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9议论文阅读(解析版)

玛丽莲梦兔
832次浏览
2021年01月09日 06: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文科类大学排名-哪吒闹海教案

2021年1月9日发(作者:欧阳菲菲)


2020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专题9:议论文阅读

一练实题
——随堂小练

(一)阅读《敬业与乐业》节选,回答问题。(9分)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 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从口边流露出来。但
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 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
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 吃酒,还不是一样在
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 秒钟起
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
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
一等苦人, 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
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 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
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 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
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 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
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 、曲折,倘能深入其中,
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 斗;一步一
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
好象赛球一般,因竞争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
无限 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
领略出趣味,生活 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
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 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本段的中心话题是 ,中心论点
是 。(2分)
【答案】乐业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解析】阅读文段,根据“乐业”这个 话题,在文段中找到作者还有总结性的评论语句,


2020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br>中心意思。

即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或 直接摘引或概括其
2、本段中设例的作用是 ,本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
还运用了 、 的论证方法。(3分)
【答案】引出话题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解析】开头举例 ,一般都是来引出话题的。根据所了解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根据文中
有关内容分析判断。
3、为本段的中心论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2分)
【答案】居里夫人在成吨的工 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
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 是无聊的,从来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其他
符合要求的表述也可以)
【解析】根据“乐业”这一意义,举一个以事业为光趣的名人事例即可。
4、说说本段语言表达上的特点。(2分)
【答案】多用口语,注意交流,易使人产生共鸣。
【解析】从语言的语体色彩即“口语”的运用来分析其好处。
(二)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6分)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 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

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 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
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 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
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 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
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2020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 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
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 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
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 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
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 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
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 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
的人,……虽是等于为帝 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
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 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 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
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 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 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他信力”“自欺力”加双引号起什么作用?(2分)
【答案】讽刺否定。
【 解析】首先要了解引号有哪些作用,根据语境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思想,从情感色彩上
来判断引事号的作用 。
2、文中敌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2分)
【答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解析】从第二段中即可摘引敌论观点,从第七段中“然而……”一句中即可摘引作者
的观点。
3、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从第一段 “总”“只”“一味”任选一词加以赏析。


2020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3分)

【答案】 “总”让人看 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
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 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
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 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
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准 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
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 尖锐泼辣的语言,极富讽刺意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解析】首先要根据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 批驳的对象以及对方的谬论,然后就这几
人字词从讽刺的角度来概括其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丑化,点明丑化 了他们什么形象,要用评价
语“深刻地揭露”“增加了讽刺性”等。
4、本文题目有什么妙处?(3分)
【答案】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 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
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以问句形式出 现,既有对错误
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感情强烈。
【解析】理解反问句的作用 ,根据文章内容从树起敌论的靶子,表达作者旗帜鲜明的态
度,引起读者注意等角度来分析概括。
5、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什么含义?(3分)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
希望和中坚力量,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 美。
【解析】首先点明修辞手法,抓住“脊梁”一词,根据文意理解作者是赞美什么的,要
用 评价语“生动形象”“感情色彩丰富”“感染力强”等。
6、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 梁”又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
(3分)
【答案】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抗 战结束后,坚持回到祖国,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
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对 国家的热爱。“雷锋传人”郭明义
20年献血6万毫升,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 ,先后资助了180多名


2020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特困生 ,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最美教师张丽莉放学时在路边疏导学生,一辆客车
失控轧向学生,她奋 力将学生推开,自己却被压在车底,失去了双腿。罗阳,中国第一艘航
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 指挥,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解析】举几个为国报效做出巨大贡献的现代名人,说明他们的精神 品质和对国家的贡
献对社会的影响。
(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17分)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
不求甚解的态 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 《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
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 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
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 两句话紧紧相连,交
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 对他滥
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 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
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 ,不喜欢读也就
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 越
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
重 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
意。对于这一点 ,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
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 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
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 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
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 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 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


