”地锁之后,他还既不能怎样
也不能怎样?锁住了什么锁不住的是什么?再比如“风吹雨淋”,从
这个词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普罗米修
斯?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自读
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读中感悟,让读成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2、个性解读语言,感受英雄壮举
在此基础上,师生再次走进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我充分
运用
多媒体展示画面,引导想象: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用你手中的笔记
录被死死锁住的普罗米
修斯所承受的痛苦。(小练笔)
出示句式训练:
寒冬腊月,北风刺骨,没有御寒的衣物,他
____________________。
雷电轰鸣,暴雨抽打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r>漫漫长夜,孤独一人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抓住文本留有空白的有用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训练中加深学生的体验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促进学生对普罗米修
斯品质的进一步感悟。
3、采用文本回读,感受英雄壮举
全文学习围绕 普罗米修斯的话:“为人类造福,有什么
错?我
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这句话的
教学主要采用文本回读,在两个画面的学习中,这句话
反复出现在学生耳畔,使普罗米修斯为追求人类理
想生活,而敢于反
抗最高统治者,甚至牺牲一切的精神植根于学生的心间
学语文,语言永远是
首要的。作者的灵感、激情、思想都融在语
言中,语文还是拿着“语言”去影响学生情感、情趣、情操,
积淀成
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孩子学习语文,就是要立足于语言,从
语言中读出形象,读
出情感,读得语感,读懂怎样的情感用怎样的语
言表达。这永远是语文课最真实最有效的追求。
画面二:鹫鹰啄食
1、调动生活体验,感受英雄壮举
我引导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回
想自己小时候受过伤时的疼痛,然
后引向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食肝脏会是什么感受?
同时面对
图画,教师是啊,忍受了一天的折磨,到了晚上,他的
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原以为痛苦就此过去,没想
到我们又看到了那
可怕的一幕:
出示:一天,两天过去了,鹫鹰在( ),
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鹫鹰在( ),
一年、 十年过去了,鹫鹰还在( )……
然后启发学生深入探究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普罗米修斯绝不屈
服?学生再次回到普罗米修斯的话
,紧紧围绕这句话,层层推进的朗
读训练让学生感悟普罗米修斯,感受他甘愿为人类牺牲自己的决心,<
br>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认识,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内
心。
2、语言表达转换,感受英雄壮举
当宙斯大发雷霆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当普
罗米
修斯经受折磨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
的翅膀,尽情的发挥,
体会人物情感。在这里老师扮演宙斯的角色与
普罗米修斯对话,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语感,从
而提高了
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此反复体验,对文本的解读越多,对人物形象的
领悟越深。
领悟英雄不屈价值
1、调动体验想象,感受英雄壮举
课文的第一段是故事的起因,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没有火种的痛
苦,我首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假设情景:假如我们失去了火,人类怎样生活?引导学生想象人类没有火种时,所处的极为艰难的境地,
出示句式训练:没有火,人类只能( );
没有火,人类只能(
);
没有火,人类只能( );
在回环接读中,读出理解,突出人
类对火的渴求,渲染出人类没
有火的悲惨情景,从而为下文学习做下铺垫。
2、补白引读课文,感受英雄壮举
有了火,人间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教师引读:
是的,有了火,人们开始用它——“驱寒取暖”
有了火,人们用它——
有了火,人们用它——……
当画面声音撞击着孩子们的心扉
时,情感的闸门被打开了,思维
的翅膀展开了,流于笔端的便是从心地流淌出来的真情,是学生以往积累的消极语言被当前的情感撞击而转化的积极语言,学生成了真正
的语言实践者。
四、拓展升华,赞颂英雄
雪莱的诗,便是充满激情的赞美,是我们共同的心声。在品读语言中,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与作者有了共鸣,有了融合,也有了表达的
期望。这种强烈的期望就寄托在
雪莱的诗。这对文本的这种精神内涵,
老师没有一句说教,学生也不需一句口号,只是用这种语文的方式
—
—用诗歌提升情感、熏陶情感,在运用中表达情感。
【说板书设计】
31普罗米修斯
铁环锁崖 鹫鹰啄食
造福人类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希
望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精神的领
悟。普罗米修斯留给我们的孩子是勇敢坚强博爱无私的精神之光,
我
希望我们的孩子便是从文本的语言中收获到这样的一份厚重的精神
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