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要远足教案
芳的拼音-兄弟情
教学目标: 1. 认识“睡、着”等11个生字,认识目字旁。
2.
正确朗读课文,读出句子的语气。
3. 正确书写“才、明”两个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吗?是因为什么事睡不着呢?
2.
出示课题:明天要远足。学生读课题,要求词语连贯 不拖音。教师:猜一
猜,什么是“远足”?
3. 提问:有个小朋友因为明天要远足,晚上都睡不着了, 猜猜她的心情是怎
样的?
二、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味。
2.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借助拼音读正确,碰到不认 识的字圈一圈,多
读几遍。
3.
分小节指名朗读,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4.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出示词卡:大海 老师 同学 天亮。练习认读。
再分别用“大海、老师、
同学”说话。用“亮”扩词。
(2)出示带有轻声的词语、句子,练习朗读。 睡不着 地方 真的 什么 时候
那
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 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教
师:演示一
下“睡”的动作,眼皮一合睡着了。认识目字旁。拓展,你还知道带有
目字旁的字吗?
教师:你也能用上“吗”来问一问吗?
5. 自由练读小诗。
三、品读感悟
1. 分段指名读,读正确、流利。
2. 交流:这首诗中,什么地方写得最有意思?
预设1 :睡不着的动作:翻过
来,翻过去 想一想:你激动得睡不着觉,在床上翻过来翻过去的样子。
预设2 :
3次叹气“唉——” 学生演一演叹气“唉”,表情生动。
“唉——”这条长长的“尾巴”
是什么意思呢?表示叹气 的声音很长。
回归第三小节:“哎——到底什么时候,
才天亮呢?” 有表情地读一读,读出“我”的心情。
四、书写指导
1. 出示田字格中的“才、明”,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3. 反馈评价:先展示优秀作品,评价与之前的书写要求
一致;再出示部分有典
型问题的书写,反馈后再次书写。
1. 识字。
本课11个生字中,“睡、真、师、什”是翘舌音,“真、什”也是前
鼻音,“才”是平
舌音,要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吗”是语气词,应读轻声,在
句中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可以根据汉字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基础,运用多种方法
识记生字。
(1)运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如“什”,可以拆分成“十”加单人
旁。
(2)运用语境识字学习“那、真、吗、才”。以“那”为例,创设语境,
出示卡片:
“那是什么?”进行问答。
(3)结合生活实际。如“睡、老师、
同学、亮”都是生活中很常用的词,结合生活举
例子,学生就能明白。
2. 写字。
本课“明、同”都有笔画横折钩,但写法不同,需要进行对比,把握特点。“同”和
“学”
可以组成“同学”,“明”可以与学过的“天”组成“明天”等词,可以组词写一写。
本课4个字书
写要点:
才 3画,独体字。
3个笔画都较舒展,横在横中线上面,略长;竖钩在竖中线上,竖的部
分要
直,钩要短小有力;撇舒展。
明 8画,合体字。
“日”字在竖中线左边略偏上,“月”字竖撇起笔在竖中线,向左穿插。
同 6画,合体字。
关键写好同字框,横平竖直框正,“口”字上沿顶横中线,避免重心下沉。
学 8画,合体字。
前3笔应写得紧凑一些,秃宝盖可适当宽一些,“子”的弯钩位于字的竖
中
线位置,起笔和收笔基本在同一条线上。
二、课文学习 1. 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首优美的童诗,表达了小孩子远足前的期盼心情,
绵远悠长,可以读得慢一
点。本课的朗读要注意以下几个地方。
关注轻声的读法。这首诗
中有不少轻声词语,如“睡不着、地方、真的、说的、那
么、吗、什么、时候、呢”,有的
轻声词语,如“吗、呢”,可以结合句子朗读进行练习。
有的轻声词语,如“睡不着、地方”,
可以以词的形式单独练习。
关注短语朗读。如“那地方的海”“那地方的云”“什么时候”,通过示范、跟读、开
火车等方
式熟练掌握短语朗读的方法,避免课文朗读时出现停顿不恰当、唱读等问题。
关于语气词
“唉”的朗读。3节小诗,3次“唉”,体现了小朋友急切、无奈、期待的心情,
可结合生活体
验,感受其心情,再进行朗读。
关于问句的朗读。3节小诗,都以问号结尾。要结合对内
容的理解进行朗读指导,带
着好奇、想象、疑惑,读好前两个问句,语气词“吗”要读得轻
而短,语调微微上扬。语
气词“呢”读的时候可稍微加重语气,透过声音传递出小朋友此时
急不可耐的心情。
2.
