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计算公式
电脑开机死机-销售年度工作总结
第4章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实际完成数
计划任务数<
br>100%
K
X
实际
总
X
100%(公式4-2)
计划
计划任务数为平均数时
K
实际平
X
X
100%(公式4-3)
计划
(ⅰ)当计划任务数表现为提高率时
K
1实际提高百分数
1计划提高
百分数
100%(公式4-4)
ⅱ)当计划任务数表现为降低率时
K
1实际降低百分数
1-计划降低百分数
100%
(公式4-5)
计划执行进度
本期内累计实际完成数
全期的计划任务数
100%
时间进度=
截止到本期的累计时间
全期时间
100%(公式4-7)
计划完
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期间实际完成累计数
计划期间计划规定累计数
100%(公式
4-8)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末期实际达到的水平
计划规定末期应
达到的水平
100%(公式4-9)
结构相对指标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
总体的全部数值
100%
比例相对指标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
总体
中另一部分数值
(公式4-11)
比较相对指标
甲地区(部门或单位)的
某一指标数值
同时期乙地区(部门或单位)的同一指标数值
(公式4-12)
强度相对
数
某一总量指标数值
另一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
(公式4-13)<
br>
公(
动态相对数
某指标报告期数值
1
00%
该指标基期数值
(公式4-14)
对于分组数据,众数的求解公式为:
上限公式:M
0
U
fm
f
m1
d
(f
m
f
m1
)(f
m
f
m1
)
s
m1
f
m
f
m
f
m1
上限公式:M
0Ud
(f
m
f
m1
)(f
m
f
m1
)
s
m1
f
m
对于分组的数值型数据,
中位数按照下述公式求解:
nn
下限公式:M
e
L
2
d上限公式:M
e
U-
2
d
对于分组的数值型数据,
四分位数按照下述公式求解:
n
S
L1
Q
L
LL
4
d
L
f
L
<
br>3n
S
U1
Q
U
L
U
4<
br>d
u
f
U
(1)简单算数平均数
(2)加权算数平均数
x
x
i1
n
i
x
xf
i1
k
k
ii
n
i
1
f
i
x
i
i1
kf
i
f
i1
k
i
各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为零。
(xx)0或
(xx)f0
各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为最小。
22(xx)min或(xx)fmin
2、调和平均数(Harmonic
mean)
(1)简单调和平均数
(2)加权调和平均数
x
H
n
n
111
...
x
1
x
2
x
n
n
1
i1
x
i
n
m
1
m
2
...m
n
x
H
m
m
1
m
2
...
n
x
1
x
2
x
n
m
i1
n
i
m
i<
br>
i1
x
i
3、几何平均数
(1)简单几何平均数 (2)加权几何平均数
x
G
f
i
i1
n
x
1
1
x
2
2
...x
nfff
n
x
G
n
x
1
x
2
...x
n
n
x
i1
ni
一、分类数据:异众比率
二、顺序数据:四分位差
V
r
ff
<
br>
f
i
i
m
f
m
1
f
i
Q
d
Q
u
Q
L
三、数值型数据的
离散程度测度值
1、极差(Range)
2、平均差
(1)如果数据是未分组数据(原始数据),则用简单算术平均法来计算平均差:
Rmax(x
i
)min(x
i
)
M
d
xx
i
i1
n
n
(n为变量
值个数)
(2)如果数据是分组数据,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来计算平均差:
Md
x
i1
k
i
xf
i
(k为组数)
i
f
i1
k
3、方差(Variance)与标准差
总体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公式:
方差:(未分组数据) (分组数据) <
br>2
(X
)
i
i1
N
2
N
2
2
(X
)f
i
i
i1
K
N
标准差:(未分组数据)
(分组数据)
2
(X
)
i
i1
N
N
2
(X
)f
i
i
i1
K
N
样本方差和标准差
方差的计算公式
未分组数据 :
分组数据:
2
(xx)
i
i1
n
2
(xx)f
i
i
i1
k
s
2
<
br>n1
s
2
n1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
未分组数据 :
分组数据:
2
(xx)
i
i1
n
2
(xx)f
i
i
i1
k
s
n1
s
n1
4、变异系数(离散系数)
标准差系数计算公式
s
v
v
s
(总体离散系数)
x
X
一、分布的偏态
(样本离散系数)
对未分组数据
对分组数据
sk
n1
n2
s
n
x
i
x
3
3
sk
xx
i
i1
k
3
f
i
ns
3
二、分布的峰态
(未分组数据)
对已分组数据
k
n
n1
x
i
x3
x
i
x
4
n1
n2
n3
s
4
n1
2
2
k
x
i1
k
i
xf
i
4
4
ns
3
第5章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2)二项分布
(3) 泊松分布:
P(Xk)
k
k!
