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惯养成
玩游戏的台式电脑配置-猜字
论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一位名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
细
小的情节,把细小的地方想到,把细小的事情做好,聚沙成塔,才能
铸就伟业,而做好一件事
情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有一个好的习惯。叶圣
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养成教
育是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情
操、心理品质和行为
习惯;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
期。因此,养成教育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一、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简述
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观察
到:有近三分之一
左右的学生由于个人素质和家庭教育比较好,学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
惯和学习
习惯,学习主动,认真踏实,成绩优秀并能协助老师做好班
级工作;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习惯表现一般,
其特征是管理到位,他
们的表现就较好,成绩还能上升,一旦管理疏忽,表现就差,影响学
习;
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其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很
差,表现为不讲个人卫生,衣冠不整,上课
不专心听讲,不积极思考,
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校内校外屡犯错误,作业书写极不认真,校内
作业要在老师的及时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课外作业从不主动完成甚
至根本不做,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整
体平均水平,各项能力几乎谈不
上,成了拖后腿的问题学生,为此老师伤透脑筋,为他们付出多于别人几倍的心血。
二、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生成的原因
现在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并不好抓。我觉得,主要有以下
几点原因:
1、农村
家庭成员文化素养偏低,家长的不良一言一行,对小学
生的负面影响巨大。现在的农村家长,大多也只有
初中或高中的文化
水平,他们对现在的知识缺乏认识,由于工作和劳动的关系,他们没
有更多的
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新时代的知识信息,去观察指导自己孩子
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方法等,这就造成
了在家庭中对子女的行
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出现了真空地带,无疑加重了学校教育
的责
任,也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2、社会不良导向带来学生的可塑性发生偏差。小学生的可塑
性
很强,而且这个成长的时段有些因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如今的
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的
传输量大,速度快。社会上的信息好坏参半,
甚至有些不良信息以极快的速度影响了青少年学生,使学生
的可塑性
发生偏差。
3、现代教育中的孩子缺少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
的”,
早些时候的孩子学习的榜样很多,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雷锋等
众多榜样在潜移默化
地影响着他们。而现在的学校很漂亮,很气派,
可是已经没有了那会说话的眼睛了。英雄、榜样离孩子们
越来越远了。
三、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完善的对策
面对客观现实,针对困难与问题
,作为在农村小学工作的一线教
师,在抓养成教育工作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营造有利于养成教育实施的氛围。
学校是学生受教
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
良好的德育氛围。校园内可设置醒目的标语、墙头板报、
花园警示语、
人文景观雕塑、德育教育专栏、法制教育专栏,开办校园广播沟通师
生心灵,报道
发生在校园里的好人好事。比如,学校把卫生间文化当
做一件学生养成卫生文明习惯大事来抓:雪白的墙
壁上悬挂着“举手
投足下、干净你我他”“你讲文明、我讲文明、人人都讲文明”等大幅
礼仪标
语和卫生间管理制度,使学生在如厕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
响。
2、言传身教,带动养成。
人们常说“身教胜于言教”。有研究调查表明:效仿是很多科学家
成功的秘诀,而学生的成功成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效仿。俗话说
“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
的学生”,可见示范的重要性,对他们有着
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亲可敬的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其人
格魅力
吸引着学生接近、模仿,激励其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
在平时处处做好表率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教师要使用规范的语言,
进而对学生言传身教;在劳动课中,老师应当与学生共
同参与来完成
劳动任务;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的认识,不能认为老师
的责任只是教
育学生,而忽视“律己“和“垂范”。这样说得再多,教育
效果也不会很好。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表
现,特别是在日常生活
中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切实做到对学生的“身教”。
一个人自幼就应该通过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都
具有深远的
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我们的学习、生活、做人、处世,它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干
预着我们生活中的细枝末
节,从而主宰我们的人生。然而,一个人的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
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后天成长中慢
慢养成的。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
教师从细节入手,潜移默化地融入孩子的成长过程
中。
一、改变固有环境,培养良好习惯
一个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往往受到所处环境的
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孩子
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致使孩子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
大环境的特殊性。农村地区相对来讲,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人与人之间交流较少,是一个不利于孩子好动和发展好奇心的环境,容易致使孩子性格孤僻;2.家庭环
境的特
殊性。由于当前农村家庭青壮年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大多留守与老人生活,成为留守
儿童,孩子缺少与父
母的情感交流,缺少文化知识的教育,致使影响孩子性格的家庭教育严
重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
自我形成与发展的状态,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因此,教
师要营造环境,制造氛围,尽可能地弥补孩子在
这种大环境下的教育缺失,给予孩子更多情
感上的帮助、心灵上的慰藉。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追求
上进,希望获得别人特别是老
师的认可与赞扬的孩子,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
是因为他们已有
的固化习惯所致。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
,
多一些理智的思考。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当教师在面对
学
生坏习惯时,首先表现出的不能是愤怒与暴力,而应用理解、用爱心让其改掉,这样问题
也就简单化,处
理起来也就更顺畅了。因此,用平和的心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是
关键。
二、建设良好班级,营造学习环境
“昔孟母,择邻处”,说明早在古代我们的祖辈就十分注重
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
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良
好行为习惯
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
br>的班集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其中个别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
然就会
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一个班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
的方面发展。因此培
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
境。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有效的方法。教师在建设班风班貌
时,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打好基础,为孩子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条件。
三、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良好的
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
时也可能成为别人判断一个
人品质优劣的标准。教师要把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教育
的着力点来抓。大量事实证明,品德高尚
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良好的习惯
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自然的反应。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说话不注意,
出口成“脏”;行为习惯不好,到处乱扔;和同学说话方式不注意,
发生纠纷,甚至大打出
手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类有益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活动
。如:开
展“寻找活雷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向身边的好榜样学习的习惯;坚持做“今天我真棒”小结活动,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做好事,帮助他人的好习惯;每周要求学生
做一件力
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返校后同学间相互交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劳动,在劳动中养
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以身作则,用榜样力量培养习惯
有人说:“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教师是学生的一
面镜子,学生的行为都是从
模仿开始的。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教师才能带出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想培
养什么样的学
生就要做什么样的老师。比如,培养学生喜欢阅读,首先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要用师者的
行为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学生经常看到教师专心致志、兴趣盎然地读书,自然会被教师的
行为
所感染。在课堂里,我们可以把书中精彩的片断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使其有身临其境
之感,久而久之,
教室里会弥漫着浓浓的读书氛围。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
惯,可以给学生安排合理的读书
时间,并在教室里设图书角、阅读天地等,为孩子们课内外
阅读提供方便,图书角的书可以发动学生捐赠
,定期进行更换。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潜移默
化影响学生,良好的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了。
总之,学生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要从小培养,从点滴处培养。教师不应追
求分数、工
作繁忙而忽略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
需要放下分数的压力,更
多地去关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
才,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里昂首阔步。
为他们展开梨花盛开的前路,采摘硕果的未来还会遥
远吗?