理解运用。
这首诗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切 入文
本的理解。课前谈话,可以相互交流:“你有过睡不着的时候吗?因为什么而睡不着呢?”
从而
引出课文《明天要远足》,理解“远足”的意思。
在熟读之后,进行交流“你觉得诗中哪
个地方写得特别有趣?”诗中一次次的“翻过
来”“翻过去”,让学生想象因为兴奋、睡不着在
床上滚来滚去的样子,可以借助动作演
示,反复读“翻过来……”“翻过去……”加深体会。3
次“唉——”,长长的叹气声一定
会深入到孩子们的心里,皱着眉头读,摇着头读,怎么能
表达孩子的失望、无奈、期待就
怎么读。如此富有童趣的儿童诗,不需要老师做任何解释,
读着读着,学生就能走进诗
里,与诗歌对话,感受远足的魅力,期待美好的生活。
诗中睡
不着的小朋友发挥无限想象,想象着明天远足的美好情景,除了“多种颜色”
的海和“洁白柔
软”的云,一定还会想很多很多,她还在想什么呢?让学生联系生活,激
发想象,仿照课文
再说一说。如,“那地方的河水,真的像妈妈说的那么清澈吗?”“那地
方的树,真的像爸爸
说的,那么高大吗?”“那地方的鸟儿,真的像妹妹说的,唱起歌来
悦耳动听吗?”“那地方
的花儿,真的像爷爷说的那么色彩斑斓吗?” 3. 课后练习。
课后第二题是引导学生联系生
活经验,理解诗歌内容,可以穿插在课文的学习中进行。
教材解析
这是本册教材的第三次口语交际,在“说”的要求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教材以问题
的形式
引发学生思考,到底什么时候该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该小声说话。通过3个具有代
表性的
场景图,引导学生具体感知所处的场合不同,说话的音量要不同。小贴士的交际提
示,明
确提出说话的音量要依场合而定。
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谈话对象,控制自己的音量是一种社
交礼仪,也是一种必备的交往
能力。这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缺乏的,需要引导示范,
学会在不同的场合,用合适
的音量与他人交谈。
教材在第一次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提出了
进一步的要求: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
需要小声说话。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场合
都需要大声说,要根据不同的场合,选用不
同的音量说话,这是对初步的场合意识的具体
化引导与培养。
教学目标 1.
知道不同的场合,该用不同的音量说话。学习根据具体场合,用合适的音量
与他 人交流。 2.
懂得根据不同的场合,采用恰当的音量说话是文明、有礼貌的表现。
教学建议
一、观察图画,感悟不同的场合说话的音量不同 教材呈现的3幅插图,均源自
学生真实的校园生活。
教学时,可通过观察、模拟表演的形式,切身体验用多大的声音说话
是适宜的。
第一幅图,可
先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等。看懂
图片内容,可以用
一两句话说一说,如,阅览室里,一个小女孩在看书,一
个小男孩走
过来,问:“请问,这里有人吗?”如果学生
没有注意到墙上的“静”,教师可引导学生关
注,说说是
否认识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思考,这样的环境
里,该用多大的声
音呢。从学生的交流中得出:在阅览室
里,声音要轻轻的,只要对方能听到就行了,避免
打扰其
他人。然后,请一位学生和教师合作,开展模拟交际活
动,直观感受声音的大小,
全班就交际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幅图,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说一说图片内容,如,小华捡到一块橡皮,跑进办
公室
交给老师。学生还可以把小华怎么和老师说的讲清楚。想一想在老师的办公室里该用
多大
的声音说话,以免打扰到其他老师办公。然后可以和同桌模拟练习,再面向全班模拟
表演,
集体评价。
第三幅图,可全班一起观察,再请一两个同学尝试讲一小段故事,感知面对大家讲故
事要
让同学们都听得见。
比较3幅图的3个不同场景,总结得出: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
要小声说话,不
同的场合要用合适的音量。
二、感知“大声说”与“小声说”
“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借助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简单说说理由。
从中明白用多大的声
音说话,要根据交际的对象和场合来决定,面向大众该大声说,让大
家都听得见;该小声
说话时却大声说是不合适的,会影响别人,是不文明的表现。若学生
对某个情境该用的声
音大小有分歧,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可代替学生
做判断或下结论。
教学时,要避免灌输概念和说教,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创设不同的情境,
让学生在具
体场景中自己去感知,体悟。
如: 1.