e
当n很大,p很小时,B(n,p)可近似看成参数=np的P().即,
kk
P{Xk}limC
n
p(1p)
nk
n
k
k!
e
,k0,1,2,
分布函数
F(x)P(Xx)P(Xx
i
)p
i
x
i
xx
i
x
F(x) 的性质:
F(x
1
)F(x
2
)
(a)单调性 若
x
1
x
2
,则
P(axb)F(b)F(a)
(b)有界性
0F(x)1
limF(x)1
limF(x)0<
br>x
x
(c)右连续性
lim
F(x)F(x
0
)
xx
0
(d)对任意的x0
x)F(x)F(x0)P
(
X
000
若F(x)在X=x0处连续,则
P(Xx)0
0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x
F(x)
f(t)dt
概率密度函数 f(x)的性质
(a)非负性 f(x) ≥0;
(b)归一性
;
f(x)dx1
b
(c)
P(axb)F(b)F(a)f(x)dx
a
;
(d)在f(x)的连续点x处,有
f(x)F
(x)
(e)
P(aXb)P(aXb)P(aXb)P(a
几种常见的连续型分布
1
(1)均匀分布
axb
若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为
f(x)
ba
其他
0
则称X在(a,b)上服从均匀分布,记为X
~
U
(a,b).
另:对于
a
c
d
b
, 我们有
dc
P(cXd)
Xb)
(2)指数分布
ba
e
x
,x0
若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为
f(x)
x0
0,
其中常数 ,则称X服从参数为
的指数分布,相应的分布函数为
1e
x
,x
0
F(x)
x0
0,
0
EX
x
i
p
i
i1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EX
数学期望的性质
xf(x)dx
性质1.
设C是常数,则E(C)=C;
性质2. 若X和Y相互独立,则
E(XY)=E(X)E(Y);
性质3. E(X±Y) =E(X) ±E(Y) ;
性质4. 设C是常数,则 E(CX)=C E(X)。
性质2可推广到任意有限多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之积的情形。
常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
(a)两点分布
若X~B(1,p),则EX=p.
(b)二项分布 若X~B(n,p),则EX=np.
(c)泊松分布 若X~P(
),则EX=
.
常见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a)均匀分布:
设X
~
U (a,b),则EX=(a+b)2。
(b)指数分布:
设X服从参数为
的指数分布,则 EX=
*方差的性质
性质1 设X是一个随机变量,C为常数,则有 D(C)=0;
性质2 D(CX)=C2DX;
性质3 若X与Y相互独立,则D(X±Y)
=D(X) +D(Y) 特别地
性质3可以推广到n个随机变量的情形。
性质4 DX=0的充要条件是X以概率1取常数EX。
常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
(a)两点分布
若X~B(1,p),则DX=p(1-p);
(b)二项分布
若X~B(n,p),则DX=np(1-p);
(c)泊松分布 若X~P(
),则DX=
。
常见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方差:
(a)均匀分布 设X
~
U
(a,b),则DX=(b-a)212;
1
。
D(X-C)=DX
;
1
2
(b)指数分布 设X服从参数为
的指数分布,则 DX= 。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期望:
E
X
X1
P
1
X
2
P
2
X
n
P
n
X
i
P
i
i
1
2
N
2
N
方差 : σ
X
X
i
E
X
P
i
i1
标准差 : σ
X
X
i
E
X
P
i
2
i 1
N
概率
论
统计
学
数 学 期 望 方 差
E
X
X
i
P
i
i
1
N
σ
X
X
i
E
X
P
i
2
2
i1
N
平 均 数 方 差
fi
x
x
i
f
i
1
i
n
σ
x
x
i
- x
2
i1
n
2
f
i
f
i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2
方差—
σ
2
X
2
xE X f
x
dx
标准差—
σ
X
xE
X
2
f
x
dx
则:
2
2
X
1
2
2
2
n
i
2
i1
n
σ
2
σ
σ X ; σ
X
n
n
222
σ
1
σ
2
σ
n
1
2
σ
X
σ
i
n
n
2
2
重置抽样下的抽样分布
考虑顺序时:样本个数=N
n
=5
2
=25
(Nn1)!