20 20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 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
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 得其中的真理,
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 须
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 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
抄》说,诸葛亮与徐庶、 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
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 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
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 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
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 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 不必太滞。”这也是不
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 最后仍然
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 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
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 ;也有
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
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2分)
【答案】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 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
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 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
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 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第3段的内容来概括“不求甚解”
的含义即可。
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3分)
【答案】好读书这个习 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要学习得好,就


2020
中考语 文复习专题

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第2、3两段的内容来概括“如何
读书” 即可。
3、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3)
【答案】略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
书中的真意 ,形成人生的感悟。”
4、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3)
【答案】先由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引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三国诸葛亮观其大略的
读书方法为例证明 这一观点,最后又补充说明“活读”并不是不认真读,而是着眼于全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 章论证思路的能力。先根据“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
这一事例引出本段的观点,接着列举“三国诸葛 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这一事例来证明这
一观点,最后补充说明“活读”并不是不认真读。
5、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3
分)
【答案】略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赞同‘博览’,因为只有 博,才
能见多识广,才能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6、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3分)
【答案】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体会略。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写出有关“读书 ”的名言,然后结合其中的一则并结合
自己的经历来谈体会即可。


2020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二练真题
——实战提升
【辽宁营口中考卷】阅读下文。18分

宽容仍是这个时代匮乏的必需品
陈忠实、杨绛两位先生先后辞世,在微博与微信朋友圈都引发 了“刷屏”,也同时出现
了讥讽的声音:你们读了作家几本书,也有资格假惺惺装文化人点蜡烛?老实讲 ,对这种态
度我不以为然: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与世界相连,每个人心中都有关于作家的印象,专业< br>或不专业,读得多或读得少,只要他愿意表达,难道不应该更宽容地对待这种表达的自由吗
?我认 为,宽容仍是这个时代匮乏的必需品。
我们怎么看待一个人,也部分反映了我们怎么看待世界。能否宽 厚、从容地对待世界,
也决定了这个世界是否会宽容、从容地对待自己。按照美国作家房龙在《宽容》一 书中的定
义,宽容,就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异于自己或传统见解的观点有耐心与公正的容忍。换个说法,宽容的本质就是尊重、有同理心。
在当下社会的很多场合,缺少尊重感、同理 心的情况处处可见,导致了各种关系的局促
和撕裂。网络世界上贴标签、打棍子、扣帽子的做派,天天都 在上演;在某些官员那里,给
曝光丑闻者套上“没安好心、危害社会”的帽子,给某些新生事物贴上“没 事找事”的标签
,也是分分钟的事儿;在很多老师那里,凡是学生身上有自己“看不惯”的表现,便试图 扼
杀剪除;甚至某些自诩进步的知识分子,也难逃羁绊:凡是不同于己,便“不可理喻”,加
以 蔑视与讥讽,引为寇仇。
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不仅是一种修养和美德,最终还会成为你 我的一种生
存方式。在多元时代里,每一个人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看不惯”:看不惯一些明星的高调< br>,看不惯一些学生的新潮,看不惯义愤,看不惯中庸与调和……但各种“看不惯”之后,我


2020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大坏而不是角度不同吗?

