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三至八单元)
资助贫困学生-好看的qq留言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
加
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
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
,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
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
中鱼贯而出,结
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
然感到
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
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一、由情景进入文本
为了突出重点,充分展开学生的自主探究,从根本上摆脱冗长的情
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我从谈话导入: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
家结伴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
岛旅游,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
巢进入大海的,那我们在岛上都看到什么情景了?
然
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我们”在岛上都看到什么情景。通过这样
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
内容的一般方法,训练学生的概
括能力。
二、语言文字的感悟
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
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
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
识性的感知,
它包括对文字符号以及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的方
式方法及所
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整体感知和领悟。其中“感”是对语言的
直接接触和感受,整体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
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
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
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
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用
想象拓展课文的:在播放一段成群结队的幼
龟从巢穴爬出的视频后,画面定格在众多幼龟爬向大海,这时
,我引导
学生想象: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学生成功地对文本进行补
充,使得群鸟叼
食龟群的画面在学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更让人感受
到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从这个
教学设计中我们不难
发现,课文的空白处成了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
实
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的认识。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情节复杂、环环相扣的长文,我把教学重点
引向品读、研
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
但是不是
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
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
我就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
1、“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我投影打
出此句,
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
他装着把德国
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
数和武器。
2、“军官突然问答”中
的“突然”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学
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
智,很狡猾,小夜
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
妙和机
智!
《夜莺的歌声》主角是小夜莺。以上两个部分最能体现夜莺人物品
质及其形象,于是我削
枝强干,通过扎实有效的朗读、品味精读这两部
分,使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
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
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
br>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
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
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
味就是勇气!课文中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
,通过对
文本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能升华自己的感情是教学的
难点。
我放弃了原来的抓作者心情变化这一条情感线,主要抓住花的变化
过程──从美到更美展开教学,通过
对含义深刻的词句的读悟,使学生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在说话、写话中升华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整
堂课采用线性设计,层层铺垫下来,导入、过渡自然而又巧妙,在教材
的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读悟结合、学习资源的开发等方面有
自己的思想与相应的策略。
课上下来,觉得学生
的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离预设的目标还是
有那么一点距离,除了教材的因素和学生因素(使用老教材
的四年级学
生可能不适应新教材的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把握好机会及时
地进行引领也
是一个原因。例如: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只
能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或不应对,缺少评价和
适度的指引,使学生对
文本的理解只能“平面开移”而缺少“纵深开掘”。
在研读重点句段时
,能注重读悟结合起来,但怎样引导学生以读促
悟,领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又是一个值得
思考的问题。
《乡下人家》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
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
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通过教学
这篇课文,我感觉以下几个方面有些收获与大家共享:
一、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
己的阅读方式。在学习第五、六自然段的时
候,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场景,喜欢读的同学就练习
有感情的
读,喜欢背诵积累的就练习背诵。汇报交流时,不仅读给大家听,还要
说出就喜欢的理
由,说后又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读,每个人都不一样,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题气氛异常活跃。 <
br>二、给学生学会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四年级下册课标中有一个学习要
求,既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
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
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教学
中注意了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阅读。对文章的重点段落反复阅读,能够使学生
很快领会作者的
写作意图。对于较难理解的,对于作者的一些特殊的表
达方式都要重点来学习,来读。如:作者通过对动
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
表达自己的感情,“探”字的理解,对鸡的描写,纺织娘唱歌等等,都
写得
非常生动、形象,不仅要充分的读中感悟,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方
法。
三、多层次的读和指
导,让学生在评、读、悟中提高了朗读能力。每读
一边遍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初读”:感知课文内容,解决字词,质疑问难。
“细读”:质疑后,边读边想边议,弄清文章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结构,
梳理文章脉络。
“精读”:感情朗读重点语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读出
味道。
“自
由读”:学生通过读,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声、情感染学生,
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
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
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总之,回
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在整节课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对学生语言的
积累和运用,努力培养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
想
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也感受到学生语言
的贫乏,好词佳句积累欠缺,今后要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督促其多读书,
多积累好词佳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本文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敢于破除迷信、勇
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
好教材。然而,要使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为生
活在
今日中国的儿童所深深感动和理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
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
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
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觉得本科教学比较成
功的地方是:一是把握要求,设计教法。学
生在接受学习任务前,我就明确宣布:学习21课,要了解伽
利略通过
哪些步骤成功地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结论。由于要求明确,学
生就能有的放
矢地进行学习。我又针对本文的特点,别出心裁地把“习
题训练法”和“情境提示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以课后的习题为纲,充
分利用形象,创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二是
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
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
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
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
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
教学效果。
《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
新课标
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
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
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
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呢?
1、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是前提:
教师自己首先要能正确理解课文
内涵,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对学生的“节外生枝”,迅速而准确的做
出反
应与引导。稀里糊涂的一味肯定与断然否定本质相同,都不是真正意义
上的珍视。
2、“沙里淘金”、“点石成金”是课堂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的基本方
法:
在教
学片断中,学生甲提出了一个观点──因为普罗米修斯触犯了
天规,所以宙斯严惩他是公正的,从而不能
认定宙斯凶残冷酷。这与文
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是相违背的,但有其合理成分。教者采
用了“沙里淘金”的方法,一方面剔出其错误成分──宙斯严惩普罗米修
斯是公正、无奈的,并非凶残
冷酷,加以因势利导;一方面淘出从中迸
出的“金子”──敢于突破定型思维,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
评价人物
的思维方式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学习精神,加以细心呵护,取得
了不错的教学效
果。
3、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激活全体学生的思维,形成深刻的个性
化体验为目的:
可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乃是教师在准确把握文本价值取向的
基础上,以欣赏的眼光、开放
的思维、积极的心态,来倾听、理解、甄
选学生的独特体验,燃起学生的思维、情感之火,点石成金,在
课堂上
“不合谐”的音符走出更动听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