不考虑顺序时:样本个数=
C
n
Nn1
(N1)!n!
E(x)
D(x)
n
2
不重置抽样下的抽样分布
考虑顺序时:样本个数=
N!
P
(Nn)!
nN
N!
C
(Nn)!n!
不考虑顺序时:样本个数=
n<
br>N
与重复抽样相比,不重复抽样平均误差是在重复抽样平均误差的基础上,再乘以修正系
数
即:
正态分布密度函数及其数学性质
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
(Nn)(N1)
E(x)
D(x)
2
Nn
nN1
1
f
x
e
2
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
2
x
2
2
记作XN
,
2
2
t
1
F
x
e
-
2
x
2
2
dt
标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
1
x
e
2
x
2
2
记作XN
0
1,
x
-
x
标准正
态分布的分布函数:
1
e
2
t
2
2
dt
Z
对任意正态分布
2
作变换
(0)0.5
(x)1(x)
N
,
,
X
<
br>~ N
0, 1
第六章
二、
总体平均数的检验
1.大样本(
n30
)(2
已知或2未知)
假定条件
总体服从正态分布
若不服从正态分布,
可用正态分布来近似(n30)
使用Z-统计量
2 已知:
Z
X
0
n
~N(0,1)
2 未知:
Z
X
0
Sn
~N(0,1)
2.
小样本(
n30
) (2 已知或2未知)
假定条件:
总体服从正态分布, 小样本(n < 30)
检验统计量
2 已知:
z
x
0
,1)
n
~N(0
2 未知:
t
x
0
sn
~t(n1)
均值的单尾 t
检验
检验统计量:
t
x
0
sn
三、总体比例的检验
41000
41000
40000
0.894
假定条件:
1、有两类结果;
500020
2、总体服从二项分布;
比例检验的 Z 统计量
Z
P
0
0
~N(0,1)
00
(1
0
0
)
n
3、可用正态分布来近似
。
其中:0为假设的总体比例
第八章
cov(x,y)
总体的简单线性相关系数:
var(x)var(y)
样本的简单线性相关系数:
r
(xx)(yy)
(xx)<
br>
(yy)
22
n
xy
x
y
n
x
2
(
x)2
n
y
2
(
y)
2
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是[-1,1]
当|r|=1,表示完全相关,其中r
=-1此时表示完全负相关,r =1,表示完全正相关
r = 0时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当-1r<0时,表示负相关,0
一般来说,当|r
|在大于0.8时,即可认为存在高度相关关系,|r|在0.5到0.8之间时,
可认为相关关系程度
一般,|r|小于0.5时,可认为相关关系程度较弱。
一、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设定
总体回归函数
条件均值形式:E(y) =
0+
1x
个别值形式:y =
0+
1 x+
其中,
0和
1称为模型的参数
,
是误差项
ˆ
ˆ
x
ˆ
y
条件均值形式:
01
ˆ
ˆ
xe
个别值形式:
y
01
样本回归函数
其中:
ˆ
0
是样本回归直线在
y 轴上的截距;
ˆ
是直线的斜率; 是 y 的估计值;
是样本回归模型的残差,是样本回归函数预测结果与实际值的差。
e
1
最小二乘估计
ˆ
1
(xx)(yy)
n
<
br>xy(
x)(
y)
n
x(
x)
(xx)
ˆ
y
ˆ
x<
br>
iiiiii
22
2
i
ii
01
三、一元
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
22
ˆˆ
(y
i
y)
(y
i
y)
(y
i
y
i
)
2
i1i1
nnn
i1
总平方和,记作称为
SST
(
反映因变量的 n
个
观察值与其均值的总
离差。)
称为回归平方和,记作SSR
(反映自变量 x 的变化对因