画面观察。教师可出示各种场景的图片、漫画等,如,公交车上、电影院里、餐
厅
里、演讲比赛,让学生看图选择音量的大小,可以举大拇指或小拇指来表示。 2.
情境表演。
教师可事先与个别同学准备几个简单的生活场景中的对话。教学时,
以师生生活情境表演
的形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判断该用多大的声音。可以采用观看后夸一
夸或提提建议的方式
来展开。 3.
视频播放。如有条件,教师可以利用手机拍摄视频的功能,进行视频截取和播
放,
呈现各种交际场景中人们说话交谈的情境,让学生在观看、判断和理由陈述中,具体
感知
面对不同的场合和交际对象,音量要有大小。
三、真实情境的实践练习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如课堂上开展小组讨
论:请补充还有哪些场合需要小声说话?什么场合要大声说?讨论后,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
发言。这样的话题人人都有话可说,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容易激动,大
声抢着说。这既是
对本课内容的拓展延伸,更是在实践演练中去体验,从明理到导行:小
组讨论时,声音要
小一些,让小组成员听见即可;代表小组发言时,应该大声说,要让大
家都能听见。
也可让同桌或小组自由创设某一具体的生活、学习情境来表演练习,在演练
中落实要
求,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四、实践活动 1.
想一想。观察周围人说话,想一想,他们的声音大小合适吗?为什么?
2.
做一做。生活中,用音量合适的声音和周围人说话交谈。
教材解析
孩子们都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与此同时,他们也离不开父
母的呵
护。课文通过3个“有时候”和“更多的时候”把文章紧密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
整
体。课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方式来展现儿童的内心世界,儿童的内心世界是矛盾的,又是
充
满趣味的。第二自然段的“大”,第四自然段的“小”,就是这种矛盾的具体体现。课文
配
有一幅插图,“大”和“小”的行为都在其上,可以借助课文插图来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 认识“时、候”等11个生字和双立人、点横头、竖心旁3个偏旁;会写“自、己”
等3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插图,体会“我”自相矛盾的内心世界。
3.