们需要以更 多的同理心去感受,他们触碰底线了吗?他们真的一无是处吗?他们真的是人心
当我们崇尚犀利的时候, 莫忘记了从容的魅力。1936年,鲁迅去世,一位女作家给胡适
写了一封信痛骂鲁迅,胡适给她回信说 :鲁迅先生固然批评过我,但是我对你这个态度,深
表遗憾。“爱一个人,我们不能万美集于一身;不喜 欢一个人,我们不能万恶集于一身,我
们要就事论事,方有持平之论。”信念不同的自由激辩也该有底线 , 比如:客观的依据、
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 验、宽容的激励。
发生 在这个时代的很多谩骂、嘲讽、“打击”,凡是不以理性与包容为底色,我一概从
心底对 其不齿。大家确实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但绝对不是“灭了谁”才
有出路。思想竞争、 观念竞争,需要以极大的包容之心作为运行的底盘,在如此基础上碰撞
、激辩、博弈、说服,才能彼此砥 砺,螺旋上升。没有包容心的争辩只能把真理越推越远,
处处硝烟弥漫,结果一地鸡毛。人人都应该克制 自己“看不惯”的反应,在理解与理性的基
础上讨论与争辩。
比起曾经的极端年代,我们确实 宽容了很多,但比起我们追求的美好未来,我们的宽容
还远远不够用。法国文学大师雨果的一句话,贴在 很多中小学校的教室或走廊里,“世界上
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 胸怀”——遗憾的是,它始
终没能写入这个时代每一个人的心里。傲慢、偏见、偏激,狭隘、局促、自负 ,仍是投射在
很多人心头的躁动阴影。而宽容,仍是这个时代处处都显匮乏的必需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案】宽容仍是这个时代匮乏的必需品。
【解 析】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
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 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或者根
据作者的分析所说的道理来概括其 观点。本文的标题是一句完整的表述,且概括性地表达了
全文的思想内容,所以是本文的论点。
2、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4分


2020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答案】列举陈忠实、杨绛先生 辞世引发微博、微信“刷屏”,有人讥讽世人装文化人这
种现象,1分,作为事实论据,从反面证明论点 ,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引发读者
思考),1分;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分。
【解 析】议论文以事例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以从提出主话题引发议论、充当论据、激发
阅读兴趣等方面来概括 。
3、文中第4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比喻论证,1分 ,把宽容比作“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生动形象地论证了
“宽容”不仅是一种修养和美德,最终还 会成为你我的一种生存方式,(或宽容这种美德的
珍贵)这一观点,1分,更好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分。
【解析】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
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证论、引用证论、类比论证以及正反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宽
容是在荆 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一句比喻的特点还是明显的,它所要说明的问题即是其后一
句:“不仅是一种修养 和美德,最终还会成为你我的一种生存方式”,阅读便知。
4、第2段和第3段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4分
【答案】不能颠倒,1分。第2段论 述的是宽容的含义,1分;第3段论述的是不宽容的
危害并列举生活中种种不宽容的表现,1分。第2段 与第3段之间是递进关系,颠倒则破坏
了论述的严密性,1分。
【解析】仔细阅读两段内容, 分析作者围绕“宽容”这个问题分别从哪个角度来论说的,
即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两段内容有“递 进”关系,从论证的严密性来说明不能颠倒的
理由。
5、文中第4段提到“在多元时代里,每 一个人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看不惯“……,请
举出你曾经”看不惯“的事,说说读过本文之后,再面对 这类事情,你会如何看待、处理?
4分
【答案】示例:曾经我看不惯有的同学什么事情都要争 一争,无论是上课举手发言还是
平时班级活动,甚至课余闲聊,都非要显示自己比别人懂得多,会得多, 高人一等似的,2


2020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分。看了此文 后,我懂得了以尊重感和同理心为前提去看问题,这种事事争先的同学,为自
己争取了更多的表达和锻炼 机会,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也为班级争了光,这方面是值得我学
习的,2分。
【解析】本题的 答点是“你会如何看待、处理‘不看惯’的事”。对这个问题不能直白的
回答,要根据本文的中心话题“ 宽容”来分析,对原则性的问题不能“宽容”,而对可以理
解的人或事可以“宽容”,从这两个方面一分 为二地分析解答。

心灵鸡汤小故事-幸福不是毛毛雨


闷雷滚动的拼音-柳永雨霖铃赏析


四级预测-歌名表白


封建迷信-齐王


万圣节南瓜灯图片-残忍


左半边翅膀简谱-端午节活动方案


罗美珍-河流污染


中国二汽集团-关于友情的现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