变量 y 取值变化的影响,或
者说,是由于 x 与
y 之间的
线性关系引起的 y 的取值变
化,也称为可解释的平方和。)
称为残差平方和,记作SSE
(反映除 x 以外的其他因素
对 y
取值的影响,也称为不
可解释的平方和或余平方
和。)
即:
SST=SSR+SSE
根据拟合优度的定义,计算模型的拟合优度,只需将SSRSST。计算的结
果称为可决系
数(或判定系数),记作R2。 即: R2 =
SSRSST = 1-SSESST
(4)检验步骤
提出假设:H0: β1
= 0 (没有线性关系) H1: β1 ≠ 0 (有线性关系)
ˆ
0
ˆ
11
~t(n2)
计算检验的统计量:
t
ˆ
)SE
ˆ
)
ˆ
(
ˆ
(
SE
11
确定显著性水平
,若|t|>t
,则
拒绝H0,认为模型通过检验,认为x对y有显著影
响;若|t|<
t
,不拒绝H0,认为模型没有通过检验,认为x对y没有显著影响。
第九章
拉氏指数
数量指标的
拉氏指数
q
q
1
0
1
0
p
0
p
0
q
0
p
1
质量指标的
拉氏指数
q
0
p
0<
br>质量指标的
帕氏指数
帕氏指数
q
数量指标的
q
帕氏指数
p
1
p
1
q
q
1
p
1
p
01
算术平均指数
qp
设: k
q
q
00
—q
0
p
0
为权数:
1
q
0
,
k
p
1
p
0
x
xf
f
qp
k
A
p
q
k
p
q
0
p
0
A
p
q
0
p
0
q
00
q
1
q
q
0
p
0
0
q
0
p
0
1
0
qp
qpp
p
qp
q
qp
q
1
0
0
0
000
0
0
p
1
p
0
m
m
x
0
调和平均指数
H
q
qp
1
11
—q
1
p
1
为权数
H
1
0
1
1
qp
k
q
q
1
p
1
q
0
q
q
1
p
1
1
q
q
p
1
p
1
p
1
p
0
H
p
q
1
p
1
1
k
q
1
p
1
p
q
1
p
1
p
0
q
1
p
1
p
1
q
q
1
1
指数因素分析方法
简单现象数因素分析
0101
q
0
p
0
q
1
p
0
q
1
p
1
qqpp
q
1
p
1
qp
00
q
1p
0
q
1
p
1
q
1
p
1
q
0
p
0
q
1
p
0
q
0
p
0
q
1
p
1
q
0
p
0
qpqp
qpqp
qq
pq
pp
10001110
100110
总体现象的因素分析
q
1
p
1
q
1
p
0
q
1
p
1
qp
q
0
p
0
q
0
p
0
q
1
p1
q
0
p
0
q
1
p
0
q
0
p
0
q
1
p
1
q
1
p
0
10
010101
a
0
b
0
c
0
a
1
b
0
c
0
a
1
b1
c
0
a
1
b
1
c
1
aabbcc
1
<
br>a
1
b
1
c
1
a
1
b
0<
br>c
0
a
1
b
1
c
0
a
0
b
0
c
0
a
0
b
0
c
0
a
1b
0
c
0
a
1
b
1
c
1
a
0b
0
c
0
a
1
b
0
c
0
a
1
b
1
c
0
平均数变动的因素分析
平均指标指数:
a
a
a
b
1
c
1
b
1
c
0
b
0
c
0
1
1
0
a
1
b
0
c
0
a
1
b
1
c
1
a
b
1
c
0
结 构 指 标
水 平 指 标
xf
x
f
频率(总体的结构)
编制平均指标指数 :
f
x
结构影响指数 : I
结构
=
1
f
1
f
x
f
变量值(各组的水平)
0
fx
f
0
0
0
f
f
x
x
固定构成指数 : I
固定
=
1
1
1
f
1
0
f
1
f
x
fx
可变构成指数 : I
可变
=
f
1
1
00
f
1
0
I
可变
I
结构
I
固定
f
1
x
1
f
1
f
0
x
0
f
0
fx
f
fx
f1
1
0
00
0
fx
f
fx
f
1
1
1
1
1<
br>0
fx
f
1
1
1
fx
f
0
0
0
f1
x
0
f
0
x
0
f
f
01
fx
f
1
1
f
1
x
1
f
1
x
0
f
f
11
x
0
fx<
br>
f
0
0
0
x
假
0<
br>x
1
fx
f
1
1
1
x
1
x
假
x
1
x
0
x
假
x