结合生活体验,说说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我”自相矛盾的内心世界;会写“己、衣”等字。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 识字。
本课的3个新偏旁,可以结合本课出现的“得、衣、快”来学习,引导学生观察双
人
旁和单人旁的区别,了解点横头的写法,以及竖心旁和“心”之间的联系。
本课要求认识的11个字,大多可以词或短语的形式来识记,如“时候、觉得、自己、
穿
衣服”,不要孤立地去认。这些词或短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不需要过
多
地进行讲解。
有的词,如“很”,可以在语境中让学生加深认识。如,对比“大”和“很大”、
“多”
和“很多”,让学生体会到“很”有程度加深的意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有的字也可以适当讲讲字理。如,可以用看图片的方式来
学
习会意字“穿”。教师出示老鼠挖掘洞穴的图片,告诉学生,上面是一个“穴”,表示
的是
野兽居住的洞穴,下面是“牙”,表示野兽用自己的牙齿来挖掘洞穴,是凿通、凿穿
的意
思。不同的学生认知事物的方式是有区别的,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方法进行识字。
教师还可以用熟字组成新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巩固识字。如“时间、感觉、得到、很
多、
大自然、穿过、快速”。
2. 写字。
本课要写的3个字中,“自”可以和“白”对比学习;“衣”要让学生观察
笔画的细
节,以及几个笔画相互衔接的位置。
本课3个字书写要点:
自 6画,独体字。
横平竖直,中间几横之间的间距要均匀。
己 3画,独体字。 整个字上窄下宽,竖弯钩要圆转。
衣 6画,独体字。
整个字的重心落在田字格的正中,撇捺舒展,呈三角形;注意笔顺,
最后一笔是长捺。
二、课文学习
1. 朗读指导。
本文讲述了一个孩子对自己是“大”还是“小”的认识,表达了孩子希望自
己快快长
大的愿望。要读出孩子内心成长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大”和“小”的情感变化,
当觉得
自己“很大”的时候要读出一种自豪的感觉;当觉得自己“很小”的时候要读出一种儿
童
对成年人依赖的感觉。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指导读好几个“有时候”和“更多的时候”,
读
出文章结构的特点。第一个“有时候”要读出内心的自豪感,第二个“有时候”朗读的
时候语
调要有变化,相比较第一个“有时候”在语调上要稍微短一点,这句话要强调的是
“我觉得自
己很小”中的“很小”。
这篇课文适合男女生对读或者同桌之间对读,对读的过程要关注语气、
语调的变化。
2.
理解运用。
建议从题目着手,让学生说说对大和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能否同时出
现在一件事或
者一个人的身上,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是非常紧密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之间存在着解 释说明的关系;第三
、四自然段之
间也是同样的结构。在学习第一、二自然段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还有什么时
候觉得自己很大?”让学生充分地说一说,然后进
行说话训练。第三、四自然段可以同样处
理。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表达了看似矛盾的两种心愿,“我”既希望自己不要长大,又盼
着
自己快点儿长大。这种矛盾的心理是儿童成长中真实心理的反映,可联系生活,让学生
说
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体会。
3. 课后练习。
课后第二题,目的是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结合课文
的学习进行练习。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 认识点横头、竖心旁,会写“己、衣”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
课文。 3. 结合生活体验,仿照课文句式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做游戏:猜猜我是谁。把词语卡片发给坐得端正的小
朋
友,然后请同桌来认读词语。
2. 听写学习过的生字“自”,教师点评。
二、学习新偏旁 1. 分段指名朗读,随机指导。
2. 认识偏旁点横头、竖心旁。
(1)前面已经学习过点和横,引导学生观察点横头中点和 横的相对位置。
(2)观察竖心旁和“心”字,让学生说一说偏旁变化的过
程,了解带竖心旁的字,意思
大多和内心活动或者心情有关。
3.
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策略。
三、读读说说 1.
引入:小朋友,上节课中的小朋友感觉自己很大,很
能干。可是,
现在他又感觉自己很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 自己很小。
(1)指导学生读出无奈、胆怯等感受。
(2)结合课文后面的插图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说一
说,还有哪些时候觉得自
己很小。
(3)句式练习:“有时候,我觉得自己 ___。
_____ 的时候, ____的时候,我觉得
自己_______ 。”
2.
读儿歌。 引入:小朋友们真能干,自己能做这么多的事情,句子也
说得这么流
畅,老师这里有一首儿歌,就是夸赞你们的,让我
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可以一边拍手,一
边做动作。
大还是小
有时候,我很大,穿衣服,不拖拉,系鞋带,也很快。
有时候,我很小,
按按钮,够不着,怕雷声,妈妈抱。 我是大,还是小?小朋友,来回答!
四、对比朗读
1. 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
学生交流:什么时候希望自己还是像现在这样小小的, 不要长大?相机指导朗读第
五自然段。
3. 学生交流:什么时候特别希望自己快点儿长大?相机 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4.
第五、六自然段连读,从表情、声音高低的变化体现 对比朗读。
五、写字指导 1.
出示生字“己、衣”,学生观察。 2. 田字格内教师范写“己”和“衣”。
学生练写。 3.
反馈评价:第一步,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第二
步,及时表扬或纠
正;第三步,学生再次巩固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