0
x
1
x
0
x
假
x
0
x
1
x
假
1) 两因素分析
x
x
1
11
f
0
f
0
f
1
f
0
x
1
x
0
x
f1
x
0
f
0
f
1
f
0
x
0
f
1
x
1
x
0
2. 指数体系:
xf
xf
11
00
f
f
1
x
假
x
1
x
0
x
假
0
10
0
xf
xf
f
f
x
<
br>f
x
1100
1
假
x
0
<
br>
f
1
x
1
f
1<
br>x
0
3.建立平均指标指数体系 :
x
0
fx
f
0
00
x
假
fx
f
1
10
x<
br>1
fx
f
1
11
x
1
x
0
x
假
x
0
x
1
x
假
x
1
x
0
x
假
x
0
x
1
x
假
第10章
时 间 数 列
时
期
时
连
每天资料
点
持续天内
序 时 平 均 数
y
1
y
2
y
n
1
y
y
i
nn
y
1
f
1
y
2
f
2
y
n
f
n
y
f
1
f
2
f
n
续
指标不变
间
断
间
隔
相 等
间 隔
不 等
11
y
0
y
1
y
n1
y
n
2
y
2
n
y
0
y
1
y
n1
y
n
y
1
y
2
f
1
f
2
f
n
222
y
f
1
f
2
f
1
c
a
b
相对数
平均数
a
c
b
3.1 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
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t
y
t
y
t1
逐期增长量
增长量
s
t
y
t
y
0
累计增长量
1. 累计增长量
t
2.
逐期增长量
相邻两期
s
y
t
y
n1
逐期增长量 ;
t
s
t
s
t1
累计增长量之差
数
平均增长量
— 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
环比增长量
环比增产量项数
累计增长量
期 数
t
n
s
n
n
y
n
y
0
n
y
n
y
0n
累计法(总和法)计算平均增长量
2
y1
y
2
y
n
ny
0
n
n1
3.2
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报告期水平
发展速度100%
1. 发展速度:
基期水平
y
t
环比发展速度
y
t1
y
t
y
t
y
1
y
2
1
定基发展速度
=
环比发展速度
y
0
y
0
y
1
y
t1
发展速度
定基发展速度
y
t
y
0
2
环比发展速度=相邻定基发展速度的比
报告期增长量
2. 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
基期水平
y
t
y
t
y
0
y
t1
y
t1
y
0
y
t
y
t1
环比
y
t1
增长速度
yy
定基
y
t0
0
增长速度 发展速度 1
发展速度
增长速度 1
1% 的绝对值 :
3.
增长
y
t
y
t1
y
逐 期 增 长
量
t1
增长 1%
增长 1% 绝对值
yy<
br>
tt1
100
环比增长速度100
100
绝
对值
y
t1
3.3 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 = 平均发展速度 1
(2)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
n
yyyy
nn
几何平均法
b
1
2
y
0
y
1
y
n1
y
0
n
n
n
环比发展速度
定基发展速度<
/p>
高次方程法
y
0
b b
b
<
br>
y
2n
n
i1
i
b b
b =
2
n
y
i1
n
i
y
0
最小平方法(直线趋势)
如果将原数列的中间项作为原点,使
∑
t = 0 ,则联立方程式可简化为下式
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
按月(季)平均法
第二步,计算各年所有月(季)的总平均数
第三步,计算季节比率 第四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